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曾女士是長期洗腎的病人,最近洗腎完總感到呼吸喘、心悸、雙腿水腫,以為是洗腎時體內多餘水分沒能順利排除,調整了透析脫水量,也嚴格控制平日飲水量,不適狀況卻沒改善。經腎臟科醫師檢查排除各種因素後,懷疑是心臟問題,請心臟內科醫師會診後,檢查發現原來是缺血性心臟病。
63歲曾女士是長期洗腎的病人,最近洗腎完總感到呼吸喘、心悸、雙腿水腫,以為是洗腎時體內多餘水分沒能順利排除,調整了透析脫水量,也嚴格控制平日飲水量,不適狀況卻沒改善。經腎臟科醫師檢查排除各種因素後,懷疑是心臟問題,請心臟內科醫師會診後,檢查發現原來是缺血性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心臟衰竭是個結果,而造成衰竭的原因很多,像是高血壓、瓣膜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貧血、心肌梗塞外,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的下降,老化確實會有心臟功能下降的可能,因而慢慢出現心臟衰竭的「累、喘、腫、咳嗽」症狀。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楊秋芬醫師表示,當我們力氣太小、搬不動重物的時候,可能會去把自己的肌肉練得強壯一點,心臟肥大的概念也是這樣,當心臟正常的跳動沒辦法供應全身的血流所需的時候,心臟的肌肉就會越來越肥,希望可能滿足身體的需求;但再怎麼強壯的肌肉都有極限,當心臟到達極限,就會進入「心臟衰竭」,就像得了心臟的癌症一樣,心臟慢慢失去功能。心臟衰竭嚴重度分4級楊秋芬醫師表示,從日常生活可以約略評估心臟衰竭的嚴重度,爬樓梯、掃地會喘為「第二級」,刷牙會喘為「第三級」,坐著會喘就是「第四級」。走路活動就會喘,代表血液供應不太夠,下肢會有點水腫,晚上睡不好一直起來尿尿,這些都有可能是心臟衰竭的表現,如果有觀察到這些表現就應該就醫檢查。治療心臟衰竭要先找出心臟衰竭的原因,不同的問題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楊秋芬醫師表示,輕微的心臟衰竭可透過藥物、調整生活型態來治療,但如果是心室擴大且增厚心臟腔室的收縮呈現不協調狀態,就需要裝置心臟節律器治療;如果是瓣膜的問題,可能有必要做手術修補,這些都有助於改善心臟衰竭。主動脈瓣膜要能正常打開與閉合而要讓心臟這顆馬達發揮作用,首先「心門」也就是主動脈瓣膜要能正常打開與閉合。主動脈瓣膜是心臟輸出血液的出口,跟人體許多器官及組織一樣,會因為年紀變大而出現退化,或者因為疾病等問題造成異常,該出去的血液沒辦法完全輸出,心臟一收縮還會往回跑,當主動脈瓣膜出現異常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心絞痛、胸悶、頭暈、呼吸喘等症狀,還會引起心臟衰竭。花蓮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的外科部主任張睿智表示,臨床上可以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主動脈瓣膜的異常,中度以內通常會安排定期追蹤,並且合併心臟內科進行治療。但是中重度以上時期,也就是上述症狀全部合併出現時,這時候就需要進行開心手術-主動脈瓣膜置換。除了會留下約20公分傷口的傳統開心手術,現在醫界也會利用包含達文西機器手臂在內等技術,進行微創手術,傷口只剩下約7公分,也能縮短體外循環人工心肺機的使用時間,傷口小恢復期快,病人通常一天左右就可以出加護病房。要有效扭轉心臟衰竭病情,除了積極接受心臟衰竭藥物治療、配合醫囑及定期回診外,還需嚴格控制飲食的水分及鹽份。楊秋芬醫師也表示,心臟衰竭的藥物選擇相當完整,病友只要積極與醫師配合,遵照醫囑服藥、配合定期追蹤積極治療,疾病是可以穩定控制的,建議病友日常飲食應避免吃太鹹的食物,才不會增加身體負荷,同時接受心臟復健治療,安排合適的運動訓練項目並做好體重管理,有機會使疲乏無力失去彈性的心臟恢復到正常大小,病人也能回到未發病前的良好生活品質。護心、養心 從日常做起心血管疾病牽涉許多共病,是相當複雜的疾病,需要跨領域合作整合照顧。預防勝於治療,想要遠離心血管疾病就要從護心新生活開始做起。謝美玲助理教授提醒民眾,必需從日常飲食調整做起,而戒菸是首要任務外,還要遵守低糖、低鹽、少油的「粗茶淡飯」飲食原則,並適當減少生活壓力,平時紓壓並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讓血管充滿彈力,都是遠離「傷心」的養生秘訣。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代人很容易在忙碌時忘了健康,往往只有吃而沒有動,甚至認為工作中的勞動可以取代運動,用美食犒賞自己,直到肥胖後健康也跟著亮紅燈,才藉由各種方法、藥物瘦下來,反倒可能引發更多疾病。根據統計,肥胖者平均死亡率是正常體重者的2倍以上,包括缺血性心臟病、腦中風、糖尿病、惡性腫瘤及呼吸道疾病等,其中又以糖尿病的風險最高。餐廳主廚楊先生,退伍時身高156公分、體重55公斤,算標準身材,但當主廚後無法忌口,體重飆破90公斤,一度靠減肥藥物減重,停藥後復胖,體重失控衝破110公斤,甚至引發三高、睡眠呼吸中止症達殘障程度,健康亮起紅燈才決定就醫。經過「胃縮小手術」搭配飲食控制,減重減去30公斤,三高緩解也不需要再服藥控制,終於找回健康與自信。「胃縮小」及「胃繞道手術」為常見代謝減重手術臺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醫師指出,較多人採行的代謝減重手術方式為「胃縮小」及「胃繞道手術」,都在美國獲得合法認可,超重體重平均約可減輕七成五。胃縮小手術利用腹腔鏡縱切把胃做袖狀切除,保留三分之一的胃,容量約一百毫升(如小根香蕉),經限制食量及去除飢餓感達到減輕體重。胃繞道手術則以腹腔鏡將胃分成大胃和小胃,小胃容量約30毫升(乒乓球大小),並將部分小腸繞道以減少吸收。胃縮小手術可縮小胃口 再搭配飲食控制 獲成功減重代謝及減重中心術前評估,檢查結果糖化血色素、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相關指數全都超過標準。李旻憲主任表示,楊先生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簡稱BMI)為46.84,當BMI超過35,就屬於病態性肥胖,加上服藥控制高血壓超過20年,全都是健康警訊,經「胃縮小手術」搭配飲食控制,5個月後健康減重到86公斤,BMI降為35,高血糖與高血壓獲緩解,不必再服藥控制血壓。手術減重前的超大尺碼5L的上衣、48吋腰圍的褲子全成了布袋,朋友們看到他氣色愈來愈好、愈來愈健康,都替他高興。下一步是努力朝75公斤努力,期待重現年輕俊俏。縮胃減重手術對象必須符合評估條件李主任表示,BMI為評估主要依據,並考其他併發症:BMI大於40或BMI大於35並伴隨肥胖引起的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及高尿酸血症、高血脂或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等,以及BMI大於30且伴隨糖尿病,都符合健保規定進行縮胃減肥手術。年齡限定14到65歲間,可接受全身麻醉與無濫用藥物的人。李旻憲說,代謝及減重中心團隊會為不同病人量身評估,搭配營養師、個管師與護理師持續追蹤,病人術後飲食從一開始輕流質到流質、軟質,半年後正常飲食,卡路里減少就可以健康瘦下來,九成以上可達到預期減重目標,九成改善代謝疾病。
根據衛生署國人營養的調查,發現台灣地區成人(大於十九歲)罹患高尿酸血症的比率男性達四分之一,女性達六分之一,其中以青壯年(十九到四十五歲)罹患最多。高尿酸血症會造成痛風關節炎,而根據最近的研究報告指出,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狹心症、心肌梗塞)及腦血管病變可能與尿酸高有直接關連,且有慢慢增加的趨勢。因此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風濕免疫過敏科醫師們強調,聰明的痛風族朋友,我們不只要治療痛風,那些與痛風相關且會影響壽命的問題才是未來最重要的課題。◆ 痛風與糖尿病張棋楨醫師表示,痛風患者糖份負荷實驗結果有30%~40%呈現異常,而肥胖的痛風患者更可發現其對胰島素感受力降低造成糖的代謝異常。由此可證明尿酸值與血糖值有相當明確的關係。據美國的著名期刊指出痛風與糖尿病的併發率相當可觀,痛風患者併發的糖尿病剛好是瀕臨正常型與標準邊緣的部分。◆ 痛風與高血壓痛風併發高血壓的頻率很高,痛風患者的高尿酸血症,若長期控制不良會造成動脈硬化而引發高血壓。廖學聰醫師提醒,另外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廣被國內醫界作為治療高血壓第一選擇的利尿劑(Thiazide類)會使血液中尿酸增高,易造成治療痛風的問題。因此醫師要為患者挑選最適合的降血壓藥物。◆ 痛風與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及痛風的病人中大約4~6成同時有高血脂,除了遺傳因素外,與飲食、肥胖和喝酒有相當大的關係,高血脂乃指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痛風合併此型較多)過高,若再合併良質的脂蛋白(HDL)下降或惡質的脂蛋白(LDL)偏高,這些都會拉近痛風與動脈硬化的距離。進而影響心臟血管及腦血管病變。◆ 痛風與缺血性心臟病及腦血管病變張棋楨醫師說,根據最新的數據得知,痛風患者死亡原因的首位乃是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的一種),而歐美方面的調查發現痛風患者罹患缺血性心臟病的機率乃為正常人數倍之多。痛風患者併發腦血管的比率也是日益增多,此二者與痛風的關連性同樣為動脈硬化所導致。所謂『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有經驗的專科醫師對於痛風的治療是全面性的,除了長期控制病人的尿酸外,還要更深入更廣泛的去發現病人是否有伴隨與 痛風有密切關係且會減低壽命的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缺血性心臟病及腦血管病變。早期發現問題,加強衛教病人,力行相關的飲食控制(如低鹽、低熱量、低脂、減肥,配合適當運動),如此方符合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廖學聰醫師提醒痛風族朋友千萬不可痛時方就醫,痛風不會要人命,但痛風可能是這些會影響壽命的慢性疾病的先發部隊或前驅症狀。平時的預防保健再配合專科醫師的指示,才能使痛風族活得更健康、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