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在少子化趨勢的今日社會,家長自然也非常關心孩子的身心發展,在孩子1歲到2歲之間普遍開始關心孩子牙牙學語的狀況,若孩子無法妥善使用語言符號達到有效的溝通,包括表達或理解語言之能力,與同年齡孩子相較,有顯著的差異現象而造成溝通困難者,統稱為兒童語言障礙。臺北市衛生局特別呼籲,如果擔心孩子太慢說話或語言表達跟不上同年齡的孩子,可善用目前21個早期療育醫療服務據點及16家療育診所,可提供專業的評估、諮詢、轉介與療育服務,同時家長也學習在家中營造出孩子適當的語言學習環境。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主任林麗英指出,家長可以創造「有需要用語」的情境;只要營造有利的溝通環境,在家中一樣可以提供孩子學習進步的條件。她也提供家長以下幾樣重要的導引照顧技巧與原則,如先教導孩子使用他人可以接受的溝通方式,如手勢、手指指物、聲音或圖卡等,也可以用語調明顯的聲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藉由孩子實際的生活經驗,引導孩子模仿練習,進而自發說出,如坐公車、買東西等語言表達;在家中利用常用物品或圖片和孩子玩遊戲,以從簡單到複雜的口語指令,讓孩子去正確拿出大人所說的物品或圖片;在語言發展初期,少用命令式的口氣對孩子說話,當兒童語音有錯誤時,不要嚴厲糾正孩子的發音,而是鼓勵多發言。 衛生局呼籲家長,兒童語言問題需徹底的檢查,以確定真正的原因,常見的原因有:聽覺障礙、智能障礙、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不良、情緒障礙及環境剝奪等,發現孩子有語言障礙,儘速與當地醫院設有語言治療師之部門聯絡,以進一步評估、診斷及治療,掌握療育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