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

螢光顯影手術紀錄器 開刀SNG提高手術成功率

螢光顯影手術紀錄器 開刀SNG提高手術成功率#核磁共振

病人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接了幾條血管?血管通暢與否?乳癌是否有淋巴結的轉移?腸缺血患者血流供應是否回復?器官移植部位是否灌注良好?…這些都是醫師執行手術的成敗關鍵,也是病人最關心在意的;此外,術後主刀醫師對病人、家屬做說明時往往「口說無憑」。而螢光顯影術對於血管相關疾病,或癌症患者的前哨淋巴結手術,可以提供更即時精確的病灶定位和即時動態影像紀錄,猶如開刀SNG,讓醫師確保手術進行順利,術後亦可透過動態影像紀錄向病人充分解釋,讓病人更容易了解與安心。以乳癌手術為例,42歲的麗雲(化名),今年五月自己摸到右側乳房上方12點鐘方向,距乳頭約3公分處有一硬塊而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求診,經超音波及乳房核磁共振檢查並進一步切片檢查後,證實為惡性腫瘤。病人於六月中進行內視鏡部分乳房切除及前哨淋巴結螢光顯影切片手術,術前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及術中同步使用螢光顯影系統做前哨淋巴結定位,明確找到兩顆前哨淋巴結,經化驗後證實並無轉移現象,避免腋下淋巴結廓清,術後也恢復良好。北醫附醫心臟血管外科曹乃文主任表示,一般外科血管疾病手術需輔以血管或淋巴攝影以確認手術成效,而傳統造影術必須使用X光及顯影劑,病人與手術人員都必須暴露於放射線之下,且顯影劑可能造成病人腎功能損害,腎功能差的病人術後仍需飽受洗腎之苦。螢光顯影術是將特殊藥品於術中注射入病人體內,使用紅外線儀偵測,便可取得病人血管即時精確的動態影像,第一時間掌握手術成效,並及時彌補手術未完善之處,還可作為術後說明依據。曹乃文主任指出,螢光顯影術無須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或傳統顯影劑,患者不必承受輻射劑量,亦無腎臟受損疑慮。北醫附醫一般外科洪進昇醫師表示,螢光顯影術運用在乳癌淋巴結清除上,是將特殊的藥品施打在乳頭或腫瘤周圍,藥品會隨著淋巴迴流,醫師可依此預測癌細胞可能的淋巴轉移方向,之後藥品會聚積到某些淋巴結上,這些淋巴結便稱之為前哨淋巴結,就是手術的目標,將前哨淋巴結拿去做病理化驗,就可以知道乳癌是否已經發生轉移。相較於傳統淋巴結手術將患者所有淋巴結都摘取,容易造成病人終生性上肢淋巴水腫。前哨淋巴結螢光顯影切片手術,在有經驗的醫師執行下準確率相當高,只需摘除最有可能轉移的1~3顆淋巴結做化驗,若沒有癌細胞轉移,則無須做後續的淋巴結廓清,避免上肢淋巴水腫的發生,將患者癒後的生活品質影響降到最低。洪進昇醫師進一步表示,螢光顯影術所施打的特殊藥品無明顯副作用,大多數患者都可使用。但是,多發性的乳癌、臨床檢查上已發現有淋巴結或遠處轉移、接受過乳癌手術或放射線照射,腫瘤大小超過五公分的病人,以及肝衰竭或對碘過敏的患者並不適用。

頭痛、身高過矮,竟是腦瘤作祟!?

頭痛、身高過矮,竟是腦瘤作祟!?#核磁共振

病童甲是一位4歲大的小妹妹,因頭痛及視力變差來求診。病童乙是一位7歲大國小一年級的小弟弟,因國小學童體檢發現身高過矮,需要轉診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經小兒神經科醫師診治發現,兩位病童可能是腦部有病變,經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顱咽管瘤。在開刀之後,目前兩童持續恢復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 小兒神經科 - 主治醫師簡穎瑄表示,頭痛、身高過矮、視力不好,這些在台灣兒童當中都可能算是常見病症,因此常被家屬忽略。簡穎瑄說,這兩位病童是因為在腦下垂體附近長出顱咽管瘤,造成附近組織功能改變,最常見症狀是頭痛(55-86%),內分泌功能失調(66-90%)和視力障礙(37-68%)。其中內分泌功能失調,包括40%的病人有甲狀腺功能低下(例如:體重增加、疲勞、無法容忍寒冷、便秘),近25%有腎上腺失調(如:體位性低血壓、低血糖、高血鉀、心律失常、嗜睡、精神錯亂、厭食、噁心和嘔吐),約20%有尿崩症,成人更容易有一些性功能障礙,月經失調等等問題。簡穎瑄以這兩個例子提醒家長,若家中小朋友有類似情形,應早期接受醫師診斷及治療。

果凍矽膠隆乳

果凍矽膠隆乳#核磁共振

為何果凍矽膠隆乳正式開放了,但僅供特殊條件者使用?果凍矽膠義乳終於正式核准在台使用於乳房重建的病人,或曾經隆乳失敗或嚴重發育不良的病患,這個針對特殊族群開放的考量,主要是因為一般條件中等的女性,本身的皮下脂肪及乳房組織已發育達一定標準,足以覆蓋隆乳手術中植入的義乳,因此使用鹽水袋義乳進行隆乳手術就可以輕易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實在不須要刻意選擇果凍矽膠義乳,而讓自已術後的生活品質及術後乳房健康的維護增加困擾,畢竟接受果凍矽膠隆乳術後第三年起,每二年都得接受核磁共振來檢查義乳是否破裂,避免義乳破裂或滲漏時沒有在第一時間查覺,並立即取出避免影響身體的健康。為何重做或平胸族須要果凍矽膠?水袋隆乳是一項普遍的手術,既安全又隱密,但如果受術病人的身材、乳房組織的條件太差,就非得使用果凍矽膠義乳,才能讓幾乎沒有乳腺組織和脂肪組織的平胸族或無胸族也有機會擁有曲線飽滿、觸感自然柔軟的乳房。果凍矽膠的特殊彈性及延展性不只能展現仿真觸感及其與人體組織的融合度,更讓手術後的觸感幾可亂真,難怪那麼多愛美的女性為了一圓重為女人的夢想,還是寧願選擇接受術後定期檢查的麻煩,甚至手術傷口較鹽水袋長將近一倍的缺點,也要堅持指定使用果凍矽膠來隆乳,為了讓徘徊於是否果凍的疑問漩窩中的女性更真實了解,果凍矽膠義乳的適用選擇及手術過程,在此提出臨床上遇到之真實案例呈現於下,希望對渴望罩杯升級的女性能有正面的幫助。小針美容隆乳讓她吃盡苦頭本個案中求診的病人小雯(化名)現年38歲,在三年前曾以小針美容的方式施打不明物質來增加乳房的尺寸,一開始還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已找到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好方法,只要打打針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擁有一對令人稱羡的豐滿乳房,誰知過了不到六個月,就覺得自已的乳房不時會出現莫名的熱痛,起先只是很輕微的感覺,漸漸的疼痛的程度已叫人無法忽略,趕緊回去找幫她注射隆乳的醫師,醫師很輕鬆的安慰她說這是正常現象,只要等注射物與人體間的莢膜發育成熟就不會有這些不適的感覺了,隨後又開了一個月的消炎藥給她備用,就這樣反反覆覆的、時好時壞的持續了將近一年八個月,直到3個月前有一次洗澡後擦乳液時發現左邊乳房外緣有一塊硬硬的異物,用力施壓時還會有強烈的刺痛感,這時小雯不敢再逃避了,隔天立刻去找熟識的婦產科醫師作檢查,沒想到婦產科醫師連看都沒有看就建議她去乳房外科掛號。小雯一聽嚇壞了,因為她根本沒聽過乳房外科,心想婦產科醫師的意思是不是自已的乳房長了腫瘤須要將乳房切除嗎?她愈想愈害怕遲遲不敢求診,就這樣又拖了十幾天,抽痛的感覺逐漸加劇只好鼓起勇氣求診於乳房外科,好不容易等到報告出來了,原來是施打進去的填充物到處流竄而且也產生了又硬又厚的莢膜,難怪乳房形狀看起來凹凸不平,連乳頭的位置都明顯的不對稱。隆乳重做手術必須把握取出、更新一次完成一個平凡的午后小雯(化名)走進我的診間,我看了她的報告,仔細檢查了她的組織條件,及身材比例做出了取出填充物及重新植入果凍矽膠義乳的診斷,手術時間就安排在10天後。手術當天進入手術房看著手術檯上病人變形的乳房,感慨萬千唉!這景象已不是第一次了,為什麼總是有些女人會那麼糊塗呢?把自已搞成這樣,這次如果沒一舉成功,恐怕她很難再有機會擁有自然美觀的乳房了,因為那層被撐的又脆弱又薄的表皮組織,一旦拿掉填充物後,一定會立刻塌陷下來,成為一個又皺又垂又垮的囊袋,根本無法和女人應有的乳房樣貌連想在一起,為了避免這樣的後果,整個手術必須把取出異物、整理莢膜、製造空間及植入義乳數個階段一氣呵成,第一階段是將內容物大致取出,因為大部份的異物都已和乳房內組織沾黏在一起了。第二階段就必須很小心的將二者分離再清除乾淨並將變硬的莢膜仔細取出,不但要避免剝除異物時傷到原本脆弱的組織,又要拿得很乾淨,才不會使新植入的義乳又再度產生莢膜攣縮的問題,待第二階段全部清理完成後才正式進入第三階段也就是所謂的隆乳手術,因為這種重建手術的特性是必須取出異物後立刻植入新的義乳,才不會使原本的空間會自然癒合後形成既不規則又複雜的結構,到時想再植入新的義乳是很難的,但是剛取出異物的乳房形狀已完全塌陷,組織又較一般人脆弱,對義乳的承受度也不同,如果不是靠著多年執行乳房重建手術的經驗,實在很難精準判斷,而這些要素都是決定術後乳房外形是否自然、觸感是否柔軟的重要因素,一點也馬虎不得。果凍矽膠義乳的襯托下,原本條件極差的個案也能展現如此完美的成果經過六個多小時手術,終於完成了,看著手術檯上那對圓滿波動的乳房,很難想像手術前的那兩座扭曲變形凹凸不平的石頭山,竟然能有這麼大的轉變,觸感也與真實乳房不分軒至,看著恢復室中由麻醉狀態中慢慢甦醒的病人,我的心情也放鬆了,開始仔細研究早上由病人乳房中取的那一大坨夾雜血漬、硬塊的不明物體,真是不能理解怎麼會有人選擇用這樣的方式殘害自已呢?因為這些不明膠狀物在取出時就堵塞了抽吸管好幾次而且流竄的面積也十分不規則,如果沒仔細追蹤尋找真的很難徹底清除,而硬塊的組成也很複雜,有些是莢膜、有些則是該不明膠狀物本身的化學變化,還好病人覺悟得早,否則後果真是不堪設想。愛美也要理性把握停看聽三步驟,避免成為手術受害者待病人完全甦醒後,立刻提醒護理人員趕快把握機會,將取出物拿給病人看,並告知危險性,希望愛美女性能在追求愛美的同時做到停、看、聽三步驟,當產生整形的渴望時記得一定要先停下來給自已1 ~ 2個月的冷靜思考時間,並多看看幾位合格又有經驗的醫生,聽聽他們的建議,再慎選適合自已的手術方式。堅持選擇合法專業,愛美永不後悔隨著果凍矽膠義乳的合法,讓有隆乳須求的女性有了更廣泛的選擇,真心期待未來所有愛美的女性,都能懂得愛自已,全方位的評評最適合自已的方式,不要心存僥倖冒然接受非法醫療的誘惑,用理性為自已選擇一個永不後悔的美容整形手術。

評估血癌病患 影像診斷可提供”個人化”醫療

評估血癌病患 影像診斷可提供”個人化”醫療#核磁共振

癌症的形成及進展與其血管新生有著不可分的關係,就如同土壤之於種子的重要性一般。傳統上,血癌病患的診療,必須接受骨髓穿刺或切片,但切片取得的血管新生的數據,只是靜態的,無法得知其異常血管之血流動態、或滲透性的改變,更不能重複測量新生血管的即時性變化,使得診斷及治療的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台大醫學院施庭芳教授與田蕙芬教授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是利用常規的磁振掃描並結合一套創新的分析模式,可準確的評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治療的效果與存活。這是一項快速、非侵入性,而且可以重覆測量的影像方法,此項創新的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上血液學科的頂級期刊「Blood」上。根據施教授研究團隊近五年的研究,得知人類的骨髓血流灌注在男女間有著極大差異,且血流量在個人年齡二十至四十歲為最高峰,隨後逐年下降,呈線性相關。同時,也發現血癌病患的骨髓血管新生遠高於同年齡、同性別正常人的五倍以上。不但血管數量增加,血流灌注量加大,連滲透性的功能也產生劇烈變化.利用這套技術就能即時觀測這些活體的變化。同時,根據此項指標可以精確的預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的治療、癒後及存活。並且在治療過程中,隨時可監控骨髓病變對藥物的療效,作為繼續治療或改變用藥的參考。甚至對於正常染色體且風險不明確的病患,也能進一步提供分析及評估。此項評估技術的顯著優點之一就是可以做為預測之用,對於骨髓有輕微病變的病友,即可進行早期的偵測,評估血管新生的異常,以預期是否有進展為血癌的可能性。病患只須接受少量(約十至二十毫升)顯影劑注射及不到五分鐘的影像掃描,而不須承受穿刺切片的痛苦、也無輻射線,即可獲得大區域和全方位的骨髓血流變化參數,可用來偵測異常血管數量及滲透性的瞬間微量或功能性變化,更可呈現出治療前、中、後癌細胞周邊血管新生的血流量變化,是有效評估血癌病患骨髓血管新生的影像生物指標。施教授也強調,血癌的診斷還是必須依賴骨髓穿刺或切片;對於開始接受治療的血癌病患而言,必須每隔一段時間接受骨髓穿刺或切片來評估治療的效果。由於骨髓穿刺或切片的過程,病患都須承受相當程度的疼痛,無法在短時間反覆進行。因此,這種新的影像診斷技術可以在血癌患者治療過程中,提供臨床醫師更多、更早的重要資訊。施庭芳教授表示,此模式也可能廣泛運用在其他癌症疾病的偵測和診斷,例如對於肝癌病患的治療評估及後續追蹤,在病患開始接受治療的第二至七天起,本模式即可以非侵入性、即時的方式去評估血管新生;發現血管新生的血流量或是其血管壁的滲透性變化,很早就能預測未來的預後及藥物的療效,以作為後續追蹤或改變治療方式的指標,對於肝癌發生率高的東方人,是很重要的突破和福音。施教授並強調,這種技術也提供了高度“個人化”的醫療模式。一般的個人化醫療多需要依據基因及蛋白的生物標誌,來評估疾病的治療效果及預後存活;但是,基因的研究往往有賴於極為昂貴的儀器,或深奧的基因變異分析。本研究團隊利用傳統的核磁共振的血流功能影像分析,也同樣可以為每一位病患量身訂製的個人化醫療。

一站起來腳就麻 ”脊椎孔狹窄”作祟

一站起來腳就麻 ”脊椎孔狹窄”作祟#核磁共振

60歲陳先生(化名)最近三個月一站起來雙腳就有麻木的感覺,剛開始還能勉強走一段路,可是最近幾個星期症狀加劇,走不到十公尺,就因為腳又麻又痛而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不過這些症狀只要坐下就會改善。神經學檢查結果發現陳先生雙腳的肌力正常,站立時,從腳底到腰部的位置感覺都是異常,但雙下肢的動脈搏動正常,代表血液循環方面沒有問題。所以,研判是腰椎的脊髓神經受到壓迫。於是安排腰椎的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在腰椎第三、四節的脊椎孔有明顯的狹窄,因此,只要他一站起來,狹窄的脊椎孔就會壓迫到裡面的脊髓,造成腳麻及痠痛的症狀。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科-周秉箴醫師表示,腳麻的原因有很多,局部神經或脊髓神經受到壓迫,血液循環不良等都會造成下肢麻木或無力。長期姿勢不良或是從事粗重工作則是脊椎孔狹窄的危險因子。脊髓神經的周圍其實有腰椎骨骼韌帶肌肉等嚴密的保護,但是隨年紀增長,椎間盤突出、骨刺形成、脊椎滑脫、韌帶肥厚等原因都會造成脊髓所在的脊椎孔狹窄,進一步壓迫神經。嚴重的話,有可能進展至下半身癱瘓。但只要及早治療,都可以恢復得不錯。周秉箴醫師提醒民眾,長期姿勢不良或是從事粗重工作都是脊椎孔狹窄的危險因子,因此,民眾應該隨時注意日常生活的站姿及坐姿,千萬不要在辛苦了大半輩子以後,正想準備好好享受退休生活,遊山玩水時,卻因「身體的苦楚及功能受限」,而破壞了美好的退休計畫及生活品質!另外,如果有肢體麻木的症狀應及早就醫,才能做正確的診斷及治療。

誤以為無病=健康

誤以為無病=健康#核磁共振

49歲的陳先生是知名企業負責人,生活忙碌,平常喜歡打高爾夫球,健診報告中核磁共振、胃鏡、X光、超音波,結果皆顯示器官功能正常,但鐵蛋白指數偏高,顯示身體發炎的指標異常,即使清淡飲食、運動、早睡,症狀也不見改善。不知道自己身體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也讓陳先生慌了手腳,擔心是大病來臨前的徵兆。在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專業醫療團隊接觸後,透過身體全面性功能分析,發現原來過敏、解毒基因弱及睡眠時會打呼引起的缺氧竟是造成鐵蛋白過高的主因。經由透過飲食控制減低過敏,並適時補充營養素加強解毒功能,搭配口腔肌肉訓練及鼻貼片輔助,調整2週後成功改善睡覺打呼造成缺氧的問題,精神狀況也變佳,半年來鐵蛋白更從500 ng/mL降到300ng/mL (正常是400ng/mL以下)。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從累積14年的健診資料庫中發現:高達8成的受檢者,處於亞健康狀態,雖然健診結果並無太大異常,但日常生活中卻還是會有疲倦、焦慮、壓力、失眠、免疫力下降等困擾產生。你我週遭都有類似陳先生這樣身處於亞健康狀態卻不知如何做好健康管理的例子存在。由於過去的醫學觀念裡多偏重疾病的治療,故健康檢查都只在乎提早幫受檢者找出疾病微兆,卻忘了症狀背後隱含著個人心理、生活習慣等問題。為了打破民眾對無病=健康的迷思,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引入國外風行已久的預防醫學新思維,成立聯欣診所,以「全人觀點」為中心,創新業界推出「Pr FIN個人化健康資產管理VIP專有照護」服務,由「預防、專業、身體功能、整合、營養」五大元素結合,落實平日的健康保養。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醫師表示:「健康與每個人基因、目前生理狀況、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與工作壓力息息相關,故健康檢查應由各種面向去了解每位受檢者「個別化」的問題,而非只是疾病的篩檢。真正的預防醫學目的是不要發生疾病,最好方式就是從前端的健康管理及保養做起,整合個人的所有關係健康的資訊,才能達到健康管理的最佳效果。」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李文雄總經理表示,「夠過聯安及聯欣診所共同合作,可以將健康管理的服務從1日延伸到364天。」由聯安為民眾在1日健診中,發現健康問題,進而透過聯欣提供的364天健康管理服務,從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到生活健康層層把關,替客戶落實全年健康保養。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推出的「Pr FIN個人化健康資產管理VIP專有照護」服務,幫企業經理人及負責人做好健康資產管理,讓他們在事業上全心衝刺,提升自我競爭力。一推出已吸引近2百多名客人詢問,甫成立1個多月以來,已有近40名知名企業經理人及負責人加入。顯見企業經理人及負責人在個人健康管理照護上有極大需求,並有愈來愈多人願意在自己的健康上做投資,預計未來也將帶動醫療服務與個人健康管理新風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