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治療

改善思覺失調症 「音樂治療」敞心門

改善思覺失調症 「音樂治療」敞心門#音樂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美(化名)患有思覺失調症,常在各種場合當中表現出不適切的情緒,並且拒絕與他人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家人帶至精神科就診評估,職能治療師轉介小美參與音樂治療團體,與音樂治療師共同介入。在3個月的音樂治療團體中,小美漸漸與其他成員建立起良性的互動關係。某次小美被一首與兒時經驗有關的歌曲觸碰到內心,便開始產生信任感,主動與其他人分享。「音樂治療」針對個案設計相對應治療方式雙和醫院精神科職能治療師張恩加說明,「音樂治療」是治療師利用音樂各種特性,主要針對身、心方面,對生理疾病或心理疾病患者進行治療。藉音樂多元豐富的面貌,與治療對象在治療關係中互動,達成個案治療目標。不同個案會因其音樂經驗的差異,而影響治療過程中的選擇。音樂治療師在治療前,會先瞭解個案過去喜歡的音樂種類,再針對個案的治療目標,設計相對應的治療方式。透過音樂為媒介建立治療關係 改善語言、表達、肢體等音樂治療適用族群涵蓋非常廣泛,從新生兒到銀髮族,不同生命階段的各種身心疾病患者,都可受惠於音樂治療。邱雯琪音樂治療師表示,音樂治療不單只是聽聽音樂,而需要經由受訓過的專業人員來執行,才能發揮出音樂的治療效益。透過音樂的媒介建立治療關係,一旦音樂治療師與個案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再藉其引導個案的情緒、穩定其精神狀態,可達到縮短治療時間,進而改善語言溝通、表達能力、肢體功能復健、認知感官經驗學習、情緒表達能力、社會互動行為學習等問題。

醫訊/身心SPA活動

醫訊/身心SPA活動#音樂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北投農禪寺為文化部文資局與台北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所審定的台北知名古蹟,其坐落於關渡平原農田之中,該古寺長期熱心公益,為了慶祝多年的改擴建落成啟用,而舉辦了一連串的慶典活動,其中特舉辦有益身心的放鬆活動,以適合現代勞工、上班族闔家體驗及分享。 為此,農禪寺特舉辦「農禪寺新建落成啟用大典暨系列活動」,當天特有四個活動區,其內容分別為心靈音樂放鬆、茶藝品嚐放鬆、身體柔軟運動放鬆、池畔靜心靜坐放鬆,藉此讓平常忙碌的現代人可以當下身心放鬆,找回純真的喜悅。活動須事先報名,名額有限,請及早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與禦寒衣物。名稱:農禪寺新建落成啟用大典暨系列活動~禪意、禪藝時間:101年12月30日(日)下午19:00~21:30(報到:18:00~ 18:40 )地點:農禪寺(台北北投區大業路65巷89號,近捷運紅線奇岩站)巷口大帳篷外報到洽詢:02-2893 3161線上報名http://ddmplus.ddm.org.tw/Z30ActPage/Z0DataPage.aspx?stype=1&ddlType=Type01&AVTNR=A201200637

刺激生命力「樂」來越快樂

刺激生命力「樂」來越快樂#音樂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江南Style」的騎馬舞全球暴紅,韓國音樂治療師金言智曾指出,利用「江南」樂曲進行音樂治療後,壓力大的患者顯得輕鬆自在且開懷大笑。音樂真的這麼神奇?真的可以進行治療嗎?8歲的安安是名罹患亞斯伯格症的小朋友,當他一進到治療室,就帶著他的小玩偶躲到櫥櫃裡、窗簾後面或桌子底下,治療師必須誘導安安願意參與治療,所以當安安躲起來偷看、自己唱歌或敲桌子時,治療師就會利用樂器彈奏模仿他的動作,或製造出和他發出的聲音所相對應的音樂做交流,促使安安不再躲藏,現身並拿起樂器,或走到鍵盤旁,和治療師進行互動。梧棲童綜合醫院的音樂治療師洪婉芳指出,音樂治療是針對每位不同的患者情況,安排不同的音樂治療,治療師可利用音樂讓病患轉換心情,所以會製造和創造許多不同的音樂,對病患的動作或聲音進行模仿,來代替治療師和個案的口語對話。音樂治療適合的對象包含發展遲緩、自閉症、唐氏症、身心障礙等兒童或青少年,以及長期失眠、壓力大、神經損傷、安寧療養、阿茲海默症等成年或老年人;治療師會依照個案的心智、情緒表達、語言表達、肢體、社交活動等情況,設計一連串的音樂治療活動。洪婉芳表示,音樂不僅可以陶冶心靈、放鬆肢體和抒解解壓力,還可以藉由使用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刺激腦部細胞、自律神經和身體反應,恢復或重建心智、肢體、情緒或社會行為上的不足之處。很多患者因為不懂音樂、不會彈奏樂器,所以抗拒進行音樂治療,她說其實患者並不需要畏懼音樂而退縮,療程中都有治療師在旁協助,患者來到治療室需要做的,就是要「做最真實的自己」。洪婉芳補充,音樂治療是一種長期性的治療,經由一連串的療癒過程,才能讓患者達到恢復、維持、或改善生理、心理與情緒的問題。

音樂治療 選擇適合的音樂為首要

音樂治療 選擇適合的音樂為首要#音樂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小翔」是一個在口語表達上有些許困難的小朋友,先天上的限制加上得不到足夠的正向回饋,漸漸降低了他表達的動機。但是透過音樂治療,他從「一比丫丫」這首兒歌得到了明顯的表達進步。一開始他只能隨著旋律哼哼模糊的旋律,在之後的訓練中,不但可以跟著音樂唱出每一句最後面的「丫」,甚至在最後能夠清楚的一個人獨自唱完整首歌曲。音樂無時無刻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人類將聲音排列組合,成為變化萬千的音樂型態,並且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甚至不同的文化中賦予了意義。音樂可能成為了一種訊號、代表了一個儀式、傳承了某種溝通方式,還能運用音樂作為媒介來進行「音樂治療」。台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音樂治療師賴彥伯指出,「音樂治療」這四個字對於台東,算是個陌生的名詞。選擇將一個正在萌芽的治療方法帶入家庭做治療,算是一個很大膽並創新的舉動。常常被家長問到:音樂治療是聽音樂嗎?我們都不會演奏樂器,怎麼進行音樂治療呢?甚至有的還拿著莫札特的CD,詢問莫札特的音樂是不是有特別的功效?面對這些滿滿的問號,藉由行動早療(註)這個最直接的方式,讓更多人認識什麼是音樂治療,也讓更多有需要的孩子能夠藉此獲得幫助。「音樂治療師」、「個案」、「音樂和音樂經驗」為音樂治療的三大要素。音樂治療師針對每個不同的個案進行評估,設立專屬的目標,除了設計治療計畫來讓個案的身、心、靈達到改善、恢復、成長,也在療育後進行療後評估,進行繼續治療、轉介或結案等動作,這就是一個完整的音樂治療療程。換句話說,音樂治療是一種藉由音樂媒材為中介的「治療方式」,並非只注重於教導個案如何「演奏樂器」,所以許多沒有樂器演奏經驗的個案,在治療的過程中也能容易的參與其中。如何選擇音樂及樂器,則是需要經過謹慎周全的考慮,才能恰當的將音樂媒材用在治療當中。每個年齡層,都有屬於自己所熟悉的歌曲,例如:小朋友的兒歌、青少年的流行歌曲、銀髮族最愛的經典老歌等,而這些熟悉的音樂,常常是最能夠引起共鳴的中介。音樂治療師會依照專業判斷,選擇不同的音樂類型來進行治療,所以音樂治療並不是只使用古典音樂,更不是聽聽心靈音樂就能夠百病痊癒。還有,音樂治療時並沒有所謂絕對正確的音樂,只有適合不適合的音樂。選擇個案適合的音樂,設定專屬的目標,在一個愉悅的環境中進行治療,是音樂治療在行動早療中最好的寫照。行動早療帶著音樂,走到每一個角落,讓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充滿了音樂,也讓音樂幫助每位需要幫助的人。註:「行動早療」是由復健科治療師走出醫院、走入需要早療服務的家庭,來協助、輔導及陪伴發展遲緩兒童,進行早期療育。(資料來源:東基公益電子報73期)

糟糕!我家有個自閉兒!

糟糕!我家有個自閉兒!#音樂治療

文/台灣整合醫學赫尼曼診所 莊婕荺 音樂治療師「我家有個自閉兒…我該怎麼辦?」這是每次我去演講,家長哭著問我的話。2006回台對自閉症兒童開始進行臨床研究,發現台灣家長的恐慌、多半是從不知所措到自以為是。應台灣整合醫學中心之邀演講也發現,有些積極的家長會找出很多的方法,甚至親自參予研究,其實家庭為養育與教育孩子最重要之生長環境之一,也是在促進家庭成員生理、心理、情感和社會之啟蒙的地方,所以也因此家庭成員對發展遲緩兒童的照顧態度、養育教育、親子互動,都可能會影響早期療育的效果。所以家長願意積極參予,是比起不管、不問、不關心的家長好,但太過積極有時會發生先入為主或自以為是的觀念,到頭來孩子便成了實驗品,耽誤了孩子的治療黃金時期,也是令人扼腕。其實幼兒成長過程中,家長佔著極重大的角色,學習哪一種治療,家長的互動與動機非常重要。另一方消極的家長則是無助的看著治療師,什麼也不願意嘗試,讓孩子未能及時有療癒的機會,甚至有些家庭的長者,還認為不要浪費在這些孩子身上,更讓人痛心。可以發現的是,就是自閉症兒童語言的表達比一般同年齡的還要不順暢,也常常不懂得語意的運用,可是歌唱確很清楚,也應証了:在2004年美國大學期刊發表一個實驗,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與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實驗的方式是測驗受試者對語句的理解力,特別找來17位患有自閉症以及對照組17位正常人,同時並來觀察受試者腦部活動的情形。大腦處理語言的有兩個區域,維尼克區(Wernicke's area)負責處理的是一個句子當中,個別單字的意義,而布羅卡區(Broca's area)負責的是對句子的理解,語言理解與表達的能力不只是這兩個腦區的各自運作:聯結這一前一後語言處理區域被稱做拱型神經束(arcuate fasciculus)的神經元纖維,一旦阻塞,單字就不法連結成句子。而這個測式發現了自閉症患者在大腦維尼克區的活動較布羅卡區來得活躍。我就懷疑是不是自閉症的兒童其拱型神經束有阻塞,於是我決定用,以對位式組織的音樂,再加上音量比一般還要大聲一點,用以共振的效果,來疏通,卻有驚人的發現,我發現當他們聽完,言語的表達,卻是直接爾且完整的,那是不加思考的!到底要學甚麼治療?問題一:孩童語言遲緩,學繪畫治療好嗎?針對我對自閉兒學習與音樂治療課程:包含了音樂與統合,音樂與繪畫,音樂與行為矯正,音樂與互動,音樂與歌唱,並從中找出孩童的特點,加強學習。案例一:D童4歲,中度,語言發展遲緩,情緒不穩。母親很積極參予許多課程,幾乎將所有所學的新課程運用到孩童身上,也不管課程是否適合孩子。在我輔導治療當中我發現孩子可以藉音樂和繪畫溝通,而且有很高的天份,立刻與家長分享。孰料家長立刻排了繪畫課程,結果是我們的原本找到的孩子的溝通,無法進行。4歲孩童的專注力只有10~20分鐘,學畫的時間太長,當然效果不佳。6歲以前的孩童握筆與專心度還不很完整,音樂療法中的音樂與繪畫要的是他將聽到的感受以繪畫輕鬆表現出來,所以他們的畫,是為了觀察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以及當他們聽到快、慢、旋律、或斷奏時,從畫裡的表現,進而瞭解他們想表達的語言。並非花長時間,教導技巧,如果孩子到後來只是無聊的拿畫筆來玩,就失去意義。問題二:只要有新治療就去嘗試好嗎?孩子喜歡就好,對嗎?通常我會建議家長先試一陣子,觀察孩子的進步與未來幫助性,並與老師商量是否適合學習,當然這不是依據孩子的喜好,因為確定學習後,必須要有長期計畫,直到孩子到國中階段,情緒與人格建立完成。自閉兒很怕新環境或學習新事物,要與人建立關係也需要時間,我遇到很多家長來學一期,孩子與老師才剛熟悉,也沒跟老師溝通是否適合,就立刻決定再換種不同的治療,最後孩子不知所措,沒有一件事可以完成,缺乏成就感後又回到自己的世界。案例二:E童:10歲,重度,3歲就開始參加各項治療,排毒、騎馬、物理治療、統合治療…等,只要碰到挫折,家長就再找新的療法,結果孩子只好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學習,也無法靜下來。 問題三:自閉兒有固執的行為,特別是數字,所以不要給他看到數字對嗎?老生常談自閉症兒童的問題不是在智力障礙,而是情緒障礙,情緒的來源是來自不安全感。若數字是他們的長項,就要以此長項再加強,很多有名的科學家都有自閉傾向,無法在校學習,只好在家學習,如果家長讓孩子適性發展反而成就非凡。可惜的是台灣有些自稱是自閉兒的專家,居然掩蓋了自閉兒的強項,要家長打亂他們。案例三:F童6歲,中度,從4歲開始就學習,母親屬於積極參與型,當孩子很規矩的排列任何事物,母親卻一要他弄亂次序,孩子喜歡數字,母親卻不要他看數字,弄亂一切規矩的事務結果孩子排列,一直被否決,脾氣變得暴躁,無法安靜,弄亂一切規矩的事物,原本可以學習與教導的變得無法進行。問題四:哪種是最好的治療?沒有何謂最好的治療,哪些治療適合你的孩子,就不要輕言放棄,就算遇到瓶頸也要鼓勵學習,如果課程的安排是全方位的,老師也去有愛心耐心,課程也是針對孩子,那就是好的學習治療,我認為家長也要成長,但是治療還是要交由專業,畢竟各司其職才能讓孩子受到完善而非混亂的學習。 案例四:D童12歲,重度,情緒不穩,學習遇瓶頸時會用撞頭發洩情緒,從未學過任何療法。2006開始學音樂治療,情緒穩定,即沒再發生撞頭問題,學習十分快樂,順利畢業,進入國中,不但如此,慣性的發音,與不定期抽蓄,也漸漸解除,自信心越來越強,學習越來越快樂。家長的態度,是完全信任老師,雖然中間也曾質疑音樂治療方法?不過經過老師解釋與規劃,不曾間斷,現在已經會兩手彈鋼琴。問題五:音樂治療只對自閉症的兒童有效嗎?A:很多人都會很好奇音樂治療的功效,我在德國與台灣做了很多的研究,我發現早期療育的兒童對音樂與樂器是充滿好奇,有一個自閉孩子在2歲半時,被醫師判斷為無語言表達能力,上一年的音樂治療課後,在回醫院檢查後,確定為語言能力為8歲,我們很高興他如此的成長,甚至有些孩子,我們繼續追蹤,有些孩子可以從特殊班到資優班,我們相信音樂治療對自閉兒童有驚人的效果。有時單獨的物理治療不見的會輔助他們在短期內有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藉著音樂以及音樂的互動,去激發孩童內心潛在的音樂律動去幫助自我的的實現,會比自己單調的練習更有效。但是只有對自閉兒有效嗎?在國內我做了很多的個案,成果很驚人是我我感到欣慰的。例如:有個很嚴重的腦性麻痺兒童,她的手腳是無法正確的輔助的,所以我用音樂的啟發讓他想要演奏樂器,他拿起小銅把要對準敲擊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可是當他對準敲上的那一刻,我和他的父母都感動的哭了,十次的課程,總算讓他能準確的碰上,對一般的人也許輕而易舉,可是對腦麻的兒童是要費盡全身的力量才能做得到的,這孩子已經三歲了,三歲以前他根本不知道雙手握準東西對準是如何的感覺,十次的音樂治療我們作到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