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發展

總用手機保母安撫幼兒 恐礙心智發展

總用手機保母安撫幼兒 恐礙心智發展#心智發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兒童節即將到來,各界舉行慶祝形式,都希望兒童們能健康快樂的長大。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主任黃雪婷醫師提醒,除了教育、醫療、生活所需,臨床接觸的發展遲緩個案中,發現家長將自己的責任及功能弱化。最常發生父母遇到孩子在哭鬧或不乖乖吃飯時丟給孩子手機或是平板,但是使用這些產品會對兒童的視力及肌肉發展有直接的影響,減少動態活動的時間也提高兒童肥胖的機率,最無形也是最嚴重的影響孩童的語言能力及人際互動與情緒表現。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的是有溫度的陪伴,對其情緒穩定、心智發展有相當大的助益。有溫度的陪伴 以繪本、扮家家酒遊戲取代3C產品黃雪婷醫師表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有溫度的陪伴,3C產品不應該被當作安撫的工具,還有許多物品可以使用。例如繪本,透過圖案閱讀可以讓親子一起發掘文字沒有描述到的細節,繪本內的文字也有別於一般的口語對話,可提升孩子語言表達的能力及增加詞彙量。扮家家酒遊戲可以訓練孩子的想像力、學習與他人合作及分享的能力、加強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透過玩遊戲的過程中家長也可以觀察到孩子的興趣,陪伴過程中讓孩子學習在互動中做出合宜的情緒表現,更可以讓親子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家長的教育與陪伴是影響孩子人格養成的重要關鍵。早期療育介入 幫助減輕發展遲緩甚至趕上學習進度引起發展遲緩兒童的原因很多,大多數成因仍不明,目前能被發現的原因約僅占20%至25%,其中包括環境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及腦神經、肌肉系統疾病等。一般大部分的家長對孩子的發展遲緩現象並沒有警覺性,大多是入學後與其他孩子相比才發現,錯失及早療育的機會。若能透過早期療育的介入,包括: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福利服務等,可能使兒童的發展遲緩現象減輕,甚至一部分的孩子經過早期療育而趕上學習進展,減少對家庭及社會的負擔。發展遲緩包括粗動作、精細動作、溝通與語言發展、認知與社會性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學齡前期的發展遲緩比例約6至8%,包含4大項目:粗動作、精細動作、溝通與語言發展及認知與社會性,當大部分孩子都可做到但你的孩子卻無法做到,就有可能是發展遲緩的兒童。發展遲緩需要經由各職類的工具檢查來確診,早期診斷找出原因,及早介入安排合適的療育,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順利在學齡期回歸主流教育體系,也能訓練孩子生活自理技巧,減少家庭及社會的負擔。適逢兒童節,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健康平安,更期許大人們能夠建置一個讓孩子快樂成長的環境。

《早到的小天使》兒童的心智與行為發展

《早到的小天使》兒童的心智與行為發展#心智發展

【文章出處】www.pbf.org.tw子女是上帝賜予的最大產業,是生命的延續,每一位父母都投注無限期盼與關愛在子女身上。從孩子初生開始,由稚嫩長大成人之前,不但孩子的身體健康需要呵護,心靈的成長更值得關懷。其中早產兒是「提早到來的小天使」,比起一般的幼兒更顯的嬌嫩與細緻,除了提前到來的「驚、喜」之外,父母親需要付出比平常更多、更大的心血,來澆灌稚嫩的生命長大茁壯。近年來我國新生兒醫療照顧有長足的進步,在早產兒初生階段的生理問題醫療照顧之外,往後的心智發展就成了關注的焦點。到底這些早到的小天使,是否注定要經歷辛苦的成長過程?心智發展與足月產的兒童有何差異?早產兒童是否比較容易出現心智發展障礙?該如何幫助有心智發展困難的孩子?這些都是有待探討的主題。 認識正常的兒童發展 幼兒的發展有下列五大領域:一、適應能力:發展與年齡相當的自理能力,以及在不同場合的適應能力。二、認知能力:發展與年齡相當的智力功能,尤其是理解、表達與認知。三、溝通能力:表達感受的能力,包括口語能力與非口語之手勢、文字、表情等。四、生理發育:生長發育、大小肌肉的動作協調等。五、社會與情緒:發展與年齡相符的瞭解他人之感受的能力,發展合宜且令人接受的行為。可以依據幼兒在上述五大領育的發展表現,初步評估兒童的身心發展。 身心發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Genetic Epistemology),並沒有速成的捷徑。在運動發展方面,正常的小孩通常在六個月左右先學會坐、九個月左右可以爬得很好、一歲左右學走路、兩歲左右可以爬樓梯、直到三歲左右才可能真正學會小便控制。語言與人際溝通方面:孩子在出生不久之後就會自己微笑,直到四個月左右才會對媽媽笑,六個月左右怕陌生人,九個月左右牙牙學語,一歲左右會揮手再見,一歲半左右才有意義的叫爸爸、媽媽。邏輯與抽象思考:三歲以前,情緒反應經常是伴隨著周遭環境的刺激,三到六歲左右才逐漸地學會數數目等具體的推理概念,抽象的邏輯思考要在六歲以後才會逐漸發展,直到青春期以後才慢慢成熟。 平日可以利用簡易兒童發展量表來進行初步的篩檢工作。一般幼兒發展篩選量表的編製強調簡易、快速、容易使用,主要的目的是協助老師與家長認識幼兒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並在懷疑幼兒可能有發展遲緩現象時,知道如何轉介進一步診療。(幼兒發展里程碑,請參考文末之簡易兒童發展量表) 兒童常見的心智發展障礙透過教育、社政及衛生行政機關的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六歲以前發展遲緩兒童的比例約佔0.5~1.0%左右,發展遲緩個案中男性出現比例高於女性,最常見的發展問題首推「語言」、「認知」問題,「精細動作」、「行動」、「自理」、「社會情緒」等問題次之。幼兒在三歲前以「行動」和「精細動作」發展問題最常見,三歲後則主要為「語言」問題,「認知」和「精細動作」問題次之。 學齡兒童常見的心智發展障礙與盛行率如下:智能發展遲緩(智能不足)1%、溝通疾患(語言學習障礙)3~5%、注意力欠缺過動症(過動症)3~5%、自閉症及其他廣泛發展性疾患 2~5/10000、情緒障礙(焦慮、憂鬱)5~10%、學習疾患(閱讀、數學、文字表達)2~10%、運動技能疾患 3~6%、品行疾患 2~16%、抽搐症 4~5/10000。 早產兒童的心智發展大致上,早產兒童的心智發展過程與足月產的兒童並無差異,但是早產兒童因為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就出生,是許多心智障礙的高危險群。至於早產兒童心智障礙發生的機率,則視實際早產的情況、生產併發症與醫療照顧品質等因素而有顯著差異。 一般而言,嚴重的幼兒心智發展障礙大多在三歲以前就能清楚地被父母親察覺並加以診斷,例如:嚴重智能不足、生長發育遲緩等。某些較輕微的心智障礙,例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學習障礙、感覺統合異常、情緒障礙等,可能需要等到孩子稍大之後,才會被家人察覺,進而接受診療。 兒童心智發展的診察與評估兒童心智發展的評估,需包含生理與、心智(心理)與社會環境多方面的評估,完整的評估通常需要各個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幼兒的心智功能評估需包括:語言能力、智力功能與心理狀態,常用的標準化心智發展評估工具,包括3歲以前:貝萊嬰兒發展量表(BSID-II);3~6歲:魏氏學齡前智力測驗(WPPSI);6~15歲:魏氏兒童智力測驗(WISC)。 心智發展的評估應包含下列六大向度:一、發育與生理功能評估:排除重大生理疾病的可能。二、語言與智力發展(IQ):排除智能不足(MR)與學習障礙(Learning disorders)的可能。三、注意力持續度評估(Attention & Concentration):排除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D, ADHD)的可能。四、人際互動評估(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排除自閉症(Autism)與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的可能。五、兒童心理衡鑑:排除情緒與行為障礙(Behavioral emotional disorders)的可能。六、家庭社會環境評估:排除適應障礙(Adjustment and stress related disorders)與學習機會不足的可能。 如何協助孩子成長每一個孩子的資質、生長情況、發展速度與成長環境不同,所需要的協助也不一樣。早在兩千年前,孔子就強調『因材施教』的重要,父母的角色乃在於幫助孩子,盡可能發揮本身的潛能,如何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比一謂地要求孩子,甚至揠苗助長好得多。在愛與寬容中長大的孩子,將會開朗而有自信;過度要求與責備下長大的孩子,將會退縮與自卑。 協助孩子克服成長的難關,應該具備下列條件:一、足夠的愛心,因為以愛當基礎,關懷才有力量。二、無限的耐心,教養孩子需要付出耐心與時間,不可揠苗助長。三、正確的知識,瞭解正常孩子的成長過程,以及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難阻礙,才能適時提供必要的協助。四、正確的方法,正確引導孩子拓展視野,培養多方面興趣,充分發展潛能。當懷疑孩子可能有心智發展問題時,不要諱疾忌醫,愈早尋求診療,愈能給予孩子最恰當的幫助。(資料提供: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林志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