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黃小姐某天突然發現,自己的右耳聽力變得不太清楚,且開始聽到如蟬鳴般的聲音,在診所治療數週後仍沒有改善,就診醫院耳鼻喉科,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接受口服藥、靜脈注射類固醇治療、高壓氧治療、口服血管擴張劑等藥物,症狀卻不見好轉,黃小姐對於病況感到不安,深怕可能有一天會真的聽不到聲音。
58歲黃小姐某天突然發現,自己的右耳聽力變得不太清楚,且開始聽到如蟬鳴般的聲音,在診所治療數週後仍沒有改善,就診醫院耳鼻喉科,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接受口服藥、靜脈注射類固醇治療、高壓氧治療、口服血管擴張劑等藥物,症狀卻不見好轉,黃小姐對於病況感到不安,深怕可能有一天會真的聽不到聲音。
56歲張先生近年來感覺左耳聽力變差,雖曾就醫檢查確認耳膜完整,也沒有化膿感染情形,轉診耳鼻喉部醫師檢查後,發現左耳聽力已達到重度聽損,電腦斷層檢查未發現中耳有感染或腫瘤,被診斷為左耳「耳硬化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當年做聽力追蹤時,媽媽在惠琪身邊,聽到耳機裡傳來的嗶嗶嗶訊號聲非常刺耳,但她卻毫無反應,媽媽用手勢示意要注意聽聲音!惠琪卻說耳機裡沒有聲音啊!當年,惠琪媽媽拿著診斷報告站,望著單側聽損女兒,忍不住大哭。每300名新生兒 就有1名面臨聽損問題在台灣,如同惠琪媽媽這樣需要照顧聽損孩子的家庭不在少數,根據統計,每300名新生兒中,就會有1名面臨聽損問題的孩子,其中也有不少是容易被忽視的單側聽損問題,透過篩檢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同時透過助聽輔具及復健,幫助孩子建立聽與說的能力。3家民間企業合作聯手捐贈170萬助聽器及無線發射器予弱勢族群並同時啟動全台北、中、南巡迴聽力保護講座。希望喚起大眾關注聽力照護的重要性,倡議弱勢聽損者友善環境及協助拾回良好生活品質。單側聽損由於雙耳聽力補償作用 較容易被忽略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為千分之3至4,換句話說,每300位新生兒中,就有1位面臨聽損的問題。萬芳醫院小兒神經主治醫師暨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副教授翁仕明表示,在幼兒聽損問題中,單側聽損最容易被忽略。由於雙耳聽力的補償作用,或是單側聽損並非全聽不到聲音,孩子不是對聲音毫無反應,透過篩檢才能及早發現。翁仕明醫師指出,家長在照顧聽損的孩子上往往面臨較大壓力,因為即便持續追蹤,稍不留意,也許孩子的聽力又惡化。此外,也由於單側聽損不一定在出生後不久就發現,可能導致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把握0至6歲語言黃金治療期 助聽損孩子重拾口語表達能力翁仕明醫師提醒,針對聽損的兒童,最好早期介入,從剛出生時的新生兒聽力篩檢開始,若有被確診為聽力損失,就應該及早配合治療並且持續追蹤。聽損的孩子戴上助聽輔具後,需要長期接受聽能復健,加上家長深度參與,才能建起聽與說的能力,有些孩子花3年,有些需要6年甚至更久。把握0至6歲的語言黃金治療期,聽損兒就有機會重拾如同一般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聽能復健幫助聽損兒童利用剩餘聽力,藉由佩戴合適助聽器,或植入人工電子耳,協助聽損兒童透過聽能學習口語溝通的聽語訓練方式。將聽能、語言、說話、認知,依其一般孩童發展程序,在自然且有意義的生活情境中,學習傾聽、說話及語言。於母親節前夕,將從高雄出發舉辦三場公益講座,分別是4/26高雄、5/4台中、 5/17台北,將由惠琪媽媽及專業語言治療師主講,分享聽損者的生活,宣導關注聽力照護的重要性,同時呼籲各界提供聽損朋友們友善環境,協助建立良好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聽力出現問題要及早治療,以免變成不可回復的障力障礙。老人則要小心可能有全身性的疾病影響聽力;例如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容易引起周邊循環差,耳朵內以毛細胞為主,微循環差,毛細胞最容易受影響。在什麼狀況下,會顯示聽力出現問題呢?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聽力科主任陳錦國提醒,如果有以下情形,就表示有聽力有喪失的現象:1) 在人多的地方,別人說話要反覆幾次才聽得清楚。2) 聽電話時會覺得吃力。3) 常常覺得背景音太小聲。4) 聽力變差合併頭暈(梅尼爾氏症常合併頭暈)。5) 少數是聽神經瘤引起,常合併頭痛及頭暈。另外,很多人聽力變差時會合併有耳鳴、感覺聽力受到干擾,如果有這類狀況,不管是急性發生,或是慢慢出現,都需要就醫。造成聽力變差最大主因是噪音現代人喪失聽力最主要的問題是噪音,以前只有年輕族群,現在因為人手一隻智慧型手機,幾乎連中老年等成年人在等公車或搭捷運時都會用耳機聽音樂、用手機追劇、看影片,由於交通工具的背景音大,音樂要開更大聲,久而久之聽力就會受損。另外活動力大的人,也可能會因為運動或車禍撞擊造成耳膜破裂損傷聽力。老人小心有全身性疾病影響耳朵毛細胞老人則要小心可能有全身性的疾病影響聽力;例如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容易引起周邊循環差,耳朵內以毛細胞為主,微循環差,毛細胞最容易受影響。另外還有一些抗生素、降血壓藥等藥物可能有耳毒性,阿司匹靈和某些利尿劑、磺胺類藥物,或是抗癌藥物,甚至連某些中藥也有耳毒性,「聽力是『沉默性衰退』」,陳錦國說,常常發現時,聽力已經嚴重衰退了,可能治療也來不及。聽不清楚就需要助聽器多數人的聽力障礙,並不是完全聽不見,所以常不覺得自己需要助聽器,但其實只要「聽不好」,就可能會影響人際關係及和環境的協調性。陳錦國說,「話都聽不好」的人需要別人一再重覆說一句話,讓人覺得「反應差、癡呆」,不只說話的人失去耐心;聽不清楚的人,也要很耗心力才能聽懂別人的話,自己也會更暴躁。聽障易引起誤會有敵意 也造成安全問題尤其單側聽力不佳的人更容易被誤會。別人會覺得「有時候說話他聽得到,有時候又聽不到」,會認為他應該是故意不理人吧?而別人為了讓聽力差的人聽得清楚,常需要很大聲說話,也會被誤解為罵或吵架、沒耐心等等。曾有人因為聽障沒跟人打招呼,被誤以為不給面子而被傷害,因此建議只要聽不清楚,最好就求助聽力治療。 有輕微聽力喪失就使用 效果最好陳錦國說,助聽器在聽力輕微喪失時就開始適應的效果最好,助聽器不只是「擴音器」而已,現在的助聽器更像微型電腦,可以針對個人聽力喪失的不同音頻、音域進行調整,所以建議配戴助聽器要給自己一到或三個月的時間來適應,並且回醫院調整助聽器的協調性,調整最舒服的聽感。因為聽力也是有記憶的,剛戴助聽器要讓大腦學習新的聲音並加以反應,很多患者因為常很在聽力喪失很久以後才就醫,早就習慣無聲世界的人突然聽到聲音常覺得「太吵、耳朵很痛」而無法適應。這也是許多老人丟著子女贈送價格昂貴的助聽器不用的原因。所以當老人裝助聽器後,建議家人要有耐心和老人家一起學習使用;聽力喪失往往都從高音頻先發生,所以跟老人說話不要提高音量尖聲說話,反而應該一字一句慢慢壓低說話。尤其女性的音頻高,講得不耐煩提高音線說話反而會讓聽障的老人更聽不清楚,家人有耐心陪伴學習使用助聽器,老人聽力治療的成功率愈高哦!助聽器經驗分享目前有很多種型的助聽器可供選擇,有些人不喜歡讓人發現戴助聽器,可以選擇耳內隱藏式的,非常小巧塞進耳道外表看不出來。特別注意,耳道一定要清乾淨,有些人耳朵容易出油,可能會讓這種微形助聽器的小孔被塞住而影響功能。老人家視力差,手也不精巧,需要家人幫忙,如果家人無法幫忙,最好用其他機型,以免每次都得送修而影響使用效果。這是個人經驗談,我的父親最早就是使用耳內式隱形助聽器,但因為耳垢經常阻塞,每次都要送到原廠修理一兩星期,後來因為固障率太高,就換了透明矽膠機型。透明矽膠機型也算隱形助聽器,掛套在耳朵外露的部份是透明的,所以外觀看不出來,製作時要取患者的耳朵模型訂做,這種兼具隱形又不是塞在耳道內,不易發生阻塞,清潔比較方便,其實非常實用。初期如果發現戴著太緊或太鬆要趕快回去調整,但是必須要經常配戴,因為它是完全貼著耳朵,會隨人體活動而跟著動,患者要習慣這種感覺,有些患者覺得戴久了緊緊的有點痛,就會拔下來。我的父親就是因為常常拔下來放在口袋裡,走動時容易搞丟,先丟了一邊,重做一個以後,又再弄丟,後來就丟著不用,因為是訂製款,所以也不能送人,有點浪費。其實一般外露的助聽器的效果也很好,只要一開始經常配合調整適合的音頻音域,都可以聽得很好。配戴助聽器時初期每天至少戴著幾小時練習正常可以同時聽到環境各種聲音的正常聽覺,覺得累的時候休息。每天延長配戴時間,練習聽到各種聲音的感覺,慢慢的就可以適應正常應有的聽覺。良好的聽力是和他人溝通的橋樑,與入溝通也可以幫助隨時吸取新的資訊,更能察覺環境中各種警訊,保護自己的安全。(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就讀國中一年級的巫小弟,在學校的實驗課程安排利用聽診器聽人體的心音和脈搏時,同學卻在巫小弟戴上聽診器時,用力拍打聽診器的鼓面,巫小弟當時即感覺頭暈,耳朵聽不清楚聲音,放學後到醫院檢查並住院,經醫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及聽力受損。苗栗大千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黃山崧主任說,還有國軍官兵經常接受槍械砲彈的訓練,砲彈爆炸聲屬於衝擊性噪音,其噪音持續時間雖然短,但發出的音量很強,若未有適當的聽力保護,容易造成急性聽性創傷,雖身體看起來無外傷,但可能會有耳朵悶塞感、耳鳴、聽力喪失等情況。黃山崧主任表示,太強的聲音刺激會傷害到內耳的感覺細胞,對於聽力有累積性的傷害作用,長時間連續暴露於90分貝以上的強音時,就會嚴重危及聽力。早期噪音性聽力障礙的症狀並不明顯,較早發生的狀況是耳鳴,漸漸地聽力障礙程度加重,會開始聽不清楚別人的說話聲。噪音有害人體健康,不僅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消化不良,亦會引起頭痛、頭暈、易怒、失眠、精神緊張、身心疲憊、工作無法專心等。一旦噪音已傷害到耳朵,幾乎是無可救藥了,受損或失去的聽力無法挽回,因此唯有事先預防才能避免這種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