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細胞肺癌

6/1起肺癌免疫治療健保給付放寬如何選?醫籲:確診先做『這』檢查!

6/1起肺癌免疫治療健保給付放寬如何選?醫籲:確診先做『這』檢查!#非小細胞肺癌

本文之治療資訊,主要提供期別為晚期之非小細胞肺癌病友參考。 依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年新確診數再度上升,以17,982例連霸冠軍寶座。「政府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後,的確找出了許多早期患者,但晚期確診數目前仍與過往持平,預估可能需要再幾年才能看到晚期的數字下降!」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廖唯昱醫師表示,「目前肺癌在治療上已進入個人化治療時代,確診時即先確認腫瘤組織型態以及是否有基因變異,是決定後續治療成效的關鍵。」 確診別慌!先搞懂自身肺癌型態&基因變異 善用NGS對症下藥 「依照肺癌組織型態與基因變異,對症下藥進行治療,不論是在臨床試驗或真實世界的證據上,皆顯示治療效果會最好。」廖唯昱醫師解釋,首先會透過腫瘤生長位置決定切片的方式,依據病理報告判斷屬於肺癌兩大類中『非小細胞』或是『小細胞』。廖唯昱醫師說明,總體來說非小細胞肺癌的佔比較高,以台大醫院院內統計來看,近90-95%都是非小細胞肺癌。 確認型態後,非小細胞肺癌中的非鱗狀上皮細胞癌進一步建議檢測是否具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廖唯昱醫師表示,現已有『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簡稱NGS)出現,可以一次性的檢測出多種基因變異,「能檢測100個基因以內的NGS小套組,其實對於配對肺癌現有的標靶治療來說算足夠;而能檢測到100個以上基因的大套組,則有可能再多提供一些預後指標,如免疫治療或標靶治療的效果等等。」 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以標靶優先 無則靠免疫治療組合減少疾病惡化與死亡風險 「通常來說,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者,選擇相對應的標靶治療會是最好的選擇。」廖唯昱醫師分析,「非小細胞肺癌中具EGFR突變者最多,約占50~60%;接下像ALK融合基因(約4%)、MET突變(約3~4%)、ROS1與RET融合基因(約1-2%)等等,基因變異機率都落在5%以下。若是沒有找到致癌驅動基因變異,也就是沒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用時,就會建議患者可積極考慮免疫治療。」 針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無致癌驅動基因變異的情況,目前國際上的第一線治療就是免疫治療或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廖唯昱醫師談到,這群不具致癌驅動基因變異的患者,原本只有化療可用,預後一直都較差,直到免疫治療的出現才看到明顯提升。「從大型臨床試驗數據來看,在化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上再加入PD-L1免疫抑制劑,可以減少約38%疾病惡化的風險,以及降低約20%的死亡風險,為這些無基因變異族群帶來新的一線治療曙光。」 免疫治療已成國際第一線標準治療選擇之一 6/1起健保大放寬造福病友! 上述免疫治療PD-1或PD-L1抑制劑,針對不同肺癌型態,使用上有單用或是合併化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加入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在適用上雖然必須排除鱗狀上皮細胞癌,但最常見的肺腺癌是可以適用的。臨床試驗數據上也顯示,PD-L1抑制劑、抗血管新生標靶與化療三者合併時可達到優於抗血管新生標靶與化療合併的治療成效;過去我國健保在給付規則上較為嚴苛,僅開放PD-L1高表現者(≥50%)的給付,且僅限單用,但從今年6月1日起終於迎來大幅放寬的好消息!」 廖醫師分析最新健保給付,「配合現今國際最新標準治療,以及參考臨床試驗結果,針對不具有EGFR/ALK/ROS-1致癌驅動基因變異之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PD-L1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與化療可於第一線就給付。相信本次的大幅放寬能為這群無致癌驅動基因變異的病友帶來很大助益,讓我國肺癌治療成績再更上層樓。」廖醫師最後也提醒病友們,選擇治療前別忘了先進行NGS檢測,若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時應考慮以相對應標靶治療為優先;若無時則考慮免疫治療組合,把握健保給付機會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以爭取最佳預後。 圖/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 廖唯昱醫師

肺癌免疫合併化療「健保擴大給付」 國人健康關鍵轉捩點

肺癌免疫合併化療「健保擴大給付」 國人健康關鍵轉捩點#非小細胞肺癌

實現「健康台灣」抗癌目標,首要打擊肺癌!根據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肺癌不僅已蟬聯20年國內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更是唯一發生、死亡人數皆破萬的奪命腫瘤,其中更有逾半數的病人確診即為晚期,如何完善藥物治療成降低死亡率的關鍵。衛福部健保署日前正式公告,自今年(2025)六月起,擴大給付免疫藥物於晚期肺腺癌治療,使我國健保治療全面接軌國際治療指引,跨出邁向健康台灣重要的第一步。 免疫藥物六月擴大給付晚期肺癌 健保署:預估每年近2,000位患者受惠 以頭號殺手肺癌為例,過去在肺腺癌的病人中,常有因經濟狀況而無法使用到更為適合患者的狀況發生,導致許多患者因此放棄治療。不過這次健保擴大肺腺癌免疫治療給付,根據健保署資料,pembrolizumab成分藥品第三期臨床試驗,與化療安慰劑組相比,在所有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治療,可顯著延長整體存活期中位數11.4個月。另依據atezolizumab成分藥品第三期臨床試驗,與bevacizumab併用含鉑化療組相比,可顯著延長整體存活期中位數4.8個月。經共擬會議提案通過,上述兩種成分藥品均於六月起擴大給付。對此,中央健康保險署石崇良署長也回應說明,本次擴大給付預估每年將有近2,000名肺癌家庭受惠,未來會持續使台灣醫療接軌國際,為國人健康打造更好的照護環境。 免疫藥物已成國內外標準治療,助攻提升晚期存活率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表示,「若新藥無法普及,即使醫療科技再發達,都難以降低死亡率。這次健保擴大給付,將是全民健康的關鍵轉捩點。」並指出,國際間早在六年前就已經將「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列為標準療法。如今台灣健保也開始給付這樣的治療方式,等於是與國際標準接軌,接著表示「對於在臨床上,擬定治療策略也會帶來實質幫助,假如無法使用這類創新療法,但現在有了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對病人的預後是相當大的改善。」 除提升存活率外,此次健保擴大更將助攻台灣彌補治療空窗、邁向國際舞台;對學界來說,給付擴大將有助台灣累積真實世界數據、參與國際研究,讓治療新藥能夠被更廣泛應用於實際病人身上,使新藥可近性大大提升,這對未來治療指引優化與研究的推進都是關鍵資源。 台灣癌症基金會:癌症新藥逐步到位,盼國人擺脫癌症威脅 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於6月10日攜手肺癌相關醫學會、臨床專家、病友團體與立法委員劉建國舉辦健保擴大給付感謝記者會,共同見證我國肺癌防治邁向新里程碑,肯定健保署精進肺癌免疫治療與國際指引同步的決心,為國人健康帶來完整守護,在記者會上,也邀請到各界專家學者分享並交流對邁向健康台灣下一步的看法。 台灣自LDCT篩檢至今,長年居癌症死因之首的肺癌,從早期發現到晚期治療皆逐步補齊,肺癌照護體系正朝完整化邁進,面對賴清德總統所喊出的「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三分之一」的目標,今年六月擴大給付的健保政策將有助邁向「健康台灣」,使更多患者使用到更合適的治療,實質改變未來台灣肺癌患者的存活曲線,帶動其他高死亡率癌別的治療政策跟進,至今免疫藥物治療已成為治療主流,期盼未來健保可將免疫藥物擴及未來更多癌別。 作為病團代表的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也表示,隨著健保署對於免疫藥物給付的開放,癌症治療新藥逐步到位,已達成癌症治療三箭齊發,也象徵國內的肺癌治療邁入新紀元,感謝政府看見癌友需要,也期望未來國人將能擺脫癌症威脅。

7旬伯伯肺腺癌化療+免疫都無效,NGS找出HER2基因突變,使用HER2抗體藥物複合體重獲新生

7旬伯伯肺腺癌化療+免疫都無效,NGS找出HER2基因突變,使用HER2抗體藥物複合體重獲新生#非小細胞肺癌

在台灣,肺癌患者與基因變異的關聯性大,能否找到專一有效藥物是治療關鍵。一名74歲伯伯被診斷出晚期肺腺癌,同時癌細胞也轉移至肋膜與腦部、骨頭,透過基因檢測發現伯伯並非一般常見的EGFR、ALK、ROS1基因型突變,一開始使用化療與免疫療法效果均不佳,後來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找出是HER2基因突變,使用標靶藥物後,終於讓腫瘤縮小病情好轉。 肺癌是國人及全球統計中癌症患者的死因榜首,但隨著醫療進步的發展,已有相當多的標靶藥物能夠針對基因突變型的患者進行有效治療並延長存活期,特別是在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發展下,精準醫療也能夠使病情獲得更有效控制。 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NSCLC)佔所有肺癌病例的85%,臺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醫師表示,當患者確診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便會建議接受基因檢測。由於東亞族群有約5成肺腺癌患者帶有EGFR突變,通常會先確認EGFR基因突變狀況,如果非屬以上,就會評估病患是否需要進行NGS。 多基因檢測(NGS)協助復發型病患找到更多標靶治療機會 羅永鴻醫師提到,以往的單基因檢測分為IHC、PCR,IHC是利用抗體標記蛋白質幫助研究和判斷基因的變異,PCR則是透過不斷複製基因片段,快速增加其數量,幫助檢測、分析和研究基因組成的變異,但單基因檢測往往一次只能找出一種基因變異。多基因檢測(NGS)能快速且精確地找到基因序列和數十到數百種的變異,不僅對於抗藥性或是復發型的病患掌握度更高,也有更多標靶藥物使用機會。 羅永鴻醫師強調,由於肺癌的基因突變因素相當複雜,以案例發生的比例來說,儘管HER2在晚期肺腺癌患者占2~4%,但其基因突變與許多上皮細胞癌症的惡化程度密切相關,加上轉移速度快,在化療、免疫治療上效果不是太理想,因此更需與時間賽跑,透過NGS儘早找出因應標靶,提高病患的治療效益。 抗 HER2 抗體藥物複合體治療HER2突變腫瘤,醫籲:患者應共同參與治療決策 羅永鴻醫師說明,目前針對HER2突變的乳癌抗體藥物複合體,已通過非小細胞肺癌的適應症,在臨床實驗上也發現到改善疾病的效益,對HER2基因突變肺癌的患者又多了一個有效的治療方針。以上述74歲伯伯的案例來說,去年4月原來癌細胞只有在肺部,後來化療、免疫療法用了4個多月仍不見好轉,甚至轉移至腦部與骨頭,後來找出了HER2基因變異,由於HER2基因突變的腫瘤表現出較強的轉移能力和侵潤能力,對化療的敏感性也較差,且易復發。在透過專屬HER2標靶抗體藥物精準治療2個月後,不僅整體腫瘤都有縮小,原來因為侵犯到骨頭難以行動的狀況也獲得改善,讓生活終於能回復正常。不過治療上仍有需注意的副作用,例如常見的噁心、疲倦等,醫師會根據患者過往用藥狀況進行全面評估,管理患者副作用確保用藥安全,也建議患者多與醫護人員討論,共同決定治療的選擇,提升患者的治療品質。 羅永鴻醫師也鼓勵晚期肺癌患者,今年 5 月 NGS 也獲得健保的部分給付,如果有找出特定基因變異,目前都有很好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同時副作用也較低,越早用藥也能讓疾病獲得控制、延長存活期。若當下無找到合適的標靶藥物,也會將基因檢測結果存入資料庫中,未來可能也有臨床試驗的新藥可以使用,對晚期的肺癌患者來說,都是多一個治療管道。癌症治療儘管會面臨到抗藥性或是復發的狀況,只要隨時與醫師做好溝通討論治療方向,都能有助於疾病改善。

再生醫療法推動台灣生技創新,Mandala 細胞凍存技術攜手長春藤生 命科學引領細胞治療未來

再生醫療法推動台灣生技創新,Mandala 細胞凍存技術攜手長春藤生 命科學引領細胞治療未來#非小細胞肺癌

台灣再生醫學再迎里程碑!Mandala與台塑生醫旗下長春藤生命科學於今(10月18日)宣布,雙方將共同推動癌症免疫細胞治療及細胞凍存技術,為台灣的再生醫療產業注入新動能。這項合作不僅象徵著台灣在免疫細胞療法領域的技術突破,更為癌症患者帶來了全新的治療選擇。 長春藤生命科學擁有台灣首家通過衛福部認證的細胞製備場所,而Mandala則在細胞技術的商業化應用上擁有豐富經驗。雙方強強聯手,將共同開發更先進的免疫細胞治療方案,並提供更完善的細胞凍存服務。 免疫細胞治療展現卓越成效 長春藤生命科學所開發的免疫細胞治療技術,已成功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身上展現出顯著的治療效果。根據臨床試驗數據,接受該治療的患者,其無惡化存活期、疾病控制率及一年存活率皆大幅提升,且副作用極低。這項突破性的成果,為無法接受傳統治療的晚期癌症患者帶來了一線曙光。 細胞凍存,守護未來健康 除了積極推動癌症治療,Mandala與長春藤也將共同發展細胞凍存技術。透過將免疫細胞儲存於超低溫環境,未來可隨時取用,用於疾病治療或預防。這項技術不僅能為癌症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療方案,更能應用於預防醫學、慢性病管理等領域,成為守護個人健康的利器。 再生醫療法推動產業發展 隨著再生醫法法的通過,台灣的再生醫療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Mandala與長春藤的合作,正是政策推動下的產業發展成果。未來,將有更多創新技術得以落地應用,為患者帶來更多福祉。 專家及患者共同見證 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表示,再生醫法的通過為台灣的細胞治療開闢了廣闊的發展前景。未來,除了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異體細胞治療及細胞公捐計畫也將成為發展重點,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 Mandala代言人吳速玲也在記者會上分享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她表示,母親罹癌的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健康的寶貴。選擇細胞凍存,就是為了在未來能有更多健康選擇的機會。 Mandala將持續致力於推動細胞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讓免疫細胞療法真正融入每個人的生活。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Mandala希望能讓更多人受惠於這一突破性療法,實現健康管理與疾病治療的雙重保障。

「NGS」健保給付上路:肺癌患者基因型精準治療邁向新里程碑

「NGS」健保給付上路:肺癌患者基因型精準治療邁向新里程碑#非小細胞肺癌

隨著肺癌治療從傳統化療發展至標靶、免疫與整合性療法,患者的存活期不斷延長。基因變異在肺癌的發展與治療中扮演關鍵角色。衛福部於5月將「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納入健保給付,為更多癌友開啟精準治療的大門。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指出,肺癌標靶治療始於2000年代。儘管吸菸一直被視為肺癌的主要風險因素,研究發現非吸菸女性,特別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中,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率異常高。這種突變導致EGFR蛋白過度活躍,促進癌細胞生長。表皮生長因子酪胺酸酶抑制劑(EGFR-TKI)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和擴散,開創了肺癌標靶治療的新紀元。 標靶治療:末期有效,早期惡化者亦可延緩 陳育民醫師表示,肺癌相關的基因變異眾多,包括EGFR突變、ALK融合基因、ROS1融合基因、KRAS突變、BRAF突變、ERBB2(HER2)基因突變、NTRK基因融合等,其中EGFR突變佔比高達50%。 在僅有化療的時代,肺腺癌末期患者平均存活期約10個月。隨著標靶等治療的發展,存活期延長至少2年,某些突變類型甚至可達5年。標靶治療不僅對晚期患者有效,對早期復發患者的後續治療同樣能顯著延長存活期。 確診肺癌後,患者可進行基因檢測。NGS的發展大幅提升了精準治療的效果。目前健保給付的NGS檢測包括小套組(≦100個基因)和大套組(>100個基因)。陳育民醫師建議,可先選擇小套組確認是否有對應標靶藥物的特定基因,復發或出現耐藥性的患者則建議使用大套組進行全面檢視。 NGS持續進步將為肺癌精準治療帶來更多益處 陳育民醫師對NGS的持續發展及其對肺癌精準治療的影響持樂觀態度。他指出,隨著基因檢測的靈敏度和特異性提高,未來所需的組織樣本將減少,檢測時間有望從1個月縮短至1週。這些進展將加速治療進程,為患者爭取更多治療機會。 陳育民醫師鼓勵肺癌患者通過基因檢測儘快找出適合的標靶治療。他強調,即使出現耐藥性,目前的藥物發展迅速,種類繁多,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替代方案。即便部分患者不適合進行基因檢測,傳統化療仍能爭取一定的治療時間。透過個人化的綜合治療方案,患者可有效延長存活期,朝向正常生活邁進。 觀看短影音:https://pse.is/6gy5jz

肺癌NTRK基因融合病患等3年終於有健保給付,上班族回職場重拾生活重心

肺癌NTRK基因融合病患等3年終於有健保給付,上班族回職場重拾生活重心#非小細胞肺癌

一名不到50歲的中壯年上班族男性咳嗽多日,原以為只是感冒,結果就診竟是肺腺癌且轉移至兩邊肺部,一開始使用化療仍復發,後來經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找出是特殊的NTRK基因融合變異,透過標靶藥物讓癌細胞獲得控制;病患很開心等到健保通過給付,不僅能安心治療,生活也重新回歸正軌。 晚期肺癌過往能使用的藥物不多,因此病患治療方式多半相似。臺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醫師表示,近年來隨著醫學與新藥的發展,肺癌開始轉而以個人化醫療來發展,特別是針對個人癌細胞的基因特徵來治療,而這當中標靶用藥更是延長存活期的關鍵。 基因檢測在精準治療上扮演了關鍵的角色。羅永鴻醫師說明,精準治療的發展不只提高癌症治療的有效性,對於病患在治療過程中減緩副作用、提升預後與改善生活品質都有一定的意義。 基因檢測對少見變異更是救命關鍵 以非小細胞肺癌來說,常見的基因類型有像是EGFR、ALK、ROS-1,事實上有些如NTRK基因融合變異雖較少見,但臨床治療上仍舊扮演重要角色。羅永鴻醫師指出,NTRK基因融合會導致TRK蛋白受體過度活化,進而促進癌細胞的生長,若肺癌患者檢測後發現NTRK基因融合,針對NTRK基因所使用相對應的標靶治療藥物能顯著抑制癌細胞生長。對少見基因變異型的肺癌患者來說,基因檢測是救命關鍵。 隨著新藥的發展與基因檢測技術精進,近10年來所發展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等技術,能夠一次檢測多個基因,以NTRK基因融合的檢測來說,通常使用PCR或NGS次世代基因定序,而次世代基因定序不僅更廣泛性、快速找到基因變異,也讓病患能更有效率找到適合的標靶藥物。 羅永鴻醫師說明,目前針對NTRK基因融合台灣已有TRK抑制劑藥物能有效治療,TRK抑制劑藥物主要機轉是透過阻斷蛋白質受體的激酶活性,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這種治療方式不僅能減少對正常細胞的損害,因為不需化療,更能降低癌症治療副作用的影響。 隨新藥進步,肺癌已朝個人化治療趨勢發展 羅永鴻醫師分享了一名46歲男性上班族個案,2020年底因咳嗽、有痰就醫,經詳細檢查後,發現已是肺腺癌第四期的情形,一開始使用化學治療,經3個月療程之後仍抑制不了癌細胞生長,由於副作用讓他心情與生活相當受打擊。慶幸的是後來透過NGS發現了NTRK基因融合突變,便開始使用標靶藥物,到現在癌細胞獲得良好控制,症狀也明顯改善,更能回職場上班找回生活重心。 羅永鴻醫師強調,隨著新藥的發展,肺癌現今都已能受益於精準醫療的進步,減少病患使用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與生活影響,今年5月1日開始,健保也開始給付NGS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對病人來說更是一大福音。 他也鼓勵民眾,一旦診斷出晚期肺癌不要灰心,儘早透過廣泛性基因檢測找出基因變異,即便晚期也有機會找到適合的藥物。他也提醒,肺癌近年也發現有罹患年齡下降之趨勢,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一旦發現通常5成以上都是晚期,如果有咳嗽、痰液增加、血痰、胸悶、胸痛、食慾變差、體重下降等症狀,都要特別留意儘早就醫檢查。 結語 肺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之首,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肺癌的治療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NTRK基因融合型肺癌雖然較為少見,但透過標靶藥物治療能有效控制癌細胞生長,對於病患來說是一大福音。隨著健保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預期將有更多病患能從中受惠。

不吸菸年輕女性也會得肺癌!台灣十大癌症之首,找出基因型為治療關鍵

不吸菸年輕女性也會得肺癌!台灣十大癌症之首,找出基因型為治療關鍵#非小細胞肺癌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0年肺癌是台灣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的第一名[1],肺癌已經成為台灣癌王,一些特殊基因變異如ALK(類鐵蛋白酪氨酸激酶)更常見於年輕族群且轉移快速,透過基因檢測找出精準治療方向是提高存活率重要關鍵。健保署日前已通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於今年5月起納健保給付,針對19種主要癌症類型,其中涵蓋14大類實體腫瘤,提供3種不同的補助方案,預計每年約有2萬名新發癌症患者受益。 一名40幾歲不吸菸女性,一開始因為大腿骨頭疼痛就醫,後來才發現肺部有一顆將近3公分的腫瘤,淋巴結也有些擴散,診斷才知道是晚期已擴散的非小細胞肺癌,屬於特殊ALK的基因變異型態。 儘管肺癌發生率已超過大腸癌為成為台灣人10大癌症之首,但如果能在早期(第一、二期)發現並及時開刀治療預後還是很好,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肺腫瘤及內視鏡科教授郭志熙主治醫師表示,目前早期發現肺癌的比率僅3~4成,7成仍舊屬於比較晚期才發現;在晚期的治療對象中,透過基因檢測來進行標靶治療,有6~7成病患都能讓腫瘤縮小。 特殊基因變異類型找出標靶藥物可延長存活期達3年 肺癌的基因型在治療和分類方面相當重要,不同的基因變異會影響患者對標靶治療藥物的反應,如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ALK(類鐵蛋白酪氨酸激酶)、NTRK(神經元營養因子受體基因)等基因變異使患者,對特定的標靶治療藥物就有較良好的反應。 郭志熙醫師說明,以EGFR來說佔台灣肺腺癌病患基因突變比例約50%,其對應的標靶治療已行之有年,至於ALK與NTRK則是屬較少見的類型,但不論哪一種,針對基因型態的標靶治療對晚期肺癌的個人化治療都相當重要。以上述年輕女性個案來說,儘管後來有局部轉移開刀切除,但透過基因檢測有配對到ALK抑制劑且穩定用藥,目前控制了3年多情況良好。 次世代基因定序一次檢測百個基因幫病患爭取時間 晚期肺癌患者都是在時間賽跑,因此前期的基因檢測的速度扮演著關鍵性角色,傳統的基因檢測需要一個基因接續一個來檢測相當耗時,郭志熙醫師認為,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一次來檢測數百個基因,不僅可有效率地篩檢出常見的基因突變,連少見的基因變異如NTRK基因融合也能被檢測到。 基因檢測最重要的目的是找出變異的類型來以因應的標靶藥物進行精準治療,以NTRK基因融合類型來說,就能使用專一性的TRK(神經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來改善預後,郭志熙醫師提到,根據統計數據有7~8成患者透過治療都能夠縮小腫瘤,5成以上服藥後平均存活期達3年以上,比起以往化療半年就可能會有抗藥性的情況下,平均存活期多2年以上。 在朝個人化醫療發展之下,肺癌在基因檢測的進步已能延長晚期病患的存活期,郭志熙醫師強調,如果能在診斷初期做較全面的基因檢測,即便是晚期也能盡快找出免疫標記來決定治療方向,提高病患的存活率。他也提醒,民眾如果有家族病史、抽菸習慣者、50歲以上族群,應提早進行肺癌篩檢,就能早期抓出可能病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