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殘

滿臉豆花 54%青少年曾自傷

滿臉豆花 54%青少年曾自傷#自殘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考試壓力、青春痘和氣喘,是青春期的孩子最重視的事,考試壓力伴隨痘痘冒不停,身體毛病也接連而來,若此階段的孩子有異常的行為,別以為只是青春期的叛逆,他們正面臨情緒的震盪期,根據一篇刊載於2016年5月《衛報》(The Guardian)中的英國研究指出,考試壓力、青春痘和氣喘是影響兒童和青少年自殺的主要焦慮因素。超過一半孩子曾有自傷行為該研究以英國介於10~19歲的145個自殺個案,針對130件個案進行自殺因素調查,發現個案中超過一半(54%)的孩子曾有自傷行為,有27%過世前一周曾表達自殺意念,有16個孩子(12%)曾上網蒐集相關訊息,個案中有43%的孩子沒有與醫療服務或相關機構聯繫,而尋求醫療狀況協助者有36%。最常求助的原因為青春痘和氣喘,而學業壓力佔27%,在面臨或等待考試、或等待考試結果的20名孩子中,其中已知11名因考試感到壓力,而4位則在考試當天或考試後一天死亡,研究也發現自殺死亡的孩子生前曾面臨一些重大事件,其中28%的孩子經歷父母、家人或朋友的死亡,22%的孩子則曾遭受霸凌。自傷個案想要自殺的比例較高15~20歲期間為青少年的震盪時期,15歲後自殺死亡率明顯攀升,開業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自傷不等於自殺,但自傷的個案會想要自殺的比例較高,她提醒青少年,青春期階段青春痘為無可避免的困擾,如果看到孩子就醫的比例增加,過度強調身體上的不適,可能是因為負面情緒的影響。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根據董氏基金會過去針對青少年壓力源調查發現,外貌一直是他們所在乎且成為主要的壓力源,父母應該找出孩子的優點並鼓勵它,用傾聽及陪伴面對處境與解決問題,不妨和孩子討論,並透過專業的協助,共同度過情緒震盪期。

國人8%會磨牙 恐有自殘或暴力行為

國人8%會磨牙 恐有自殘或暴力行為#自殘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目前造成磨牙的原因仍不明確,主要是在睡眠期間,咀嚼相關肌肉受到交感神經的刺激,所造成不自主的動作引發,導致牙齒有接觸跟摩擦所造成,部分藥物與疾病也可能引發磨牙,如巴金森氏症與舞蹈症,也可能有磨牙情況發生,在兒童磨牙病例中,通常與鼻部阻塞,或是呼吸阻塞性疾病,如扁桃腺過大有相關。臨床上可分為磨牙與緊咬兩種,磨牙可能產生症狀包括牙齒敏感、琺瑯質磨耗、牙齒不美觀、頭痛、顳顎關節疼痛、顏面肌肉疼痛、耳朵疼痛、肩膀僵硬、張口受限、睡眠中斷等,國人約 8%比例有磨牙習慣,磨牙會伴隨其他相關疾病,如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說夢話.自殘或暴力行為等。咬合板可減少牙齒磨損 治標不治本約 70%磨牙之病人會有焦慮或是壓力之問題,男女發生比例並無顯著差異性,目前所知的治療包括藥物部分,目前包括安眠藥或是其他心血管用藥,來治療磨牙都只有小族群,及短時間的實驗不足以證實,對於磨牙有其顯著的治療效果。咬合板是一種口內裝置,用來保護牙齒過度之磨耗並減少肌肉的活動力,也可減輕關節的壓力,但不能停止磨牙動作,定期需給牙醫師診察並檢視咬合板,是否有損耗或需調整以及再重新製作。

青年自殘會「傳染」 早期介入避免憾事

青年自殘會「傳染」 早期介入避免憾事#自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很生氣,但我用美工刀一刀一刀劃過手臂時,心中憤憤不平的氣就用來越少,心裡也越平靜…….」這是17歲阿明面對憤怒時慣用的方式,他是「特例」?還是普遍在青少年中存在的現象?青少年自殘行為往往會互相「傳染」,當家長發現孩子有這些情形,應意識到孩子正處於一些負向情緒中,及早協助孩子接受諮商或心理治療,才能幫助他們度過難關。依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台灣15〜24歲青少年主要死亡原因排名,自殺名列第二,另青少年無自殺意圖之自殘行為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在學青少年曾有自殘經驗的比率約13.9〜22%,這些孩子就是日後產生自殺行為的高危險群。嘉義市衛生局為提醒,正視青少年自殘問題,為配合世界心理衛生日,今日透過認知訓練,提升接觸孩子第一線人員對其表現之負向情緒有一定的敏感度,早期發現、早期預防與介入,才能避免憾事一再發生。 

男子罹失智症 竟自認會通靈還自殘!

男子罹失智症 竟自認會通靈還自殘!#自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家中的長者,或是你的老伴,如果突然出現行為怪異、幻聽等現象,別以為是神魔附身,把他帶去給乩童、牧師進行驅魔的動作,因為這可能是失智症在作怪!劉婦丈夫罹失智症 以為是神魔附身台灣失智症協會舉辦研討會,研討會中有一名劉姓婦女個案,劉婦老伴在五十四歲時,突然出現幻覺、幻聽,自以為通靈,後來行為愈來愈怪異,大便在褲子裡,還拿美工刀自殘等行為舉止,因此,劉婦還曾請教過牧師、乩童等宗教工作者,進行驅魔,但她的丈夫的病情還是日漸惡化。之後,丈夫還被詐騙集團盯上,畢生積蓄一千五百萬,全部都被騙光,讓夫妻倆的財務變得極為困頓。經過一番輾轉看診之後,才發現,原來丈夫是罹患了失智症! 台灣失智人口 達十九萬人對此,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邱銘章指出, 台灣失智症協會估計,台灣現有失智人口超過19萬人,每100人就有6人罹患輕度以上失智症,65歲以上每100人就有5人罹患失智症。隨著人口加速老化,預估105年到135年,每年平均每年新增1萬7400個失智症患者。 因此,失智症若能早期發現、早期介入,配合藥物及非藥物療法,以及社會支持服務,不但可改善患者功能、減輕家屬照顧壓力,更能降低減少未來因病支出龐大社會成本。國人可以實踐「三動」為出發點,多動腦、多運動、多社交活動,以降低失智風險。

「迷網」青少男 發生自殘行為風險恐暴增!

「迷網」青少男 發生自殘行為風險恐暴增!#自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網路竟成青少年自殘幫兇?青少年上網時數過高,整天如沉迷在網路遊戲裡,尤其是在放暑假的時刻,青少年恐有網路成癮的現象,導致社交出現嚴重問題,另外,根據中山醫學大學的研究指出,網路也成了青少年自殘的幫兇,如每天上網的青少男,將比不愛上網的青少男自殘念頭高上八倍,自殘行為也暴增到五十七倍!青少男迷網自殘風險增 女性則相反我國青少年十大死因,自殺則排行第二名!中山醫學大學的研究指出,約十五%的青少年有自殘想法,但真正有具體作為的近十%,而女孩的自殘盛行率與實踐比例都較男孩高,男生實踐想法的不到一半。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網路交流是男性青少年自殘的危險因子,愛用網路的青少男,比不愛用網路的青少男,自殘念頭增八倍,實際自殘行為則暴增到五十七倍!但女性則相反,因為女性上網主要以聊天為主,有抒發的作用,反而會讓青少女的自殘行為減少!對此,還是提醒家長,多多陪伴家中的小孩,別讓孩子迷上了網路,而走上歧途。

青少年自殘增 多一分關懷少一分損失

青少年自殘增 多一分關懷少一分損失#自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全國99年至100年各年齡層主要死亡原因的統計資料分析,15~24歲的青少年族群因不幸事件死亡有逐年攀高趨勢,且「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近期接獲青少年自殘通報件數也有增加現象,不禁讓我們要思考在老齡化的現今社會裡,這群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對生命的態度及生活的感受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依衛生署的研究分析顯示,受環境和遺傳的影響,特定家庭或特殊情境下的青少年發生不幸事件(包括意外等事件)的機率較一般家庭為高;低社經及教育水準的家庭或家庭支持系統差、親職功能及親子關係不佳及失業等都是危險因素,而強調自我的青少年受到集體文化的同儕認同感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家庭、校園內得不到支持、信心的他們很容易轉向由次文化團體裡去尋找認同,此時「輟學」常是他們行為異常表徵的第一步。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表示,青少年族群人際因應技巧及生理發展尚不穩定,極需家庭溫暖的支持與保護,但在現今社會的壓力,當家庭功能無法彰顯時,此時可尋求「專業」協助介入服務,協助青少年們渡過人生成長的混亂期。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每週三次的高關懷諮商會談服務,就是一個很好的專業服務,衛生局許局長希望基隆市民多多運用,許局長說:「生命不會重來,青少年的成長需要社會上你我的重視,任何一位青少年生命的隕落都會是社會的嚴重損失」。所以您週遭發現有,情緒不穩定,易怒、衝動或是憤怒、好鬥行為,有生活在幻想世界傾向,總是感到失望等現象的青少年,可以協助他們至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申請協助、共同關心他們,幫助他們釐清問題、提昇自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