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性腸道疾病

醫訊/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座談會

醫訊/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座談會#發炎性腸道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將為提供疾病的相關知識,讓民眾充分了解發炎性腸道疾病,進而加強自我照顧的能力並獲得心理支持,邀請專業腸胃科醫師群,講解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及營養照顧,講座結束後病友也可以向醫師提問。病友座談會將於12月11日(周日)上午8:30至中午12:00,高雄蓮潭國際會館102教室舉辦,請至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網頁(http://www.ibdpg.tw/)線上報名,截止日期12月10日。名稱: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座談會時間:105年12月11日星期(日) 上午08:30-12:00地點:高雄蓮潭國際會館102教室(813高雄市左營區崇德路801號)  洽詢:07-3413383http://www.ibdpg.tw/線上報名

腹瀉不止 小心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腹瀉不止 小心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近年來由於飲食習慣的西化(高脂,高甜度)、環境衛生改善(減少了腸道在成人期間之前免疫系統的衝擊與發展),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有日漸增多趨勢,症狀不外乎是反覆腹痛、腹瀉甚至是發燒,全球至少有500萬個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友,腸道不適症狀有很多原因:包含食物中毒、大腸激躁症候群和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 由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所造成的慢性腸道發炎性疾病,總稱為「發炎性腸道疾病」,但是,這類疾病的病友們,有時因為未能正確了解自身病況而延誤就醫,或是尋求不適合的處置,以致疾病的困擾持續發生。 發炎性腸道疾病 好發年齡20~40歲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及克隆氏症(Crohn’sdisease),好發年齡為20~40歲,是一種腸道慢性發炎且反覆性的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剛發病時,其症狀可能與急性腸道感染或大腸癌混淆,需要進一步做鑑別診斷。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目標以引導症狀緩解、維持疾病緩解狀態、預防併發症及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為主,目前藥物治療選擇有5-氨基水楊酸(5-ASA)、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生物製劑,但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長期疾病過程有可能會反反覆覆發炎發作,或因長期慢性腸道發炎產生併發症如腸道狹窄、腸道阻塞、管或甚至腸管破裂等等,因此,在治療進行時需留意藥物副作用,及早偵測併發症的發生及妥善處理,必要時也需及時採取外科手術治療。

長期反覆腹瀉、腹痛 當心腸道慢性發炎

長期反覆腹瀉、腹痛 當心腸道慢性發炎#發炎性腸道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一名劉姓女子,前年因反覆腹痛、腹瀉、發燒及右下腹塊有腫脹而就醫,但因症狀不典型,一度誤為是癌症,經利多次轉診及各式各樣的檢查,才確診為克隆氏症。因為誤信偏方停掉西藥,以為要吃清淡就每天只吃稀飯,不但病情加重,每天反覆發燒、嘔吐,更加營養不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仁偉醫師表示,克隆氏症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另外還有潰瘍性結腸炎也是,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環境(西化飲食、緊張壓力)有關係,還有免疫系統、感染或基因等因素。症狀主要有腹痛、腹瀉、發燒、血便、體重減輕、貧血等,長期下來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若經確診,可向中央健保局申請重大傷病卡。一旦罹患此類慢性疾病,無法根治,只能維持緩解、預防再發。周仁偉進一步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常被誤診為大腸急躁症,但其實兩者差很多,克隆氏症可影響整個消化道,包含大腸和小腸,造成腸道狹窄、潰瘍、穿孔、瘻管;潰瘍性結腸炎則會侵犯大腸,從肛門端開始侵犯,病灶為持續性。且此類慢性疾病好發於青壯年族群,男女發病的比例差不多,雖然在台灣目前還沒有很多此類疾病患者,不過的確有逐年增長的趨勢。醫師表示,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不易被篩檢出,光靠電腦斷層、小腸攝影、含磁共振等,可能還是會有檢查不出來的風險,建議小腸鏡、大腸鏡、膠囊內視鏡等檢查效果會較好,再透過藥物、手術、替代療法以及生活調整方式等內科治療,來達到疾病緩解的目標。高纖飲食有益腸道健康,但周仁偉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在急性期食用高纖維食物,反易使病情加重。他建議急性期應採低渣飲食,即減少食物經消化後在腸胃道留下殘渣的飲食,如去筋、去皮肉類、精緻穀類、過濾的蔬果汁等易消化、少纖維食物,以減少對發炎腸道的刺激。(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