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

醫界瑞士刀 治百病用重「碘」

醫界瑞士刀 治百病用重「碘」#梅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829年時,巴黎的一位醫生尚‧魯格爾發明了一種被稱為「魯格爾碘溶液」的碘劑,是用5%的碘和10%的碘化鉀與蒸餾水混合而成。這種碘劑很受歡迎,最初用來治療肺病,但後來就變成萬用的方子,從淨化水質到治療甲狀腺疾病,無所不包。就這樣,在19世紀期間,碘逐漸成了「醫界的瑞士刀」。碘溶液 可淨化水質還可治療甲狀腺疾病根據法蘭西斯‧凱利在1961年「皇家醫學會會議記錄」中所寫的一篇文章:「早年醫生們用碘劑來治療的疾病多得令人驚訝,包括痲痹、舞蹈症、淋巴結核、淚管瘺、耳聾、脊椎彎曲、髖關節的毛病、梅毒、急性發炎、痛風、壞疽、水腫、紅斑、甲溝炎、凍瘡、燒傷、燙傷、格魯布性喉頭炎、鼻黏膜炎、氣喘、潰瘍、支氣管炎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疾病。」據他指出,在1820到1840年間出現了許多專門討論碘的用途的刊物。治療梅毒的碘化合物處方高達好幾千種我們往往會忘記19世紀後期歐洲有50%的人口罹患梅毒。當梵谷也染上這種疾病時,他曾經寫信給他的弟弟泰奧(Theo),告訴後者碘對腦子和脊椎的效果。我們不知道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居住在法國的梵谷當初用的是哪種形式的碘劑,但我們知道當時在美國的藥局可以買到碘化蟻酸鉍化合物,用來治療梅毒所造成的傷害。對於較晚期的梅毒,之前一直是用含有毒性的汞來治療,到1840年時才被碘化鉀所取代,此後人們便一直使用碘化鉀,直到1929年盤尼西林被發明出來為止。我在查閱那個年代藥局的記錄時,發現當時的醫師為了治療梅毒的病變而開立的碘化合物處方居然達好幾千種之多。(本文摘自/缺碘大危機/柿子文化)

還清白!他「小弟弟」潰瘍 恙蟲病誤認染梅毒

還清白!他「小弟弟」潰瘍 恙蟲病誤認染梅毒#梅毒

(優活健康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清明節民眾上山掃墓,接觸雜草叢生的墓園環境,當心感染恙蟲病可能性增高! 像是日前一位20多歲的男子因高燒不退持續一周,就醫發現他的生殖器部位有「潰瘍傷口」,但「不會痛」,第一時間醫師懷疑是梅毒症狀。但住院投藥治療,高燒還是不退,梅毒血清學檢測結果也為陰性, 所幸最後證實非性病而是感染恙蟲。花蓮慈濟醫院感染科王立信醫師表示,恙蟲病患部隱密,不容易被發現,因此常被誤判為梅毒、盲腸炎、感冒等。以上述病患為例,除了身體病痛,更飽受極大的心理壓力,雖病患否認曾進行不安全性行為,也未曾暴露在可能感染的危險環境中,仍被家人誤會在外面「亂來」而染上性病,所幸最後還病患清白,確診是恙蟲病。經進一步詢問,得知病患本身從事金針花採收工作,需長時間接觸草叢區,極可能因此感染恙蟲病,好在投藥治療,病患症狀獲得改善。當心!傷處無疼痛難察 致死率高王立信說,體長僅0.2~0.3 mm的恙蟲幼蟎,吸食時間長,約一至兩天,其唾液成分具有「麻痺」功能,讓螯口處無感,避免幼蟎被宿主發現,能安全的「享用大餐」。因此,螯口處往往不會痛,加上常見於腋窩、腰部、鼠蹊部等皮膚柔軟部位,很難被察覺。他也提醒,清明節將至,民眾掃墓祭祖時,在進入草叢區前,先塗抹防護驅蟲藥劑。因為恙蟲病致死率可高達60%,不可不慎!每年四月份恙蟲病例數開始增加,臺灣特別以花東、中區、離島等山地草叢雜生地區為盛行區。一旦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背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幫助醫師診斷,早期治療。

雙眼視力模糊找不到原因 竟是梅毒作怪

雙眼視力模糊找不到原因 竟是梅毒作怪#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視力模糊、出現紅疹要當心,恐是梅毒找上門!日前,一位50多歲男子,在一個月前發現雙眼視力模糊,至多家眼科求診,但症狀一直沒有改善,也找不到原因,直到最近發現軀幹及四肢出現紅疹,此時,才發現原來他感染了梅毒,且視力模糊的問題,也可能是因梅毒所引起,後來接受治療後,目前視力模糊的狀況已逐漸獲得改善,且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梅毒影響其他器官 恐會引起聽力受損、腦膜炎台大新竹分院感染科李官燁醫師表示,梅毒的臨床症狀變異性很大,若出現視力模糊等這種不典型的症狀,容易延誤診斷及治療,嚴重者可能造成失明等後遺症,而梅毒主要經由性行為傳染,若直接接觸到感染者皮膚,或分泌物、血液、體液等,梅毒螺旋體則會經由皮膚或黏膜破損處侵入體內,以致出現久不癒合的口腔潰瘍、全身性皮疹、全身性淋巴結腫大、發燒等症狀。然而,梅毒在感染晚期或是早期,都可能會侵犯到身體其它器官,引起視力模糊、聽力受損、腦膜炎等較少見的臨床表現,尤其是愛滋病毒感染者,及其他免疫功能不全者較容易發生。曾有不安全性行為者 應提高警覺最後,李官燁醫師呼籲,若曾有不安全的性行為,如與性生活史不明之對象發生性行為、或是未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等情形,之後如有任何身體不適症狀,應盡早就醫諮詢醫師的建議,以梅毒血清學檢查是否感染梅毒,以達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避免造成相關後遺症。

今年新增3千多人染梅毒 年輕人占3成

今年新增3千多人染梅毒 年輕人占3成#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七夕情人節將至,加上現代人開放的性觀念及網路通訊交友軟體的普遍,可要當心梅毒等性傳染病。據疾病管制局統計今年1至7月,梅毒確診病例數已達3,663人,且20歲至34歲青壯年族群占了三分之一。感染梅毒未必有症狀  定期檢查更安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藥劑科郭奕宏藥師說,梅毒傳染途徑最常見的就是因性行為而導致的接觸感染或經由血液感染,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症狀,亦可能無症狀,須透過驗血才能確知結果。郭奕宏解釋, 典型梅毒潛伏期約10~90天,一般為3週,但也可能更久,通常會在皮膚或黏膜破損處形成病灶,而且很快散播到全身,侵犯全身器官及組織。且梅毒是全身性慢性傳染病,症狀很複雜,而且變異性也大。但郭奕宏表示,針對梅毒治療,只要進行完整療程,不論是使用針劑或是口服抗生素,梅毒螺旋體可接近100%清除。但需要注意的是,梅毒雖可治療,但無終生免疫,若再度接觸仍可發病,故不得不防。如有懷疑自己感染梅毒,勿自行至藥局買藥或誤信偏方,可至醫療院所感染科、泌尿科、皮膚科、婦產科等科別看診。他也提醒性行為過程中全程且正確使用保險套,若需要使用潤滑液,應選用水性潤滑液,不可使用油性潤滑物質(如嬰兒油、凡士林),因為油性潤滑劑太過黏稠,分子太密,會因為摩擦關係,讓保險套破損。

梅毒橫行!每一個半小時就有一人中標

梅毒橫行!每一個半小時就有一人中標#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在台灣,部分民眾因無固定性伴侶,導致藉由性行為所傳染的性疾病橫行,像是愛滋病,光是去年平均每四個小時就有一個人遭感染,而梅毒更是普遍,平均每年約有六千名確診個案,等於每一個半小時,就有一人因為不當性行為而遭梅毒感染!濫交高危險群 梅毒陽性反應高達兩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檢驗師李蘭蕙指出,無固定性伴侶的高危險群民眾,遭梅毒感染的機率很高,經過聯合醫院對於這些高危險群的統計,有將近百分之二十的比例,梅毒檢驗都呈陽性反應,換句話說,每一百個無固定性伴侶的民眾,就有二十個人遭梅毒感染!遭梅毒感染 恐生出畸形兒李蘭蕙表示,梅毒初期典型症狀是出現生殖器傷口潰瘍,潰瘍觸感質硬無痛,多數人不做治療亦能自癒,因此容易使人忽視。倘若發展成第二期的全身性皮疹,仍不好好治療,則可能會轉變成神經性梅毒,亦或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恐造成先天性梅毒或畸型兒。對此,李蘭蕙呼籲,民眾應要有固定性伴侶,且全程使用保險套,避免不潔及不安全性行為,是遠離梅毒的最佳辦法,忽略了上述安全性行為的朋友,應定期做梅毒篩檢。

潛伏性梅毒 多因捐血、健檢才發現

潛伏性梅毒 多因捐血、健檢才發現#梅毒

近日,一名患者因捐血或健康檢查後發現梅毒抗體陽性被建議來感染科治療,患者抱怨不知如何感染梅毒,也不記得曾出現過相關的症狀,再次接受梅毒抗體檢查,呈現陽性反應但數值極低,檢查發現可能感染多年後成為潛伏性梅毒而無任何症狀,潛伏性梅毒多不需治療(於感染初期即自癒),是需要詳細詢問可能的感染途徑與定期追蹤的疾病。感染科主任王唯堯表示,梅毒為俗稱花柳病中最常見的一種性病,台灣地區大多數的梅毒病人皆無症狀,梅毒抗體檢查結果均為陽性但抗體數值不高,屬於潛伏性梅毒,病人多因健康檢查或捐血檢驗發現感染。梅毒一般的傳染途徑多為性行為,少部份可以經由未消毒完全的針頭和輸血等途徑傳染,醫療行為因曝觸體液造成梅毒感染的機會則極為罕見。王唯堯主任也說,潛伏性梅毒無論是否接受過治療,均須每半年至一年於門診接受血清學追蹤檢查。臨床上也發現,台灣多數潛伏性梅毒的病人多為年輕時因性行為或其他未知途徑被感染,且沒有出現明顯症狀,男女皆有可能被感染,因此常常被忽略直到健康檢查或捐血檢查時才被被告知感染,王主任也呼籲如果民眾自覺可能有被前述途徑感染的可能,千萬不要利用捐血來確認,建議到醫院接受進一步諮詢與血清學檢查。

梅毒是血液、體液傳染 與病患共同生活不會遭感染

梅毒是血液、體液傳染 與病患共同生活不會遭感染#梅毒

一名80歲老太太在兒子的陪同下來到感染科門診,因為老太太最近腎衰竭需要洗腎,在洗腎中心檢驗出梅毒,因此來門診求診。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感染科郭漢岳醫師表示,很多安養中心或洗腎中心會要求新收治的民眾必須要檢驗梅毒,像這位老太太驗出梅毒的抗體為陽性,但是卻沒有任何梅毒的症狀。像這種病患所罹患的即為潛伏的梅毒。一般來說,若病患的血清檢驗RPR為陽性,且TPHA大於1:320,且病患未曾接受過梅毒的治療,即可診斷病患有梅毒的感染。郭漢岳醫師指出,由於梅毒是血液體液傳染的疾病,與病患一同吃東西或共同生活並不會被感染。而在治療梅毒後,將來仍需要持續追蹤RPR的數值,如果感染的時間不長,RPR有機會歸零,但若感染時間太長,一般RPR的數值只會略為下降,但只要RPR沒有在追蹤期間出現4倍以上的上升,且保持在1:4以下,一般是不需要重新治療的。

梅毒纏上身?情人節小心毒很大!

梅毒纏上身?情人節小心毒很大!#梅毒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檢驗室醫檢師林佳興解釋,梅毒是一種古老的性病,相傳清代同治皇帝就是因常常微服外出,尋花問柳,最後罹患梅毒而死。他表示,梅毒的致病菌是梅毒螺旋體所引起,主要由性交傳染,也可經由輸血感染,或婦女懷孕時經由胎盤感染胎兒。林佳興說,根據傳染期程及傳染性的有無,病程主要分為第一期、第二期及第三期梅毒。感染2~4週後,在接觸病原處出現無痛甚硬的結節,稱為原發性下疳,此階段為第一期梅毒。之後皮膚出現疹子、黏膜出現黏膜斑,為二期梅毒最常見症狀,後來症狀消失,進入潛伏性梅毒期,此階段完全無臨床症狀。最後進入第三期梅毒,侵犯內臟及神經系統,造成心臟血管性梅毒、神經性梅毒。他還說,目前常用的梅毒檢驗方法是抽血,檢測非特異性脂質抗體(RPR檢驗)與特異性梅毒螺旋體抗體(TPPA檢驗)。在國外已逐漸以自動化的檢驗儀器來定量檢測梅毒的脂質抗體與梅毒螺旋體抗體,除可大幅提升梅毒檢測的時效性外,也提供客觀檢驗數據,改善傳統檢測方式的缺點。林佳興強調,避免多重性伴侶、正確使用保險套、定期做血液篩檢是預防梅毒的不二法門。若不幸感染,應即早治療,千萬不可誤以為症狀消失就是痊癒,以免演變成晚期性梅毒,造成更大傷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