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養成

不再滿地打滾鬧脾氣 智慧孩子滿足法

不再滿地打滾鬧脾氣 智慧孩子滿足法#自律養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有些孩子一開始鬧脾氣就停不下來,甚至出現在地打滾如「戰鬥陀螺」的行為,讓家長很頭疼,出外也遭側目。其實家長們在為了孩子鬧脾氣而暴躁時,不妨沉住氣想想孩子的先天氣質,這不就是耍賴大絕招嗎?或許爸爸、媽媽會互看,到底是誰的基因組成的呢?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綁架 把練習控制情緒的選擇權交給孩子育兒專家林芝鈴說明,小小孩雖然還不會說話,但對於外界氛圍的觀察非常細膩。一般父母雙方會自然分別分飾黑臉與白臉,小孩會先在哭鬧中測試父母的底線。建議父母對於孩子哭鬧時的對應要有共識。孩子常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未被滿足。排除生理性的需求後,或許只是傳遞想要的訊息,這時可以思考一下你想怎麼處理解決呢?如果家長用生氣的語氣責罵,容易讓雙方陷入僵局,無法解決問題。有時孩子只是想要擁抱,可用平和的語氣安撫孩子的情緒,「你不哭過來抱抱」,把練習控制情緒的選擇權給孩子。先觀察孩子情緒 讓孩子學習等待及放鬆林芝鈴專家建議,當孩子出現鬧脾氣的情況時,爸媽先放慢節奏傾聽孩子的說法,不要互相影響。大一點的孩子,甚至能讓他自主判別解決的方法。首先觀察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學習等待與放鬆。直到孩子願意停下來聽時,家長再與孩子溝通。孩子鬧脾氣時,調配溝通時間點、提醒方式與節奏很重要。很多難以控制的壞脾氣孩子,是不良溝通的經驗累積造成的。只要用對方式,就能將孩子的脾氣控制自如。林芝鈴專家提醒,與孩子的溝通中,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需求,並非一味全部寵溺給予,而是有智慧的滿足。當孩子哭鬧聲小時再安撫,不要遷就孩子情緒,先約法三章溝通,有助日後的情緒控制。

掰掰尿布!教孩子自主如廁這年紀最好

掰掰尿布!教孩子自主如廁這年紀最好#自律養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教育孩子如廁雖然對很多家長而言極具挑戰性,但只要多一些耐心與等待參與,一樣可以讓孩子容易上手。專家表示,通常自主如廁的學習,女孩子控制能力較佳,會學習得比男孩子快。1歲8個月至2歲大最佳時期 可開始教導孩子自己上廁所育兒專家林芝鈴說明,在孩子1歲8個月至2歲大期間,是孩子語言及認知表現的階段,可以開始讓孩子實際如廁的訓練。建議可以在孩子1歲半左右起,以娃娃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導孩子認識廁所、馬桶還有如廁順序。可先使用學習褲,讓孩子知道褲子濕潤感、感受想尿尿的感覺,再引導到廁所,完成正確的流程。除了單純如廁的訓練,也可透過喝水量來控制孩子有尿意的時間點。訓練孩子自主如廁的天數要看心智能力發展程度,少則1週,多則1至3個月。若發現孩子的認知能力尚未成熟,要延後教導,千萬別操之過急,弄巧成拙。然而,要是過了「黃金期」,教導自主如廁將會變得困難。孩子做對時 千萬要即時要給予大大的鼓勵無論在家或帶著孩子外出時,怎麼同時貫徹如廁教學?林芝鈴專家表示,在家時盡量讓孩子放心的練習,耐心擦地,穿著一般內褲,多讓孩子感受到尿濕褲子的感覺;外出時可使用尿布學習褲或拉拉褲,沒有練習成功再由爸媽協助孩子更換。孩子如果做對,要給予大大的鼓勵;假使尿褲子也不要質疑孩子的能力,或是拿來跟別的孩子做比較,而是鼓勵孩子「沒關係,我們會越來越棒的」。或許檢視孩子的手指能力,是否仍不習慣穿脫褲子。訓練孩子如廁,可能每次都需要10至15分鐘,爸媽的耐心很重要,用愉悅、有趣的方式引導為佳;如果用比較或質疑的語氣責怪孩子,可能導致孩子拒絕學習。家長的耐心及持續是訓練成功的秘訣不建議2歲大以後才開始訓練,這時期的孩子已有表達需求的能力,但也不建議過早訓練。在家時可單穿三角褲,外出時則穿著尿布式拉拉褲。育兒專家林芝鈴提醒,曾有研究指出,養成一個習慣需要重複執行21天,耐心、堅持很重要。有時在幼兒園內已訓練,但是回家後沒有持續堅持教導,回家後沒有持續堅持教導,或是出外貪圖方便就直接使用尿布,都會破壞訓練,恐怕又要從頭開始。

訓練寶寶自己吃飯 7、8月大就開始

訓練寶寶自己吃飯 7、8月大就開始#自律養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當孩子來到1至3歲,雖然不像嬰兒時期樣樣都需要父母的呵護,但正是孩子開始練習、發展自主能力的重要關鍵期。如何養成孩子良好的自主能力,考驗著父母教學引導的智慧。其中,飲食正是最基本的生活習慣之一,有什麼方法能幫助孩子學習呢?7、8個月大時 可訓練孩子抓握能力育兒專家林芝鈴表示,教導孩子練習自主吃飯不能急,應該在各方面的鋪陳下循序漸進。孩子大約7、8個月大時,可藉由孩子捏黏土、麵糰、握力球等訓練孩子抓握能力。滿週歲起可提升孩子習慣自己吃飯的認知,環境布置很重要。儘管起初孩子仍無法自主進食,可讓孩子坐上餵食椅並加熱好食物,藉由用餐的準備「儀式」,建立孩子用餐習慣的第一步。孩子不願自主吃飯 先別急著責怪孩子1歲大開始,選擇合適的餐具很重要,需要符合孩子的手部發展,例如:長度、軟硬、大小、重量,這些都是訓練前的準備工作。讓孩子自己練習吃副食,先不強求姿勢非常正確,避免過度完美主義給孩子壓力,反而降低孩子自主用餐的意願。直到發現寶寶很願意執行,再開始教導正確的動作。如果發現孩子坐不住、不願拿湯匙,可能是手部肌肉未完全訓練、有時牙床不舒服會影響訓練的成果,甚至是因為感到不舒服但被強迫固定姿勢。應先釐清狀態及原因,解決後再調整日後的訓練。過度挑剔的家長 容易養出拒絕型的孩子6個月大以上的孩子,就可能明顯的表現出喜好。如果發現孩子有挑食的現象,根柢原因不一定全是孩子挑食造成。有時是餐盤或水壺選擇孩子喜歡的顏色,讓孩子更願意經常喝水、把飯菜吃完。當然也有害怕食物氣味的時候,害怕青菜的孩子,可以甜味食物如地瓜混入少量蔬菜的菜色,漸進式讓孩子習慣蔬菜的味道。林芝鈴專家特別提醒,如果一味要求達成卻未正視個體狀況,過度挑剔的家長容易養出拒絕型的孩子。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