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

響應國際終止糖尿病污名行動 醫籲:別再把高血糖污名化 撕掉疾病標籤、擺脫「病恥感」 糖友控糖成效會更好!

響應國際終止糖尿病污名行動 醫籲:別再把高血糖污名化 撕掉疾病標籤、擺脫「病恥感」 糖友控糖成效會更好!#糖友

響應國際終止糖尿病污名行動,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本月30日舉辦台澳國際交流會議,邀請澳洲糖尿病協會首席執行官Sof Andrikopoulos醫師與台灣糖尿病照護基層醫療人員、糖友代表就糖尿病污名化現況與對策進行交流,盼台灣社會也能接軌國際,透過實際行動,撕掉糖尿病污名標籤。 李洮俊理事長指出糖尿病去汙名化的議題近年已逐漸受到國際間的重視,研究顯示平均約有五分之四的成年糖尿病友經歷過糖尿病污名、病恥感,五分之一的人甚至曾因糖尿病遭受歧視,包括就醫、就學以及就業.甚至就業機會。有鑒於污名與歧視會對有糖尿病個人在情緒、精神和身體健康負面影響,包括管理糖尿病的能力,因此知名的柳葉刀期刊也在近期發表來自十八個國家、五十一個科學家,也完成「去除糖尿病污名與歧視」國際共識聲明,因此台灣也應呼應此聲明做出相對應的行動,結束糖尿病污名化現象。 糖尿病污名不僅影響糖友的身心理 甚致影響其權益 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醫師指出,不少民眾刻板印象認為糖尿病是過度食用含糖食物、缺乏運動、年長者的疾病;將糖尿病歸咎於個人不知忌口、生活習慣不良,是「自食其果」。可能引發患者的自責與「病恥感」,導致他們不想跟朋友、同事透露病情,甚至不願意向醫療人員求助,當糖尿病被貼上負面標籤,糖友們在糖尿病管理一些行為包括胰島素注射、血糖監測、飲食限制、肥胖和低血糖發作等,都可能招來「異樣眼光」「特殊待遇」! 如第一型糖友陳宇衫分享過去曾有糖友因為低血糖在捷運喝飲料,遭受糾正;第二型糖友苑舉正教授表示早先認為公開承認自己有糖尿病就表示「人生就輸了」,一直到他領悟到糖尿病如此普遍,而且就他自己長年控制經驗顯示,糖尿病與旁人並無不同。 第一型糖友小華就讀國小時意外發現罹患糖尿病,雖然醫師說她不是病人,但是到了校園仍不免招來特殊待遇,「一開始老師擔心低血糖,要求坐在旁邊看大家上課就好!進入職場後,若不讓週遭人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況,就得躲在廁所打胰島素,又要擔心昏迷時旁人不會處置;但若主動告知同事與主管,又擔心可能被貼標籤,而遭排擠。一型糖友也分享因糖尿病面臨求職碰壁的經驗,一型糖友小儀也分享因其糖尿病而被限制申購基金,因此糖尿病汙名化在社會是普遍的現象卻常被大眾忽略。 除了社會的污名及歧視外,政策導致健康不平權,同樣值得關注!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陳宏麟醫師指出,現今糖尿病治療及監測工具朝向智能科技化,其中,連續性血糖監測有助減少疾病高低血糖發生的風險。但目前在我國僅有第一型糖友、懷孕的第二型糖友,以及妊娠糖尿病且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糖友,可在醫院接受健保給付使用連續性血糖監測;在基層診所就無法獲得給付,影響了基層診所就醫糖友權益。澳洲糖尿病主席Sof Andrikopoulos也呼應此議題指出對糖友的照護不應因其狀況或就醫場所而遭受不公平的處理。 高雄醫學大學王瑞霞教授指出糖尿病去污名化需要透過社會整體各層面的努力,除透過專業團體集體努力致力於去除糖友在就醫、職場及教育的不公平對待外,也需糖友積極的為自身權益發聲。李洮俊理事長最後強調,在全人照護的年代,面對高血糖患者,不僅要協助其控制血糖、減少併發症風險,同時也要重視患者人權與感受,除了期盼能夠促進健康平權,也希望從疾病正確命名開始,逐步協助患者撕去疾病污名與負面標籤,避免患者因為污名、錯失治療黃金期。也希望社會大眾正確認識高血糖疾病與相關照護,一起響應終止糖尿病污名運動,不讓台灣在這場國際活動缺席!

半數糖友找不到可信衛教管道 「台灣模範糖友集合計畫」安心控糖

半數糖友找不到可信衛教管道 「台灣模範糖友集合計畫」安心控糖#糖友

在糖尿病資訊隨手可得的環境下,卻有近六成(55.5%)糖友反映找不到具有可信度的衛教資訊來源,恐影響控糖成效。「吃藥會傷肝、傷腎?」、「降糖藥是不是反而會引起低血糖?」、「沒有症狀時是不是可以先停藥?」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分享,這些都是糖友最常提到的用藥疑慮,事實上自行調整或中斷用藥會導致血糖波動,反而增加腎臟等併發症發生風險;先前針對百位糖友現況調查就發現,糖友獲取資訊管道除了醫療團隊外,超過五成(54%)是親友口耳相傳,或是仰賴網路上其他糖友的經驗分享(54%)1,王治元理事長說,這些可能都缺乏具公信力的醫療單位背書,恐誤導糖友正確觀念。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於今年初推動「控糖共好!模範糖友號召計畫」,網羅北中南資深糖友分享曾面臨的控糖障礙,及如何成功與醫療團隊合作達到控糖標準、遠離併發症威脅,十個月下來成效頗佳。下半年更結合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及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將「控糖共好!模範糖友號召計劃」全面升級為「台灣模範糖友集合計畫」,廣邀基層醫療至醫學中心的模範糖友分享控糖心路歷程,藉此滿足糖友需求,不僅精進糖尿病共同照護團隊,加強糖友併發症管理及後續血糖、血壓、血脂等數值追蹤,更相約2023年檢視「20,60,50」目標達成進度,包括: 「ABC(A1C糖化血色素、Blood pressure血壓、Cholesterol膽固醇)三指標同時達標率20%以上」 「糖尿病病人加入糖尿病共照網比率60%以上」 「基層診所加入糖尿病共照網覆蓋率50%以上」 現階段糖尿病治療選擇多元,呼籲糖友應在剛被診斷時,就主動與醫療團隊了解適合自己的用藥,並落實血糖監測與做好併發症風險評估,才能長期平穩且安全的控糖。 血糖、血壓、膽固醇三指標同時達標比例僅約一成 糖尿病控管已不只是降糖而已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王治元理事長表示,診斷為糖尿病後,顧及的面向不只是控制糖化血色素(A1C)在7%以下,血壓(Blood pressure)小於130/80Hg及膽固醇(Cholesterol)小於100mg同時是影響糖尿病控制好壞的關鍵,然而目前「ABC三指標」同時達標的比例卻只有一成(12.9%)。王治元理事長進一步強調,未達其中一項指標都可能面臨發生心肌梗塞、中風、視網膜病變、洗腎、截肢等併發症的恐怖後果。 王治元理事長分享,從已經上線一年、已有超過6萬筆的提問互動的「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衛教機器人觀察發現,多數人認為血糖控制好就可以自行調整藥量、暫停用藥,或是認為吃藥傷腎、擔心會有低血糖等副作用,甚至對於量測血糖、良好的血糖數值感到困惑;顯見在現今糖尿病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幫助每年新增約16萬名的糖友3建立安全用藥的認知,並在協助每一位糖友制定個人化治療目標、規律回診用藥觀念的同時,落實血糖監測與做好併發症風險評估是必須持續投入的重點。 糖尿病內憂外亂不斷 罹腎病變比率成長逾兩倍 合併高血壓、高血脂恐致中風 根據台灣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品管調查研究顯示,高達約六成(55.9%)糖友的糖化血色素未能控制在小於7.0%的目標內。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說明,血糖值不只是一個數字,許多糖友即使血糖高,卻誤以為沒有症狀就不用處理,但是高血糖對血管的傷害是無形的,隨著損傷的累積,將容易誘發各種大、小血管併發症。從糖尿病年鑑統計數據也觀察到,糖友併發視網膜病變、視力不良、失明比率逐漸增加,從2000年的3.6%上升到4.1%,而併發慢性腎臟疾病、慢性腎衰竭而接受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比率更是顯著增加,自2000年的9.2%翻倍成長到17.9%。 此外,近年新確診糖友合併高血壓與高血脂的比例不斷上升,每兩位新糖友就有一人同時有高血壓6,三種疾病之間相互加乘影響,也增加糖友發生中風等併發症的風險。黃建寧理事長提醒,穩定的血糖控制有助於降低大、小血管併發症的發生,醫師會綜合評估相關共病、年齡、高低血糖風險、生活型態去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建議糖友在規律用藥的基礎上,搭配飲食與運動等生活習慣的改變,才是成就穩定控糖方程式的不二法門。 醫師最怕糖友用藥憑感覺 規律用藥、定時回診追蹤是關鍵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張必正秘書長指出,診斷糖尿病後,最重要的是由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組成的完整的糖尿病整合性照護網絡,給予糖友全面的醫療照護;其中台灣約有四成的糖友在基層醫療院所就醫,而國外基層醫療院所承擔更高比例的病人就醫服務,顯示基層醫療是糖尿病照護不可或缺的一環。 制定治療目標並規律用藥與回診是攸關控糖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張必正秘書長強調,當糖友在血糖監測時發現血糖數值異常,未達血糖控制目標時,則建議每個月回診追蹤,加上現在也有「糖尿病智慧好幫手」可以補足過往衛教的限制。除此之外,門診常發現同時合併有高血壓的糖友,家中都有一台血壓計,卻沒有血糖機,良好血糖控制的前提,必須是有規律的血糖監測,了解自己的血糖波動狀況,才能知道用藥對自身健康的幫助,也會更有動力。 降血糖藥物選擇多 已有不易造成低血糖、不需經肝腎代謝的藥物 提升用藥安全性 控糖年資超過30年的張先生起初聽說藥物會傷肝、腎,以不想吃「毒藥」為由拒絕用藥治療,但血糖卻始終未見改善,所幸在醫療團隊持續勸說鼓勵之下,才了解規律用藥、飲食等生活型態改變的重要性,糖化血色素長期穩定控制在7%以下,好在及早接受正規治療,到現在沒有產生任何併發症,他笑說「連我的主治醫師都說,我的肝腎功能甚至比他還要好。」 糖尿病治療遠比糖友想像的更加便利! 王治元理事長提醒,現階段糖尿病藥物多以一天一顆的長效或是複方劑型為主流,也有不易造成低血糖或是肝腎負擔的降血糖藥物,重要的是正規的降血糖藥物有經過大型臨床試驗證實療效與安全性,相較於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偏方而言,有更多科學證據的去提供有保障的治療,呼籲糖友具備正確的用藥觀念,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個人的治療方案,若是對於藥物有疑慮,應先諮詢主治醫師,不應自行減藥、停藥。

糖尿病不怕!控糖模範生超過20年無併發症,專科醫師親揭秘訣

糖尿病不怕!控糖模範生超過20年無併發症,專科醫師親揭秘訣#糖友

「診斷糖尿病已經超過20年,血糖控制穩定,也沒有發生我自己最擔心的心血管或是腎臟併發症。」63歲的模範糖友劉先生笑說,「要我回想我到底做了什麼厲害的事來控糖嗎?好像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的態度是,既然都要尋求醫療協助了,就要相信醫師專業和建議,按時服藥並測量血糖。」

糖友常整日昏睡勿輕忽 低血糖更糟糕

糖友常整日昏睡勿輕忽 低血糖更糟糕#糖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罹患糖尿病的台中阿嬤,最近老是愛睏想睡,常常一睡就是長達3小時以上,到新陳代謝門診檢查發現阿嬤的血糖在不同天測起來高低變異大且有低血糖狀況。經由衛教、飲食改變及重新調整血糖藥物,阿嬤精神變好,比較不會整日昏睡,增添不少活力,且阿嬤也認真自我血糖監測,血糖已平穩許多。烏日林新醫院新陳代謝科胡菁芸醫師提醒,根據亞太地區 (RECAP-DM) 研究顯示,台灣約有近3成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傳統口服抗糖尿病藥治療時,都曾發生低血糖的症狀,建議高危險族群規則監測血糖。年紀較輕的第1型糖尿病人與第2型糖尿病的老年人,以及肝、腎功能不全的病人,發生低血糖之危險性較高,千萬不能輕忽!另糖尿病患者應留意生病、進食減少、空腹下大量飲酒或激烈運動皆為常見誘發低血糖原因。控制血糖時 也應注意低血糖威脅許多人都認為罹患糖尿病只要避免血糖過高就好,卻忽略低血糖引發的問題。研究指出,低血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與失智症風險,且其併發症對老年患者威脅更大。低血糖症狀因人而異,一般而言多半會先出現心跳加速、顫抖、冒冷汗等自主神經反應的症狀;接著則會有暈眩、視力模糊、無力等症狀;如果沒有及時讓血糖值恢復正常,嚴重的話更會出現昏睡、昏迷!有部份病人低血糖時身體無任何症狀,稱之「不自覺性低血糖」。低血糖緊急處理方式 可立即服用15~20克的糖糖尿病友若是懷疑有低血糖,建議當下要立即檢測血糖,一般只要血糖數值低於70mg/dL以下,就確定是低血糖;如果當下無法檢測血糖,則建議視同低血糖來處理。若是意識清楚的低血糖患者,可立即服用15~20克的葡萄糖片(粉)、方糖、含糖飲料或食物,不建議吃含有大量脂肪的食物 (如麵包、巧克力或冰淇淋),因其會延緩胃排空速度與糖分的吸收;針對意識不清的低血糖患者,把患者頭部側放,將蜂蜜或果糖塗在臉頰與牙齦之間,肌肉注射升糖素。醒後給予醣類食物,若未醒,盡快送醫。飲食、運動與藥物必須三管齊下 才能有效控糖建議糖友隨身可以攜帶糖果或方糖,當發生低血糖的情形,可以立即補充。預防勝於補救,控糖除了飲食、運動與藥物三管齊下,更要密切注意服用降血糖藥物或施打胰島素後,是否有出現不一樣的生理變化,並在平日做到自我血糖監測。胡菁芸醫師呼籲,若糖友出現低血糖症狀或測出低血糖情況,務必定期至新陳代謝科回診,由專業團隊協助,以期有效預防與正確處理低血糖危機。

掌握「三少」與按時用藥 糖友也能享受聚餐樂

掌握「三少」與按時用藥 糖友也能享受聚餐樂#糖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春節長假加上剛過去的228連假,少不了山珍海味、大魚大肉,加上零嘴、飲料不斷,糖尿病者如放縱食慾造成血糖控制不穩定,恐會使糖尿病惡化,引發更多器官傷害。長慎醫院院長鄭集鴻醫師透露,每到過年期間常會遇到糖尿病患飲食控制能力差,長期血糖值太高,合併腎功能受損,造成身體電解質不平衡,腎臟無法代謝體內的鉀離子,甚至引發心律不整,被緊急送急診治療。醫師表示,美食當前,糖友並非只能望梅止渴、什麼都不能吃,若能掌握「少油、少糖、少鹽」三少原則,再加上按時用藥,還是能與親友共饗宴樂。精緻高GI食物易吸收 血糖上升一大元兇如何「少油、少糖、少鹽」,其實不外乎就是少吃油炸、多清蒸川燙、少沾醬料。鄭集鴻醫師表示,平時若糖友在外聚餐,面對澎湃桌菜,以及精緻的餐點,想要挑著吃也是有訣竅的,「愈精緻的食物愈好吸收,大多都屬於高GI(升糖指數)食物,會使血糖快速上升,就要盡量避免。」血糖指數經常飆破200、300,恐造成全身微小血管病變,嚴重將會造成失明或腎病變。除了以「三少」原則挑選菜色食用外,針對較精緻的食物則可採取減少食用份量策略,例如把餐點分給身旁的友人享用,或打包外帶回家,待下次再吃;並且在用餐後養成適當活動的習慣,糖友仍可大啖美食。規律用藥、多動 糖友也能安心享受美食鄭集鴻醫師強調,由於糖尿病患因胰島素分泌不足,需要藉由藥物來促進胰島素分泌,很多人以為糖尿病患就是吃太多藥,才會把腎吃壞、面臨洗腎命運。事實上降血糖藥物,如雙胍類或DPP-4抑制劑等皆不會造成腎臟傷害,反而不吃藥、血糖控制不佳,才會傷腎、傷眼及破壞全身性血管。糖友若能提早及規律用藥,血糖控制的效果會較好,也能延緩腎臟病變。研究顯示如DPP-4抑制劑這類促胰島素分泌藥物對於各期的腎病變病患都可使用,對腎功能生理指標(eGFR)不會有影響。鄭集鴻醫師說,若親友聚餐真的不小心吃多,糖友除了規則用藥外,建議也可每天快走半小時,一方面能消耗熱量,另方面可促進新陳代謝、刺激體內的胰島素分泌,避免血糖劇烈起伏。確實掌握三少飲食原則,糖友還是能享受節慶豐盛美食、滿足口腹之慾。

全國176萬糖友陷25倍高失明風險?!

全國176萬糖友陷25倍高失明風險?!#糖友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全國竟有176萬糖尿病患身陷25倍高失明風險?其中主因之一則是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患者難自覺,導致就醫時已發生不可逆的視力影響。彰化基督教醫療財團法人鹿港基督教醫院杜思德院長表示,根據世界糖尿病聯盟(IDF)公告,2012年全台糖尿病人數約176萬人,與2011年度相比又成長6%、增加10萬名。糖尿病可引起全身許多組織、器官的損害,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隨著糖尿病病程越長,發生率就越高,糖尿病患失明風險為一般人25倍。杜思德指出,根據統計,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發病3、5、10、15年,視網膜病變發生率為8%、25%、60%、80%,發病20年幾乎全部患者呈現不同程度的視網膜病變。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診斷之初就有21%(每5人有1人)視網膜已產生病變,發病20年發生率增加為60%,因此第二型糖尿病患一經確診,就應立即接受視網膜眼底檢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眼科部林人傑主任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因為視網膜上的血管產生病變,引起血液滲出,造成黃斑部水腫,組織缺血缺氧,促使新生血管形成,甚而破裂造成眼球內出血。由於黃斑部是感覺中心視力之重要的地方,一旦滲漏犯及黃斑部的中心部位,便大大影響視力,並可能產生視物模糊、扭曲、變形、黑影、及顏色辨別異常等症狀。中華民國視網膜學會劉榮宏理事長提醒,其實糖尿病黃斑部水腫以眼底鏡就能檢查出來,目前也有有效的健保治療方式。但根據100年度全國醫學中心糖尿病照護品質指標整體結果發現,眼底檢查執行率自5%起跳,平均也只達3成。目前有效改善視力的治療為眼內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自2月1日起健保已納入給付,呼籲糖尿病患若發生視力問題,不要再認為換換老花眼鏡、多加幾管燈管就好,請務必定期接受眼底檢查,把握治療良機。杜思德提醒,糖尿病患在確診後就應立即接受視網膜眼底檢查,後續每年定期追蹤,若出現病變或是懷孕的糖尿病婦女則應每3~6個月檢查一次,目前彰化基督教醫院眼底檢查執行率已達73.7%,並規劃有完善的眼科轉介流程,期帶給糖尿病患更佳的照護品質。

營造糖友健康生活 醫療照護共同把關

營造糖友健康生活 醫療照護共同把關#糖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自民國76年以來,糖尿病即高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第5名,更於民國91年及100年上升至第4名,臺北市88-96年第4名,97-100年降為第5名。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今日上午辦理「101年度臺北市糖尿病照護網醫療品質績優醫療院所頒獎典禮」,會中包括由臺北市各醫療院所共同進行糖尿病照護宣誓外,亦頒發糖尿病照護品質績優與較前年度進步之56家醫療院所,以及邀請醫療院所代表及糖尿病病友現身說法,共同呼籲市民重視糖尿病照護的重要性。有鑑於此,臺北市91年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截至101年止,全市已有131家醫療院所加入推動糖尿病相關照護服務,提供病友完善的醫療照護服務。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於本次活動榮獲糖尿病醫療照護品質獎首獎,該院新陳代謝科李亭儀醫師表示,糖尿病人加入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除一般健保醫療外,更可擁有健康自主管理衛教服務,糖尿病照護需跨科別團隊共同積極參與,並運用不同的衛教指導介入,增加對糖尿病防治的知能,以持續控制病情,改善生活品質。臺北市衛生局也在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皆有辦理三高篩檢、糖尿病相關講座及支持團體活動,以提升民眾對糖尿病之認知以及有效預防糖尿病之發生,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糖友領獎狀!醫院表揚優良自我照顧糖友

糖友領獎狀!醫院表揚優良自我照顧糖友#糖友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為響應世界糖尿病日,南投醫院於今(3)日上午於急診室前廣場舉辦「健康101躍動署投一等一」活動。南投醫院為國健局核定之糖尿病健康促進優良機構,為讓糖尿病患者能持之以恆的做好血糖控制,提供病友分享成功經驗的機會,於民國92年即成立「甜心俱樂部」,並於每年世界糖尿病日活動中表揚優良自我照護病友。南投醫院家醫科詹德欽主任表示,糖尿病為國內常見的慢性病之一,但一般病患往往認為規律服藥就是對糖尿病最好的控制,而糖尿病的治療最重要的是飲食控制,加上運動並配合藥物治療,且最好的自我照護是能加上自我監測血糖,並以此做為調整飲食及運動的基準,才是做好糖尿病良好控制的關鍵。活動內容除有精彩的表演節目外,還有健康闖關遊戲,完成過關者還可參加摸彩,現場吸引不少民眾踴躍參加。南投醫院林克成院長也表示,今年籍由活動的舉辦,期待能讓民眾於寓教於樂中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圖/南投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