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牛症

避免健康風險 選用本土牛肉最安心

避免健康風險 選用本土牛肉最安心#狂牛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反對美國牛肉進口台灣,主要是因為美國已被列為狂牛症疫區,是具有健康風險的食物。遺憾的是,台灣卻以進口美國牛肉,作為加強與美國貿易談判的籌碼,逐步開放美國牛進口。繼進口美國牛肉後,是否開放的六種美國牛雜(食道肌、血管、頭骨肉、面頰肉、骨髓、牛脂),也引起民眾的熱烈討論。進口美國牛雜對於國人健康來說相當危險,因為美國不僅是狂牛症疫區,而且美國牛吃的飼料當中也普遍含有瘦肉精(萊克多巴胺);更令人擔心的是,美國牛的內臟器官往往含有高濃度的瘦肉精殘留,一般人吃了也許沒事,但對於特殊族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會增加急性心血管病變的風險。民眾常聽媒體報導提到瘦肉精,但可能不瞭解瘦肉精是什麼?對人體有什麼影響?瘦肉精是「乙型受體素」的一種,作用是刺激身體的交感神經,若在牛的飼料裡加入乙型受體素,可提高代謝能力,減少肥肉的比例。乙型受體素在畜牧業中可分治療用藥及非治療用藥二大類,如治療用的崙特羅克可以安胎或治療呼吸系統疾病,而添加在動物飼料裡的萊克多巴胺是屬於非治療用藥,除了可增加家畜家禽的瘦肉比例、降低脂肪比例,還有減少飼料用量的優點。依動物毒理試驗整體評估後,認為萊克多巴胺不具基因毒性,不會產生致癌性,對生殖毒性也沒有顯著的影響。此外,由於萊克多巴胺在體內排除的速度很快,例如人體口服藥物六小時後,可經由尿液排出百分之七十二的藥量,因此不至於對健康有顯著的影響。但由於萊克多巴胺是一種交感神經刺激素,若是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食用,可能會導致心跳加快、血壓飆高的風險。依據日本以及澳洲的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評估,成人每日每公斤體重的萊克多巴胺安全攝取量為一微克,因此即使天天吃,吃一輩子也是在安全劑量的範圍內。一般人在正常飲食下,應不致於出現問題,不過若萬一不慎吃進非常大量的萊克多巴胺,或是體質較敏感的人偶爾吃到,還是可能出現噁心、肌肉顫抖、血壓上升、心悸、全身乏力及頭暈等症狀。由於萊克多巴胺在安全性上沒有太大的問題,目前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國家都允許合法添加於動物飼料中,不過歐盟法規反對所有非治療用途的動物用藥,因而禁止使用萊多巴胺。此外,由於華人較常食用動物內臟,而肺、胃及腸等部分較易殘留萊多巴胺,中國大陸也將其列為禁藥。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做法是要求進口牛肉需落實原產地標示,讓消費者可以自己判斷選擇源自何處的產品。其實台灣牛肉品質優良,也沒有瘦肉精的問題,建議消費者選購時不妨優先考慮本土牛肉。(本文摘自/食品不安全的年代如何自保?顏宗海教你怎麼吃最安心/平安文化)

疑狂牛症病發死亡?疾管局聲明澄清

疑狂牛症病發死亡?疾管局聲明澄清#狂牛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有關日前媒體報導「疑狂牛症 男子發病3個月亡」之新聞,為避免民眾產生誤解,疾病管制局特別聲明表示,該名個案病因明確,經台灣神經學學會庫賈氏病工作小組研判為散發型庫賈氏病極可能病例,並非是食用狂牛病牛肉所引起之新型庫賈氏病。截至目前為止,國內目前並無任何新型庫賈氏病本土病例。該名個案,因其臨床病程、核磁共振及腦脊髓液檢查結果均與散發型庫賈氏病相符,研判為散發型庫賈氏病極可能病例,而所謂庫賈氏病,是一種發生在人類身上的傳染性海綿狀腦病。該名個案病因明確,無須再進行病理解剖,衛生單位並已通知家屬,個案遺體依規定應予以高溫火化處理。自民國86年起,臺灣神經學學會建立通報及監測系統,成立「行政院衛生署庫賈氏病諮詢委員會」。台灣神經學學會成立庫賈氏病工作小組辦理通報病例審查、醫事及防疫人員教育訓練等事宜,審查委員均為國內各大醫院之神經學教授與專家,其審查研判結果具有高度的公信力。而對於「狂牛症」此名稱,疾管局也鄭重澄清,狂牛症係指發生於牛之牛海綿樣腦症,不宜用於人類之病例,該局特籲請各界不要再使用狂牛症之名稱於人類病例,予病患與其家屬應有之尊重。

確認加州第四例狂牛症 美牛內臟10年內不得輸入

確認加州第四例狂牛症 美牛內臟10年內不得輸入#狂牛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美國時間8月3日,由美國農業部公布今年4月加州所爆發第四例狂牛症案例,罹患非典型狂牛症,但並未進入食物鏈,且為單一個案,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依據我國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定,美國牛隻之頭骨、腦、眼睛、脊髓、絞肉、內臟及其他相關產製品均不得輸入。由於食品衛生管理第11條已明文規定,有害人體健康之物質,包括雖非疫區而近十年內有發生牛海綿狀腦病(即狂牛症)或新型庫賈氏症病例之國家或地區牛隻之頭骨、腦、眼睛、脊髓、絞肉、內臟及其他相關產製品,不得製造、加工、調配、包裝、運送、貯存、販賣、輸入、輸出、作為贈品或公開陳列,因此,依台灣時間今(101)年4月25日清晨美國農業部公佈證實該第四例狂牛症爆發起算10年,截至111年4月,依法前述產品均不得輸至台灣。此外食品藥物管理局也針對媒體所關切,美國第4例狂牛症流行病學之報告,是否會影響我國對於牛肉萊克多巴胺安全容許量之訂定一事做出說明,表示由於萊克多巴胺是屬於動物飼料添加物,其殘留容許量之訂定與牛隻狂牛症之發生並無相關性。食品藥物管理局也表示,目前將依照行政程序,只訂定牛肉萊克多巴胺之安全容許量,且不會訂定豬肉及豬、牛內臟之安全容許量;並加強邊境與及市售牛肉產品之萊克多巴胺抽驗,及規劃全面稽查強制標示規定,確保在安全容許下,民眾飲食健康及選擇的權利。

美牛議題發燒 衛生局帶您認識狂牛症

美牛議題發燒 衛生局帶您認識狂牛症#狂牛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今年美國時間4月24日,美國農業部宣佈美國加州一頭淘汰乳牛證實為狂牛症病牛,為今年第四起,引起全球各國政府關切,民眾也對美國牛肉的安全產生疑慮。自1987年開始,狂牛症被全球重視並展開嚴密監控及管制措施以來,發生狂牛症國家的牛隻相關產品安全,一直都是消費者關注與高度疑慮的消費安全事件。 衛生局表示,狂牛症的病原,目前已確認是一種「變異性普立昂蛋白」,這種變異性普立昂蛋白會在動物的中樞神經組織,例如腦部聚積,造成腦組織壞死(腦部呈現空洞狀,故稱為海綿狀腦病),最後造成動物死亡。目前在很多動物都已經發現有這種海綿狀腦病,例如「狂牛症」、「搔羊症」,在人類則稱為「庫賈氏症」,若是吃到「狂牛症」病牛的牛肉而感染,則稱為「新型庫賈氏症」。 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研究指出,變異性普立昂蛋白主要存在於特定物質(SRM),而SRM包括牛隻的扁桃腺和迴腸末端,以及30月齡以上牛隻的腦、眼睛、脊髓、頭顱以及脊柱等部位,在乳汁及肌肉組織偵測不到變異性普立昂蛋白,世界衛生組織)以及歐盟消費者總署也認為,乳汁及牛肉是安全的。只要屠宰牛隻時,妥善去除這些SRM部位,牛肉就是安全的。衛生局指出,狂牛症的發生原因已被確認,主要是因為牛隻吃到含有變異性普立昂蛋白的肉骨粉飼料,因此各個有畜牧產業的國家和台灣,都已經嚴格執行「飼料禁令」。就是禁止以肉骨粉為飼料餵食牛隻,各國為了防範發生狂牛症以及進入人類食物供應鏈,也要求屠宰廠改善牛隻的屠宰與屠體處理方式,主要包括在屠宰過程中,妥善去除變異普立昂蛋白可能存在之特定組織或部位,嚴格進行牛隻屠前屠後檢查,病牛、倒牛或問題牛隻一律不得進入屠宰線,以及牛齡鑑定及30月齡以上與以下牛隻屠體區隔等管理措施。 在飼料禁令嚴格執行後,全球狂牛症病例已逐年減少,到了100年,全球已減至29例,今年迄今則為4例,與狂牛症早期被發現每年有數千病例比較,目前已獲良好控制,至於因為食用狂牛症牛隻牛肉感染新型庫賈氏症的病例也隨之減少,而且新型庫賈氏症的病例,也多發生在狂牛症病例較多的國家(歐洲國家占全球總案例數96%,其中英國占全球總案例數78%)。

疾管局:新增一例散發型庫賈氏病極可能病例

疾管局:新增一例散發型庫賈氏病極可能病例#狂牛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美國發生第4例牛海綿狀腦病案例(狂牛症,BSE),而牛肉風波尚未平息,疾管局在今日更新庫賈氏病病例資料,表示新增1例庫賈氏病極可能病例,但也表示此型庫賈氏病例,與狂牛症無關。臺灣近10年來,庫賈氏病平均年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0.5至1,與國際各國之年發生率相似,根據疾管局過去16年來的資料顯示,僅發生過1例新型庫賈氏病,也就是與牛海綿狀腦病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即俗稱狂牛症)有高度相關的病例,但此病例為英國境外移入個案。根據疾管局資料指出,庫賈氏病可分四型:散發型(sporadic, s-CJD),佔所有病例數的80%~90%,一般推測是人體自行產生異常普利昂蛋白而致病變;醫源型庫賈氏病,與注射已感染的腦下垂體激素,及移植已感染的硬腦膜等醫療行為有關;另有遺傳型庫賈氏病;及與「牛海綿狀腦病」有關的新型庫賈氏病(variant CJD, v-CJD)。疾管局表示,庫賈氏病已列入我國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病例通報、監測、審查機制、感控與通報指引等均已建置完備。經病例審查列入可能、極可能或確定病例者,疾管局均已函文要求台灣血液基金會、醫事處及診治醫院等落實捐血、器官移植管制與院內感染控制措施,減少疾病散播的風險。

「狂牛症」侵犯神經系統的疾病

「狂牛症」侵犯神經系統的疾病#狂牛症

文/澄清醫院平等院區2F病房 柯素綾護理長   近來進口美國牛肉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其主要爭議在於國人對美國牛肉的疑慮很深,擔心狂牛症的發生。何謂「狂牛症」?何以讓人如此擔心害怕。狂牛症於1986年首度爆發於英國。科學家在1996年進一步發現,人類極有可能由食用病牛的肉而感染類似狂牛症的「亞急性海綿狀腦病變」,或稱「庫賈氏症」(Creutzfeldt-Jakkob Disease;CJD)。狂牛症學名為「牛之海綿樣腦病變」(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因牛隻發病時興奮且具攻擊性而命名;狂牛症是一種由「普里昂蛋白質」(Prion) 變性蛋白質所引起。此病原體會導致腦部組織迅速被大量破壞形成空洞引發腦海綿狀病變,主要為侵犯神經系統的一種疾病。潛伏期可長達2-10年,故不易發現與診斷出來。病發初期,會出現記憶力衰退、行為異常及步態不穩等類似痴呆症狀。隨著病程進展,患者的四肢與軀幹會有劇烈之抽動(肌躍症),視力模糊、肢體無力、麻木感、癲癇也可能發生。末期則以嚴重痴呆為主,病人於發病後約1年內死亡。目前並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正確診斷出來,只能於病理切片確知診斷。治療方法亦無特效藥,主要以病患之需求,提供症狀處理。今日在狂牛症還無法有效且迅速的診斷出來之前,應如何因應?除避免食用牛之腦、脊髓或其內臟製品,唯有更透徹的研究及執行正確的防護工作才是保護自己的一大方法。資料來源:澄清醫院電子報2010年03月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