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疾病

臺大醫院腹膜透析一甲子 開創「居家透析」新未來

臺大醫院腹膜透析一甲子 開創「居家透析」新未來#腎臟疾病

腎臟疾病位列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第10名,長期高血壓、糖尿病、腎絲球腎炎、腎毒性藥物等,皆可能導致末期腎臟病,進而需要透析。目前除血液透析外,腹膜透析是居家透析普遍使用的治療方式。 腹膜透析俗稱「洗肚子」 腹膜替代腎臟秘密就在豐富微血管 臺大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任黃政文教授說明,「腹膜」是覆蓋在腹腔的一層薄膜,可以替代腎臟進行毒素過濾,將毒素與多餘水分排出體外,以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因此腹膜透析常被民眾暱稱為「洗肚子」。 臺大腹膜透析一甲子  開創居家透析新未來 臺大醫院自1964年起,由「臺灣腎臟醫學之父」陳萬裕教授攜手嚴澯鑫教授開啟國內腹膜透析治療先河;爾後創立全台第一個腹膜透析團隊、打造全亞洲規模最大腹膜透析中心、引進腹膜透析雲端管理系統、推出「i PD 腹透妙管家」互動式衛教工具,60年來一直執台灣腹膜透析牛耳。 血壓控制不佳易傷腎 出現十大尿毒症徵兆須盡快洗腎 黃政文主任表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痛風、慢性腎臟病家族史、65歲以上與不當使用藥物,都是腎臟病的高風險族群。腎臟組織遭受經年累月的損害,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一旦出現水腫、疲倦、噁心、嘔吐、呼吸急促、電解質失衡、昏迷、意識不清、營養不良或貧血症狀等十大尿毒症症狀,代表腎臟已經衰竭、失去功能,須盡快予以透析治療。 腹膜透析治療時間有彈性 可保留殘餘腎功能 與血液透析相比,腹膜透析具備六大優勢,包括治療時間彈性、無需頻繁就診、較少飲食限制、血壓穩定、殘餘腎功能儲存,以及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安全性,成為近年國際優先推薦的治療方式。黃政文主任補充,根據最新台灣腎病年報資料,2012-2016年腹膜透析病友五年累積存活率69.5%,比血液透析病友的53.5%高出1成6,這可能與腹膜透析過程的血壓較平穩有關,因此腹膜透析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相對是相對較安全的透析方式。另外,腹膜透析具有保留殘餘腎功能的優勢,讓病友繼續擁有排尿功能;且因治療時間彈性,能幫助腎友實現更多人生的夢想清單,兼顧工作與生活。 臺大腹膜透析人數冠全台 導入雲端管理系統實現精準醫療 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血液淨化科主任姜至剛教授表示,臺大醫院腹膜透析每年服務超過400人、佔全院透析病人的74.7%,人數與比例皆是全國第一高。然而,台灣選擇居家腹膜透析者僅7.5%,明顯低於歐美與亞洲其他國家。對此,臺大醫院開發出1:1比例的腹膜透析擬真教具,具透視腹腔視覺效果,導入腹膜透析換液技術訓練,幫助理解腹膜透析原理,配合語音學習換液步驟,幫助腎友與家屬反覆操作,快速上手。另外,臺大醫院腹膜透析團隊也推出「i PD 腹透妙管家」互動式衛教工具,幫助腎友快速排解實際操作遇到的問題,獲得一致好評。 腹膜透析為居家透析模式,病人的醫囑遵從性相當重要。為了掌握病人在家執行透析的情況,臺大醫院早在COVID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就已導入腹膜透析雲端管理系統,實現更精準的遠距照護,居家腹膜透析結合雲端技術,幫助醫護人員及時獲得腎友居家洗腎數據,及時發現問題,適時提供協助,全面守護腎友健康。 圖/台北醫學大學 洪冠予副校長、衛生福利部 林靜儀政務次長、臺大醫院 婁培人副院長、台灣腎臟醫學會 許永和秘書長、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 吳鴻來理事長(左至右) 圖/臺大醫院綜合耳鼻喉科教授 婁培人副院長 圖/臺大醫院內科部腎臟科 黃政文主任 圖/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血液淨化科 姜至剛主任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與台灣安進開啟合作新頁 推動醫療及科學研究 攜手引領臨床試驗創新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與台灣安進開啟合作新頁 推動醫療及科學研究 攜手引領臨床試驗創新#腎臟疾病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今(16)日宣布與生物科技製藥領導者台灣安進正式簽署合作意向書,標誌著雙方在臨床試驗領域深化合作的新篇章。安進在生技醫藥領域的領先技術,與長庚醫療體系的豐富臨床研究實力相結合,將專注於「血液腫瘤」、「心血管疾病」、「免疫醫學」及「腎臟疾病」四大領域的臨床試驗發展,為病人提供更合適的治療方案,提升醫療品質。 簽署儀式於林口長庚醫院舉行,由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程文俊、長庚醫療體系臨床試驗中心總召集人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林永昌、林口臨床試驗中心主任張毓翰,以及台灣安進總經理韋立格、安進亞太區醫學副總裁Helen Lin、台灣安進醫藥處長張可佩共同簽署及見證。 過去14年間,長庚醫療體系與台灣安進攜手並進,已共同執行超過50項臨床試驗,取得豐碩成果。此次合作意向書的簽署,進一步深化雙方關係,通過產、醫界的密切合作,充分發揮「1+1>2」的協同效應,共同提升病人的健康及福祉,同時推動台灣醫療技術的卓越、創新與進步。 長庚醫療體系: 臨床與研究量能實力強大,全力發展細胞治療新技術,嘉惠病人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程文俊主任委員表示:「我們為能持續提升民眾醫療照護品質,非常重視研究發展與創新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希望透過長庚體系在臨床與醫學研究量能連結安進生技創新研發能量,加速推動國際合作,促進產業的研發動能與醫學進展,實現病人、醫院與產業的三贏局面。」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致力臨床、教學和研究的綜合發展,是國際醫療界的翹楚。每年長庚醫療體系診斷全台18%約2萬名的新癌症病例,新增300件臨床試驗,其中新藥研究占比高達74%,參與早期臨床試驗的病患比率則為1-2%。此外,每年亦有200件廠商委託的臨床試驗案,顯示其在臨床試驗領域的領先地位和強大實力。 為確保人體研究受試者的安全,長庚醫療體系自1986年成立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並通過美國「人類研究受試者保護認證(AAHRPP)」的最高標準「完全認證」。林口長庚醫院更於2014年以全球最大單一容量醫療機構獲得JCI (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認證,展現其卓越的醫療服務與管理水平。 隨著細胞治療技術的蓬勃發展,桃園長庚醫院新設立的細胞治療中心,協助醫師執行細胞治療臨床試驗,推動新興細胞治療產品的研發。中心目前已開始DC、DC-CIK、CIK等特管細胞培養,並與具CAP認證的檢驗醫學部合作製造高品質細胞製品。 台灣安進: 生物科技醫藥領導者,攜手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領航加速臨床試驗發展 安進作為生物科技醫藥的先驅,致力於引領全球生醫產業的創新。安進將生物技術轉化為病患治療的新方法,擁有領先的研發能力,應用尖端科學和分子工程技術開發一系列革命性藥物。安進在多項治療領域取得突破性的成就,聚焦骨骼健康、血液腫瘤、心血管疾病、免疫醫學和腎臟疾病等重要治療領域,關注病患需求,為疾病治療帶來曙光。 此外,安進針對病患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如異位性皮膚炎、氣喘等發炎疾病以及代謝性疾病積極開發治療藥物。安進堅信,所有研究的基礎在於進行臨床試驗的創新,這不僅加深了對疾病自然發展過程的理解,更提高了預測新藥治療效果的能力。安進的努力使得研究過程更為高效,數據更具價值,從而能夠迅速提供創新藥物給予最需要的病患。 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對於創新治療藥物的需求日益增長。對此,台灣安進的總經理韋立格表示:「安進具備堅強的研發實力,深耕多元治療領域,發揮生物科技潛能,為醫療帶來創新突破,並致力實踐『照護病患』的企業使命。非常榮幸能夠與醫療實力享譽全球的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建立更深層次的合作關係,我們將結合彼此優勢和資源,攜手建立更全面緊密的夥伴關係,加速新藥可近性,共同擴大對病患的照護。」 長庚醫療體系臨床試驗中心總召集人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林永昌副院長強調:「為推動長庚醫療體系臨床試驗發展及協調跨院區多中心臨床試驗資源整合,我們於2022年成立體系臨床試驗中心,提供IRB和合約審查資訊作業及臨床試驗服務單一窗口等優質臨床試驗服務,以提升臨床試驗執行品質。透過此次合作意向書的簽署,更充分展示了我們對病人福祉的重視,接軌國際,積極推展臨床試驗,為台灣病人找到更多適合的解決方案。」

血糖控不好,可能是C肝病毒搗蛋  呼籲《糖友C肝愛計較》!

血糖控不好,可能是C肝病毒搗蛋 呼籲《糖友C肝愛計較》!#腎臟疾病

C肝已經有藥物可以治癒,因此C肝是最有機會「清零」的疾病。對於糖尿病病友而言,血糖控制差也可能跟C肝病毒有關;專家表示,合併C肝感染的糖尿病病友治癒後,不僅有助血糖控制,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腦中風、腎臟疾病等常見併發症風險,更能夠降低罹患肝癌的風險。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糖友C肝愛計較》創意鄉土劇衛教影片以及系列衛教活動,邀請大家熟悉的鄉土劇演員化身衛教大使,與專家共同呼籲全台糖尿病病友篩C肝、治C肝,別讓自己的健康受到肝病的威脅。 百萬糖友篩起來 超前世衛2025消除C肝 世界衛生組織訂於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衛生福利部也擬定「國家消除C肝政策綱領」,希望提早於2025年達成消除C肝的願景。為了協助更多民眾及早發現與治療,政府擴大補助成人預防保健之BC肝篩檢,45至79歲民眾(原民40至79歲)一生可有一次免費篩檢機會。 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蒲若芳主任指出,糖尿病為C肝的主要肝外共病之一,政府近年亦針對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糖尿病病友加強C肝篩檢。然而,最新資料顯示,參與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的糖尿病病友中,接受C肝篩檢的比率僅6成。若以全台糖尿病230萬人推估,約有接近百萬名糖尿病病友不清楚自己是否同時遭受C肝病毒的威脅。台灣醫療系統完備,醫藥的進步讓C肝可治癒、健保也有充分支持,因此「篩C肝、治C肝都很簡單」。呼籲全民,尤其是糖友主動篩檢與治療,讓肝病不再是台灣的國病。 糖友C肝盛行高 肝癌風險飆6倍  台灣約有230萬名糖尿病病友,其中約有15.6萬人(6.8%)合併慢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對比健保資料庫與實際篩檢資料,發現後者的糖尿病病友C肝盛行率高出1倍(3.31%與6.8%)。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糖尿病病友普遍在意血糖控制與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的關係,但若同時罹患C肝,也會影響血糖控制並且併發這些相關疾病。研究顯示,清除C肝病毒讓糖化血色素平均下降0.45%,血糖下降22 mg/dl;早年本土研究顯示,糖尿病病友若未積極治療,未來罹患肝癌的風險是一般糖尿病病友的6倍以上。 王治元理事長指出,最近門診中就有一名從小在南部長大的55歲貿易商老闆,平常糖尿病控制不理想,糖化血色素達7點多,最近透過普篩才發現罹患C型肝炎、進行治療,希望能夠解決血糖控制的問題。應該有許多糖尿病病友有類似的狀況,呼籲所有病友不要輕忽C肝對控糖的影響。 治C肝,救肝單!使用直接抗病毒藥物(DAA) 治療,3個月內治癒率高達99% 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高嘉宏理事長表示,C肝雖然以感染肝細胞為主,但同時也會造成全身性及血管慢性發炎。研究發現C肝病毒會引發胰島素阻抗,血糖、血壓、血脂上升與內皮細胞異常,最終引發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因此,糖尿病病友合併有C肝感染應該積極治療,目前健保全額給付口服抗C肝病毒藥物,且效果良好,服藥3個月內的C肝治癒率可達99%。 篩檢免費、治療也免費,只要民眾願意,就能受到良好的醫療照護。因此,提醒糖尿病病友在定期回診時,不要忘了詢問醫師或護士自己是否做過C肝篩檢。如果沒有做過檢查,應儘早檢測C肝或可趁著抽血檢驗空腹血糖時,同時加驗C肝。 目標「糖友C肝清零」!盼至少8成糖友出來篩檢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也啟動「糖友C肝清零」計畫,包含治療指引、C肝萬人篩檢與《糖友C肝愛計較》衛教短片,邀請王中皇、林嘉俐、馬國賢與董至成等知名的鄉土劇演員擔任宣傳大使,透過創意鄉土劇影片以及系列衛教活動,鼓勵糖尿病病友積極接受C肝篩檢與治療,同時遠離糖尿病與C肝病毒帶來的額外健康威脅。王治元理事長表示,除了透過這次名人宣導活動,學會也與肝病學會等專家合力制定糖尿病C肝治療指引,希望讓糖尿病C肝清除計畫從在所有醫院診所都可以進行,「至少能把8、9成病人找出來。」

常疲累、茶色尿…腎切片驚見「新月體」半年恐洗腎!中醫3招緩解

常疲累、茶色尿…腎切片驚見「新月體」半年恐洗腎!中醫3招緩解#腎臟疾病

25歲的小祿是一名工程師,平時工作壓力大、血壓高、常疲累,健檢報告有蛋白尿異常,但腎臟未萎縮,曾就診其他院所腎臟科醫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但在3個月前重感冒後,腎絲球過濾率(eGFR)自原本的80下降至50,進一步檢查更發現雙側腎臟腫大約11.5公分,更合併多種尿毒症狀,才趕緊希望透過中醫調理改善腎臟問題。

腎臟病不可逆 這11高危險群要注意

腎臟病不可逆 這11高危險群要注意#腎臟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慢性腎臟病是常見的慢性疾病,依據歷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為國人十大死因第9名,近年死亡率為每十萬人中22.8人因此死亡,排名居高不下。世界各國慢性腎臟病盛行率介於11至12%,台灣在2010年高雄醫學大學的調查則為11.9%,以此盛行率推算台灣20歲以上成年人患慢性腎臟病約200萬人,且有逐年增加趨勢。臺灣末期腎臟病盛行率 高居世界第一台灣目前洗腎人口超過8萬5千人,從2001年開始美國腎臟資料系統公布年報,台灣末期腎臟病的盛行率和發生率皆為世界第一且高居不下,健保每年花費高額費用於透析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趙玉雯表示,(1)糖尿病、(2)高血壓、(3)蛋白尿、(4)血尿、(5)心血管疾病、(6)代謝症候群、(7)65歲以上老人、(8)長期服用藥物者、(9)有家族腎臟病史、(10)痛風及(11)抽煙都是腎臟病高危險族群。糖尿病、高血壓 腎臟病前2大原因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透析統計數據,每年新增洗腎病人患糖尿病比率超過40%。台灣至少超過188萬糖尿病人口,病人必須控制好血糖,每3個月測量糖化血色素維持在7%以下,每半年應檢查尿液尿蛋白,並抽血檢驗肌酸肝,早期發現腎臟病變,及早治療。高血壓為第2大洗腎原因,約佔30%洗腎人口。高血壓控制標準會因為不同族群、年齡、不同共病症(併發症)而有所差異,病人應諮詢醫師,定時服用藥物,每日定期量血壓、飲食減鹽、減重、戒菸、規律運動及節制飲酒,血壓控制在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0mmHg,才能降低腎病變機率。飲食宜清淡 三高病人應定期檢查罹患慢性腎臟病,比正常人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更高達正常人的3到4倍。日常生活中要控制血壓、血糖、不亂吃止痛藥及服用來路不明藥物,以免傷害腎臟。飲食少鹽、少油、少糖,以利控制腎臟病危險因子(血壓、血糖、血脂肪),而低鹽、低蛋白飲食可以減輕腎臟負擔。趙玉雯醫師提醒,腎臟病不可逆,一旦確診就沒有治癒的可能,只能減緩疾病惡化速度,因此有三高的病人每年至少進行1次尿蛋白篩檢及腎功能檢查,超過50歲以上合併有三高的族群,應每半年檢查一次。

洗腎病患注意!廔管破裂3分鐘內休克

洗腎病患注意!廔管破裂3分鐘內休克#腎臟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日新聞報導中,1名腎友洗腎後,在回家途中發生廔管大出血,造成旁人恐慌,緊急協助處理。如何保護廔管,以及緊急處理方式,每位腎友都應該了解。廔管不慎撞破 恐3分鐘內休克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長連麗芬表示,洗腎病人經常發生廔管出血,甚至有腎友在工作時,廔管(人造血管)疑似不慎撞破,大量鮮血瞬間噴濺,止不住血當場昏迷,送醫搶救仍因失血過多宣告不治。「廔管」是洗腎時為了將血液引出來,先用外科手術將動脈、靜脈連接起來所建立的對外通路,萬一受外力破裂,出血量每分鐘可達300-500C.C.,一旦沒有立刻止血,3分鐘內可能就會休克。不碰觸廔管、不提重物 降低破裂風險出血發生原因很多,如體質、透析瘻管或是人工血管受到每週3次扎針造成破洞(常有人因為怕痛,而習慣要求打同一位置)、傷口癒合不良等因素,而導致瘻管的動脈血不斷流出,形成皮下的摶動性腫塊,或是血管上不正常的「擴大、膨脹」,可能是「假性動脈瘤」合併症。連麗芬護理長提醒,腎友一定要好好保護廔管,盡量不要碰觸廔管或提重物,夏天時也應穿薄長袖遮蔽,或用保護套保護,萬一不慎破裂噴血,應立即用布或徒手加壓止血,立刻回醫院處置。

晨尿有泡泡別怕 整夜沒喝水害的!

晨尿有泡泡別怕 整夜沒喝水害的!#腎臟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一位20歲的男同學因為近日來晨尿都有很多泡泡,擔心自己腎臟出問題,急忙就醫。但男同學平日沒有小便減少、食慾變差、噁心、嘔吐、喘等症狀,看診過程中也沒有任何不適,理學檢查更沒有發現水腫的表現,最後證明是虛驚一場。小便有泡泡不一定是蛋白尿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腎臟科醫師詹傑凱表示,小便時形成有泡泡,不一定是蛋白尿造成的。很多人跟這位男同學有相同的疑問,事實上,小便中的泡泡會形成,是因為當我們的膀胱用力將尿液射入馬桶中時,因為擾動了馬桶中的水;尿液中各種內容物的變化,會改變尿液的表面張力,這些變化也會影響泡泡的形成;當尿液中有過多的蛋白質,會讓小便容易產生泡泡,不過尿液中的其他物質(像是尿素等),也會有類似的影響。尿液濃縮導致濃度增加進而產生泡泡詹傑凱醫師說明,泡泡尿常出現在早晨第一泡尿,因為經過一整晚沒有喝水,尿液濃縮導致尿液濃度增加,進而也會使泡泡更容易產生。雖然一般認為,蛋白尿造成的泡泡比較不容易破掉,但實際上卻很難用這樣的方法區分。必需藉著過去病史,臨床症狀及理學檢查來評估蛋白尿的可能性有多大。詹傑凱醫師指出,民眾若發現自己有泡泡尿,不用太驚慌,若有疑問,建議至腎臟科門診求診,臨床檢驗只要做單次尿液檢查,就能分辨。像上述這位男同學的尿液檢查並沒有看到蛋白尿的表現,最後證明是虛驚一場。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