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解的「過動症」 小心易忽略孩子治療黃金期
- 「我跟你說喔,我們家志明有多麻煩你知道嗎?學校老師說他上課總是看著窗外發呆,下課又橫衝直撞,三不五時又和班上同學吵架,嚴重影響上課秩序。」
- 「哎唷!拜託!我們這些鄰居從小看他長大的,都馬知道他就是從小比較皮一點而已,這有什麼了不起!老師真沒經驗!」
- 「可是學校老師跟我說,他覺得志明很可能是過動症的孩子耶!還叫我帶去醫院給精神科醫生診斷一下!我該怎麼辦啊?」
- 「什麼,你就因為這樣要帶他去精神科喔?他哪有過動啊?我看他在你家裡看電視都很專心啊!老師會不會太窮緊張?孩子本來就是要教訓才會學乖啊!」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心智科醫師蔣立德說,經過這幾年的推廣與衛教,「過動症」這個名詞已經逐漸廣為人知,但是相信仍有許多人對它感到陌生,也有人即使聽過這個診斷,但仍抱著懷疑的態度,甚至在一知半解情況下,忽略了孩子的症狀,以至於錯過處理的黃金時期。
您家的孩子也有類似狀況嗎?如果是的話,蔣立德建議您帶到醫院接受一下專業評估。
蔣立德解釋,「過動症」全名為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簡稱為ADHD),在兒童青少年時期是一個盛行率很高的疾病,大約有8%左右。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最新統計,全美約有三分之二的過動兒接受藥物治療;然而在臺灣卻只有兩成的個案被帶來醫院診斷,更遑論接受完整治療的比例!
他表示,ADHD的孩子往往在學齡前就會在不同場合中,出現以下兩類特殊表現:
- 在注意力缺乏方面,可能會以忘東忘西,常恍神,難以規劃事情,並且無法密切注意事物的細節來表現。
- 在過動以及衝動控制的困難方面,則可以見到愛講話,甚至常常插嘴,坐不住,沒有耐心等行為問題。
蔣立德指出,目前最被醫界廣為採納的罹病機制,是神經傳導理論,也就是掌管腦部注意力功能的多巴胺神經傳導系統的活性發生問題。因此,罹患ADHD的個案,可以接受利他能(Ritalin),專思達(Concerta),思銳(Strattera)等藥物治療。除了集中注意力以加強學習效果外,也可幫助矯正部分行為,減少坐不住、缺乏耐心等問題。在腦部逐漸成熟之後,孩子自己發展出各種適應環境的技巧,許多人即使逐漸降低或停止藥物治療,影響日常生活層面也不大。
除了藥物以外,行為治療也佔了非常重要角色。畢竟藥物只能協助控制部份症狀,至於一些從小養成的習慣,仍然需要家長更加費心教導。若遇到進一步困難,也同樣可以到醫院尋求更進一步的心理治療或衛教諮詢。
他還說,過去大家往往會有個迷思:過動症是會自己復原的,所以其實不用去處理。然而,這些症狀真的會自己消失嗎?根據最新研究結果發現,有一半左右的症狀,的確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緩解,但是特別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上,往往會從兒童期延續到成年之後。
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統計,沒有經過藥物治療的孩童,在生活過程中,往往有更高的比率合併其他精神疾病:他們可能因為時常犯錯,陷入緊張情緒,而產生焦慮症;可能因為自信心的長期低落,衍生出憂鬱症;甚至有可能在衝動控制不佳的情況下,在青少年期產生十分嚴重的對立反抗問題,或是行為偏差,造成難以挽回的結果。身為父母,豈可輕忽其嚴重性!而這也是該院區一直積極推動過動兒早期篩檢、早期治療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蔣立德提醒,如果這些症狀已經影響孩童的學習功能,或是日常生活,就有必要諮詢精神科醫師,藉由醫院專業團隊詳細評估,方能早期作出正確診斷,了解此注意力分散特徵,究竟源自於注意力缺乏過動症,或是因為其他不同情況,並針對各種病因給予最適當的治療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