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玩

常打電玩是成癮?醫:重點不在時間

常打電玩是成癮?醫:重點不在時間#電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018年6月底,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宣佈將「網路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納入精神疾病。遊戲玩家與社會大眾紛紛感到疑惑:怎樣算是網路遊戲成癮?每天花很多時間玩遊戲,就是網路遊戲成癮嗎?網路遊戲成癮判斷並非時間長短 而是生活失能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潘元健心理師、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邱于峻醫師組成研究團隊,以國際通用診斷標準的「網路遊戲成癮量表」,調查臺灣8110 位青少年玩家,成果顯示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約為3.1%,略高於西方國家。林煜軒醫師表示,醫界與學界對網路遊戲成癮有嚴謹的判斷標準,核心基準是「失控造成生活失能」,而非一般認為的「花太多時間在遊戲上」。個人因為對於上網打遊戲不可自拔,讓日常活動優先順序產生變化,總以打電玩為優先,造成日常生活失能,且明知道有負面影響,還是無法控制這麼做,一連串失控的狀態。西方國家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約僅1%國內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為3.1%的研究結果可能讓大眾相當意外,因為過去各式不同定義研究指出「網路成癮」盛行率高達20至30%。美國精神醫學會2013年提出較嚴謹的診斷標準,並聚焦在「網路遊戲」,之後各國研究指出盛行率幾乎都少於5%。2017年美國、英國、德國的最新大型跨國研究指出,西方國家網路遊戲成癮的盛行率大約僅有1%左右。而亞洲國家目前仍缺乏以嚴謹診斷標準估計網路遊戲成癮確切盛行率的調查。網路遊戲成癮青少年玩家 更有意願在遊戲中消費林煜軒醫師研究指出,一年內有玩過網路遊戲的青少年中,符合網路遊戲成癮定義者佔3.1%;71.5%曾玩過網路遊戲的青少年,不符合任何一項網路遊戲成癮的症狀。研究顯示,臺灣青少年的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略高於西方國家,但不超過5%。此外,網路遊戲成癮的確會使青少年玩家更有意願在遊戲中消費,以及花費更多時間在遊戲上。研究結果指出,52%網路遊戲成癮者表示曾在遊戲中花費金錢,且每週花費41個小時在網路遊戲上,比起非網路遊戲成癮者高出將近1倍。在遊戲中花費金錢的比例,也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上升。以積極鼓勵、健康促進方式來引導林煜軒醫師表示,研究點出社會的確有網路遊戲成癮的現象存在,然而從醫界案例來看,問題常常不在沉迷網路遊戲本身,而是來自現實生活層面的問題,導致青少年逃避到網路遊戲的世界。在科技網路急遽發展的時代,人機互動緊密,網路遊戲成癮現象是大眾要認識與面對的身心發展問題。建議政府與社會大眾以積極鼓勵、健康促進方式來引導,而非以治療精神疾病的方式來看待。

孩子狂打電玩 爸媽4點注意

孩子狂打電玩 爸媽4點注意#電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觀察腦波可發現,長時間沉迷電玩的孩子,前額葉皮質區幾乎沒在運作,就算沒有在玩電動時,也呈現休止狀態,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擁有思考能力和創造性。而前額葉皮質區就是操控人類思考和創造的最高級中樞,是人腦中最發達的部位,卻也是最晚發育成熟的部位。接觸電玩 腦部不活絡前額葉皮質區主掌人的認知和實行,包括工作記憶、抑制反應、切換行動、制定規劃、推論揣測等機能,並控制情緒、動機,進行思考,做出決定。不僅如此,該區還掌控人類的社會行為、負責解決紛爭。前額葉皮質區與腦部各種機能皆息息相關,該區活動低下所帶來的問題,已不限於求學階段,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前額葉皮質區活動低落和電玩的關係,是一群技術人員在開發測量腦波的軟體系統時發現的。他們在測量自己的前頭葉皮質區的腦波時,發現腦波圖無法呈現一般該有的形狀。一開始還以為是測量的機器出問題,但同樣的機器用在別人身上,卻出現了正常的腦波圖。後來他們才發現,這和軟體技術人員工作時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有關。長期沉迷電動 會養出「電玩型頭腦」若每週打電玩4~5次,一次玩2~7小時,就可能變成「電玩型頭腦」。長時間沉迷電玩的人,在實際開始玩之前,前額葉皮質區的β波就會降到跟老人癡呆症患者一樣低,甚至更低。在遊戲開始前,整塊前額葉皮質區便呈現休止狀態,打完電動後仍無法恢復正常運作。若每週打電動2~3次,一次玩1~3小時,平時的腦波活動狀況雖然比老人癡呆症患者良好,卻比沒有打電玩的人低落很多。且一旦開始打電動,就和長時間沉迷電動的人一樣,前額葉皮質區活動量大幅降低。平常完全不打電玩 腦部不至於停滯運轉遊戲結束後,腦部也遲遲無法恢復正常運作。而平常完全不打電玩的人,前額葉則隨時保持在良好狀態,即使偶爾玩,也不至於出現停止運作的情形。因為不常接觸電玩的人,在玩的時候,腦部也會繼續思考,所以一打完,腦部運作就能立刻恢復原狀。希望父母都能做到以下幾點:1) 3歲前,盡量不讓孩子看電視或聽廣播。2) 哺乳、吃飯時不看電視、不聽廣播。3) 3歲~上小學前,應限制孩子每天接觸媒體、電玩的時間,以一天一小時為限。4) 打電玩以一天15分鐘為底限。(本文摘自/0~5歲關鍵期,培育天才腦30法則/大好書屋出版)

熬夜打電玩 恐為致癌原因!

熬夜打電玩 恐為致癌原因!#電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知道,假如你開著夜燈睡覺會增加你的癌症風險嗎?有研究證實,夜晚暴露在光線中會抑制你的身體製造褪黑激素,然後可能導致癌症的風險增加,那麼,到底什麼是褪黑激素?褪黑激素是一種調節我們神經傳遞素的荷爾蒙,當夜晚來臨、光線消失後,它由松果體(大腦中一種如豆子般大小的腺體)從色胺酸製造而來;這就是天黑後你要睡覺的原因。褪黑激素在夜晚、吃東西後達到高峰視網膜也能製造褪黑激素,此外,腸胃消化系統製造的褪黑激素更是極大量,褪黑激素濃度在夜晚達到高峰,但在吃東西之後也會增加,這說明了為什麼你在用餐後會想睡覺,褪黑激素是高度脂溶性的,而且也溶於水,因此它能夠輕易地穿透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根據艾琳•林希博士(Eileen Lynch)的見解:「褪黑激素的兩親性,也就是同時具親水與疏水的能力¬──結合它微弱的預防性抗氧化能力、微弱的金屬螯合能力,和在某種條件下成為自由基清道夫的能力──使它能夠在混亂的腫瘤微環境中消除氧化損傷。」由於75%以上的癌細胞都呈現出DNA氧化傷害,所以林希博士的上述主張非常重要,做為一個自由基清道夫,褪黑激素消毒氧化作用的能力堪與維生素c匹敵。夜班工作 與癌症風險增加有關愈來愈多的證據指出夜晚燈光與某些類型的癌症有關,使得研究學者懷疑,這可能與兒童白血病發生率的逐漸增加有相關性,科學家在「兒童白血病第一次國際科學會議」中發表研究結果,指出夜晚燈光和夜班工作(會擾亂身體的生理節奏或內部生理時鐘)都與乳癌和結腸直腸癌風險的增加有關,你不得不懷疑,過去30年來電視和電玩的迅速成長,是否促進了兒童白血病發生率的提升?兒童愈來愈晚睡,夜晚燈光可能抑制了褪黑激素的自然產生,而褪黑激素是對抗損害DNA的自由基的物質,結果導致癌症的發生,在電視與電玩普及率逐漸擴大時,兒童白血病也迅速增加,難道真的只是巧合嗎 ?生理週期擾亂 恐導致癌症腫瘤生長有好幾項研究已證實,生理週期與各種程度的腫瘤抑制有關,它也負責調節免疫反應,按照這種情況,生理週期擾亂可能導致免疫系統虛弱和癌性腫瘤生長,這才是合理的說法,不過,褪黑激素業經證實是「生理週期仲裁者」,能夠調節身體的內部生理時鐘,所以免疫系統能一直維持在它的高度監視之下。(本文摘自/另類療法抗癌聖經:緊急公告!30年來最有效、最完整的無毒療法震撼報告/柿子文化出版)

電玩恐影響腦部發展 4訣竅不沉迷

電玩恐影響腦部發展 4訣竅不沉迷#電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觀察腦波可發現,長時間沉迷電玩的孩子,前額葉皮質區幾乎沒在運作,就算沒有在玩電動時,也呈現休止狀態。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擁有思考能力和創造性。而前額葉皮質區就是操控人類思考和創造的最高級中樞,是人腦中最發達的部位,卻也是最晚發育成熟的部位。接觸電玩 腦部不活絡前額葉皮質區主掌人的認知和實行,包括工作記憶、抑制反應、切換行動、制定規劃、推論揣測等機能,並控制情緒、動機,進行思考,做出決定。不僅如此,該區還掌控人類的社會行為、負責解決紛爭。前額葉皮質區與腦部各種機能皆息息相關,該區活動低下所帶來的問題,已不限於求學階段,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小心孩子變成「電玩型頭腦」前額葉皮質區活動低落和電玩的關係,是一群技術人員在開發測量腦波的軟體系統時發現的。他們在測量自己的前頭葉皮質區的腦波時,發現腦波圖無法呈現一般該有的形狀。一開始還以為是測量的機器出問題,但同樣的機器用在別人身上,卻出現了正常的腦波圖。後來他們才發現,這和軟體技術人員工作時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有關。於是,他們又找了一群電玩試打員來進行測試,竟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長期沉迷於電動的人,在實際進入「電玩模式」前,前額葉皮質區的β波就已呈現很低的狀態──這種型態的頭腦就稱為「電玩型頭腦」。當時「電玩型頭腦」所凸顯的危機被媒體大肆報導,在社會上引發了軒然大波。(目前腦科學家對「電玩型頭腦」各持己見,尚未有定論。)長期沉迷電動 會養出「電玩型頭腦」若每週打電玩4~5次,一次玩2~7小時,就可能變成「電玩型頭腦」。長時間沉迷電玩的人,在實際開始玩之前,前額葉皮質區的β波就會降到跟老人癡呆症患者一樣低,甚至更低。在遊戲開始前,整塊前額葉皮質區便呈現休止狀態,打完電動後仍無法恢復正常運作。若每週打電動2~3次,一次玩1~3小時,平時的腦波活動狀況雖然比老人癡呆症患者良好,卻比沒有打電玩的人低落很多。且一旦開始打電動,就和長時間沉迷電動的人一樣,前額葉皮質區活動量大幅降低,遊戲結束後,腦部也遲遲無法恢復正常運作。而平常完全不打電玩的人,前額葉則隨時保持在良好狀態,即使偶爾玩,也不至於出現停止運作的情形。因為不常接觸電玩的人,在玩的時候,腦部也會繼續思考,所以一打完,腦部運作就能立刻恢復原狀。希望父母都能做到以下幾點:1)3歲前,盡量不讓孩子看電視或聽廣播。2)哺乳、吃飯時不看電視、不聽廣播。3)3歲~上小學前,應限制孩子每天接觸媒體、電玩的時間,以一天一小時為限。4)打電玩以一天15分鐘為底限。就某些意義而言,要做到這幾點並不簡單,畢竟某些爸媽自己也沉迷在電視或電玩的世界。但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請盡量在孩子五歲前為他們打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本文摘自/0~5歲關鍵期,培育天才腦30法則/大好書屋出版)

宅男當心!研究:常打電玩 失智風險增

宅男當心!研究:常打電玩 失智風險增#電玩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許多年輕人喜歡宅在家,日以繼夜的瘋狂打電玩遊戲,但你現在可要當心了,據加拿大近來的一項研究指出,經常打動作電玩遊戲者,因為腦部海馬體的物質減少,老年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將提高。這項由加拿大蒙特婁大學所做出的,研究人員是以26位每周都打超過6小時電玩的人,及33名不打電玩者做測試,利用腦波及眼球動作來做虛擬情境記錄。海馬體物質減少  影響記憶、神經系統結果發現,常玩動作電玩者,因為會長時間使用腦部尾狀核看螢幕,導致腦部海馬體的物質減少,而海馬體控制記憶,學習力和情感,與神經系統及心理疾病,不僅會影響記憶力,也會增加罹憂鬱症、失智症機會。而這項研究報告也發表在《皇家學會生物科學版》期刊。 

研究:兒童每天打電玩1小時竟有助於社交力

研究:兒童每天打電玩1小時竟有助於社交力#電玩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科技進步的發展,使得現在的孩子們身處在螢幕的時代裡,長期接觸電腦、電視、電玩、智慧型手機等3C產品的時間,遠遠大過於從事戶外活動,如此一來的累積,就容易使身體失去動能。不過你知道嗎?雖然長期使用對身體的害處多,但根據一項英國牛津研究報告指出,每天讓孩子玩電動,只要不超過1小時,其實是有助於他們的社交能力,也比較不會有過動及情緒的問題發生。適度的打電玩 有助於社交、調適能力該研究報告主要針對5000名10~15的兒童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若是每天花1小時玩電玩的人,比起一般完全不玩的人,更擅長社交,調適能力也比較好,所以也少有情緒問題,更比較沒有過動的情形發生。但若是增加到3小時的話,對他們來說只有害處沒有益處,目前刊登於《小兒科期刊》。

久坐血管易阻塞 胖男狂打電玩引發腦中風

久坐血管易阻塞 胖男狂打電玩引發腦中風#電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久坐打電動,胖男中風險沒命!日前一名41歲、體重高達140公斤且患有高血壓的男子,於打電動時突然昏迷、緊急送醫,醫師表示,長時間打電腦或姿勢不良,容易使血管阻塞不通,而引起梗塞性中風,提醒高血壓、糖尿病等三高患者,切勿長時間久坐、或從事過於刺激的活動,養成定期服藥、監控血壓或血糖的好習慣,避免中風找上門。澄清醫院平等院區神經外科廖本立醫師表示,有三高病史的患者,天冷溫差大加上電玩刺激緊張,血管和肌肉不當收縮,容易爆血管造成出血性腦中風,一旦延遲就醫,死亡機率高'。該名男子因體重超重、血壓也超標,也常因為打電動忘了吃降血壓藥,導致血壓控制不佳,才會差點釀成大錯。減重、定期服藥、避免從事刺激性活動 預防中風廖本立醫師說,男子到院急診時昏迷指數9、右手腳癱軟無力,經電腦斷層掃描顯示,左側腦部出血、為出血性中風,血塊長達6公分,患者不僅右半身癱瘓、也影響語言中樞,開刀去除血塊後,恢復情況良好,目前已出院療養;醫師提醒他,要持續減重、控制血壓並積極復健,正常行走不是問題。廖本立醫師最後提醒民眾,如果長時間打電腦或姿勢不良,容易使血管阻塞不通而引發中風,建議三高患者留意自身狀況,定期服藥控制和避免長時間從事刺激性活動。

阿爸!快去玩電動 研究:老人玩電動會變聰明

阿爸!快去玩電動 研究:老人玩電動會變聰明#電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小明!你還在玩電動,還不趕快去做功課。你也時常這樣對你家的孩子大呼小叫,就是要他別再當電動兒童,以免功課退步趕不上進度嗎?但是,看到這則國外的研究,你可能要改成,「阿爸!快去玩電動,你不怕你腦筋越來越不靈光嗎?」,因為根據美國的新研究指出,老年人多玩電動,有助於腦筋變靈光,且更勝年輕人!玩電動 老年人腦袋變靈光此研究是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根據對六十歲到八十五歲的老年人所做出的結論。研究人員請這些老年人玩3D賽車遊戲,裏頭並有許多關卡與指令,等待著他們破解。而經由這樣的實驗之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老年人的腦力明顯提升,更為靈光,且在經過六個月之後,效果還是持續。對此,研究人員指出,雖然完遊戲提升老年人腦力的說法,還是有些爭議,但卻證實,如果老年人能夠多動動腦,接受適當的電玩3D訓練,確實能讓腦力大幅提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