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事

親子教養 傾聽孩子說話很重要

親子教養 傾聽孩子說話很重要#心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阿德勒心理學課程採取不獎賞,也不懲罰,是沒有「賞罰」的教養方式。我們認為,使用賞(讚美)和罰(責罵)的教養方式,其目標只是教導,而非培養孩子產生「我有能力」、「大家都是我的夥伴」的感覺。例如:當孩子不肯唸書的時候,你嚴厲的責罵他說,不唸書的話,會得到「沒有點心、不可以看電視」等等他討厭的懲罰。如此一來,孩子學到了什麼?反之,如果孩子認真唸書,你便拚命的讚美,甚至買他喜歡的東西,作為鼓勵的獎品。這樣的孩子又學到了什麼呢?家長一旦使用賞罰的模式來進行教養,代表從外界來刺激孩子,就像訓練動物一般,或許短時間見效,但長期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請大家仔細思考一下。這個單元,我們建議家長用「賦予勇氣」取代賞罰,讓孩子明瞭,在社會上我們要做該做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而身為父母既不能像皇帝,高壓權威式支配孩子生活;也不能像奴隸般,永遠服務孩子。那麼,「賦予勇氣」到底是怎樣的教養方式呢?讓我們來看看山野家的案例。看了剛剛的實例,你認為阿楓的回應,符合阿德勒心理學中教養孩子的心理層面目標嗎?有傳達了「我有能力」、「母親是我的夥伴」這樣的信念給大樹嗎?從大樹的立場來看──或許他感覺:「本來想跟媽媽分享和朋友玩耍的快樂,想跟她聊晚餐的話題,卻被拒絕。原來我就像媽媽說的,是個一無是處的壞孩子啊!真難過︙︙媽媽好恐怖!她如果不肯給我吃最愛的飯後甜點,那可就糟糕了!沒辦法,還是快點去寫功課吧!」他也有可能認為:「媽媽不但不聽我說話,狠狠的罵了我一頓,還抓住我的弱點,叫我照她說的話行動,我又不是她的傀儡!管他的,別生氣!只要把功課寫完,就沒事了!」說不定大樹會想:「是啊,原來像媽媽那樣,非常生氣的大聲說話,抓住別人的弱點,就可以讓別人聽話。真可惜,下回要用這個方法對付媽媽。」以上不管是哪一種想法,大樹都極可能從阿楓的回應,學到不太好的事情。(本文摘自/3歲起,阿德勒式勇氣育兒/遠流出版社)

心事馬上洩漏?肢體害的啦

心事馬上洩漏?肢體害的啦#心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的走姿、站姿和坐姿洩漏出許多事,關於我們的態度和當下的情緒,很顯然,心念會對身體產生影響,情緒會促成荷爾蒙的分泌,血液循環會增強或是受到抑制,結果是我們會一躍而起或是全身僵硬,隨著我們的情緒狀態,我們會垂頭喪氣地坐著或是全身痙攣,走起路來會興高采烈或是猶豫不決。無法忽視別人的信號 會立刻詮釋我們的身體無法保持沉默,而我們也無法忽視別人發出的身體信號,會立刻加以詮釋,有些信號我們單憑直覺就能正確解讀,我們絕對不會認為一個跺腳的人生性猶豫,蹲坐在椅子邊緣的人通常不會被視為特別勇敢,由於肢體語言十分複雜,不像前述這2個例子這麼明確,有一部分必須像學習一種外語一樣加以學習。通常我們能夠與旁人保持的正確距離當人與人互相溝通,他們會保持一段距離或是十分靠近──這涉及不同的訊息,通常我們很能夠判別與旁人之間應保持的正確距離,並且本能地做出讓彼此都自在的舉止,然而,在電梯裡我們被迫靠近彼此,因此我們會盡量忽視其他人的存在,凝視前方,避免和別人做目光接觸。服裝和飾品 是文化塑造出的表現形式服裝和飾品是由文化塑造出的肢體語言表現形式,我們藉由選擇自己的服飾來決定我們想當龐克族、普通人、商務人士還是運動員,當我們選擇要繫哪一條領帶或是戴上一條珍珠項鍊,並不只是因為我們喜歡那條領帶或項鍊,而是為了傳遞訊息。為了顯示出我們屬於某個特定族群,顯示出自己是有錢人,或是顯示出我們一點也不在乎別人對我們的想法,因為在服裝上有一套規範,我們參加喪禮時會穿上深色服裝,去聽歌劇時不會穿熱褲,如果我們不遵守這套規範,就清楚地傳達出一種訊息。(本文摘自/你的身體,正在洩漏你的秘密:3個步驟,解開肢體語言的密碼!/平安文化)

有心事別再不說 再不說恐早死!

有心事別再不說 再不說恐早死!#心事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鄉土劇裏頭,時常出現某個配角因為隱忍悲痛及憤怒過久,在爆發之際,突然手掐心臟,一臉猙獰的樣子,隨後倒地不起,隔天送醫不治的精彩劇情,但這樣的情節,並不是瞎掰!因為根據美國一項研究結果發現,經常壓抑憤怒、悲傷情緒的人,罹癌機率較,會與別人說心事的人高出近七成,當然,也較容易早死!心事藏心裡都不說 將不利身體健康美國哈佛大學與羅徹斯特大學,於1996年找了七百多位平均年齡為四十四歲的受測者,先讓他們填妥問卷,了解壓抑情緒的程度。而在十二年之後,這七百多位的受測者,已有111人死亡,再進一步分析,這些死亡的受測者,大部分皆死於心臟疾病,而且多數都是當時做問卷,較會壓抑情緒的人。不說心事 罹癌機率恐高出七成而研究結果也進一步作出統計,較會壓抑情緒的族群,比會與別人說心事的族群,死亡風險高出三成之多,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也高出近五成,更令人驚訝的是,罹癌風險更是高出七成以上!對此,研究團隊粗略推估,這些壓抑情緒的人較一般人容易早死的原因可能是,這些人在憤怒或憂鬱無處可宣洩時,會選擇利用吸菸、酗酒、高熱量食物,來緩解壓力,進而影響到身體健康。

男人有煩惱別硬ㄍ一ㄥ! 勇敢說出來避憾事發生

男人有煩惱別硬ㄍ一ㄥ! 勇敢說出來避憾事發生#心事

60歲的老張望著身體健康檢查報告發呆,40歲的周先生為了負擔貸款過著日復一日的加班生活,24歲的阿明是社會新鮮人但工作還沒有著落…。他們的生活遇到了困境,甚是百感交集、萬念俱灰;當他們選擇以自殺來處理困境,帶來的不是問題的解決,反而是將自己推入一條不歸路、也令關心自己的親友擔心與不捨。其實,他們可以不必自己一個人面對。類似上述面臨的生活問題在社會新聞中反覆出現,其中部分民眾在遭遇困境時因找不到合適的解決方式,而出現了自殺的行為。根據衛生署於今年6月15日所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99年全國自殺死亡人數中,7成為男性,3成為女性;臺北市男性自殺死亡率亦比女性高,而99年自殺死亡人數中,6成4為男性,3成6為女性,男性自殺死亡率為女性自殺死亡率的1.8倍。若針對男、女性自殺方式進行比較,發現男性使用致命性自殺方式前兩名的比率為女性的1.3倍。從男性的自殺問題,顯示男性的身心健康需我們一同重視與守護,以避免不可挽回的遺憾。不同年齡層的男性所遭遇的困境並不相同。依據北市社區心理諮商門診服務的資料顯示,目前男性使用者(31.5%)遠遠低於女性使用者(68.5%)。因此,男性一般需要旁人親友更多關注,設身處地的關懷才能貼近受困者的想法,也才有適時提供協助的機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