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

「帶孩子急診前」她親曝5個超實用建議:隨時準備好住院行李

「帶孩子急診前」她親曝5個超實用建議:隨時準備好住院行李#住院

Omicron入侵台灣後,我們發現兒童也是高風險族群之一。好怕抵抗力尚弱的他們也不小心確診、症狀嚴重需要送醫治療,也擔心即便送醫、忙碌的醫護人員也無法及時照顧孩子。網友蕭小姐也在網路上分享自己2個寶貝確診後送醫、求助無門的親身經歷,也依據自己的經驗給廣大網友實用的建議。

結石體質未回診反覆發作 熟男苦難言

結石體質未回診反覆發作 熟男苦難言#住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0歲的林伯(化名),年輕時就知道自己屬於結石體質,這一、二十年來,已經動過數次腎結石手術,包括體外震波、經皮穿刺手術、硬式輸卵管手術等治療方式皆已嘗試過;且林伯因為工作關係,長期居住國外,無法定期回診追蹤導致腎結石反覆發作。最近林伯剛回國後不久,身體出現血尿合併腰痛的情形,讓他意識到可能又是腎結石作怪,經回診檢查發現已經是中度腎水腫,讓林伯驚訝萬分。收治該患者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邱鴻傑主任表示,經詢問病史後得知,患者本身有結石體質,再加上久坐辦公室、平日愛以茶取代喝水,因此造成腎結石反覆發作。邱鴻傑主任說明:「易結石體質、水喝太少、飲食太重口味、愛喝茶或咖啡等高草酸飲料,且回診不定時等,都容易導致結石反覆發作。」有結石別輕忽 提早處理風險少邱鴻傑主任從臨床上觀察到,大多數的患者,都是等症狀出現才急著處理,「很多人以為結石無關緊要,其實若是感染性結石,很有可能演變為敗血症而恐危及生命的。」邱鴻傑主任指出,當症狀出現時,結石通常已經塞住且造成腎功能傷害,即使不危及生命,也可能影響日後腎臟功能,這時再做緊急治療,付出的風險成本會更高。「一般建議,腎結石若大於0.5公分以上就要考慮處理,否則若從腎臟掉出後容易卡在輸尿管。」此外,若有反覆性感染情況發生,甚至有血尿、評估有影響腎功能的可能,都建議要及早處理。吸石清雷射手術 無傷口隔天可出院邱鴻傑主任說,當預期結石將來會產生症狀時,通常建議要及早做預防性處理,臨床最基本處理方式為體外震波手術,但大於2公分以上的結石一般很難一次處理完畢,清除率為7~8成,若是位於腎下盞的結石則只有5成的清除率。傳統硬式輸尿管鏡手術又有角度的限制,無法深入腎臟取石;因此對於石頭過大、或以震波碎石效果不佳時,會考慮以經皮穿腎取石術,但此手術動刀有出血風險,術後需住院5~7天,一般來說是不得已的治療方式。所幸近年來有軟式輸尿管鏡搭配吸石清雷射手術,可取代部分經皮穿腎手術。藉由具專利技術的清石導管從尿道經輸尿管深入腎臟,再藉高階軟式輸尿道內視鏡看結石狀況,內視鏡可隨意轉彎高達270度,手術治療零死角;後續再以雷射擊碎結石,利用手術內的負壓裝置使導管產生吸力,吸除部分結石,整體過程無需從腎臟穿刺,大幅降低腎臟出血及手術對於身體的傷害。「吸石清雷射最大特色在其無創無傷口、安全性高,患者術後隔天就能出院,不僅身上沒傷口,復原更是快速。」特別適合如2.5公分以上大結石、做過多次體外震波碎石術仍無法有效排石及結石不易排出的「腎下盞結石」的三大族群患者。邱鴻傑主任提醒,有結石體質的民眾,要降低誘發結石發作的因素,平時應避免重口味飲食,每天至少飲水2000cc並規律運動;但更重要的是,須定時回診,在結石還小顆時及早處理,減少日後腎結石復發的不適與手術風險。

擔心開刀住院 水電工滿腹結石不就醫

擔心開刀住院 水電工滿腹結石不就醫#住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5歲的水電工阿明,平日工作場所悶熱,再加上工地難休息,飲食喝水都不正常,總是忍到下班後,呼朋引伴到熱炒店大口暢飲啤酒。三年前,阿明在健康檢查時發現體內有數顆大小不一的腎結石,當時曾以體外震波手術治療,但效果不佳;醫師建議再採經皮腎穿刺手術取石,但礙於住院天數多,怕影響工作而拖著。前一陣子,在工地埋頭接電的阿明,突然腹痛如絞,站不起身,旁人趕緊送醫,才知道是腎結石復發;經醫師建議,採用最新的吸石清雷射手術,輕鬆無痛,手術完隔天就可出院,也解決了阿明工作上的燃眉之急。」放任不管 當心小結石變成大麻煩淡水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曾仁澍醫師提及,門診中有許多個案都與阿明的想法類似,「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壯年病患,原本就已知有結石,或曾經做過體外震波手術但效果不好,於是放著不管,幾年後小結石又長大,處理起來也更麻煩。」曾仁澍醫師補充,的確許多人仍對腎結石的治療有刻板印象,怕痛、怕大量出血、怕感染,傳統手術復原期長,更怕影響工作。所幸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目前腎結石的治療也有另一個新選擇:軟式輸尿管內視鏡手術,採內視鏡透過自然孔進入腎臟,不用另開傷口,除了安全性高,亦可大幅降低手術出血,且復原快速,術後即可正常工作,對於生活影響較小。若搭配吸石清輸尿管內鞘,更可降低感染風險、減少碎石殘留。在結石的治療上,實為一大進步。新型雷射手術 可加強清除碎石曾仁澍醫師指出,近幾年雷射功能一直進步,功率也愈來愈強,已經成為治療腎結石的主流。例如吸石清雷射手術,即是使用高階軟式輸尿管內視鏡透過特殊設計的導管經由尿道進入體內,內視鏡可隨意轉彎高達270度,到達腎臟的各個死角,再以雷射擊碎結石,專利設計的導管鞘可發揮類似吸塵器的效用,將碎石粉末吸出體外。曾仁澍醫師補充,「這種新型雷射手術,利用吸石清技術,可一邊打擊碎石、一邊將碎石吸乾淨,不但手術過程視野清晰,像細砂般的小石頭也不會殘留在腎臟裡。」否則,殘餘的碎石越多,越有可能隨著時間長成新的大結石。這種雷射手術尤其對於體積較大(超過2.5公分以上)、做過體外震波碎石術仍無法有效排石、或是結石不易排出的「腎下盞結石」等高結石復發風險、且年紀較大或併有其他慢性疾病的病患幫助更大,不啻為一大福音。曾仁澍醫師分享,據歐洲泌尿科醫學會對腎結石的預防建議,水份的補充是必要的,每日須達2500-3000CC,排尿量甚至要達2000CC(等於每天至少要上5-6次廁所);飲食宜清淡,儘量食用高纖維蔬果,減少鹽份的攝取,動物性蛋白質更要減少。曾仁澍醫師也提醒,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若有多餘水分流失也要即時補充,才是預防腎結石的不二法門。

避免下床走動 恐致「出院症候群」

避免下床走動 恐致「出院症候群」#住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外最新研究發現,醫院施行防跌措施,無法降低跌倒事件的發生,還可能導致「出院症候群」,造成病患出院後,更容易跌倒而再次入院;反倒是多鼓勵病人下床走動並復健,更能縮短住院天數。研究已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醫院怕病人跌倒 施行防跌措施2008年起,美國聯邦醫療保險不再支付病人在院內跌倒所產生的醫療花費;2010年,美國政府對未能有效防止院內意外事件發生的醫院施予罰金,大部分醫院開始制定防跌措施,例如安裝警鈴,不僅增加病患心理壓力,也增加護理人員工作負擔。導致出院症候群 病人易跌倒再住院限制病人活動,真的能有效防跌嗎?根據一份澳洲6家醫院進行的研究顯示,現行醫院使用的預防跌倒措施,並無法降低院內跌倒事件的發生。布里格姆婦女醫院內科醫師馬修・格蘭登指出,限制病人行動的策略,可能導致「出院症候群」(posthospital syndrome),當病人在院內缺乏活動,在出院短期間內,更容易發生跌倒並再次入院。另一篇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的研究,將65歲以上、共100位的住院病人分成兩組,一組每天進行15至20分鐘的特別活動訓練,並要求病人記錄下床走動的頻率;另一組病人,僅要求病人記錄訪客及醫療人員進出的次數。住院多復健 縮短住院天數伯明翰阿拉巴馬大學附設醫院老年醫學科副教授辛西婭・布朗指出,研究發現出院,住院期間不太活動者,出院活動功能變差,例如一位老人在住院前,每周可以自己進城1至3次;出院後,每周進城不到1次,而且每次都要撐著柺杖。其他研究也發現,在院內接受復健,可以縮短住院天數、減少日常活動功能的喪失、減少6年內住入療養院機率等。多下床活動 降低再次住院率辛西婭・布朗副教授表示,隨著愈來愈多臨床研究顯示,「住院時病人要待在床上好好休息」的觀念需要被打破,同時醫療機構應規劃適合住院病人的活動,或是復健流程,不但節省病人再次入院的醫療花費,也能改善病人未來生活品質。參考資料、文獻來源: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莊昱哲2.參考文獻:Growdon ME, Shorr RI, Inouye SK. The Tension Between Promoting Mobility and Preventing Falls in the Hospital.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4, 2017.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7.08403.參考文獻:Brown CJ, Foley KT, Lowman JD, MacLennan PA, Razjouyan J, Najafi B, Locher J, Allman RM. Comparison of Posthospitalization Function and Community Mobility in Hospital Mobility Program and Usual Care Patient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Intern Med. 2016;176(7):921-927.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6.18704.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5.《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男嬰哭鬧家屬過度搖晃安撫 竟顱內出血險斷命

男嬰哭鬧家屬過度搖晃安撫 竟顱內出血險斷命#住院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小嬰兒一直哭,家長為了安撫,可別搖晃太用力!台中一名兩個多月的男嬰,日前突然臉色蒼白,全身癱軟,送至醫院立即進行電腦斷層掃描,不料發現左側顱內出血,經醫師一問之下,才得知男嬰先前哭鬧不斷,家屬搖晃安撫時過度用力所致,所幸經緊急搶救,住院一個多月,男嬰才順利出院。中國附醫兒童急診科 醫師 謝欣洋指出,手術時發現男嬰腦內數條血管斷裂,判斷可能是嬰兒搖晃症候群所造成。手術完成後,向家屬詳細詢問得知,男嬰先前因一直哭鬧不安,家屬安撫時過度搖晃嬰兒,幸好男嬰在經過手術搶救,以及近一個月的住院治療照顧,目前已返家照護並安排後續復健治療。未滿一歲嬰幼兒 過度搖晃易造成腦傷害謝欣洋說,嬰兒搖晃症候群,乃因嬰兒年紀小,頸部肌肉尚未能很好控制頸部活動,再加上頭骨柔軟,頭部遭受快速來回晃動所產生的腦部傷害,這些情況好發在一歲以下的嬰兒,尤其是在二到八個月大的嬰兒,而且臨床上常見往往是在家屬不耐嬰兒哭鬧,用力搖晃嬰兒所造成。他說,其後遺症從輕微肢體障礙到死亡都有,相關的病例其實並不少見,只是很多家長並不知道搖晃嬰兒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他呼籲,家長應避免過度搖晃嬰兒,以免後悔莫及! 

男子夏天染流感 竟住院兩個月才康復

男子夏天染流感 竟住院兩個月才康復#住院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炎炎夏季竟然還有流感病例傳出!台中就有一名三十六歲男子,日前出現發燒頭痛的症狀,到附近診所拿藥皆不見改善,且病情日漸惡化,呼吸也突然急促,到醫院掛急診後,經檢查確診為A型流感,遂安排住院治療,不料才短短三天病情急轉直下,併發急性呼吸窘迫與腸胃道出血等等,住院近兩個月才終於好轉出院。感染流感 易併發肺炎童綜合醫院胸腔內科蔡育霖醫師表示,流行性感冒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冬天和春天較容易發生;並且也是一種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疾病,常見症狀為高燒、頭痛、咳嗽、鼻塞、流鼻水、打噴嚏、喉嚨痛、全身肌肉痠痛、強烈疲勞感等。大致可分為A、B、C三型,其中又以A型流感因為病毒的抗原會週期性變異,因此容易引起世界性與區域性的大流行;且對於抵抗力較弱者容易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如肺炎、肌炎、心肌炎、腦炎等。男子未接種疫苗染流感    蔡育霖醫師指出,個案患者因沒有接種流感疫苗,加上病情未獲得控制,到醫院時已出現併發呼吸窘迫導致心肺功能衰竭,裝置葉克膜後又出現各種出血併發症,還好經由各科醫師團隊合作下,才能順利將患者救回來。蔡育霖醫師呼籲,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經由咳嗽、打噴嚏、及接觸手上含有病毒的飛沫、體液而被傳染流行性感冒;而青壯年因為免疫系統較強,當遇到外來病毒入侵時,容易引起劇烈的免疫反應,導致症狀嚴重。因此只要出現高燒不退,症狀3天以上都未能減緩時,就應到大醫院就診,以避免病情惡化。 

輪狀病毒大傳小 兄弟輪流住院達10天!

輪狀病毒大傳小 兄弟輪流住院達10天!#住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寶寶不出門真的就可以預防病毒感染嗎?台北市萬芳醫院吳文豪醫師指出,許多家長認為「不帶小孩子出門就不會遭到病毒感染」是錯誤的觀念,以傳染力高的輪狀病毒來說,診間常出現上幼稚園的哥哥姐姐在學校感染後,進一步傳染給家裡襁緥中嬰幼兒的情況,家長不得不慎。吳文豪醫師表示,上月就有感染輪狀病毒的兄弟檔,5歲的哥哥先出現嘔吐腹瀉症狀,一開始被誤以為腸胃炎,但因症狀持續,至醫院檢查時才確診感染輪狀病毒而住院,兩天後,4個月大的弟弟嚴重燒、吐、拉,一天甚至水瀉超過十次以上,兩人輪流住院長達10天。吳醫師解釋,幼稚園的孩子因年紀較大,所以輪狀病毒感染的症狀較輕微,會出現食慾不振、嘔吐、發燒及腹瀉的狀況;而家中抵抗力更弱的嬰幼兒,情況可能會更加嚴重。臨床上就曾出現一天腹瀉二十幾次的小寶寶,最後造成急性脫水、體內電解質失衡,出現雙眼上吊、口吐白沫的症狀。玩具、門把、桌面等地方都是最常窩藏輪狀病毒的地方近期幼稚園、托兒所陸續開學,其中,小朋友的生活作息都在封閉的空間更是病毒傳散的溫床。吳醫師說明,輪狀病毒可透過糞便與飛沫傳染,並存活在物體表面長達10天,尤其是小朋友常接觸的活動地點像是玩具、門把、桌面等地方都是最常窩藏輪狀病毒的地方,當小朋友觸摸到受汙染的物品,只要10顆病毒就會造成感染。此外,放學後輪狀病毒也跟著小朋友帶回家中,進一步感染家中嬰幼兒,造成嬰幼兒即使不出門也會感染輪狀病毒的情形。提醒家長,除了小朋友為傳染媒介外,大人接觸的環境較為複雜,雙手以及衣服都可能會有輪狀病毒蹤跡,任何方式都是病毒傳染途徑,家長可千萬不能大意!目前已有七種輪狀病毒型別正在全世界各地流行輪狀病毒已出現變異型別,家長在選擇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應注意可以保護的型別。吳文豪醫師解釋,過去常見的輪狀病毒一共有五種,分別為G1、G2、G3、G4、G9等血清型,但因輪狀病毒基因會重新組合,產生變異型別,現在已出現G8、G12兩種變異型別。從國際研究中也發現,G8、G12等型別在歐洲、美洲、澳洲等地出現大規模的感染,且由於是新變異的病毒,造成的住院率也較以往高。以G12為例,感染後的住院率可達16.2%,約6個感染G12的小朋友就有1人須住院觀察,目前嬰幼兒對新興病毒普遍沒有抗體,一旦感染情況就會更加嚴重。而這幾年在台灣也曾出現過感染G8、G12的案例,家長應多加注意。寶寶不出門仍感染 可用疫苗先預防許多家長認為把嬰幼兒留在家中,並做好居家環境整潔就可以避免輪狀病毒感染,是一種錯誤的迷思概念,提醒家長切勿存僥倖心態。預防輪狀病毒感染,建議大人與小朋友回家後都要勤洗手並換下外出衣物,同時也可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雙管齊下才能有效預防。呼籲家長,在寶寶出生2個月時,可同時接種五合一疫苗與輪狀病毒疫苗,為寶寶建立免疫防線。而目前市面上已有可預防七種輪狀病毒型別的輪狀病毒疫苗,其中包含G8、G12兩種新型別,在家中嬰幼兒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全之前,即進行疫苗的預防,才能夠給家中嬰幼兒最完善的防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