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疫苗假資訊流竄 全球麻疹暴增300%

疫苗假資訊流竄 全球麻疹暴增300%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 全球麻疹病例暴增300%!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全球麻疹病例在2019年前3個月,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00%,原因是社群媒體上的反疫苗活動影響疫苗接種率。世衛秘書長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負責人Henrietta Fore日前在電視上表示,世界正處於「麻疹危機中」,歸咎於令人困惑和矛盾的疫苗資訊。 全球麻疹暴增300% 還可能低估 根據《衛報》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今年為止,已有170個國家向世衛報告了112,163例麻疹病例。而去年同期,僅有163個國家報告了28,124例病例。此外,實際數字可能更多,因為全球實際報告的案例可能只有十分之一。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表示,與2017年相比,98個國家2018年麻疹病例數增加,其中包括一些已根除麻疹的國家。烏克蘭、馬達加斯加和印度影響最嚴重,每百萬人中有數萬起報告病例,甚至非洲某些地區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700%。 疫苗可預防災難 接種率有待提升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這只是暫時性報告,麻疹數量在過去兩年內,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此外,麻疹在未接種疫苗的人群中傳播得很快,許多總體疫苗接種覆蓋率高的國家也爆發疫情,包括美國。但聯合國強調,麻疹疫苗可以「徹底預防」,然而全球第一次免疫接種階段的全球覆蓋率停滯在85%,仍然低於預防爆發所需的95%。 麻疹有傷害力 威脅全球孩童 《BBC》報導,麻疹是最具傳染性的病毒之一,然而,麻疹並沒有突變得更具傳染性或更危險,全是人禍造成。在較貧窮的國家,接種疫苗的人數較少,大部分人口易受病毒感染。然而,疫苗接種率很高的富裕國家,也出現了飆升情況。這是因為社交媒體上,傳播了不真實的反疫苗訊息,許多家長拒絕替他們的孩子接種疫苗。據估計,麻疹每年造成10萬人死亡,大多數是兒童。 世衛秘書長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負責人Henrietta Fore表示,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疫苗的好處是無法辯駁的。從2000年開始,麻疹疫苗挽救了超過2000萬人的生命。 麻疹疫情嚴峻 紐約宣布緊急狀態 據悉,上個月,義大利禁止6歲以下兒童上學,除非他們接種了水痘、麻疹和其他疾病的疫苗。上週,紐約某特定族群社區爆發麻疹疫情後,紐約市長Bill de Blasio直接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要求家庭讓孩子接種疫苗或支付罰款。但該社區一些居民已提起訴訟,聲稱該聲明是不合理的。 根據台灣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4月13日止,國內累計55例麻疹病例,29例為國內感染(18例為接觸者),26例為境外移入病例(22例為本國籍民眾)。   參考資料: 1. Measles cases triple globally in 2019, says UN 2. Measles cases up 300% worldwide in 2019, says WHO. 【延伸閱讀】層層切下伊比利火腿 雷射體雕削出亮線條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958/

三焦點人工水晶體有多神奇? 英國醫師這樣說

三焦點人工水晶體有多神奇? 英國醫師這樣說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隨著3C產品盛行,白內障的發生率不僅逐年增加,而且還有年輕化趨勢;因此,愈來愈多的白內障患者,選擇植入多焦點人工水晶體,以期能獲得較佳的視力,而新一代平衡繞射三焦點人工水晶體,更是符合許多白內障患者遠、中、近視力的需求。來自英國的Rakesh Jayaswal醫師,擁有超過15年人工水晶體手術經驗,日前受邀至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第54次地方學術研討會中,分享他使用三焦點人工水晶體進行手術的觀點,獲得廣大迴響。 平衡繞射三焦點人工水晶體 英國人認同度越來越高 白內障是由於水晶體混濁,造成視力模糊的疾病。目前並無任何有效的藥物療法,可治療或延緩白內障的症狀。透過手術移除混濁的水晶體,並置換人工水晶體,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白內障手術成功率很高,且有多種人工水晶體可供選擇,術後有不同改善視力的程度。 Rakesh Jayaswal醫師表示,在英國,白內障手術每年約500,000件,其中大約8%是多焦點人工水晶體,有越來越多患者尋求更舒適的人工水晶體,以改善生活品質。 而三焦點人工水晶體在2017年夏天新引進英國,目前約使用兩年左右;他說,因為術後效果良好,是非常好用的人工水晶體,因此越來越受醫師和患者的歡迎。 新一代三焦點水晶體 效果好又易操作 其中,新一代平衡繞射三焦點人工水晶體更是擁有幾項優點。Rakesh Jayaswal指出,其特殊的設計,可減低眼球系統的球面像差,且光損最少,以較少的繞射圈達到最佳的遠中近視力需求,並能將光暈及眩光的問題降至最低,提供更好的解析度,視力幾乎都可以獲得改善。 另外,該款平衡繞射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人工水晶體已預載在專用的手術推注器內,醫師使用時不需再組裝,便可將人工水晶體注射進眼球內。他形容是「非常優雅的手術方式」,「執行白內障手術這麼多年,首見植入人工水晶體的過程這麼穩定,且非常容易操作。」 ▲英國Rakesh Jayaswal醫師 不想術後戴眼鏡 可考慮三焦點人工水晶體 什麼樣的白內障患者適合新一代平衡繞射三焦點人工水晶體?Rakesh Jayaswal說明,必須取決於患者的目的、個性和職業等,通常不想術後依賴眼鏡的患者,傾向選擇三焦點人工水晶體。因其提供遠、中和近的視力需求,在從事仰賴不同距離視力的日常活動時,不用再更換眼鏡就能看清楚。醫師曾有一個案例,在同一病人兩眼先後植入不同款設計三焦點人工水晶體,結果這款平衡繞射,病人能看到更小的印刷字體,在低光照環境也能有近距視力。 針對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前注意事項,Rakesh Jayaswal強調,醫師會進行多項檢查,評估患者是否能進行手術,例如檢查是否眼睛過乾、角膜不正常症狀等。也要告訴病人術後需要適應時間,大部分的病人通常都能在短期內適應。 英國醫師突破手術 三焦點人工水晶體應用更廣 Rakesh Jayaswal提到,臨床上曾經有一名49歲律師,因為白內障造成視力惡化,為了將術後畏光等不適症狀降至最低,以及徹底擺脫眼鏡。醫師採用一種新型手術,搭配使用可矯正遠距離視力的一般人工水晶體與平衡繞射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以改善近距離視力。該名患者術後不再依賴眼鏡,一夜之間世界變的不同。Rakesh Jayaswal建議,白內障患者適用何款人工水晶體,應與醫師討論並審慎評估後再進行手術。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871/

走路不穩、常跌倒 可能是腦室積水了!

走路不穩、常跌倒 可能是腦室積水了!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台東一名逾60歲女性,兩個月內突然走路不穩、跌倒數次,需家屬推輪椅才能行動,經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邱琮朗主任影像檢查發現,婦人腦室變大,初步判定為水腦症,再透過簡易腰椎引流測試後,隔日步態不穩症狀改善,確診「常壓性水腦症」並進入後續治療,好在及早送醫恢復良好,不久後已能自行行走、自理生活。 典型三大症狀勿輕忽 及早就醫可改善 邱琮朗主任說明,水腦症即是腦脊髓液吸收過慢而囤積於腦室,而常壓性水腦症分為原發性以及續發性,前者好發於60歲以上長者,因老年腦部退化導致腦室積水、變大;後者可能是頭部外傷、腦部開過刀、中樞神經感染等所引起的水腦症。 「步態不穩、記憶力減退、小便失禁」是典型常壓性水腦症三大症狀,主任提醒,若長者出現任何一個特徵,且短時間內病況加重,切勿拖延,應及早至神經外科檢查與治療。現今可透過核磁共振影像及腰椎引流測試確診,一旦確診,建議及早治療,將多餘的腦脊髓液排出,以改善症狀。 水腦症可治療! 腰椎腹腔引流術安全性佳 水腦症是可以治療的,主任建議在出現症狀6個月內就醫診治,復原狀況越好。像上述患者即是及早就醫治療的成功個案;反之,臨床上有些家屬以為步態不穩、記憶力減退、小便失禁是老年退化所致,而延誤就醫,治療後也難恢復以往正常的生活,實在可惜! 目前可透過「腰椎腹腔引流手術」從腰椎脊膜腔置入引流管,將多餘的腦脊髓液排出,安全性高,可避免傳統腦室腹腔引流手術的風險(需開腦,可能造成腦出血及感染),增加患者治療意願。不過若有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或腫瘤等症狀,需主動告知主治醫師,以免影響引流效果。 花慈治療逾200例! 正確治療減輕家屬照護及心理負擔 常壓性水腦症雖不會致命,但長期的照護壓力與負擔不可小覷。透過正確的治療,皆有機會改善生活品質,減輕家屬負擔,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邱琮朗主任已治療超過200例水腦症之患者,也呼籲家中長輩若出現失智、失禁或步態不穩的現象,且短時間病情加劇,應盡速就醫以免惡化,造成不必要的家庭負擔。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886/

高醫啟用創新醫療科技 響應世界血友病日

高醫啟用創新醫療科技 響應世界血友病日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每年的4月17日是「世界血友病日」,為了喚起大眾對血友病的正確認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社團法人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與台灣拜耳共同舉辦「2019世界血友病日」戶外定向闖關活動。高醫更首創啟用「KMUH血防個管照護APP」,做為醫院與血友病友、家屬的溝通平台,透過創新醫療科技,提供完整的個人化服務,拉近醫院與病友的距離,同時提升血友病友的醫療與照護品質。 以人為本創新醫療服務 持續提供全方位整合照護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侯明鋒院長表示,高醫以病人為中心,持續推動創新醫療,提供血友病友全方位的整合照護,呼籲更多人共同來關注、認同血友病友,共創互相關懷的溫暖社會。特殊血液病防治中心邱世欣主任指出,在現今完善的健保支持及各學會、協會的照護下,血友病友只要事先做好適當預防及準備,就能像一般人從事戶外活動,還可藉運動增加肌肉強度與關節穩定度,減少自發性出血。 呼應血友病聯盟主題 擴散關懷腳步 社團法人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王鈿協理事長說,今年血友病聯盟的主題:「伸出援手為關心的第一步」,這次活動除了鼓勵血友病友,也期待社會大眾能幫助病友在求學或求職方面更順利,將關懷的腳步持續擴散出去。就讀高三的血友病友陳同學表示,最喜歡的運動是溜直排輪,未來想成為一名汽車設計師。這次主動報名參加活動,除了想認識其他病友,更覺得自己有責任挺身響應,向大眾證明只要願意正確理解並給予機會,血友病友也一樣做得到! 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推動數位醫療創造無限可能 本次活動協辦企業黃庭郁處長表示,企業社會責任是公司永續發展策略中,最重要的一環。除了持續致力於血友病公益活動,近年更推動數位醫療創新,發掘新創團隊,以創意想法與醫療接軌、提升醫療服務,努力為血友病友提升生活品質。未來將與高醫附院更加緊密合作,共同秉承著創新的精神,用數位科技解決現代健康難題,為醫療服務創造更多無限可能性。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872/

超級真菌成全球威脅 醫籲醫院加強防護

超級真菌成全球威脅 醫籲醫院加強防護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 超級真菌全球蔓延,成全球健康威脅!目前全球多家醫院,都出現了一種具抗藥性的酵母菌「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且根據研究,此真菌多半是感染住院一段時間的患者,由於免疫力較弱,因此將近半數感染者在90天內死亡。彭博公共衛生學院教授Bruce Y. Lee呼籲,受感染醫院應向大眾坦誠,並隔離患者,採取必要消毒和預防措施。 免疫低下者易感染 抗藥性真菌致死率高 根據《富士比》報導,耳念珠菌是一種存在於皮膚和粘膜的無害酵母菌,免疫正常的人感染機率極低。但Bruce Y. Lee解釋,對於一些已經住院一段時間,且免疫力低下、有糖尿病等慢性病、剛接受過手術、抗生素治療或裝導管的患者,可能會染上此真菌。最常見的感染部位是傷口、血液和耳朵。雖然人類尿液和呼吸道中也發現此真菌,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造成危害。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曾針對2016-2018年在紐約市醫療機構中,發生的51例感染病例進行回顧,所有患者在感染前已有嚴重疾病,年齡從21歲到96歲不等。近一半(45%)患者在被診斷耳念珠菌感染後,於90天內死亡。其中,50名患者(98%)體內的耳念珠菌,都對一種常用的抗真菌藥物有抗藥性。針對不同病房的測試顯示,在20個醫療機構中,有15家都發現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產生抗藥性 擔憂院內感染 《現場科學》報導,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於2016年,首次發布抗藥性耳念珠菌的警報,近期更將其描述為「嚴重威脅」。警報指出,在2009年首次從日本患者的耳朵中,分離出此真菌,且感染歷史可一路追溯到1996年的韓國。 根據CDC報告,大多數耳念珠菌的菌株,對至少一種抗真菌藥物具有抗藥性,並且超過三分之一菌株對兩種藥有抗性,少部分菌株甚至能抵抗三種抗真菌藥物。更令人擔憂的是,此真菌能在物體表面存在相當長的時間,也已經在醫院和診所內傳播。全球都有該真菌感染的報告,包括英國、西班牙、印度、委內瑞拉和美國。美國至今已累積587名案例。 抗藥性機制原因不明 可能與藥物濫用有關 由於抗藥性耳念珠菌菌株在不同洲的遺傳機制不同,顯示抗藥性是分別演化而來。目前尚不清楚原因,但有一種理論認為,廣泛使用抗菌劑,會促使耳念珠菌產生抗藥性。《PLOS Pathogens》就曾指出,抗藥性煙麴黴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崛起,就與一種廣泛使用的Azoles類藥物有關。 醫籲院所自主揭露 採取必要措施 面對超級真菌威脅,Bruce Y. Lee引用《紐約時報》一份投書指出,英國某醫院在2016年發現,耳念珠菌有院內感染問題,卻因為怕「引起大眾恐懼」,僅向英國政府和感染患者揭露,且此手法在各國醫院都有所聞。他批評,「就好像觀眾在看電影,卻不告訴他們電影院有老虎一樣。」人們有權知道會殺死他們與家人的資訊,據此來選擇防範措施較好的醫療院所。 Bruce Y. Lee強調,快速檢測此真菌雖有困難,卻很重要,當患者被確診,應馬上進行隔離,且所有進出該病房的醫護人員需有防護措施,並利用清潔劑進行必要消毒。   參考資料: 1. Candida Auris: Why This Fungus Is An Emerging Threat. 2. Deadly Fungal 'Superbug' Spreads Worldwide, Alarming Scientists. 【延伸閱讀】 熟男殺手食道癌 吳思遠:三合一才拼得贏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827/

置身極凍艙 熱量燃燒每次500~800卡

置身極凍艙 熱量燃燒每次500~800卡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擁有世界廣大粉絲的NBA球星,在一連串的各種賽事後,耗費身體精力外,過度的運動也會造成身體的損害。為了幫助自己在競爭激烈的聯盟中取得一定的競爭優勢,近年來在聯盟中風靡「全身性冷凍治療」,以期能很快地恢復身體狀態。由於評價高,據說百萬球星都自己購入一台放在自家中,隨時幫自己治療修護。 冷凍療法遍及全球 從疾病治療到運動修護 盧靜怡醫療團隊也引進了極地冷凍療法;據了解冷凍治療起源於日本,後來流行到歐洲,如今又繼續流行到美國,流傳全球的治療方式,代表其有效性讓人認可!許多人嘗試這樣的極低溫治療方式,一開始消除疾病問題,其後運用到更多是身體的修護。 原先用來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發炎病症,近年流行用在運動過後的發炎症狀,所以越來越廣受專業運動界的採用,普及於全球。 高端冰浴治療法 加速受傷癒合、燃燒脂肪 冷凍療法的實施方法非常簡單,就是把全身置於極度的低溫中,使用「冷凍艙」來進行,進入艙內的治療者必須先配戴專業的防護用品,以免手指和腳趾被凍傷。 因為艙體的溫度低至零下150度,在專業醫師及團隊的帶領下,確定治療者狀態後,遂進入艙體中,靜置2~3分鐘。有一說,使用「冷凍艙」就相當於一個更高端的冰浴治療,不過它的效果快速強大很多。冷凍療法能夠加速傷勢癒合,緩解疼痛和疲勞,加速身體的乳酸分解,促進消除發炎症狀,降低肌肉痙攣,釋放內啡肽來加速機體恢復。比三溫暖的冷沐浴更為舒適且有效果。因為待在艙體3~5分鐘,就可燃燒熱量約500~800卡,許多愛美女性也將其使用在瘦身方面。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891/

嚴重氣喘斷氣17分鐘 阿北改善病情可登山

嚴重氣喘斷氣17分鐘 阿北改善病情可登山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65歲許先生自幼罹患氣喘、長期為病所困,使用傳統治療方式,卻無法控制病況,不僅反覆進出急診,最嚴重曾斷氣17分鐘才被搶救回。後來經檢測確診為E氣喘患者,在接受新一代生物製劑治療下,病情獲得大幅改善,更成功攻頂黃山。振興醫院內科部部長陶啟偉建議,由於嚴重型氣喘患者容易因反覆發作住院,傳統治療難控制時,再與醫師討論新式生物治劑。 嚴重型氣喘患者 半數確診為E氣喘 臺灣超過十萬名嚴重型氣喘患者。陶啟偉解釋,E氣喘為高嗜酸性白血球表現型的嚴重型氣喘,國外研究顯示,其約占嚴重型氣喘患者的一半。嗜酸性白血球為人體內白血球的一種,於E氣喘患者的肺中指數明顯偏高,易受環境物質激發,引起嚴重氣喘症狀。透過簡單的血液測驗,發現血液中的嗜酸性白血球數值高於300,即可確診為E氣喘。 擔心月亮臉找上門 氣喘患者擅自停藥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的成人氣喘診療指引顯示,臺灣200萬名氣喘病患中,嚴重型氣喘就佔有5-10%。一項對於臺灣嚴重型氣喘患者的研究顯示,病患對於治療過程中的類固醇劑量及其副作用感到焦慮,更因害怕發作而社交退縮。而國外研究亦顯示,超過五成的嚴重型氣喘患者因擔心藥物副作用,產生月亮臉、水牛肩和糖尿病等,自行減少用量甚至停藥,造成疾病控制不佳 。 傳統治療嚴重型氣喘的方式,為高劑量吸入型類固醇(ICS),配合長效型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LABA)。陶啟偉建議,若此治療方式仍無法控制病況,發作次數每周高於2次以上,且睡眠和工作都受影響時,應根據不同型別對症下藥,與醫師討論,選擇生物製劑。經過完整療程後,可再返回傳統治療控制。 傳統治療不佳 考慮新式生物製劑 現行生物製劑使用頻率不盡相同,如目前已有一個月使用一次,及兩個月使用一次的劑型。陶啟偉指出,新一代生物製劑能迅速消滅嗜酸性白血球,阻止IL-5作用,避免氣喘惡化。研究顯示,新一代生物製劑能減少五至七成口服類固醇使用量,進而降低副作用、減少患者急性惡化機率,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許先生回憶,某次在家突然感覺喘不過氣,送醫途中只見他兩眼上吊,接著倒下、沒了呼吸。斷氣近17分鐘後,才在醫師竭力搶救下撿回一命。他經檢測確診為E氣喘患者,但傳統的藥物治療方式都無法有效控制疾病,在和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新一代生物製劑治療。 許先生表示,治療2-3週後,病況獲得大幅改善,更在去年成功攻頂黃山。他建議嚴重型氣喘患者,要避免接觸過敏原,遵從醫囑服藥,一定能控制病情。   【延伸閱讀】走路不穩、常跌倒 可能是腦室積水了!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920/

越休息越嚴重 僵直性脊椎炎就該動!

越休息越嚴重 僵直性脊椎炎就該動!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早上睡醒腰痠下背痛,許多人都被僵直性脊椎炎所苦,這是因為患者體內產生抗體侵犯組織器官,引起長期慢性發炎,男性發生率是女性的3倍。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蔡長祐主任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最主要症狀就是下背痛,通常早上起來時會覺得腰痛超過30分鐘以上,有些人甚至整天都在痛。而慢性發炎因為會造成腰背脊椎骨質會流失,所以會造成骨質疏鬆。 勿當腰痠背痛 久病不治當心駝背難挺直 全台約有7萬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多數屬於20-40歲青壯年中堅份子,常誤以為是普通腰痠背痛,延誤了就醫。如不採取有效治療,後期會造成彎腰駝背,甚至壓迫性骨折。蔡長祐主任說,除了腰背痛,僵直性脊椎炎還有很多其他的合併症,最常見的包括病人後期發生的一些眼疾,例如葡萄膜炎、虹彩炎等。 治療重點在消炎 生物製劑抑制發炎因子 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傳統藥物採用消炎止痛藥及口服的免疫調節藥物。許多患者服藥順從性差,症狀緩解就停藥,醫師強調,藥物治療重點不只是止痛,更在消炎,切勿擅自停藥。自從健保給付生物製劑後,也成了患者的另一個治療選項,不只能避免服藥順從性差的問題,也較適合有肝腎問題的病患。 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廖顯宗醫師表示,腫瘤壞死因子是一個非常強的發炎細胞激素,它會活化破骨細胞,造成關節變形、破壞,甚至最後的粘黏。而抗腫瘤壞死因子的生物製劑是一個標靶的概念,直接抑制很強的發炎細胞激素,讓後續的關節破壞可以減少,也減少病患的疼痛。患者經藥物治療後,對藥物普及率、使用率及持續性達到理想效果,也更有助於病患回歸職場。 北榮整合跨科團隊 患者就醫更便利 生物製劑健保給付至今已有10年,嘉惠許多年輕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改善生活。為方便患者就醫,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也整合跨部科團隊,包括主治醫師、藥師、個管師團隊,為病人評估治療成效及衛教,也定期舉行研討會探討病人病情,加強醫病關係。 越休息越嚴重 規律運動避免脊椎粘黏 醫師指出,僵直性脊椎炎越休息越嚴重,為避免脊椎粘黏,鼓勵患者從事活動脊椎的長期規律運動,例如游泳、皮拉提斯、網球、羽球等,伸展脊椎,加強關節活動度,也協助病人矯正姿勢。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856/

小酌預防中風? 研究:每日1杯風險增10%

小酌預防中風? 研究:每日1杯風險增10%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 小酌恐無法預防中風,反而增加風險!中國和英國團隊針對50萬中國人的研究顯示,每天喝1-2杯酒,會增加中風風險10-15%,牴觸過去「每天少量飲酒可預防中風」的觀念。劍橋大學博士Stephen Burgess指出,中風風險與飲酒量呈正相關,民眾應適量飲酒。 少量飲酒有保護功效? 遺傳分析找答案 根據《MedicalxPress》報導,雖然過去研究指出,每天喝一兩杯酒的人,比不喝酒的人罹患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還低,但不清楚是因為適度飲酒有輕微保護作用,還是因為非飲酒者有其他健康問題。中英聯合團隊利用遺傳變異的證據,來反駁酒精的保護作用。 在中國人中,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有一種遺傳變異,該基因會影響酒精在體內分解的方式,這可能使飲酒帶來不愉快的體驗。因此,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的男人喝酒量很少,女人則幾乎不喝酒。由於基因是隨機分布,透過評估飲酒者與非飲酒的遺傳特徵,科學家能排除抽菸等其他因素,專注研究飲酒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 每天喝1-2杯酒 中風風險就上升 《BBC》報導,研究人員調查了50萬中國人的飲酒量,並持續追蹤10年,其中16萬人有遺傳變異。據分析指出,每天喝1-2杯酒,會增加中風風險10-15%;每天喝4杯酒,則增加35%。另外,研究找不出少量飲酒有保護作用的證據。在研究中,一杯酒的定義為一小杯紅酒、一瓶啤酒或一單位烈酒。 牛津大學教授Zhengming Chen指出,少量飲酒無法預防中風,甚至會增加中風風險。然而,由於證據不足,適量飲酒對於心臟的影響還要進一步評估。 飲酒增加中風風險 還要考量潛在風險 《衛報》指出,該研究存在一些侷限,如中國人多飲用烈酒,針對紅酒的關注較少,有些科學家認為紅酒擁有一些對健康有益的成分。另外,酒量估算多來自民眾自主報告,恐怕不夠精確。 謝菲爾德大學心臟病學教授Tim Chico提醒,飲酒是否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取決於個人的潛在風險,如年齡、體重、是否吸煙等因素。而他本人倒很訝異,少量飲酒居然一點保護力都沒有。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參考資料: 1. Moderate alcohol consumption does not protect against stroke, study shows. 2. Even one drink a day increases stroke risk, study finds. 3. Even low alcohol consumption is bad news for strokes – study. 4. Iona Y Millwood et al. Conventional and genetic evidence on alcohol and vascular disease aetiolog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500 000 men and women in China. The Lancet, 2019 DOI: 10.1016/S0140-6736(18)31772-0 【延伸閱讀】走路不穩、常跌倒 可能是腦室積水了!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855/

長期服用避孕藥 維他命B群不可少

長期服用避孕藥 維他命B群不可少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現代人多晚婚晚生育,甚至會不想生兒育女,因而選擇使用避孕藥來長期避孕;然而,口服避孕藥通常為合成雌激素及黃體素的配方組合,長期服用下即可能阻礙維他命B的吸收,對女性的影響不小。因此,若是有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就應該要特別注意維他命B群的攝取。 口服避孕藥分兩劑型 含鐵劑可改善貧血 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婦癌科陳子和主任表示,避孕藥主要成分就是雌激素與黃體素,其劑型分為21錠及28錠,兩種效果並無差異,但都必須每天規律的服用,才能達到效果;若有一天忘記服藥,最好在十二小時之內補吃,否則將導致避孕效果不佳。 陳子和主任說明,21錠避孕藥內包含的藥物全部都是避孕的有效成分;28錠的避孕藥,則前21錠為有效的避孕藥成分,後面4錠或7錠通常為一些非避孕成分。像是因應女性月經來潮容易出現貧血,現在市面上便有避孕藥將後4錠加上含鐵劑,讓女性在服用避孕藥時,也能達到改善貧血之效。 非人人適用 特定藥品恐產生交互作用 規律服用避孕藥可達良好的避孕效果,但其並非人人都適用,陳子和主任強調,若為乳癌、荷爾蒙相關癌症、肝功能不佳、高齡、高血壓、有抽菸習慣者,都將增加血栓風險,並不建議以口服避孕藥作為常規避孕使用。此外,若有使用抗生素、安眠藥、癲癇藥品者,則會加速避孕藥的代謝,進而降低避孕效果;而民眾常服用的普拿疼則可能會抑制雌激素代謝,造成體內濃度提高,增加副作用發生風險。因此,若有服用易與口服避孕藥產生交互作用的藥品,都應主動告知醫師,避免避孕效果大打折扣。 影響維生素攝取 適當補充維他命B群 據國外文獻指出,在長期服用避孕藥後,有部分婦女體內維生素B群(B2、B6、B12)、葉酸、維生素C、E的血中濃度有較低的現象,加上現代人工作忙碌容易偏食以及茹素族群,陳子和主任建議,可藉由補充維生素B群,維持血液中維他命B群濃度,作為日常保養;而若不想透過錠劑補充維他命B群,也可透過飲食補足所需營養素,如牛奶、蛋類、綠葉蔬菜、肉類、海鮮類或內臟等食物。 欲懷孕半年前停藥 不影響受孕機率 臨床上常見,媽媽會帶著經期紊亂的少女到醫院尋求協助,但一聽到要使用要避孕藥調經,便避之唯恐不及,深怕避孕藥會影響女兒將來受孕機率。陳子和主任強調,避孕藥是用來抑制排卵,或使受精卵不易著床,因此若有懷孕計畫,停藥即可,半年內多半能恢復正常排卵;而對於避孕藥會增加乳癌風險的疑慮,陳子和主任說明,現今新型避孕藥多採低劑量,且目前無證據證實口服避孕藥會直接增加乳癌的發生率,因此不必過於擔心,若為長期服用避孕藥族群,只要定期接受檢查,便能降低罹癌風險。   【延伸閱讀】 *「鐵錠」補血! 避孕藥新趨勢 * 熟女月經不順 吃避孕藥可調經? *巧克力囊腫易復發 口服避孕藥建奇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84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