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減肥只吃肉,常被視為極端傷身,然而活躍於台灣生酮社團,有近20年專業運動重訓輔導經驗的Martyn教練陳世修出版《第一本全方位機能提升肉食生酮全攻略》詳細解析動物性蛋白質如何更適合人類,但並不是單純一昧吃紅肉就夠了,他列出了全肉食飲食的15個常見錯誤,提醒讀者應該注意的細節。以下為原書摘文:
健身減肥只吃肉,常被視為極端傷身,然而活躍於台灣生酮社團,有近20年專業運動重訓輔導經驗的Martyn教練陳世修出版《第一本全方位機能提升肉食生酮全攻略》詳細解析動物性蛋白質如何更適合人類,但並不是單純一昧吃紅肉就夠了,他列出了全肉食飲食的15個常見錯誤,提醒讀者應該注意的細節。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大腦老化,大致來說即是指額葉萎縮或衰退。若想要對抗老化,日常飲食生活究竟能發揮多少作用呢?日本人常說「年紀大了要多吃粗茶淡飯」。由於日本的飲食習慣自一九七○年代以後快速歐美化,引發不少肥胖問題,因此產生這種說法。飲食歐美化指的是飲食中含大量肉食與脂質。但是這個飲食的問題癥結,在於攝取脂質含量多的肉食與暴飲暴食,而不是肉食本身。適食肉類攝取色胺酸 可延緩年老血清素減少請不要忘記,受到飲食歐美化影響而改以肉食為主的日本人,就是因此才變得長壽。因為日本人的平均壽命是在戰後才超過五十歲。至於歐美的平均壽命,比日本早五十年、也就是在邁入二十世紀之前便已超過五十歲。日本人便是經由肉食增加蛋白質攝取量,因此提高平均壽命,這一點毋庸置疑。尤其是到了六、七十歲後,飲食習慣會自然減少吃油膩的食物。話雖如此,實際上是因為變得難以吸收油膩食物。因此,反而應該多吃肉類,幫助大腦維持運作。許多荷爾蒙與腦內物質都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的分泌也不例外。不過,研究指出,如果適度食用肉類,從中攝取血清素的原料色胺酸,即可延緩血清素減少的速度。日裔夏威夷人吃較多肉 反而比一般日本人長壽以下再為各位說明肉食的好處。肉類攝取量高於日本人平均量的日裔夏威夷人或沖繩縣民,比日本人的平均壽命更長壽。他們吃的肉比當地的日本人還多,結果反而比較長壽。就基因背景而言,日裔夏威夷人比沖繩人更接近日本本地人士,由此可見氣候或食物的影響甚大。因此,即使是中高齡者,也須適度攝取肉類。關於這一點,有些人不免擔心脂肪的問題,但是研究已證實,稍微豐滿的人最為長壽。也有研究指出,脂肪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蔬果含抗氧化物質 有助抗老化另一項可經由飲食防止老化而備受矚目的成分,便是抗氧化物質。長壽地區的人民經常食用有助預防老化的食物中,就富含抗氧化物質。身體與鐵一樣,一旦氧化就會生鏽,這就是造成老化的原因。抗氧化物質就是能抑制氧化的物質。最為人所知的典型抗氧化物質有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等等。含有這些成分的食材大多是水果與蔬菜,而這些食材在流行病學研究權威者看來,同樣對長壽貢獻卓絕。順帶一提,歐美各國更盛讚大量使用蔬菜的日本飲食為健康的飲食法。日本人不論男女皆健康長壽,便是最佳證明。也就是說,日本原有的飲食生活本來就已富含抗氧化物質,再加上受到歐美國家西化的影響而多吃肉類,平均壽命因此快速成長。像歐美那樣一天吃兩百至三百公克的肉,確實有可能造成問題;但適度食用肉類,據知對大腦的確是有幫助的。(本文摘自/不讓情緒左右人生的用腦術/時報出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而紅肉則被列為2A級致癌物。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提醒,國人真的是無肉不歡,肉食族很多!這樣的現象值得大家重視,因為加工肉品與紅肉攝取量過高,除了是被證實與癌症有密切關係,也會導致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等疾病。呼籲國人應該趕快去做免費的腸癌篩檢保住健康,同時應儘量少吃加工肉品、燒烤紅肉,以魚肉、瘦鷄肉等白肉來取代。改變飲食習慣 蔬菜、魚肉、瘦鷄肉來取代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研究團隊顯示:以煙燻、鹽漬、加入防腐劑或化學物質處理過的加工肉品,如熱狗、火腿、香腸、牛肉乾與罐頭肉品等,在加工過程中加入了為肉品添色或延長保存期限的化學物質,恐導致產生致癌物質。紅肉經燻烤或高溫烹調,也易產生有害物質,不宜過量。邱淑媞署長呼籲,遠離加工肉品及少吃紅肉,以魚肉、瘦鷄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多吃蔬果,並以烹煮方式以汆燙取代高溫油炸、燒烤等方式。符合條件者快接受篩檢 勿觀望! 大腸癌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首位多年,國健署已依據歐美先進國家醫學實證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為了自己健康,請符合篩檢條件者,勿再猶豫,與縣市政府衛生單位及各地區醫療院所洽詢國健署所補助之大腸癌篩檢,積極接受篩檢,才能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有鑑於大腸癌已逐漸成為國人隱憂,健檢中心針對800多位施做大腸鏡民眾進行調查,發現約兩成的息肉患者中,高達七成以上都是需要切除的腺瘤型息肉,而腺瘤型息肉正是大腸癌前身,再者透過一連串的年齡統計與交差分析,更發現腸道中有息肉的患者年齡下降至39歲,最年輕的息肉患者甚至只有25歲! 而根據國健局公佈國內大腸癌篩檢數據,發現在50至69歲的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的民眾中,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有將近三成六發現有息肉,更有約8%被確診為大腸癌! 健檢中心院長楊培鎮表示,雖然大腸癌是國內十大癌症之首,實際上大腸癌卻是比起其他的癌症更容易預防,甚至是可以近乎完全治療康復的癌症,不過現階段大腸癌爬升至癌症榜首,患者平均年齡更是持續下降,最大的原因除了飲食、生活習慣之外,更重要的是未能有正確的定期健康檢查觀念,導致能夠早期預防的大腸癌人數居然比其他僅能及早發現、治療的癌症人口來的多。楊培鎮指出,想要預防大腸癌最好從每年定期的健康檢查著手,許多民眾雖然有定期健檢的習慣,但檢查項目卻漏了重要的腸胃鏡,導致在健康報告上一切看似健康,卻讓危險、致癌的惡性息肉持續潛伏在腸道內,痛失預防與治療的黃金期。有感於大腸癌年輕化,楊培鎮建議民眾除了平時應減少紅肉、高油脂類食物(如炸雞、薯條等)的攝取之外,應多攝取疏菜水果達到飲食均衡,並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運動習慣,降低息肉生成的機率,若有排便習慣、血便等大腸癌症狀時,應儘速就醫檢查。若是25歲以上大腸癌高風險群(愛吃肉、少吃纖維質食物、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發炎性大腸疾病)的民眾更應定期進行腸胃鏡檢查,確保腸道健康與息肉問題,進而預防癌症產生。(圖片來源/健檢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