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術

心臟血管外科手術新書發表 盼能知識傳遞及技術傳承之效

心臟血管外科手術新書發表 盼能知識傳遞及技術傳承之效#外科手術

有鑑於目前國內尚無專門介紹心臟血管外科手術中實務,如體外循環之準備及各種導管認識、心室輔助器及目前盛行之微創心血管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等之中文工具書,因此在國防部軍醫局蔡建松局長發想、指導下,由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各專長手術醫師負責編寫手術內容,於各個手術步驟由專人逐一拍照,目的為使讀者大眾能藉由圖片解說一目了然,了解手術之進行步驟及注意事項。此書編寫有賴於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團隊、麻醉醫師、和手術室心臟血管外科護理團隊,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餘撥空參與此嘔心瀝血之作。 具有手術實用參考價值之工具書 書中除了開心手術外,針對國人常見為血液透析所做的各種手術治療及人工血管置放,均有詳述,且針對不同手術病人給予個別性護理。在曝露於游離輻射環境的醫護夥伴如何做好輻射防護安全亦有詳盡之敘述。此書對於心臟血管外科手術有興趣之初學者、新進見實習醫學生、住院醫師、護生、臨床護理師乃至一般社會大眾均適合閱讀,是一本極具實用參考價值之工具書。盼藉由此書的發表能讓有志學習心臟血管外科的各職類醫事人員以及一般大眾能對深奧的心臟血管外科手術能更快速、清晰的概念,以達到知識傳遞、技術傳承之效。  

親自替兒子拔管、縫製心肺肝臟⋯勇敢媽媽在開刀房教懂醫師的一堂生死課

親自替兒子拔管、縫製心肺肝臟⋯勇敢媽媽在開刀房教懂醫師的一堂生死課#外科手術

台灣推動器官捐贈多年,「死留全屍」的傳統思維卻使得許多亟需器官移植的病患只能強撐病痛,陷入漫長等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學中心泌尿外科醫師賴俊佑在《開刀房的溫暖》中分享了一則動人故事,一位痛失愛子的母親,不僅將兒子器官遺愛人間,更親手「還原」了身體器官,宛若剛出生般完整,令聞者莫不動容。以下為原書摘文:

癌症術後半年 神經病變升7倍

癌症術後半年 神經病變升7倍#外科手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剛動過外科手術的患者,較容易罹患罕見周邊神經病變「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特別是因癌症、自體免疫疾病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更容易產生這種情況。肌肉會逐漸無力​、引起全身麻痺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研究團隊分析20年數據資料,因而得到上述結論。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神經學:臨床實踐〉醫學期刊(Neurology:Clinical Practice)。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料顯示,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疾病,大約每10萬人,才有一人得病。格林-巴利症候群症狀包括肌肉會逐漸無力,有時還會引起全身麻痺,當影響到呼吸,便可能致命。與呼吸道、消化道病毒感染有關多數人認為,這種疾病是免疫系統造成,而任何人都可能產生這種疾病,不過過去研究顯示,格林-巴利症候群與呼吸道、消化道病毒感染與一些疫苗有關。茲卡病毒與格林-巴利症候群也有關聯性。研究團隊觀察1995年到2014年間接受外科手術後兩個月內的格林-巴利症候群發生率,這段時間共有208人出現格林-巴利症候群,平均年齡55歲,其中有31人患病前剛接受外科手術,手術與發病時間平均間隔19天。癌症患者手術後 罹病風險增加約7倍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這31名患者中,61%是癌症患者,還有29%的人有自體免疫疾病。研究顯示,癌症患者接受手術治療6個月內,出現格林-巴利症候群風險增加約7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動手術後,罹病風險則增加約5倍。研究作者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神經科副教授莎拉‧霍克分析,有些人體質較為敏感,接受手術後,可能是手術本身或麻醉帶來的壓力,引發身體免疫反應,進而導致格林-巴利症候群。霍克提醒,在5萬台手術中,只發現31名患者後來出現格林-巴利症候群,這種狀況還是算很罕見。患者若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千萬不要因為這篇研究而逃避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當心!心肺患者施行麻醉 危險性較高

當心!心肺患者施行麻醉 危險性較高#外科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手術麻醉通常會以病患的生命安全為第一考量,除了依照外科手術的需求,病患的生理狀況及對麻醉的認知也會影響麻醉方式的選擇。目前種類根據手術部位需求,有2種方式:全身麻醉和區域麻醉,成大附設醫院麻醉部周文英醫師將替大家介紹兩者間的差異:1)全身麻醉/主要適用於頭頸部、胸部、或上腹部面的手術,過程中,病患毫無痛覺與知覺,也不會有任何的記憶。● 小提醒/由於麻醉劑會作用在腦部,對呼吸、心臟血管系統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此,有心肺方面疾病的患者,在接受全身麻醉時,其危險性會比一般人高。2)區域麻醉/主要針對手術特定部位,給予局部麻醉劑,過程中,病患意識可維持清醒,但不會感覺到疼痛。● 小提醒/因施行區域麻醉,患者呈現清醒狀態,必要時,可從靜脈點滴給予鎮靜劑,減輕病患的焦慮。周文英醫師表示,當病患生理狀況平穩,施行同樣手術時,半身麻醉的風險相對地比全身麻醉低些,但民眾普遍排斥半身麻醉,其最常見的原因為不想聽見、看見手術現場及害怕背痛等,因此在容許範圍內,建議施行手術的病患可以和外科及麻醉科醫師溝通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夏天悶熱狂流汗 如何消除惱人狐臭?

夏天悶熱狂流汗 如何消除惱人狐臭?#外科手術

台灣天氣悶熱,有些人汗腺發達,身體容易發出陣陣異味,阮綜合醫院整形外科醫師蔡永福建議,像是盡量選擇待在有冷氣的地方,減少出汗,保持腋下乾爽,或是使用香水、體香劑等來吸附造成狐臭的分泌物質或遮蓋臭味,又或是塗抹一般藥妝店都有販售的止汗劑來抑制流汗,但式想要長久且更有效的抑制狐臭異味的方法,其實可以靠外科手術切除頂漿腺來達到。蔡永福醫師解釋,人體有兩種汗腺分為大汗腺和小汗腺,小汗腺分佈於全身,主要用來調節體溫及排汗,大汗腺又稱為頂漿腺,分佈在身體的腋下、會陰部、乳頭等處,狐臭是來自於身體頂漿腺的分泌物,其分泌物本身是沒有味道的,但受到人體皮膚上細菌的分解後形成令人難聞及惡臭的氣味。  狐臭大部份發生在青春期,會受到情緒及荷爾蒙影響,同時狐臭也有遺傳性,父母親皆有狐臭者其子女有80%會遺傳到,若雙親中只有一方有狐臭者其子女有50%會遺傳到狐臭,青少年在青春期若自身會散發出狐臭氣味,會造成他們的自卑感,影響到他們社交生活及與異性朋友的交往。嚴重者則會防礙人格發展。蔡永福醫師說,利用外科手術來解決狐臭困擾是最有效的,而傳統手術是局部麻醉後在腋下切二道平行的傷口,傷口約6~7公分,翻開皮膚,將頂漿腺切除,此方式傷口較長,造成疤痕較明顯,同時會限制肩關節的活動達二週,恢復時間長,目前最新的方式是局部麻醉後使用旋轉刮刀刮除真皮層的頂漿腺,傷口約一公分,傷口小,術後復原快,可解決惱人的狐臭,讓汗腺發達的民眾,夏天不再尷尬、困擾。

枕頭過高影響頸椎 恐致骨刺

枕頭過高影響頸椎 恐致骨刺#外科手術

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楊椒喬醫師說,骨刺是骨質增生的一種臨床現象。在診斷方面十分簡單,只要為病人作平面 X 光檢查,就可以很清楚地判斷病人是否患有骨刺或所患的骨刺在那個位置和病情的嚴重性。當病人患有骨刺時,在 X 光片上,通常可見到病患的骨頭邊緣出現尖形的骨質突起。因為這些突起的骨質本質是骨頭的組織而且形態像「刺」一般,所以被稱為「骨刺」。骨刺是怎麼形成的?簡單來說是骨頭與軟組織接壤的地方,長期承受過大壓力,拉力和損傷,促使骨骼出現退化性改變進而導致骨質增生。所以骨刺與身體過度的活動、運動、年齡是有直接的關係。脊椎的生理特點是活動幅度大,承受壓力大,是人體中載重的骨骼,受損傷機會多,特別容易出現骨質增生。楊椒喬醫師表示,有很多醫學研究證明,活動或不適當的運動常常使脊椎關節部位骨骼及軟組織過度損耗,引發受力不平衡而導致生骨刺。同樣情況,老年人的脊椎經過長期慢性損耗,使關節的骨質與軟組織出現不斷的輕度損傷,這一類的損傷,身體自然會作出修補。然而身體對這類損耗性受傷的修補,造成骨刺的生長。如果骨刺剛好長在神經線通道上。雖然長得細小,卻可以引致出現手部、腳部的麻痛。如骨刺在脊椎椎管內,壓迫腰脊髓神經,則會出現下肢無力,感覺障礙,肌肉張力升高,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問題。平日保養十分重要,如枕頭不宜過高,過高會造成頸椎生理彎曲度變直,各節頸椎失去正常的位置,出現脊椎錯位形象,引致頸椎周圍的韌帶及軟組織不能放鬆,使頸椎骨出現骨刺增生。楊椒喬醫師指出,在預防與治療脊椎骨刺方面,要避免長期過度劇烈的運動和活動,減少關節、軟骨受傷,避免過度的韌帶和軟組織的牽拉。同時,要防止關節退化,每天要做適當的運動。因為關節軟骨的營養來自於關節液,而關節液只有靠「擠壓」才能在關節內循環流動,供應營養給關節內軟組織,促進軟組織的新陳代謝。減輕關節軟骨的退化,修補軟組織的損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