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懼學

孩子出現懼學症?找出恐懼之因

孩子出現懼學症?找出恐懼之因#懼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懼學症的形成有很多不同的因素。有些與孩子的分離焦慮有關,例如無法與主要照顧者分開而害怕上學,這部分可以參考前面章節的敘述,另外則是孩子對於特定的情境,比如學校,產生過度的害怕、恐懼。只要預期或觸及到這些情境,像是學校,很容易喚起當事人身心的過度反應,如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過度換氣、盜冷汗等,同時,明顯感受到害怕、恐懼與焦慮,而想要迴避類似情境,導致無法順利上學。 情緒行為障礙的輔導與教養祕訣釐清孩子恐懼上學的壓力來源首先,進一步確認孩子是害怕進入「學校」,還是害怕進入「教室」。有些孩子願意進入學校,待在輔導室或資源班,但就是不願意進入原班教室。這時,我們必須要釐清,對孩子來說,原班教室是否為主要的壓力來源。而這當中,是否存在老師在教學上的不當管教,或是同學之間的霸凌,或者來自於孩子在課業上落後,或是在教室裡的人際衝突。當然,也有孩子對於學校情境產生莫名的恐懼。試著讓孩子具體說明讓他害怕、恐懼的原因。與焦慮相較,害怕與恐懼的感覺一般應該是很明確的,照理,孩子應該說得出來是什麼令他害怕、恐懼。 找出轉折點試著回想,從孩子原本願意去學校到不願意上學,這當中的轉折點。是否曾經發生什麼事件,造成孩子拒絕或懼怕到學校。有些孩子是漸進式地不上學,有些孩子則是突然拒絕到學校。尤其是後者,找出特定的事件會是很重要的關鍵。當學校存在這些恐懼的來源,如果沒有獲得進一步地釐清或解決,我們卻一味地要求孩子到學校上課,很容易讓孩子恐懼的情緒升到最高點。 試探願意上學的誘因可以和孩子討論:在什麼情況下,他願意上學?這並非在談條件,而是過程中,試著找出可能存在的誘因是什麼。有些孩子會主動提及想轉學,這時可以陪伴他進一步釐清:原來的學校與下一所學校之間,到底有什麼差異。 留意「雙重獲得」,而更強化拒學避免孩子因為懼學在家而有「雙重獲得」:一是解除了上學的壓力源;二是留在家裡,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樣的雙重獲得,很容易讓孩子日後更不想到學校。 是否需要完成家庭作業?當孩子沒有到學校,學校的課業是否需要繼續完成?這是值得探討的部分。有些孩子雖然沒到學校,但是依然會在家裡準備功課,完成作業,或到補習班去補習。這時,可以先排除懼學是由於課業壓力。但是孩子如果未上學,留在家裡,卻不願意做學校的功課,就需要進一步釐清:當中的理由會是什麼?恐懼上學和完成課業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係? 了解激烈行為背後的訊息我們必須思考要求孩子上學,他卻出現激烈的反應,這時他想要傳達的訊息到底是什麼。是情緒勒索?或是校園裡,實際存在著讓他害怕、恐懼的事情?例如有些孩子的壓力源,來自於他無法改變的事物,像是老師不合理的要求,考試答錯的部分得訂正到全對,否則不准下課,這使得孩子得一直面臨時間被剝奪,無法下課的現實狀況。 漸進式地入班當孩子明顯害怕上學,但我們尚未找出問題的癥結,這時,先不急著馬上要求孩子得回到教室上課。但是,請試著和孩子討論採「漸進式入班」的方式,例如到學校後,先待在輔導室或資源班,或有些課程上課,有些課程暫時先不上。過程中,慢慢了解孩子真正恐懼的到底是哪些事情。(本文摘自/陪伴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寶瓶文化) 

學童找理由頻請假 恐有懼學問題

學童找理由頻請假 恐有懼學問題#懼學

各級學校陸續開學,您家中的孩子是否對於學校環境與壓力已經開始抱怨,出現些許不適應呢?小威是國小五年級學生,個性乖巧內向,從一個月前開始頻繁向老師抱怨頭暈、肚子痛,也因此常藉故在家裡休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蔣立德說,根據台北市100學年度的調查統計顯示,隨著年齡增長,學童出現上學困難的比例有逐漸增加趨勢,而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有懼學(畏懼上學)問題。蔣立德表示,其實這些孩子內心常處在焦慮狀態,亟需心理方面治療,但卻往往被忽略了!這些孩子的症狀可能如下:一、生理方面:伴隨焦慮最常出現的是頭痛和腸胃道症狀。其他包括肌肉緊張、呼吸不順、臉色蒼白、冒汗、暈眩等非典型症狀。通常在早晨要上學時出現,或是到校後主訴身體不適要到保健室休息,甚至打電話要家人帶他回家。二、心理認知方面:往往高估學校內會引起焦慮的情境、低估自己面對引起焦慮情境的能力、對上學有不理性的害怕和恐懼。三、行為方面:從前一晚就不做上學前的準備、口語反抗、發牢騷、對學校的抱怨、哭訴,到上學當天的發脾氣、賴床、抗拒離家、不上車,即使到校都可能不願下車,甚者威脅自我傷害或直接逃跑。蔣立德建議處理方法如下:一、同理心:試圖了解孩子生理心理層面的不舒服,而不要單純就事論事,只去解決呈現出的外在表徵。二、支持並予陪伴:讓孩子知道父母在孩子遭逢困難的時候,會陪在身旁面對難關,並討論是否在學校會有令孩子不愉快的情境。三、鼓勵就學:症狀緩解後,鼓勵孩子積極回到學校面對課業與人際上的各種困難。四、固定輔導諮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問題也並非一朝一夕能順利解決。除了順利返校以外,蔣立德建議能在學校和輔導老師進行定期個別諮商,進一步更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五、就醫:若孩子已長期情緒不穩,除了上述焦慮症狀以外,往往容易伴隨出現心情低落、不安、罪惡感、無價值感、睡眠困擾等憂鬱症狀,因此絕對不容輕忽。一旦發現類似問題,建議及早就醫尋找專業資源協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