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經血多、長期便秘 可能潛藏子宮肌瘤

經血多、長期便秘 可能潛藏子宮肌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自古以來女性即肩負著生育能力,孕育生命的骨盆腔生殖系統器官包含子宮、卵巢、輸卵管等,都可能發展不同於男性的特殊疾病。根據台灣本土資料統計,最常見的骨盆腔腫瘤是子宮肌瘤,30歲以上婦女約20%有肌瘤,50歲以上盛行率更高達70%。肌瘤在子宮內位置不同 出現經血過多、頻尿、便秘症狀柳營奇美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魏君卉表示,肌瘤因為在子宮內位置不同,而產生不同臨床症狀。常見症狀像是經血過多、往前壓迫到膀胱產生頻尿、或向後壓迫腸子造成長期便秘等。在育齡女性身上,特定位置的肌瘤也和不孕有關係。卵巢腫瘤也相當常見,包含俗稱水瘤的漿液性或黏液性腫瘤、有頭髮牙齒的畸胎瘤、或者和經痛相關的巧克力囊腫等。過去需要手術時,只能選擇傳統開腹或三孔、四孔腹腔鏡手術。但隨著手術器械進步,現在若要開刀,其實有傷口更小、更不留疤的方式可以選擇。傳統開腹式手術,傷口長達5至10公分甚至更大,單孔腹腔鏡手術只需在肚臍開一個1.5公分左右的小洞,再搭配特殊傷口撐開器,就能完成大部份的婦科手術。單孔腹腔鏡手術也可拿來開急救刀,例如子宮外孕、黃體破裂合併大出血的搶救手術。腹腔鏡手術疼痛感較輕 加快傷口癒合單孔腹腔鏡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較傳統手術輕微,只使用少量藥物就能有效止痛,病人術後下床如廁或走動,都比傳統手術更輕鬆,住院時間較傳統手術縮短。以子宮全切除手術為例,約住院3到4天;卵巢手術則平均住院約2到3天。若搭配特殊傷口敷料,出院後完全無需換藥,可正常淋浴,有效降低病人及家屬照顧傷口的心理壓力和提升生活品質,幾個月後手術疤痕幾乎消失。魏君卉醫師說明,自然孔腹腔鏡手術則是利用陰道當成通道,使用腹腔鏡和特殊器械完成骨盆腔器官手術。可使用於結紮、卵巢腫瘤摘除和子宮摘除手術。因為傷口在陰道深部,疼痛感非常輕微,肚皮無傷口,傷口癒合也較快速。婦科疾病困擾多,現今手術方式日益進步,現代女性若需開刀,不必再像以前一樣開腸剖肚,煩惱恢復期間長。選擇單孔、自然孔腹腔鏡手術,傷口卻更不痛、恢復也更快。

喝牛奶防骨鬆?當心反增骨折風險

喝牛奶防骨鬆?當心反增骨折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隨著身體老化,骨頭內的鈣質含量(亦稱為「骨量」)會逐漸減少,造成「骨質疏鬆症」。骨質會越來越稀薄,使骨頭變得鬆軟。女性比男性容易得到骨質疏鬆症。這是因為女性的骨量本來就比較少,再加上停經後激素平衡也會發生變化。女性激素中的雌激素可促進造骨細胞的造骨功能,停經後雌激素迅速減少,使骨量難以維持原本的水準。其他造成骨質疏鬆症的原因如下: 鈣質攝取不足。 維生素D不足(鈣質的吸收需要維生素D)。 日曬不足(維生素D的活性化需要紫外線)。 運動不足(活動身體可刺激骨頭的生成)。 吸菸(尼古丁會抑制造骨細胞的功能,亦會使腸胃虛弱,減少對鈣質的吸收)。牛奶使排泄鈣離子速度提高 也容易導致骨折牛奶含有豐富鈣質,因此許多人認為喝牛奶可預防骨質疏鬆。但這其實是錯的。美國曾進行一項大規模調查,結果顯示,高齡者不論男女,喝較多牛奶的組別中,較容易發生髖關節骨折。因此1998年起,美國便不再出現喝牛奶可預防骨質疏鬆症的廣告。日本亦於2003年起不再宣傳牛奶可預防骨質疏鬆症,不過卻很少有日本人知道這件事。喝牛奶當然有其益處,但如果人們誤會了其效果卻沒有加以宣導,應該會成為一個隱憂吧。那麼,為什麼牛奶喝多的話會容易骨折呢?因為喝牛奶會使血液中的鈣離子濃度急遽上升,卻也提高了排泄鈣離子的速度,為了補充鈣離子,骨頭內的鈣離子便會溶解出來進入血液。鈣離子於心臟、腦、肌肉的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了讓體內的鈣離子保持一定濃度,身體會過度反應以至於矯枉過正。補充鈣片易高鈣血症 從食物中攝取鈣質最好不少人認為攝取過多鈣離子可能會造成腎結石,這也與事實完全相反。鈣離子攝取不足的人,反而比較容易有腎結石。若鈣離子一直處於不足的狀態,會讓副甲狀腺素持續分泌,使骨頭釋放過多鈣離子至血液內,讓鈣離子濃度上升。這就是所謂的「鈣悖論」,近年來逐漸受到關注。也因此,一般並不建議服用鈣片或類似的營養品。我們常聽到小孩子的鈣質不足容易哭鬧;老年人鈣質不足則會骨質疏鬆等說法。但要是鈣質攝取過多,會造成高鈣血症,使血管、腦、胰臟等處出現鈣質沉澱,導致動脈硬化、失智症、糖尿病等。理想的鈣質應自蔬菜、小魚等食物中持續且適量地攝取。也就是說,保持均衡飲食,從食物中攝取鈣質是最恰當的。若只想著要盡可能健康一些、盡可能抗老化的話,便容易中了「健康商人」的圈套,他們就像是販賣武器給交戰兩國的「死亡商人」一樣兩面獲利,反而可能有損您的健康。(本文摘自/醫學鍊金術:謊言與異端的醫學講座/世茂出版)

4旬男擅自停中風藥 1年後再次復發

4旬男擅自停中風藥 1年後再次復發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缺血型中風患者需要長時間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才能減少二度中風機率,即使是年輕、中壯年中風患者,也不例外。一名年約40歲男性患者因抽菸、高血壓控制不好,而發生缺血型中風,他以為自己年輕力壯,便擅自停用抗血小板藥物,沒想到一年後竟二度中風,復原狀況大不如前。中風患者擅自停藥 二度中風機率大增成大醫院神經部腦血管疾患科主任、成大醫學院副教授陳志弘表示,雖然缺血型中風患者以年長者居多,但門診有時還是會遇到年輕、中壯年中風患者,而這些患者常自認年輕、復原速度快而輕忽二度中風嚴重性,有的患者甚至擅自停用抗血小板藥物,就在兩、三年內中風復發。抗血小板藥物中,阿斯匹靈為常見第一線用藥,但有部分患者長時間服用阿斯匹靈,卻會產生胃痛、胃潰瘍、腸胃道出血、解黑便等副作用,當腸胃道大量出血,可能引發貧血,患者動作就會比較遲鈍,也常頭暈、身體極度虛弱;陳志弘主任指出,腸胃道本來就不好、年紀大與合併使用止痛藥物的患者,更容易產生藥物副作用,就很可能因為這些副作用,而擅自停用抗血小板藥物,中風風險也就大幅上升。新型抗血小板藥物 較不會引發胃潰瘍目前有許多種抗血小板藥物可供選擇,患者服用阿斯匹靈時,一旦胃痛、胃不舒服,其實可與醫師討論,以評估是否需要換藥。陳志弘主任進一步指出,若胃鏡檢查發現已有胃潰瘍,就要考慮改換新型抗血小板藥物,部分新型抗血小板藥物已有健保給付,而這類藥物較不容易產生胃出血、胃潰瘍等副作用,也能幫助預防二度中風,提供患者多一種選擇。陳志弘主任提醒,患者若在服用阿斯匹靈等抗血小板藥物,看其他科別時,一定要先告知醫師,如果需要拔牙、進行手術,可能需要事先停藥,以免增加出血機率。避免中風復發 三高控制+戒菸+規律用藥陳志弘主任也叮嚀,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患者,抽菸與曾發生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的患者等,都是中風高風險族群,除了要控制三高問題,也要注意飲食均衡、清淡、規律運動,更要戒菸。曾中風的患者,千萬別擅自停用抗血小板藥物,以免發生二度中風悲劇,若有相關副作用,一定要回診,與醫師溝通、討論。(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狂歡後「週末夜麻痺」 睡醒手腕無力

狂歡後「週末夜麻痺」 睡醒手腕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吳先生週末夜晚參加朋友宴會,一夜狂歡喝醉酒後,回家和女友倒頭就睡,一覺到天亮。隔天早上起床,發現左側手腕無法舉起、伸直,觀察整天還是沒有恢復,星期一趕快到復健科就診,發覺患「週末夜麻痺症候群」。以手就枕壓迫橈神經 導致「週末夜麻痺症候群」郭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陳柏宏說明,橈神經掌管上肢運動及感覺功能,在運動功能方面,主要支配手肘伸直、前臂旋後、手腕伸直、手指伸直及部分手肘彎曲等動作;而感覺功能則是支配手臂前臂的背側、手背及前三隻手指加一半無名指的背側。橈神經最容易受到壓迫的部位,是腋下以及手臂「螺旋溝」位置。後者位於肱骨後面中間1/3,橈神經到此處正好緊貼著肱骨,很容易受到外來壓迫。「週末夜麻痺症候群」是橈神經在這2個位置,受到整夜壓迫導致。病人通常在一覺醒來後,發現手腕及手指無法伸直,詢問病史發現病人通常前一夜飲酒狂歡後醉得不省人事,睡覺時以手就枕或手掛在椅背上睡著,導致橈神經一整夜受壓迫而罹患神經麻痺。保守治療如復健、物理治療 4方法可改善這樣的疾病容易在週末夜晚後發生,因此被稱為「週末夜麻痺症候群」。另外還有暱稱叫「蜜月手」,指新婚之夜太太把先生的手臂當成枕頭,造成先生的橈神經受到整夜壓迫而有相同的症狀。診斷除了靠病史詢問及神經學檢查外,最準確的方法是藉由「神經電生理檢查」,來確定病灶位置以及神經受損的嚴重程度。「週末夜麻痺症候群」通常只會造成橈神經的傳導阻斷,而不會讓神經完全死掉,大多數患者保守治療在6到8週內可以復原,87%的患者可以完全恢復。如果患者3到4個月內完全沒有神經復原跡象,才需要手術治療,進行神經修復或做肌腱轉移術。「週末夜麻痺症候群」的保守治療主要為復健、物理及職能治療,方式及目的是:1)局部熱療/增進血液循環,減輕神經損傷的疼痛。2)肌肉電刺激/減少肌肉廢用性萎縮。3)關節活動及伸腕副木/維持正常關節活動度,預防關節攣縮。4)上肢的功能性訓練/配合神經復原的進度,加強肌力,恢復正常的上肢功能。橈神經麻痺 當心背後原因是否為嗑藥「週末夜麻痺症候群」急性期建議尋求醫師診斷,將其他嚴重的神經疾患(如中風)排除。雖然一般恢復情形很好,但橈神經麻痺仍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除了酒精及安眠藥等鎮靜劑會造成深睡,使神經壓迫不自覺外,還要留意是否由嗑藥引起。家人對其生活作息須多加留意,醫師在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上也要小心。

食在不安心!保鮮盒黑斑細菌恐傷肝

食在不安心!保鮮盒黑斑細菌恐傷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年環保意識抬頭,保鮮盒與環保餐具儼然成為現代生活必備品。然而您是否注意過保鮮盒上的黑斑呢?保鮮盒久經使用,生黑斑恐對人體產生傷害!保鮮盒的盒蓋與膠圈若未能隔絕水分與空氣,容易使用一段時間後造成膠圈變形、斷裂甚至發霉生斑,更可能潛藏破億細菌數,導致使用後感染腸胃炎。黑斑中含黃麴毒素,更可能汙染食物,食用後造成肝腎傷害。保鮮盒膠條、接縫 容易生黑斑、黴菌環保意識高漲,許多小資族為了環保與省荷包,多半選擇使用保鮮盒自帶便當。但保鮮盒若使用或清潔不慎,就可能成為細菌與疾病的溫床。開業醫師林青穀表示,保鮮盒等餐具使用時,要注意藏汙納垢的細縫處。尤其是保鮮盒膠圈、接縫,容易生黑斑、黴菌,需要仔細清潔才能杜絕這些隱形殺手。保鮮盒重複使用後,盒蓋的膠圈容易彈性疲乏,膠條易鬆脫。一般的保鮮盒蓋與膠圈並未一體成形設計,鬆動的膠圈無法隔絕水氣與髒汙,汙垢容易堆積在細縫。若沒有確實洗淨,長久下來會滋生細菌,更容易發霉生黑斑,除了無法保鮮,甚至可能變成病菌的溫床。黑斑含黃麴毒素 嚴重恐造成肝功能疾病林青穀醫師提醒,保鮮盒上若產生黑斑,建議不要繼續使用。保鮮盒膠圈上的黑斑可能潛藏著數量破億的細菌。若是一般的細菌或發霉,可能導致以保鮮盒用餐後腸胃炎;若黑斑中含有黃麴毒素,一旦汙染保存的食物,更會造成民眾肝、腎傷害,輕則腹瀉,重恐引發肝功能疾病。選購保鮮盒時,除了考量無毒材質,更要留意保鮮盒結構設計的安全性,最好選用盒蓋與膠圈一體成形的無縫設計。民眾選用密封性高的保鮮盒產品,不易藏汙納垢孳生黑斑,使用與清潔也更安心。

比肺結核菌更麻煩!手術、藥物齊治療

比肺結核菌更麻煩!手術、藥物齊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1歲男性病人因慢性咳嗽接受身體健康檢查,胸部X光顯示右上肺尖處有白影。經痰液培養確診為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並開始接受抗生素治療。藥物治療近1年後,病人右上肺葉病灶仍存在甚至空洞化,因此轉診評估是否需要手術介入。接受單孔胸腔鏡右上肺葉第1及第2肺節切除,術後恢復良好,5天後便順利出院並持續門診追蹤治療。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診斷困難、用藥複雜成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黃維立說明,一般人有慢性咳嗽、食慾不振、體重消瘦,甚至咳血,多聯想到令人聞之色變的「白色瘟疫」肺結核。但藥物進步,感染結核分枝桿菌造成的肺結核的治療效果顯著,數據也顯示肺結核發生率逐年下降,反而發現非結核分枝桿菌正悄悄地影響國民健康。相較於肺結核,肺臟的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是令胸腔科醫師頭痛的疾病。雖然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不會人傳人,但診斷的困難性、藥物的複雜性及抗藥性等,都造成病人身、心、靈嚴重耗損。單孔胸腔鏡手術搭配抗生素藥物 提升治療效果依據臨床經驗及治療準則,治療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只用抗生素是不夠的,必要時須及早以外科手術切除病灶,藥物、手術雙管齊下,才可有較佳治療效果。現在透過約3公分的單孔胸腔鏡手術,病人可以有較短的住院天數及恢復期,不必因為害怕手術而選擇只靠抗生素對抗這種難纏的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黃維立醫師強調,成大醫院胸腔內外科與台南胸腔病院一直維持合作的關係,定期開會討論新診斷及治療中的個案,讓有需要的病人及早接受手術介入,停止肺臟受非結核分枝桿菌破壞的惡性循環。

講座/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

講座/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頭頸癌病人於手術或治療期,最直接面臨的就是飲食改變。病人這段期間可能因治療副作用食慾減低,進食量變少,而忽略營養充足;或是病人喝營養品喝膩了,家屬與病人陷入苦惱,不曉得有哪些替換方法?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5月18(五)舉辦癌症講座,由施淑梅營養師主講「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營養師將於課程中與病人、家屬雙向互動,協助大家如何提供充足的營養,並打破一些營養迷思,報名可電洽亞東醫院癌症資源中心(02)89667000轉分機2176。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時間:107年5月18日(五)上午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三樓第四會議室(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76

研究:女性易「反芻思考」憂鬱風險高

研究:女性易「反芻思考」憂鬱風險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面對難受的情緒時,自我慈悲是非常有力的工具,可以使人脫離情緒化反應的破壞循環,這種情緒化的反應經常控制我們的生活。本文將仔細觀察自我慈悲讓情緒復原、增益身心健康的方式。能自我慈悲的人焦慮憂鬱的程度較低諸多文獻中最有力、最一致的發現就是,能夠自我慈悲的人焦慮憂鬱的程度比較低,且兩者的關聯性很強。也就是說,對焦慮與憂鬱來說,自我慈悲是一個主要的保護因素。自我批判、能力不足的感覺與憂鬱焦慮有強烈關聯。當人覺得自己有嚴重缺點、應付不來生活中的挑戰時,容易因為恐懼與羞愧而封閉自己的情緒,眼中只見一片愁雲慘霧,於是事情每下愈況,因為負面的心態蒙蔽所有的感覺,我將這種心態稱之為「瀝青」(black goomind)。研究證實,大腦對負面資訊的敏感度大於正面資訊,當一個人在評估別人或自己時,對負面事實的重視程度大於正面。例如,參加派對前你照了一下鏡子,發現下巴長了一顆青春痘,接下來,你完全不會去注意髮型是否出色或是衣服亮不亮眼,眼中只有那顆青春痘,宛如救護車上的緊急紅燈在你眼前閃個不停,於是,你對自己今晚看起來如何的感覺隨之扭曲。這一切都是其來有自的。大腦對正面資訊的注意力和時間比不上對負面資料的關注在自然的環境中,負面資訊意餵著威脅靠近,如果沒有立即對潛伏在河岸的鱷魚做出反應,不久就會成為牠的盤中飧,因此大腦進化到對負面資訊高度敏感,並在大腦的杏仁核迅速反應,也就是採取行動把生存機會拉到最大。所以,大腦給予正面資訊的注意力和時間比不上對負面資料的關注。《佛陀腦》(The Buddha’s Brain)一書作者韓森(Rick Hanson)說:「大腦對負面的體驗就像魔鬼粘,對正面體驗卻像不沾鍋。」因此,人類把正面資訊視為理所當然,把注意力全投注在負面資訊,彷彿生命繫於其上。一旦緊抓負面心念不放,就像壞掉的唱機般不斷跳針。這個過程稱之為「反芻思考」(rumination),與造成憂鬱症、焦慮的重複性、侵入性、無法控制的思考方式有關。反芻思考過去的負面事件容易導致憂鬱症,而反芻思考未來可能發生的負面事件,同樣也會焦慮。女性罹患憂鬱症比例約是男性的兩倍研究顯示,女性比男性更可能反芻思考,這一點說明何以女性罹患憂鬱症與焦慮症的比例約是男性的兩倍,這個性別差異有一部分是來自生理方面,但是文化也有影響。因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婦女在社會上的權力小於男性,對事情的控制力量沒有那麼大,因此必須對危險更提高警覺。(本文摘自/寬容,讓自己更好:接受不完美的心理練習/天下文化出版)

講座/嬰幼兒牙齒保健

講座/嬰幼兒牙齒保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3/4的嬰幼兒有喝奶入睡的習慣,造成約高達2/3的0至3歲嬰幼兒罹患奶瓶性齲齒。幼兒含著奶瓶邊吸邊睡,睡著後唾液分泌減少,造成高濃度奶水或糖水附著於齒面,細菌產生酸性分泌物,使幼兒牙齒脫鈣、形成蛀蝕,稱為奶瓶性齲齒。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5/16(三)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牙科何芸醫師主講「嬰幼兒牙齒保健」,提供您為孩子提供牙齒保健防護的須知。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與關心牙齒保健知識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嬰幼兒牙齒保健時間:107年5月16日(三)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心房顫動易腦中風 高達75%無症狀

心房顫動易腦中風 高達75%無症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72歲的陳爺爺,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心房顫動病況,他都按時服用慢性病藥物及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去年底,陳爺爺不慎跌倒,頭部撞擊地面,呈現意識不清現象,家人立即將他送至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腦部持續在出血,還好陳爺爺服用的抗凝血劑有專一反轉劑,能快速恢復凝血功能,經由投以反轉劑,10分鐘後抽血確認凝血功能恢復正常,便進行手術將血塊移除,術後隔日即轉入普通病房,目前復健狀況良好。 恢復凝血功能速度 心房顫動患者急救成敗關鍵! 收治陳爺爺的新光醫院心臟內科蔡適吉醫師指出,過去為了預防中風,多採用傳統藥物華法林(warfarin),但出血風險較高、濃度控制不易、和食物藥物交互作用又多,且若需要恢復凝血功能則需注射維他命K、或輸血漿,恢復時間長,因此,現在多改以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對亞洲人而言,比華法林減少了43%大出血及68%腦出血的風險。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守護心臟 專一反轉劑作後盾蔡適吉醫師進一步指出,由於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對亞洲人而言,相對安全,同時在發生意外需要手術時,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因為有專一反轉劑,投藥後可以立即恢復凝血功能,降低患者意外失血死亡的風險,儼然成為心房顫動患者最關鍵的守備用藥,而且其藥的專一反轉劑已於五月一日通過健保給付,預估有數十萬心房顫動患者可受惠。心房顫動易引發腦中風 死亡率高出常人二倍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說明,心房顫動依發生頻率分為陣發性、持續性及永久性三類,但無論是哪一類,患者因心跳頻率異常且不規則,血液可能會於心臟內流速減緩或滯留而形成血栓, 若血栓剝落順著血液流至腦部造成阻塞,就會引發缺血性腦中風;比起同年齡的正常人死亡率高2倍、中風率高5倍,且心臟衰竭、失智以及住院率等也高出許多,但有高達75%的患者卻幾乎沒有症狀,察覺不易。 每日測量血壓與心跳 血壓數值差異10以上速就醫因此,黃瑞仁院長建議,民眾可透過每日測量血壓與心跳來檢測,若手邊僅有血壓機,則可透過短時間內測量三次血壓,當血壓數值差異超過10以上,及平時出現心悸、暈眩、胸痛等症狀時,應盡速諮詢心臟科醫師,切勿忽視罹患心房顫動的可能性!(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