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動

分心不耐煩 成人也會過動!

分心不耐煩 成人也會過動!#衝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8歲的女性,從小就有易分心、坐不住的問題,這幾年發現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因為記憶力不佳時常影響工作表現,花大錢到相關機構尋求治療卻沒有效果,前往特接受評估,確診為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經過一年的規律服藥與行為治療,症狀得以改善。女性比男性高5倍的憂鬱症共病風險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隆正博士表示,由於女性比較容易產生情緒困擾,有比男性高5倍的憂鬱症共病風險,而且女性在診斷為ADHD之前,被診斷為憂鬱症的機率也比男性高3倍。過動症通常會在12歲之前就有症狀出現,成人病人通常會表述從小就有相關症狀,如果小時候未被診斷出就診,症狀持續到成人,因成人世界須面臨更多的問題,病人會覺得更受困擾。罹患ADHD會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衝動控制不佳、做事丟三落四、提前放棄等狀況,長期的挫折感也會合併憂鬱症狀,常未被發現其實是ADHD,台灣社會大眾對成人ADHD的認知普遍較不足,因此就醫率低下的的問題頗為明顯,如果沒有治療,生活功能容易受到影響。成人症狀、共病、困擾處都跟兒童不同 從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2000到2007年的22萬8千位ADHD個案發現,20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ADHD男女的比率分別為3.39至4.07(發生率之男女比率)及3.87至4.31(盛行率之男女比率),然而在20歲以上成年ADHD的男女比率卻為0.24至0.76(發生率之男女比率)及0.35至0.98(盛行率之男女比率)。黃隆正博士提醒,並非只有ADHD會造成注意力問題,尚有許多其他的身體心理狀況或疾病會影響一個人的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做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事實上成人ADHD個案不管是在症狀表現、共病、影響層面與困擾、以及治療處理方式,都跟兒童不同。建議有類似困擾的民眾,應到「成人ADHD特別門診」來接受進一步的評估。 

容易衝動 原來腦部少了這個

容易衝動 原來腦部少了這個#衝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個躁鬱症高一男生,因為情緒的擺盪,曾經有連續幾天精力旺盛、晚上很難入眠,一直想找人講話,且腦中出現源源不絕地想無法與人互動,但是在情緒的作用下,開始容易與人爭吵,人際互動中被孤立,陷入憂鬱,缺乏情緒出口,心中覺得孤單,進一步割腕自殘,治療上應給予情緒穩定的藥物及給予溫暖的環境。有品行疾患的人 腦部血清素較少在過去許多社會案件中大家關切的是所謂「反社會人格」,但是許多人不知道反社會人格的前身,許多人在青少年的時候,有行為疾患(又稱品行疾患)(conduct disorder)”,在許多人關切反社會人格的不可救治的問題,然而更應該關切的是,有沒有可能早期辨認與處理。運用躁鬱量表,可以預測未來青少年的危險行為,有品行疾患的腦部造影檢查中,他們腦部的血清素比正常健康控制組較少,最新研究指出,血清素不僅調節情緒,也與衝動控制有關,在有衝動控制的行為疾患(conduct disorder),他們本身會有從小比較容易違規、破壞的行為、甚至有許多這樣的人有反社會(antisocial)行為。衝動、注意力不集中 恐持續到成人在我們研究的14名平均年齡26歲的年輕行為疾患的患者中,幾乎全部小時候都有過動症狀,之後長大發展出來行為問題,他們比一般人有較多的衝動問題,甚至到了長大20多歲之後也都還有成人過動症狀,研究也發現除了衝動症狀、過動症狀之外,他們的生活品質也不好。有行為問題的年輕成人,有腦部上功能的問題,另外,研究也發現他們的注意力不足,與腦部的前額頁(prefrontal lobe)的血清素不足有關,說明了衝動問題與注意力問題可能在未經治療的人,這些症狀會持續到成人之外,腦部功能缺損也可能延續到成人。

孩童患過動症!7成家長不願意面對

孩童患過動症!7成家長不願意面對#衝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根據資料顯示,國內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盛行率約7.5%,而健保資料分析卻僅有2%學童就醫,換言之,有7成的家長不知道或不願意去面對ADHD。新北市衛生局提醒,小學1~3年級是ADHD的黃金治療期,若未經輔導治療,可能衍生學習挫折、人際互動或行為規範障礙,家長可別再以為只是「孩子不乖」的問題。事實上,ADHD是兒童最常見的心智疾病之一,包含注意力不足、過動及衝動;其中,75%合併學習障礙、70%有情緒症狀、25%有強迫及焦慮,甚至高達60~80%出現對立反抗,及30%有行為規範症狀等問題。但臨床上卻常見家長因錯誤迷思而不願意面對孩童過動症的問題,以下也整理ADHD常見的5大迷思。迷思一、過動症長大會自己好? 「ADHD通常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陳牧宏醫師表示,臨床發現,過動症狀確實隨著成長會逐漸緩和,但衝動及注意力不足此兩個症狀改善的幅度則相對較小,尤其是注意力不足。若沒有適當介入治療,影響的不僅是孩童的學習表現、人際關係或自信心,甚至是未來的成就。迷思二、過動症只需要經過導正就會改善?陳牧宏醫師說明,以目前來說,適當藥物合併認知行為治療,被認為是相當有效的治療方式。當孩童經過妥善評估,若症狀輕微(例如:嚴重度與頻率不高)或年紀小於6歲,則建議先以行為訓練為主,從教養方式、生活習慣、飲食調整、與規律運動著手。當症狀仍無法改善、或進步有限、甚至更惡化時,則需考慮藥物幫助。迷思三、過動症藥物副作用對孩童身心發展有不良的影響?事實上,所有治療都有其副作用,當中也包含非藥物治療,與家長溝通上,要明白每種藥物和非藥物治療的優點與缺點,才是治療重點。陳牧宏醫師也強調,ADHD藥物(利他能)已被使用超過半世紀,安全性已經過諸多大規模研究確立,常見的副作用是影響胃口和睡眠。但並非每個孩童都有這些狀況,通常只要經過醫師適當調整藥物劑量及服用時間,大多能夠改善。迷思四:藥物治療時間要多久?可以自行停藥嗎? 「治療目的是希望孩童能夠克服生活上的困難,而逐漸進步;藥物亦然,因此穩定的治療對孩童的幫助相當重要。」陳醫師強調,ADHD的孩童們一旦經過妥善評估和適當的非藥物治療介入後,仍被評估需要藥物治療時,呼籲應規律藥物治療,不建議貿然停藥。此外,家長需要定期就孩童們的症狀和行為狀況與醫師討論最適當的藥物劑量,其中當然包括減低劑量甚至停藥的時機。迷思五:要怎麼知道小孩是過動還是好動? 舉例來說,孩童在遊樂園吵鬧、好動是很正常的,但若在教室還是一樣坐不住、喜歡與同學講話、頂撞老師,這些行為就不合宜。所以,分辨孩童是好動還是過動,應考慮行為與外在環境是否合宜,若合宜可以解讀為好動;不合宜,也許就應該考慮孩童有過動衝動的問題。面對孩童患ADHD時,家長應有的4大正確觀念1)看見/看見孩童可能衝動、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的問題。2)理解/共同討論,理解孩童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行為,和孩童所面臨的困難,及其背後的原因。3)面對/陪伴孩童一起面對、嘗試解決和克服困難,亦可與老師討論,並決定是否需要尋求醫療幫助。4)陪伴和成長/與孩童一起努力,一同克服,共同成長。當然,在面對ADHD孩童不合宜的行為時,也建議家長及早協尋兒童心智科,做適當且妥善的評估和治療,同時建議減少責備與處罰,應多溝通、多同理,降低孩童的挫折感。最後呼籲家長,跟著孩童一起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讓孩童有改善行為與進步的動機,當有了動機,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才會逐漸出現效果。

我就是不想上課!小一生無法控制的過動

我就是不想上課!小一生無法控制的過動#衝動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小安(化名)今年8歲,目前是小一生,上了1個月的課後,突然生氣的告訴媽媽:「我不想去上課,我不要去上課。」詢問原因後,才發現小安因為在課堂上無法守規矩,喜歡站起來走動,有時還不小心碰到同學的桌椅,所以學校老師跟同學都不喜歡小安。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江惠綾醫師表示,後來小安來到精神科時,被確診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積極治療2個月後,小安過動、衝動的狀況大幅降低,與同學的相處也越來越融洽。什麼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江惠綾醫師說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指有明顯地注意力不足或集中困難、過動,及衝動的狀況,有些人可能只有注意力問題,沒有過動症狀;而有些人可能會出現混合型症狀,如果孩子在兩個以上的情境,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或衝動的現象,且持續6個月以上,就有可能是ADHD。講都講不聽!孩子究竟是過動還是好動?事實上,過動還好動有時的確不易分辦,但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看到一些線索。活潑好動的孩子有一些特質,比如:可能在可以自由活動的場所很好動,但在需要遵守規距的場所卻可以表現乖巧;對於該做的事情可以靜下來認真做;或者是孩子本身特質就是比較活潑,這樣的孩子雖然較好動,但做事情是有目的、有順序,會用大腦去思考的。而真正過動的孩子,則是常常不經過思考就先做再說、很衝動,即使場合不對,或是都一直被提醒了,還是常常不由自主的無法配合。ADHD治療:藥物治療+行為治療 孩子改善最明顯江惠綾醫師指出,目前過動症治療分為兩大方式,分別是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行為治療指得是有原則的行為約定,比如要求孩子達到某些實際可行的行為後便有獎賞或稱讚;相反的,若做出一些某些不合適行為時就有處罰,透過行為的約定,增加孩子好的行為。至於藥物治療的方面,根據研究指出,透過藥物治療合併行為治療,孩子改善的幅度最大,藥物治療一般適用於6歲以上的孩子,若孩子的行為已經影響到課業學習、學校表現,或者是發生人際衝突時,一般就會建議家長使用藥物治療。而部分家長對於藥物治療可能會存在疑慮,針對這個問題,江醫師也表示,的確臨床上約有20%的孩子,會出現胃口不佳的情況,家長也許會擔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但其實透過劑量及生活安排的調整,孩子胃口不佳的情況可以有一些改善;再者,經過藥物積極治療一段時間後,若孩子的各方面情況都有進步,可逐漸減藥甚至停藥。錯過孩子黃金治療期 治療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在過動症的治療上最擔心的狀況是,家長對過動症存在一些不正確的迷思,認為孩子可能長大就會自己好,或者擔心藥物的副作用等狀況,事實上,一旦錯過孩子最佳治療期,等到孩子學習結構變得複雜時,或者已經衍生出心理問題(如:自信心不足、憂鬱、叛逆等)後再介入治療,其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呼籲家長不可不慎!

ADHD≠智能問題 積極治療提升學業能力

ADHD≠智能問題 積極治療提升學業能力#衝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吳美瑤/採訪報導)阿彥(化名)今年15歲,從小就有情緒上的問題,不僅經常對同學惡作劇,還會與老師發生衝突,課業成績更是吊車尾。就醫診斷發現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經治療後,衝動行為明顯改善,不僅學會專心,課業表現也開始逐漸進步。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吳四維表示,ADHD並非是智能問題,而是因為注意力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差,生活管理能力不足,進而影響學習能力、人際關係與自信心,但只要及早發現,透過適當治療,ADHD孩子的學業與行為表現也可以很優秀。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 影響學業表現ADHD的主要症狀為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其中,注意力不足使孩子很容易分心,難以維持注意力;過動症狀則是愛講話,身體總是動個不停,上課時常離開座位,或碰每樣東西;而衝動則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無法等待或總是打斷別人的談話。這些症狀都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能力與造成行為問題,造成求學路途上的困難。「ADHD跟智商有直接關係嗎?」這是家長時常會提出的疑慮。吳四維醫師解釋,大部分ADHD孩子的智能都沒有問題,有的甚至有很好的智能。事實上,ADHD主要是因腦部的傳遞物質分泌失衡,使孩子出現缺乏專注力、容易分心的行為,才導致學習能力表現不佳。因此,若能接受適當治療,讓大腦功能恢復正常運作,讓其注意力與自制力恢復正常,ADHD孩子的課業也能有卓越表現,能避免孩子因求學過程的挫折導致缺乏自信心,甚至衍生出品行與犯罪問題,因此早期治療也變得相對重要。藥物治療幫助孩子穩定、專注 隨著年齡增加,可考量慢慢減少用藥目前ADHD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藥物可增進腦部的執行功能,幫助孩子專心、增進其學習能力與效率,但有些家長擔心,「孩子需要一直靠藥物才能有好的表現?」對此,吳四維醫師解釋,許多研究顯示ADHD的成因是前額葉皮質層發展較為遲緩,大約要到18歲左右才會發展成熟,初期藉著藥物治療,讓孩子在學習初期打好基礎,維持穩定的人際關係,懂得遵守生活常規與管理自己生活,當孩子接近青少年期時,確實可以依照孩子的狀況,逐漸較少用藥。當孩子被診斷為ADHD時,除了尋求正確醫療外,也可藉由讓孩子多接觸運動(如:游泳、柔道、球類運動),大量運動有助於刺激皮質層的發展;同時,也建議家長應避免孩子攝取過量的人工色素及甜食,這些都有助減緩ADHD症狀,幫助孩子不論在生活與課業上有更好的表現。

一問二應三轉介 適時挽救寶貴生命

一問二應三轉介 適時挽救寶貴生命#衝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近來各地自殺案件頻傳,加上多起自殺相關新聞的報導,其實,大部分自殺個案多數是一時衝動的行為,且在自殺前都會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透露出自殺警訊,這些訊息可能就是求救訊號,而近年來,政府也不斷倡導自殺守門人,提出自殺防治守門人三步驟,「一問二應三轉介」,為的就是希望大眾能主動關懷身邊的朋友,適時挽救一條寶貴的生命。其實自殺不僅僅是單一因素造成的,通常皆是多重因素影響的,包含重大壓力事件(如重大失落、喪親、失業、經濟問題、家庭失和等)、生理疾病或精神症狀等交互作用的結果,加上個人從小與環境互動的模式不良,可能使人對現況產生適應障礙,陷入無助無望的困境中,進而產生自殺的想法,誘發自殺行為的發生。然而,只要人人願意在生活中適時停下腳步,看看四周,仔細聆聽,其實都可以發揮自殺防治的精神,而政府提倡的「一問二應三轉介」,指的就是,主動詢問及關懷他人、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資源轉介及持續關懷。其實當你注意到路上經過身邊的人有神情異常、情緒不穩的時候;聽到自己的朋友不斷表達無助無望、輕生厭世的想法時;或是發現自己的親人突然有情緒、行為、習慣或生活作息的改變時,適時替當事人喊個暫停關心一下、紓緩當事人的心情,或是引導當事人尋找相關心理衛生及醫療單位的資源,也許就能挽救一條寶貴的生命,基隆市衛生局局長許明倫邀請大家一同來建立起全民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的網絡。

少年衝動打玻璃窗致左手動脈斷裂 功能恐受影響

少年衝動打玻璃窗致左手動脈斷裂 功能恐受影響#衝動

「你看看你、還在玩電腦,明天上課又要起不來了!你…」,當媽媽還繼續對著兒子「嘮叨」時,兒子突然冷不防的站起來舉起左手向窗戶用力打去,「鏘!」一聲,窗戶玻璃碎裂、破了一個洞,而男孩的左手瞬間「血流如注」。媽媽嚇傻了,空氣如凝固般靜止;爸爸走進臥室見狀驚慌的趕緊打119將孩子送醫。動脈、神經和肌腱都受損、斷裂,手術時間長達6、7個小時終於完成,孩子也脫離危險。兩週前的週日凌晨,台中醫院急診室由119送進一名16歲的少年,只見衣褲沾滿血跡、左手血流如注,所幸少年意識清醒。急診醫師急會外科陳明澤醫師,陳醫師見狀判斷動脈斷裂,於是緊急進開刀房進行縫合手術;經6、7個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少年的左手腕肌腱、尺動脈及神經皆斷裂。雖然傷口復原狀況良好,但陳明澤醫師表示,「所幸患者的橈動脈未受傷,否則很可能會導致須截肢的命運;但是由於神經與肌腱已斷裂,雖然已經縫合並及時接受高壓氧治療,可是將來仍必須繼續接受復健,而且左手的功能勢必有所影響,無法回復至未受傷前的狀況」。陳明澤醫師提醒青少年期的孩子,做任何事情前應先想一下,千萬不要因一時衝動而造成一生的遺憾;現代的孩子抗壓性大多較弱,「暴衝」的憾事層出不窮,父母親如果覺得孩子的某些狀況是無法掌握或不知該如何協助孩子,建議可找專家甚至醫院的青少年門診諮詢。孩子身上任何一個傷口都是父母親心裡永遠的痛,不要讓彼此都受傷。

一知半解的「過動症」 小心易忽略孩子治療黃金期

一知半解的「過動症」 小心易忽略孩子治療黃金期#衝動

「我跟你說喔,我們家志明有多麻煩你知道嗎?學校老師說他上課總是看著窗外發呆,下課又橫衝直撞,三不五時又和班上同學吵架,嚴重影響上課秩序。」「哎唷!拜託!我們這些鄰居從小看他長大的,都馬知道他就是從小比較皮一點而已,這有什麼了不起!老師真沒經驗!」「可是學校老師跟我說,他覺得志明很可能是過動症的孩子耶!還叫我帶去醫院給精神科醫生診斷一下!我該怎麼辦啊?」「什麼,你就因為這樣要帶他去精神科喔?他哪有過動啊?我看他在你家裡看電視都很專心啊!老師會不會太窮緊張?孩子本來就是要教訓才會學乖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心智科醫師蔣立德說,經過這幾年的推廣與衛教,「過動症」這個名詞已經逐漸廣為人知,但是相信仍有許多人對它感到陌生,也有人即使聽過這個診斷,但仍抱著懷疑的態度,甚至在一知半解情況下,忽略了孩子的症狀,以至於錯過處理的黃金時期。您家的孩子也有類似狀況嗎?如果是的話,蔣立德建議您帶到醫院接受一下專業評估。蔣立德解釋,「過動症」全名為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簡稱為ADHD),在兒童青少年時期是一個盛行率很高的疾病,大約有8%左右。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最新統計,全美約有三分之二的過動兒接受藥物治療;然而在臺灣卻只有兩成的個案被帶來醫院診斷,更遑論接受完整治療的比例!他表示,ADHD的孩子往往在學齡前就會在不同場合中,出現以下兩類特殊表現:在注意力缺乏方面,可能會以忘東忘西,常恍神,難以規劃事情,並且無法密切注意事物的細節來表現。 在過動以及衝動控制的困難方面,則可以見到愛講話,甚至常常插嘴,坐不住,沒有耐心等行為問題。蔣立德指出,目前最被醫界廣為採納的罹病機制,是神經傳導理論,也就是掌管腦部注意力功能的多巴胺神經傳導系統的活性發生問題。因此,罹患ADHD的個案,可以接受利他能(Ritalin),專思達(Concerta),思銳(Strattera)等藥物治療。除了集中注意力以加強學習效果外,也可幫助矯正部分行為,減少坐不住、缺乏耐心等問題。在腦部逐漸成熟之後,孩子自己發展出各種適應環境的技巧,許多人即使逐漸降低或停止藥物治療,影響日常生活層面也不大。除了藥物以外,行為治療也佔了非常重要角色。畢竟藥物只能協助控制部份症狀,至於一些從小養成的習慣,仍然需要家長更加費心教導。若遇到進一步困難,也同樣可以到醫院尋求更進一步的心理治療或衛教諮詢。他還說,過去大家往往會有個迷思:過動症是會自己復原的,所以其實不用去處理。然而,這些症狀真的會自己消失嗎?根據最新研究結果發現,有一半左右的症狀,的確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緩解,但是特別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上,往往會從兒童期延續到成年之後。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統計,沒有經過藥物治療的孩童,在生活過程中,往往有更高的比率合併其他精神疾病:他們可能因為時常犯錯,陷入緊張情緒,而產生焦慮症;可能因為自信心的長期低落,衍生出憂鬱症;甚至有可能在衝動控制不佳的情況下,在青少年期產生十分嚴重的對立反抗問題,或是行為偏差,造成難以挽回的結果。身為父母,豈可輕忽其嚴重性!而這也是該院區一直積極推動過動兒早期篩檢、早期治療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蔣立德提醒,如果這些症狀已經影響孩童的學習功能,或是日常生活,就有必要諮詢精神科醫師,藉由醫院專業團隊詳細評估,方能早期作出正確診斷,了解此注意力分散特徵,究竟源自於注意力缺乏過動症,或是因為其他不同情況,並針對各種病因給予最適當的治療與協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