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

維他命解疲勞?研究:吃越多吸收越少

維他命解疲勞?研究:吃越多吸收越少#吸收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在有許多人認為,食用維他命C不僅可以預防感冒也有助於解除疲勞。實際上也有許多人表示,自己在服用維他命C之後,覺得減輕身體疲勞。可是,服用維他命C補充劑有助於消除疲勞的說法,是正確的醫學常識嗎?維他命C食用越多則吸收率越低誘發慢性疲勞的機制還不明朗。目前只能推測,活性氧類導致的氧化壓力,在誘發疲勞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部分實驗室研究及動物實驗結果顯示,作為代表性抗氧化劑的維他命C,因能消除誘發疲勞的活性氧類而有助於消解疲勞。不過,以數十名健康人士或肝硬化病人,為對象進行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口服維他命C補充劑,並無法減低身體疲勞或精神疲勞。我們一再強調,目前已經知道,口服維他命C的腸內吸收比率甚低,且食用越多則吸收率越低,即使吃得再多,維他命C在血中濃度也無法上升到出現效果。若是口服維他命C100毫克,大概能吸收80%,但若是食用1000毫克時,身體吸收不到50%,其餘皆隨糞便排出。而主張維他命C高劑量療法人士建議的10000毫克,吸收率當然更低。維他命C注射療法可降低疲勞?由於口服高劑量食用維他命C無法產生效果,因此有人主張使用注射方式,提高血中濃度助於消除疲勞。然而,截至目前為止,僅有一篇關於注射高劑量維他命C的臨床試驗論文。該臨床試驗找了141名健康人士,其年齡介於20歲至49歲並分成2組,一組連同生理食鹽水注射維他命C 10公克(等於10000毫克,每日建議攝取量的100倍),一組則僅注射生理食鹽水。結果在二小時後和一日後,注射維他命C的組別,疲勞度分數降低。該論文總結,高劑量維他命C注射療法不僅安全,且在降低疲勞方面具有效果。不過,如果詳看內容,可以發現這個結論非常牽強。維他命C解疲勞實驗效果不顯著在施予維他命C或生理食鹽水之前,2組的平均疲勞度分數各為5.6分及5.5分。注射生理食鹽水的組別在2小時後或一日後分數並未減少,注射維他命C的組別則在2小時後,疲勞度分數降至5.1分,一日後降至約5分。統計上來看,雖然減少0.6分。但是,請再仔細的想一下,在完全不感疲勞的分數為0分、最感疲勞時為10分,參加臨床試驗的人們原為5.6分,注射維他命C10公克以後減少0.6分。雖然在統計上有意義,但0.6分的差異,在臨床上能表示任何意義嗎?疲勞度分數原為5.6,若減少2分或3分可說是緩解疲勞,0.6分連1分的差異都不到,在臨床上無法視為有效。目前尚無臨床試驗研究顯示,服用維他命C有助於緩解疲勞,至於注射高劑量維他命C,僅有一篇臨床試驗研究已發表,效果在臨床上並不顯著,因此,維他命C有助於緩解疲勞的說法,在臨床上並無根據。(本文摘自/先戒了維他命再說/大是文化)

肺虛常咳嗽?這一味最適合你

肺虛常咳嗽?這一味最適合你#吸收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脾虛腹瀉者/隨著歲月的流逝,很多老年人的腸胃功能下降,不能有效消化吸收食物,出現腹瀉、大便稀薄等症,時間一長,身體的給養不足,人就會變得消瘦,感到頭暈目眩,全身虛弱乏力。針對這些病症,持續喝山藥粥能收到神奇的效果。山藥健脾厚腸,增強腸胃的活力,促進消化吸收,還能減少腹瀉,使人排便正常。老年人每天早上一碗山藥粥,一個月左右腹瀉便會消除。2) 肺虛咳嗽者/秋冬時節空氣乾燥,容易傷害肺的津液,導致肺陰不足,出現口唇發乾、乾咳無痰等症狀。此時多吃點山藥最為適宜,因為山藥營養豐富,可入肺經,是滋補肺陰的佳品。肺陰虛多表現出熱證,所以山藥最好生吃,比如榨汁喝。因為生山藥性涼,滋補肺陰的同時還能有效清熱,緩解肺部、口腔和喉嚨的燥熱。3) 疲勞綜合症患者/很多人看上去沒什麼病,但是身體沒力氣,稍微勞動就感覺累,休息一下就好,這就是如今極為常見的疲勞綜合症,是典型的亞健康狀態。面對這種情況,最重要的是避免勞累過度,還有就是要適當進補。山藥價格不貴,營養豐富,能補腎填精、強胃健脾,全面滋養身體。很多腦力勞動者經常加班,神色枯槁,記憶力下降,其實這就是臟腑虛空的表現。持續食用山藥,既能強脾胃,促消化,增進氣血的生化,又能補肝腎之虛,強壯筋骨,使人耳聰目明,記憶力提高。(本文摘自/中醫師的養生餐桌:三餐食材篇/八正文化出版)

糖尿病低血糖?3原因解密

糖尿病低血糖?3原因解密#吸收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特徵就是血糖值異常地偏高,但矛盾的是許多患者卻經常得處理「血糖偏低」的問題。為何如此?其實,說糖尿病是「血糖太高」的疾病,倒不如說是「血糖值上下波動區擴大、血糖吸收及調節不良」的疾病才正確,事實上也只有透過這個角度才能解釋糖尿病的低血糖症。低血糖的成因不明1) 不同於高血糖引起的慢性併發症,嚴重的低血糖症可能使糖尿病患者猝死,理論上應是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也應是藥物研發及臨床處方上應極力避免的,但目前醫界卻認為糖尿病的低血糖只是服用降糖藥物或施打胰島素針劑後的副作用。若深思會發現甚多不合理之處,例如,許多降糖藥物都是緩釋劑型,換言之,它的降糖作用是和緩而非急效的,醫生也不會不懂得要處以適當、安全的劑量,加上我們人體自有對血糖值的調節能力,不應如此輕易就因為「藥物過量」而讓血糖低到危險值。血糖過低是會死人的,如果原因真的是藥物本身的副作用或是醫師處方劑量過強所致,不論是藥廠或是醫師絕對有醫療責任,這麼嚴重的問題能推說只是「用藥過量」?2) 一種見解認為是患者吃太少或太晚吃,簡單講就是血糖補充不足所致,但高血糖就是血糖濃度「經常性過量」的意思,為何只因不能即時補充就使血糖降至可能危害生命的程度?這種說法無異於說高血壓患者會因為壓力小、心情好,所以三不五時就低血壓一樣無稽。另外也有人認為是患者運動過量、消耗太多血糖所致,但糖尿病不正是因為細胞無法有效吸收利用血糖嗎?哪來血糖消耗過量?3) 認為低血糖是因為患者未依醫師指示按時用藥,但不按時服用「降糖藥」的結果應該是使血糖變高才是,就像忘了吃降血壓藥時,血壓應該會升高是一樣的道理,或說是任意增加藥物及胰島素劑量所致,但不聽醫囑而濫用藥物的患者應該有限,現在誰都知道藥物濫用不好。至少,在正規的臨床統計研究中,不聽醫囑吃藥的患者一定會被剔除於統計數據之外。所以臨床統計中,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症的情況應該很有限。糖尿病約有8成患者曾有低血糖症狀在臺灣150萬名糖尿病患者中,臨床統計顯示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的比率並不低,約8成有曾有頭暈、飢餓感強烈、全身無力虛弱、盜汗等低血糖現象(約120萬人);約3位糖尿病患者就有1位飽受低血糖之苦(約50萬人);每12位二型糖尿病患者便有一位發生過嚴重低血糖(約13萬人);平均每2分鐘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過低而有生命危險,需要旁人救援(約每天700人)。推估,糖尿病患的低血糖現象約有近半數原因不明(不屬於前述那些原因),這顯示糖尿病的低血糖症並不宜只是推說因為處方過重、用藥習慣或生活習慣不良所導致,而有更深層的病理機制。(本文摘自/優氧:改善微循環,優化身體氧氣,增強自癒力/時報出版)

不發胖!膳食纖維促肌肉吸收熱量

不發胖!膳食纖維促肌肉吸收熱量#吸收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此,與其等到血糖值上升後再設法抑制,不如從一開始就避免讓血糖值上升,因此,攝取食物的先後順序很重要。第一口吃的食物,不一定要是蔬菜,從肉類或魚類開始也沒問題,重點是遵循「主食最後吃」的原則,最後再把米飯或麵條吃進肚子裡;且在「碳水化合物最後吃」的原則下,通常吃到最後階段時,肚子多半已經有一定的飽足感,因此或多或少可以減少醣類的攝取量。為什麼在飲食中添加醣類以外的營養素,較能夠抑制血糖值上升的幅度呢?事實上,關於這項研究早在一九九零左右獲得證實,只是當時還不了解詳細的生理運作機制,因此,這個觀念並未被當時的社會接受,如今已經釐清其中的緣由與人體營養的運作方式了。不易消化 助於抑制醣類吸收主菜通常都富含蛋白質和脂質。當攝取蛋白質時,類升糖素生態-1(Glucagon-like peptide-1,簡稱GLP-1)的分泌量會增加;攝取脂質時,胃抑制胜肽(Gastric inhibitory peptide,簡稱GIP)的分泌量會增加,以上都是消化道激素,且具備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能力,因此血糖值比較不容易上升。此外也有研究顯示,GLP-1和GIP能抑制腸的蠕動,為此,能減緩醣類的吸收速度。另外,膳食纖維本身就不容易消化吸收,因此在同時攝取的情況下,自然有助於抑制醣類的吸收。短鏈脂肪酸 抑制血糖上升長久以來,大家都相信膳食纖維不會被轉化成熱量;然而,法國團隊已在二零一四年證實,大腸中的細菌,會將膳食纖維轉變成一種叫短鏈脂肪酸的脂質,產生熱量,並發揮抑制血糖上升的作用。乙酸和丙酸等都是「短鏈脂肪酸」,這些短鏈脂肪酸出現在大腸後,會被運送到肝臟,而在運送至肝臟的過程中,大腦會接收到乙酸或丙酸增加的資訊,這時,大腦就會對肝臟發出指示:「因為有脂質進來了,熱量足夠了,所以肝臟不需要再釋放醣類出來。」換言之,膳食纖維不僅能減緩醣類的吸收速度,還能藉由大腦阻止肝臟釋放醣類,等於是多了一道防止血糖值上升的機制。當胰島素發揮作用,促進肌肉和脂肪組織吸收醣類時,膳食纖維還能幫脂肪組織蓋上保護蓋,好讓肌肉可以優先吸收熱量。如此一來,身體就更不容易變胖了,這就是為什麼多吃膳食纖維有益健康的原因。(本文摘自/減醣救命/采實文化)

降溫靠吃冰?當心傷胃氣阻吸收

降溫靠吃冰?當心傷胃氣阻吸收#吸收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當天氣悶熱時,總會想喝點冷飲、吃點冰涼的食物,但要小心滿足了口腹之欲,卻可能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人最好能克制衝動,以免暢快一時,卻換來一堆病痛。 阮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蔡毓洲醫師指出,胃的溫度約在36度,冰冷食物吃下肚會降低胃部溫度,阻礙酵素分解,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還會造成血管收縮,影響氣血循環。因為當身體覺得很熱時,大部分的血液會集中到皮膚下擴張的血管裡,幫助散熱,在此同時,腸胃道的血管則呈現收縮狀態,使消化、吸收能力變差。在這時候若又吃進大量的冰冷食物,可能使胃通向十二指腸的胃幽門關閉,導致這些冰冷液體,留滯在胃裡面,引起胃脹、胃悶。一次吃喝太多冰冷的食物,也可能導致腸胃血管痙攣、腸胃壁僵直收縮,引發腹絞痛、腹瀉,或因消化不良而流虛汗、臉色蒼白。此外,老年人腸胃不佳、胃壁薄,對冰冷的食物耐受性較為不佳;有手腳冰冷者,也最好別碰冰飲、冰品。難擋冰品誘惑   6撇步顧胃免疫力不佳的人尤其要注意,因為身體調適功能差,更容易增加感染機率。此外,蔡毓洲醫師也提醒,如果真的難以抵擋冰涼食品的誘惑,想要解解饞,那就得好好遵守以下原則: 1)吃涼食品時,應小口小口進食。先將食物在口腔內含一下,再慢慢嚥下,就可享受涼爽的滋味,也可避免刺激胃腸。2)運動後或大量流汗時,不要立即吃喝冰冷食物。3)用餐中、餐前二小時或睡前,勿吃喝冰冷食物。4)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胃炎或胃潰瘍的人,不宜吃喝含酸味的冰冷食物。5)罹患有氣喘、冠心病、高血壓或體弱的老人、兒童,或月經期的婦女,都不宜吃冰品。 

寶寶腸胃功能不好 營養素再多也無法吸收

寶寶腸胃功能不好 營養素再多也無法吸收#吸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寶寶健不健康、聰不聰明一直是家長們最關心的議題,除了均衡攝取完整的營養以及補充如:磷脂質(Phd)、DHA等營養素幫助寶寶腦部發育,也應注重寶寶消化系統的吸收。小兒科醫師程潔菡表示,若是寶寶腸胃功能不好,補充再多的營養素也無法吸收,建議家長們應隨時注意寶寶便便的形狀、顏色及味道,並搭配有助寶寶腸胃道益菌生長的配方奶粉,像是存在於母乳中的GOS半乳寡醣,是益生菌的食物來源,幫助維持寶寶的消化道健康。程潔菡醫師表示,寶寶聰明的條件,除了在適當的年齡給予適當的刺激外,最重要的是要攝取完整且適當的營養素,如幫助寶寶腦神經傳導的磷脂質(Phd)、有助細胞生長的DHA等。但是寶寶腸胃道功能也很重要,一旦寶寶腸胃功能不好,再多的營養素也無法吸收!事實上,腸胃道是主宰健康與否的主要關鍵,消化及吸收功能好,寶寶吃進去的營養素才能被完整的吸收。適當地為寶寶調整好腸道菌相生態,包括補充益生菌以及益菌食物的益菌生是很重要的。因為剛出生的新生兒腸胃道就好比一張白紙,甚麼菌都沒有,當他們開始接觸外在的環境及食物後,細菌就會進入寶寶的腸道中,如果壞菌多了,寶寶就容易生病或受到感染;相反的,如果寶寶腸道益菌多,免疫力自然就會高,也就不容易生病。程潔菡醫師解釋,母奶中其實就含有乳酸菌以及益菌生半乳寡醣,所以為什麼說喝母奶的寶寶比較不容易生病。那無法喝母乳的寶寶該怎麼辦呢?程醫師接著說明,目前已經有配方奶粉會添加存在天然母乳中的益生菌或GOS半乳寡醣,彌補無法喝母乳的營養素。因為GOS半乳寡醣是天然存在於母乳中的益菌生,為益生菌的食物來源,能幫助維持寶寶的消化道健康, GOS半乳寡醣含量多,益生菌存活率自然就高,否則寶寶吃進一堆益生菌,若沒有食物來源,補充再多的營養素也是徒勞無功。程潔菡醫師呼籲家長,適量的補充GOS可幫助寶寶吸收營養,同時搭配其他營養素均衡補充,比如:磷脂質(Phd)、DHA等,讓寶寶聰明學習。此外,也應隨時注意寶寶便便的「顏色」、「味道」及「形狀」,如:腸胃道健康的寶寶,便便的顏色呈現金黃色、味道不會太臭且形狀略呈條狀(剛出生的嬰兒則不一定);若寶寶的便便觀及味道出現異常,就要懷疑寶寶的腸胃道功能可能出現問題,應盡早求診小兒科醫師。

鐵線吸收身體負能量治病? 恐是心理作用所致

鐵線吸收身體負能量治病? 恐是心理作用所致#吸收

繼之前《鐵線治療治病?恐是烏龍一場》的報導之後,記者發現有許多的部落格與網站都在推廣這項療法,而且還大剌剌地說出過程,但是這些所謂的「實例」大部分都來自同一個網站,而且還有人印書推廣療法,真的有這麼神奇嗎?長期從事自然療法的陳立川博士表示,並沒有聽過相關的研究或是消息。而鑽研疼痛醫學的陳俊峰醫師更表明,這樣說法並沒有科學根據。該網站宣稱,有人鼻涕倒流且精神狀況不佳,用白鐵線圈治療後,兩個小時內就恢復。有人貼了鐵線後就不需要吃止痛藥,膿瘡也可以治癒,膝蓋的傷也好了,腳踝扭傷也在三個小時內復原,貼在腳底上可以解決失眠問題,還可以治療喉嚨痛、鼻炎及頭痛等。該網站也宣稱,這個鐵線療法是有根據的,在一位日本作家藤本憲幸的著作《磁場療法》中提到,這個鐵線療法是日本醫學大師村上晉一先生所發明,可以迅速、有效地戰勝疾病。藤本憲幸在著作中解釋,人類肉體存在「活體磁場」,而「穴道」就是能量聚集的地方。當人體磁場強有力時,就是健康的身體;一旦磁場力量轉弱,人體的體力就會降低。如果人體不健康的時候,也就是電流循環不佳時,磁場就會混亂產生較高的電位。而透過鐵線可以將原本過高的電流,導引到鋼絲圈上,這樣一來,細胞膜過高的電位,就會逐漸變低。當電位恢復正常時,磁場的功能就會穩定,人的疼痛感覺就會跟著消失。陳俊峰醫師接受優活記者訪問時,認為這樣的療法並沒有科學根據,而且在醫學的理論上也站不住腳,不太相信的說法;他表示,有些人非常容易接受網站的暗示,所以這些人可能是因為「安慰劑效應」,所以覺得自己的疼痛得到了緩解,因此陳醫師認為,如果發生了疼痛或是疾病,還是要就醫治療才對。「鐵線療法」可治病? 恐怕是一場烏龍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68長期盯電腦用眼過度 當心急性青光眼致失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71劇烈背痛、腹痛 急性主動脈剝離發作恐致死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6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