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平等? 近年來臺灣有縮小趨勢
日前公衛學者公布臺東縣比臺北市平均餘命短8.5歲,引起社會關注。國民健康局在17日衛生署舉辦的「臺灣健康論壇」中,報告臺灣健康不平等狀況的分析與對策,提出了更詳盡的統計結果。國民健康局指出,與其他國家一樣,臺灣在不同地區、不同族群與不同社經階層之間,也存在健康不平等的現象;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不平等委員會的主席馬默爵士(Michael Marmot)稱之為「健康的社會落差」)(social gradient in health)。
不過,不像許多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健康不平等反而更加擴大,近年來臺灣的健康不平等問題已有縮小的趨勢,尤其是對醫療與公共衛生較敏感的項目,例如嬰兒死亡率、疫苗接種率、各項預防保健服務的利用率等,各縣市已達一致的高水準,縣市差距大幅縮小,但對於影響因素較複雜的平均餘命與總人口死亡率,想要完全消弭落差則還有很長的路和很多的挑戰,需要中央與地方結合衛生以外的部門共同努力,採取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兩大原則-「全政府的動員」(whole government approach)與「各項政策皆應考量健康效應」(health in all policies),從家庭生活條件、就學與就業三大面向全面改善,才能有效跨越健康人權上的階級鴻溝。
預防保健服務已有效縮小甚至打破城鄉差距,透過衛生與醫療體系的努力,各縣市在產前健檢、新生兒篩檢、兒童健檢、兒童預防接種等項目的利用率,均已達一致的高水準,幾乎無縣市差距。許多資源不足的縣市,其成人健檢與乳癌篩檢的利用率甚至已超過資源較多的縣市,顯現臺灣透過公衛體系的努力,已成功使民眾得到好的預防保健服務。
中央與地方政府必須結合衛生以外的部門,採取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兩大原則-「全政府的動員」與「各項政策皆應考量健康效應」,從家庭生活條件、就學與就業三大面向全面改善,才能有效跨越健康人權上的階級鴻溝。臺灣過去已有推行健康城市計畫、跨部門合作的基礎,未來應擴大推廣。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http://www.uho.com.tw/article.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