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懷了第三胎的35歲張女士,一日早上突然在家暈厥昏倒,丈夫緊急送往醫院,醒後伴隨著頭痛、視力模糊等症狀,測量血壓為190/110毫米汞柱,緊接著發生抽搐及昏迷,醫師判斷為「子癇症」。產房立即啟動高危險妊娠團隊,給予控制血壓、穩定心肺功能及預防抽搐等處置,並緊急進行剖腹生產。約10分鐘內便將早產、體重不到2000公克的男嬰順利產出,並由新生兒加護病房接手後續照護,張女士術後也在醫護人員的細心照料下健康出院。子癇前症(又稱妊娠毒血症)出現於媽媽懷孕20週之後,孕婦血壓變高(大於140/90mmHg),且合併出現蛋白尿(單次大於2+或24小時蛋白質累積量超過5克)、水腫,嚴重的會發生肺水腫、腦中風及凝血功能異常等狀況;此些變化並非單一症狀,而是像一個連續性變化所產生的重奏曲。大千綜合醫院婦產科主任周志恆說,「妊娠高血壓」是屬於高危險的懷孕,若引發子癇症將使母親及胎兒產生更嚴重的合併症。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五萬名孕婦不幸因子癇前症死亡,在台灣則是約有2%~5%的發生率,每200個孕婦當中,其中就會有一位孕婦發生小於34週的早發型子癇前症。孕婦罹患子癇症 嚴重恐導致腦部受損及昏迷周志恆主任表示子癇症是指孕婦因妊娠毒血症而引發癲癇抽搐的情形出現。引發子癇症的原因,主要與產婦的高血壓、組織水腫有關係,腦部水腫會讓腦部不正常放電,使病人產生強直、抽搐或昏迷的現象。「子癇前症」症狀有高血壓(血壓超過140/90 mmHg)、蛋白尿、水腫、頭痛、肝功能異常、尿量減少、視力模糊、頸部僵硬、子宮內胎兒發育遲滯。而嚴重子癇前症則除了上述症狀,孕婦血壓會大於160/110 mmHg、24小時尿液蛋白質流失大於5公克、24小時尿液少於400毫公升,並可能有上腹部疼痛的現象。子癲前症容易發生在有子癇前症、子癇症家族史者,多胎胞、肥胖、羊水過多、初產婦、產婦有糖尿病或慢性血管性疾病、腎臟疾病、高齡產婦等都有可能發生。若發生子癇症必須立即控制血壓、維持呼吸及預防再次癲癇發作等措施,以免發生吸入性肺炎、肝腎衰竭等問題,嚴重時將導致腦部受損及昏迷。預防子癇症重點預防子癇症,飲食上可以減少鹽分攝取,少吃醃漬、油炸類食物、多多休息、定期產檢追蹤血壓,並注意是否有惡化的症狀產生,例如嚴重頭痛、視力模糊、全身水腫及呼吸困難等,做好隨時提早生產的準備。若非母體本身體質併發造成子癇前症,在生產時胎盤分娩出母體後,這些影響也會有所改善,除非併發不可逆的狀況(例如:中風),而這些影響則需要透過長時間的療養復健,才有可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