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母

繼母努力想修補關係 卻覺得難如登天

繼母努力想修補關係 卻覺得難如登天#後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從某方面來講,所有不快樂的繼母都是一樣的。我們的性別似乎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女性想與人連結,想當「工匠」,修補好功能失調的繼親家庭荒廢的房子,我們想「修補關係」,把「前孩子」帶回家照顧。我們想當好人,感化不聽話的叛逆繼子女,讓他們浪子回頭,雙方成為一輩子最要好的朋友。對女性來說,我們不只很想這麼做,這種要對抗現實的事,甚至令我們感到不做不行。到底為什麼要接下這種難如登天、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即使理智勸我們不要?因為我們就是一定得做。專家告訴我們,女性的自我價值,以及她最根本的身分認同,與她的人際關係成不成功密切相關,甚至分割不了。社會學家與家庭專家維吉尼亞.施瓦茲博士(Virginia Rutter)的結論是,「大量的研究顯示,女性的自尊與人際關係是否融洽息息相關,繼親家庭也是一樣的情況。」簡單來說,我們女性需要喜歡別人,也需要被別人喜歡,缺一不可,否則我們會感到自己沒做好,是一個失敗者。女性被教養成認為必須替每一個人負責我們認為需要解決繼親家庭碰上的問題,把問題當成自己的責任。這種看法根深蒂固(數十年來,父母與社會都是那樣告訴我們),幾乎不可能抗拒。伊麗莎白.卡特(Elizabeth Carter)是美國威徹斯特郡家庭治療學會(Family Institute of Westchester)的創辦人與榮譽主任,以及《無形的網:家庭關係中的性別模式》(The Invisible Web: Gender Patterns in Family Relationships)的共同作者。她指出,「女性被教養成認為必須替每一個人負責。繼母要是看見孩子不開心,或是丈夫無能……她就會過去幫忙。女性會想辦法解決問題──不論那究竟該不該由她們想辦法。」我們知道繼親家庭有大量問題,有著人際關係的障礙與煩心事;我們有大量的理由懷疑自己、責怪自己,覺得自己沒做好。事實上,貝勒大學的貝雷博士發現,在再婚家庭裡,繼母是所有家庭成員中最會批評與責怪自己的人。在這一點上,我們和男性有著天壤之別。研究顯示,繼父參與繼子女事務的程度低非常多──內心也沒那麼多的衝突、壓力、罪惡感。此外,我們的先生不論本身是不是繼父,對我們認為必須把每個人團結在一起的想法,以及我們心底深處深深的挫敗感,皆感到相當困惑不解。女性與男性看待繼親家庭問題的性別差異,有可能讓夫妻之間無法同心,增加妻子的疏離感與挫敗感。我們全都能明白繼母布蘭達的感受。布蘭達有兩個小小孩,還有一個青春期繼子,她告訴我,「有時我會恨自己不能做得更好,無法讓我們成為一個家,永遠在和先生吵他兒子的事。」女性有時會對無法建立連結、無法解決問題,感到耿耿於懷或許那解釋了為什麼在我的訪談過程中,好幾位有繼子女的女性,告訴我相同的故事,或是某種版本類似的故事,以相似到出奇的方式,談彼此共同的憂慮。我們努力溝通,但無法溝通,誤會與誤解產生,我們一再感受到挫敗與怨念──必須面對男方的孩子時,他們有時會引發我們心中醜陋的情緒,那些我們覺得自己不該有的禁忌情緒。那種感覺就像某位繼母告訴我的話,「救命啊!我困在電影裡!」首先,接受現實,承認不管我們的繼子女幾歲,試圖排擠繼母是繼子女的慣例。他們會在有意無意間做出一些事,讓我們感到被無視、孤立、沒人感激。繼子女會在暗地裡發送訊號,或是有時一點都不偷偷摸摸,明擺著就是希望我們消失,把我們從照片裡修掉,或是在電話答錄機上留言時當我們不存在。我聽過一則故事,有一位女性的繼女結婚時,沒邀繼母參加婚禮,即便她已經和這名年輕女性的父親結婚近二十年了。繼女的理由是「媽媽會心情不好」。她先生很有擔當,出面告訴女兒,他們兩個人會一起出席,要不然他也不去了。然而,這位繼母一直沒能真正釋懷,情有可原地好長一陣子不再努力和繼女來往。發生那件事之後,我明白不論我多努力,不管我對繼子多好,他仍不會敞開雙手擁抱我,不會把我當家人。我不怪他。真的,我跟他確實沒有血緣關係。反正不管怎麼樣,在那之後我想明白了,我應該把心力用在婚姻和自己的身上。他的事,我不想管了。(本文摘自/變身後媽:打破壞皇后詛咒,改寫伴侶關係與母親形象的新劇本/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