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兒童

解決孩子情緒轟炸 先從父母回應下手

解決孩子情緒轟炸 先從父母回應下手#特殊兒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何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世界上沒有人愛動怒,即使是特殊孩子,因為,生氣是很不舒服的。特殊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感知很遲鈍,或根本感受不到,是天生的理解力不佳,因而導致溝通不良。特殊孩子發洩情緒 家長需妥善應對他因常被誤解且又沒能力陳述清楚而感到挫折,只能找讓他有安全感的父母,來發洩長期積壓的委屈、說不出的憎恨和羞愧。不過,他的方式往往讓人難以承受,況且,沒有任何人可當別人一輩子的情緒垃圾桶。當父母開始表達無法接受他的情緒時,孩子會不自覺地越發傾全力將所有憤怒發洩在家長身上;這時,倘若家長自己也沒能量妥善應對,親子雙方就可能陷入嚴重的情緒風暴中。要孩子正向表達 父母先正向解讀、安撫事實上,特殊孩子並不是耍任性、放縱自己生氣,只是藉由憤怒形式來和父母溝通;尤其是自閉症孩童,溝通方式更是與一般人不同。重點是,當孩子丟出情緒的球後,家長能否正確地接住?還是認為孩子是刻意來搗亂?不同的解讀會產生不一樣的對待態度:如果家長用負向角度來解讀孩子的心,孩子就永遠呈現出負向的樣貌;倘若父母能正向地解讀、正向地安撫,孩子就會開始學習正向的表達。(本文摘自/暴走小孩,淡定父母/心靈工坊)

調查:特殊兒童遭排擠 恐致嚴重憂鬱

調查:特殊兒童遭排擠 恐致嚴重憂鬱#特殊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對抗慢性疾病或是發展障礙已經足以讓孩子感到沮喪,然而,若因此被同儕冷落、忽視和霸凌更是讓這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感到焦慮和憂鬱的主要原因。這是南卡羅萊納醫科大學Margaret Ellis McKenna醫師主持,針對霸凌、冷落以及慢性疾病對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心理健康上的影響進行調查所下的結論,並在美國波士頓舉辦的小兒科學術協會年會所發表。參與研究的孩子年齡介於8至17歲間,研究者利用他們到兒童醫院例行門診的機會進行調查,總計有109位孩子和他們的父母親或監護人完成焦慮和憂鬱症狀篩選的問卷。此外,孩子們同時也接受評估是否曾經受同儕霸凌或排擠。這些孩子主要的診斷包括注意力缺損/過動症(39%)、囊腫性纖維化(22%)、一型或二型糖尿病(19%)、鐮狀細胞性貧血(11%)、肥胖(11%)、學習障礙(11%)、泛自閉症障礙(9%)以及身材矮小(6%),部分的孩子則有上述一項以上的診斷。研究指出,根據這些孩子填寫的問卷結果顯示,被霸凌和或是被排擠是預測憂鬱和焦慮症狀增加的最強指標;若同時考慮父母和孩子的問卷結果,則被排擠是最強的指標。身心醫學科醫師吳佑佑指出,對於亞斯伯格症、自閉症等疾病患者來說,由於患者本身語言表達及理解上的問題加上情緒處理的困難,本來就可能讓患者在與人相處上會產生問題。年齡小的孩子之間會受大人們的影響,大人對疾病的認識及態度更為重要,也就是平日最常和孩子相處的老師與家長,如果能夠用平常心、正確的認知來看待他們的特殊性,相信對於孩子間的相處是會有幫助的。另一方面,對患者而言,適當的介入,如社交技巧的訓練、藥物治療等,也是不應被忽略的。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 如同當我們被孤立或被排斥會有不愉快或不舒服的感覺,長期處在此狀態常常也會因人際關係不良造成心理壓力。兒童、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與自信建立的重要時期,會非常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在人際關係不良的改善上,我們可用社會技巧訓練,從打招呼、輪流、分享、合作等技巧著手,目的即是建立友伴及群體的關係,皆在維持好的感覺。上述研究提到特殊兒受同儕排擠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而改善之道不單從同儕著手,家人與老師更是首要關鍵,學校也應有清楚的政策,預防特殊兒童被排擠的問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