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療

7旬伯伯肺腺癌化療+免疫都無效,NGS找出HER2基因突變,使用HER2抗體藥物複合體重獲新生

7旬伯伯肺腺癌化療+免疫都無效,NGS找出HER2基因突變,使用HER2抗體藥物複合體重獲新生#精準醫療

在台灣,肺癌患者與基因變異的關聯性大,能否找到專一有效藥物是治療關鍵。一名74歲伯伯被診斷出晚期肺腺癌,同時癌細胞也轉移至肋膜與腦部、骨頭,透過基因檢測發現伯伯並非一般常見的EGFR、ALK、ROS1基因型突變,一開始使用化療與免疫療法效果均不佳,後來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找出是HER2基因突變,使用標靶藥物後,終於讓腫瘤縮小病情好轉。 肺癌是國人及全球統計中癌症患者的死因榜首,但隨著醫療進步的發展,已有相當多的標靶藥物能夠針對基因突變型的患者進行有效治療並延長存活期,特別是在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發展下,精準醫療也能夠使病情獲得更有效控制。 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NSCLC)佔所有肺癌病例的85%,臺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醫師表示,當患者確診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便會建議接受基因檢測。由於東亞族群有約5成肺腺癌患者帶有EGFR突變,通常會先確認EGFR基因突變狀況,如果非屬以上,就會評估病患是否需要進行NGS。 多基因檢測(NGS)協助復發型病患找到更多標靶治療機會 羅永鴻醫師提到,以往的單基因檢測分為IHC、PCR,IHC是利用抗體標記蛋白質幫助研究和判斷基因的變異,PCR則是透過不斷複製基因片段,快速增加其數量,幫助檢測、分析和研究基因組成的變異,但單基因檢測往往一次只能找出一種基因變異。多基因檢測(NGS)能快速且精確地找到基因序列和數十到數百種的變異,不僅對於抗藥性或是復發型的病患掌握度更高,也有更多標靶藥物使用機會。 羅永鴻醫師強調,由於肺癌的基因突變因素相當複雜,以案例發生的比例來說,儘管HER2在晚期肺腺癌患者占2~4%,但其基因突變與許多上皮細胞癌症的惡化程度密切相關,加上轉移速度快,在化療、免疫治療上效果不是太理想,因此更需與時間賽跑,透過NGS儘早找出因應標靶,提高病患的治療效益。 抗 HER2 抗體藥物複合體治療HER2突變腫瘤,醫籲:患者應共同參與治療決策 羅永鴻醫師說明,目前針對HER2突變的乳癌抗體藥物複合體,已通過非小細胞肺癌的適應症,在臨床實驗上也發現到改善疾病的效益,對HER2基因突變肺癌的患者又多了一個有效的治療方針。以上述74歲伯伯的案例來說,去年4月原來癌細胞只有在肺部,後來化療、免疫療法用了4個多月仍不見好轉,甚至轉移至腦部與骨頭,後來找出了HER2基因變異,由於HER2基因突變的腫瘤表現出較強的轉移能力和侵潤能力,對化療的敏感性也較差,且易復發。在透過專屬HER2標靶抗體藥物精準治療2個月後,不僅整體腫瘤都有縮小,原來因為侵犯到骨頭難以行動的狀況也獲得改善,讓生活終於能回復正常。不過治療上仍有需注意的副作用,例如常見的噁心、疲倦等,醫師會根據患者過往用藥狀況進行全面評估,管理患者副作用確保用藥安全,也建議患者多與醫護人員討論,共同決定治療的選擇,提升患者的治療品質。 羅永鴻醫師也鼓勵晚期肺癌患者,今年 5 月 NGS 也獲得健保的部分給付,如果有找出特定基因變異,目前都有很好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同時副作用也較低,越早用藥也能讓疾病獲得控制、延長存活期。若當下無找到合適的標靶藥物,也會將基因檢測結果存入資料庫中,未來可能也有臨床試驗的新藥可以使用,對晚期的肺癌患者來說,都是多一個治療管道。癌症治療儘管會面臨到抗藥性或是復發的狀況,只要隨時與醫師做好溝通討論治療方向,都能有助於疾病改善。

和信醫院大腸直腸癌治療透過多專科團隊的合作應用讓療效最大化!──《全彩圖解 大腸直腸癌診治照護全書》新書發表會

和信醫院大腸直腸癌治療透過多專科團隊的合作應用讓療效最大化!──《全彩圖解 大腸直腸癌診治照護全書》新書發表會#精準醫療

根據研究,因為病醫之間專業知識的不對等,醫療很容易製造需求,所以在已開發國家,約有20 至30% 的過度醫療及無效醫療。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是臺灣第一所癌症專科醫院,平均五年存活率,從最初的55% 持續提升到最近的76%,一直都高於國內醫學中心的平均約20%。 自1981年起,連續43年癌症是臺灣死因之首位,約占全部死亡原因的25%;而大腸直腸癌則位居十大癌症死因的第3位。隨著癌症治療藥物、技術及概念發展日新月異,其中包括手術及放射線治療儀器技術進步、精準醫療概念發展、標靶免疫藥物治療快速進展、團隊合作醫療照護模式成熟等,病人的治療成效有長遠的進步。因此,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大腸直腸癌治療團隊共同執筆,出版《全彩圖解大腸直腸癌診治照護全書》一書,希望幫助病人對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有完整知識,重回人生軌道! 健保已給付微創手術,但不是所有病人都適用微創手術 外科手術切除一直是癌症治療的主力之一,如能將病灶完全切除,其治癒的機率越高,對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來說也是如此。傳統剖腹手術,會在腹壁上留下15~20公分長的垂直傷口,而微創手術則只在肚臍周圍留下5公分長的傷口(因手術方式不同,傷口的位置也可能不一樣)。以微創手術來進行手術切除大腸直腸癌,是近年來對於大腸直腸相關手術的一大進展!其中達文西微創手術系統為目前全球發展最早及成熟的系統。相較於傳統剖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其具有傷口小、疼痛程度較輕微,透過3D視覺系統及放大效果,外科醫師可以看清楚手術範圍及重要的神經、血管,而做到最精準的切除、修補和縫合。而以往微創手術價格昂貴的缺點,也在2023年起健保已開始給付機械手臂切除直腸手術而有改善。 微創手術除了腹腔鏡手術外,也加入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的方式,一般來說,腫瘤侵犯周邊組織越深,則腹腔鏡手術失敗的機會越高。因此較適合以腹腔鏡進行大腸直腸手術的條件為:病灶不宜太大且未侵犯鄰近重要器官、男性身體BMI 值小於32 kg/m2,女性身體BMI 值小於35 kg/m2者、之前未接受過大範圍的腹部手術以及非高麻醉風險的病人。 精準醫療在大腸直腸癌的應用 上個世紀的癌症治療,醫師們發現同樣的藥物用在不同病人身上,治療效果卻好壞不同。隨著醫療科技進展、對基因檢測能力的進步,透過一些生物標記(Biomarker),可以將同一種癌症的病人進一步區分成不同族群,給予各自適合的藥物,期待每位病人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這就是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的精神。 由於大腸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是由早期胚胎的中腸及後腸發育融合而來。經由多年的研究後發現,原發部位在左側或右側大腸的轉移性腸癌不管在臨床表現、預後、對治療的反應,都有明顯的差異。如右側大腸預後較差,對藥物治療反應較差,因此在治療上建議使用的藥物治療與左側大腸不同,右側大腸建議優先使用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藥物治療,左側大腸建議優先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Anti-EGFR)藥物治療。 如果是早期大腸直腸癌,醫師在第二期大腸癌病人術後,會檢測病人是否帶有 MMR(mismatch repair)基因的突變,依據結果評估病人是否需要接受輔助性化療,或是建議考慮使用免疫治療。但若是晚期大腸直腸癌,隨著基因檢測結果的不同,也會有相對應的各種醫療建議與不同的藥物治療方法 (詳見P127-P129)。 多專科團隊的合作應用讓療效最大化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大腸直腸癌已採用多專科團隊合作,讓治療效果達到最大化。以直腸癌來說,若單純只有手術治療,仍有30~50%局部復發的機會,一旦有局部復發,不僅病人痛苦,而且這些臨床症狀又很難治療。此外,病人最在意的是為了完整切除腫瘤,不得不切除肛門口,產生術後合併有永久性的人工腸造廔。所以醫師會推薦病人接受直腸癌的多科整合治療:手術前合併放射及化學療法,盡量讓術前治療效果最大化,其主要目的就是降低局部復發的風險及增加肛門保留的機會。 從花蓮遠到和信治療的王先生就是接受多專科團隊合作的治療的病人。現年52歲的王先生在45歲工作、生活都如日中天的時候罹患直腸癌,讓他從天堂掉到地獄。初診斷時臨床期別是第三期,先接受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縮小腫瘤後才手術,手術後的病理期別為第一期。手術後繼續做化療,總共完成12次的化學治療。 雖然王先生住在花蓮,但在檢查出直腸癌的隔天,他就到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報到。因為他跟多數的病人一樣,經過詢問、調查之後,多數人建議他到和信醫院找陳建志醫師,更幸運的是,第一次就成功透過網路掛到陳醫師的門診。而第一次門診,陳建志醫師就花了45分鐘詳細說明目前的狀況、醫療計畫、未來可能的治療方式等等,雖然當下的他聽不進去幾個字,但是從小到大從來沒有一位醫師會花45分鐘為他看一個門診!於是王先生從焦慮到放心、信任,之後配合各專科的醫療團隊人員完成整個治療過程。

目標2030減三分之一癌症死亡人數!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成關鍵

目標2030減三分之一癌症死亡人數!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成關鍵#精準醫療

根據衛福部公布之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多年來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佔總死亡人數四分之一,每年約有超過5萬名國人因癌症死亡,癌症治療是台灣健康議題中極待解決的問題。今年,賴清德總統也喊出健康台灣願景,目標在2030年減少因癌症死亡人數三分之一,顯示政府對癌症早期篩檢、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的重視。而基因檢測在精準醫療中更扮演了關鍵角色,不僅能識別癌症患者的基因突變、估計治療效期,更能因應腫瘤新衍生的抗藥性,迅速更換治療,從而幫助醫師為患者制定精準的治療方案。隨著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正式納入健保,長年深耕並領導癌症基因檢測領域的行動基因(ACT Genomics Co. Ltd.),更協助將NGS檢測無縫整合到各家醫院的癌症治療計劃中,幫助更多癌症患者獲得更精準的治療,國家健康願景更邁進一步。 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納入健保,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醫療技術日新月異,標靶藥物治療癌症的效果優於傳統手術和化、放療,先進行基因檢測可找到患者可能的突變基因,更精準地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然而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的項目數量不同,費用也有所差異,自費價格約1到10萬元不等,對癌友而言更是筆不小的負擔。所幸自今年5月1日起,NGS納入健保給付,將以檢測方法、基因位點多寡及病人需求等條件,採取健保定額給付、民眾自付差額方式,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預估每年將有約2萬多名癌友受惠。 行動基因引領基因檢測技術,目標今年賦能符合資格醫療院所助力精準醫療 行動基因作為NGS領域的領導者,其台北實驗室通過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及美國病理學會 ( The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 ) 認證,確保檢測的合規性和準確性。截至六月中旬,行動基因已與逾六成符合健保申請資格的醫療院所簽訂檢測服務合約,立項超過200項符合新法規的檢測服務,目標今年賦能符合資格的醫療院所,都能使用精準檢測服務。行動基因台灣總經理游麗玲表示,行動基因目前的研究方向與台灣次世代基因健保給付政策相吻合,除加強與學會、基金會等第三方單位合作,同時積極且持續參與國內機構主持之基因檢測計畫,期望將精準醫療深化並普及化。 結合AI科技,加速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發展 國際上已有許多利用NGS檢測衍生的生物大數據進行臨床應用,進一步發展創新癌症醫療產品。例如韓國藉此提供公共衛生研究有效的資料和樣本管理系統;日本則成立專門負責醫療研發的資助機構以支援基因研究和數據管理。行動基因技術長陳華鍵表示,行動基因近期將通過與研究機構合作,發展基因檢測結合機器學習的本土疾病風險評估模型,以協助疾病預防與診斷。陳華鍵進一步說明,由於NGS檢測在分析過程中產生大量數據,需要強大的大數據處理能力來發現和再分析疾病。行動基因將持續透過機器學習優化演算法,並導入LLM與Generative AI科技,提升基因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行動基因目前也在研發深化AI科技的應用,並參與國際研究計畫,如美國癌症研究之友主持的同源重組缺失之生物標記協調專案(HRD Harmonization Project)。 近期,行動基因更優化了其癌症基因檢測技術,不僅一次可檢測440個癌症相關基因、13個融合基因和350多種融合基因組合,涵蓋標靶、免疫、荷爾蒙和化學治療評估,檢測結果更於近日縮短至8個工作天,幫助醫療團隊更快擬定出最佳精準治療方案。行動基因研發團隊也持續觀察最新檢測形式,確保提供最具臨床價值的檢測。 陳華鍵表示,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納入健保是台灣精準醫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行動基因作為醫療單位臨床及研究的精準檢測夥伴,致力於技術創新,研發費用更達2023年營業支出的26%,以提供更完善的專業檢測數據。未來將持續與醫療機構緊密合作,輔助臨床判斷與治療策略,共同推動癌症治療和精準醫療的進步與普及,造福更多癌症患者。

先進醫療學會成立 致力推動醫療技術發展與應用

先進醫療學會成立 致力推動醫療技術發展與應用#精準醫療

蕭美琴副總統29日出席「台灣先進醫療協會發起人會議」,見證台灣醫療發展的新里程碑。這個致力於推動醫療技術發展與應用的專業組織,不僅旨在提升整體醫療水準,更期望造福人類健康。   副總統在致詞中強調,今年6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不僅推動再生醫療臨床實務管理和產業發展,也能確保整體安全、品質及有效性,進一步促進醫療研發。她期盼未來能持續與各國交流經驗,提升再生醫療品質,讓台灣在國際醫療領域扮演更關鍵的角色。   副總統提到,她在駐美期間曾協助台灣先進醫療領域相關業界與美國業界建立對話與交流的橋梁。現在法規及環境已進一步整合,相信未來醫療領域的合作會有更多機會展現實質進展   她指出,《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的通過,是經過多年的立法院黨團協商、公私民間團體和行政部門的共同努力。這些法規不但呼應再生醫療的臨床實務管理和產業發展,也健全再生醫療製劑的全生命週期管理,確保整體安全、品質及有效性,維護病人權益,同時可以進一步促進醫療研發,提升國際競爭力。   副總統還提到,賴清德總統已宣示成立「健康台灣委員會」,期盼透過各項行動,促進全民的健康生活、提升全齡的照顧,讓台灣接軌國際,健康永續發展。   台灣先進醫療協會首任理事長陳錦國醫師在會上分享了協會的願景和未來計劃。陳醫師表示,協會將致力於運用精準醫療、細胞療法、AI診斷、大數據分析等方式,加速現有的醫療模式,從藥品到器材的落地等,這些都是未來重點開發的領域。   陳錦國醫師強調,台灣在醫療技術和人才方面已具備國際競爭力,但仍需要一個整合平台來凝聚各方力量。他表示「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跨領域、跨部門的合作平台,將醫療專業人士、研究機構、產業界和政府部門緊密連結起來,共同推動台灣醫療科技的創新與發展。」   台灣先進醫療協會的核心使命包括: 1. 促進先進醫療技術的研究與發展:推動前沿技術研究,促進技術應用和轉化。 2. 專業人員教育訓練:提供持續專業發展和技術更新機會,提升醫療團隊的綜合實力。 3. 增進大眾對先進醫療技術的認知:通過健康教育活動,向社會普及醫療知識。 4. 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共同應對醫療領域的挑戰。 5. 參與政策研究與建議:為醫療技術發展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 6. 舉辦學術研討活動:為專業人士提供展示和分享創新成果的平台。 副總統最後強調,台灣將在醫療創新與國際合作方面不斷前進,為世界帶來更多的希望,落實「Taiwan Can Help」的精神。她相信,台灣先進醫療協會的成立將成為台灣醫療科技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集結更多力量,讓台灣在國際醫療領域扮演更關鍵角色。

長庚醫療體系與吉立亞醫藥深化臨床實驗合作,攜手攻克癌症 找出治療新出路

長庚醫療體系與吉立亞醫藥深化臨床實驗合作,攜手攻克癌症 找出治療新出路#精準醫療

癌症的精準治療已是趨勢,除了透過嚴謹的醫療流程改善疾病外,加速研發創新療法也是癌症治療的重要一環。長庚醫療體系每年診斷出的新癌症病例為全台之最,今年1月底與國際藥廠吉立亞醫藥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腫瘤早期臨床試驗,期望讓更多病患找到癌症治療新路。   每年新診斷癌症病例近2萬名,長庚積極投入癌症治療領域的研發 長庚醫療體系參與臨床試驗已近30年,是台灣領先的臨床試驗中心。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暨體系臨床試驗中心總召林永昌醫師表示,醫院參與臨床試驗須符合多項條件,包括癌症治療標準化、符合國際要求、病患個案數量與治療成效、醫療人員素質與經驗、行政流程效率等。這些條件都攸關臨床數據的蒐集效率與流程的精準度,進而影響病患獲得更多治療機會的可能性。 長庚醫療體系每年診斷出的新癌症病例將近2萬名,約佔全台18%。以長庚體系而言,參與臨床試驗的病患比率約為1%,涵蓋不同癌症的期別,一年約300件個案。林永昌醫師說明,台灣的癌症治癒率達55~60%;長庚體系持續投入癌症治療領域的研發,除了針對現有治療未能滿足的癌症需求外,也積極拓展心腦血管疾病、新陳代謝、內分泌等國人常見疾病的相關研究。 攜手吉立亞醫藥,拓展癌症治療新契機 這次與吉立亞醫藥合作,不僅涵蓋吉立亞深耕多年的病毒學領域如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病毒性肝炎、新冠肺炎,也包含血癌、頭頸癌、大腸癌、乳癌等新藥研發的創新與經驗。 林永昌醫師指出,台灣民眾對於臨床試驗資訊的不足,導致不少人對臨床試驗仍有誤解。事實上,臨床試驗是最佳的臨床治療,並非將病患當作白老鼠。透過最新的醫療策略與標準化疾病照護流程,病患不僅能在安全受控的環境下獲得最佳治療,醫師也能獲得具體的治療回饋。這在目前疾病需求未被滿足的情況下,可謂三方得利的醫療之路。長庚未來也希望透過更多的資訊揭露,讓受試者有更多醫療機會。 這次與吉立亞醫藥的合作除了聚焦腫瘤臨床實驗外,林永昌醫師說明,也希望在臨床前的實驗、生物標記/轉譯研究等學術領域有更多交流。除了參與全球主流臨床癌症試驗,長庚也將積極爭取在國人常見特有的癌症如膽道癌、胃癌等藥物研發,以及在精準醫療、細胞治療領域深化合作。 台灣吉立亞醫藥總經理Cathy Su表示台灣的醫療人才與環境享譽國際,長庚亦累積深厚的癌症治療與研究經驗,相信透過與長庚的合作能夠加速研發創新、解決癌症領域未被滿足的需求,也落實吉立亞醫藥成為值得信賴的公衛夥伴的企業理念。 長庚醫療體系未來除了與國際藥廠產學合作外,也會積極讓台灣醫師在國際舞台上有更多曝光度,並爭取與國際藥廠第一線即時交流,相信都能幫助病患在癌症治療上有更多突破。   (圖/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暨體系臨床試驗中心總召 林永昌醫師)

板橋中興醫院與飛利浦攜手打造『AI高階影像中心』共創精準醫療

板橋中興醫院與飛利浦攜手打造『AI高階影像中心』共創精準醫療#精準醫療

有鑑於國人愈趨重視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板橋中興醫院攜手飛利浦成立全新「AI高階影像中心」,引進「飛利浦新一代MRI磁振造影、極低輻射劑量CT電腦斷層、智能超音波掃描儀」等先進檢測儀器,提供全身、腦部、心臟、腹部及骨骼等全方面檢查服務,以利更有效地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癌症登記報告」,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然而早期癌症的5年存活率可達8成以上,可見定期檢查的重要性。為因應這項挑戰,板橋中興醫院於110年6月成立了板橋中興醫院海山院區,並以「精準醫療」為核心定位,設立高階健檢中心;111年3月,成為新北地區首家通過特管法的地區醫院,設立「癌症細胞治療中心」,為癌症患者帶來全新的醫療希望。 「精準醫療」的核心定位,讓板橋中興醫院致力於推動一系列高階影像檢查計畫 特別是MRI磁振造影、CT電腦斷層、智能超音波掃描儀等高階影像設備的引進,這些設備通常僅在大型醫療院所,並需經過專業培訓的醫事人員來操作取得清晰影像,協助醫師精準判讀。不同級別的疾病需求,常導致民眾需長時間等待,為了更妥善地照顧到當地民眾的需求,板橋中興醫院攜手飛利浦成立全新「AI高階影像中心」,引進符合各項檢查需求的先進影像診斷設備,其中新一代MRI磁振造影更是全台第一台最新機型低液氦MRI,僅需不到業界0.5%液態氦即可達到降溫效能,降低能源成本的同時提供高品質影像,應用於全身、腦部、心臟、腹部及骨骼等全方面檢查服務;極低輻射劑量CT電腦斷層配有AI智能心臟晃動假影校正軟體及肺癌病灶自動偵測系統,保障病患安全並有效協助醫師精準判讀;智能超音波掃描儀獨家AI自動測量系統,可快速計算出心臟結構及脂肪肝數值,未來不需要到大型醫療院所排隊等候,在親切的地區醫院即可獲得高品質且便捷的健檢服務、提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獲得更精準的醫療諮詢建議。 板橋中興醫院與飛利浦的合作是一個嶄新的里程碑,這將對新北市地區的健康照護產生積極影響,板橋中興醫院期待透過這次合作,繼續提升和擴展醫療服務品質,持續守護民眾健康。 為推廣「AI高階影像中心」的成立,板橋中興醫院的健檢中心同時推出多款符合民眾需求和預算的「專業健檢套餐」。即日起,我們提供預約服務,讓更多人有機會優先體驗這些先進的醫療設備。此不僅體現板橋中興醫院對「全人健康照護」的承諾,也顯示對精準醫學治療的持續投入和不斷創新。

產官學攜手GOAL 50+ 控糖計畫再升級 擊退高齡化挑戰守護國家「心腎」

產官學攜手GOAL 50+ 控糖計畫再升級 擊退高齡化挑戰守護國家「心腎」#精準醫療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台約有221萬人罹患糖尿病,平均每10位就有1位是糖尿病患者。隨照護持續精進,糖尿病年鑑調查發現死亡率雖有下降,但75歲以上高齡糖尿病人數增加21%,40歲以下年輕族群發病率亦逐年提升至7.6%,顯見糖尿病已有高齡化、年輕化發展趨勢,不但增加未來多重慢病的照護需求,也提高透析、失能 的風險,患者的醫療經濟負擔更直接衝擊家庭與國家的經濟!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自2018年推動「GOAL 50」計畫,致力優化糖尿病及共病照護,並已達成第一階段卓越成果;2023年再提出升級版「GOAL 50+超越50」計畫,邀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以及台灣腎臟醫學會共同響應,期盼集結政府、醫界力量,從5大面向包含疾病識能、ABC控制、共病篩檢、精準醫療、糖腎跨科別共照等持續精進,領航亞太糖尿病與共病照護,守護台灣糖友「心腎」! 2000-2014年糖尿病併發心衰竭、慢性腎臟病人數倍增,無及早介入憂釀社會經濟問題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分享,一位70歲張姓伯伯自50多歲壯年階段即診斷罹患糖尿病與高血壓,長年透過飲食與藥物控制血糖及血壓,但退休後因獨居煮食不便,血糖控制不佳,近來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未定期就診追蹤病況,導致血糖快速失控,直到兒女探望發現腳步浮腫,走路喘息症狀加劇才至醫院就診,經醫師診斷糖尿病已合併嚴重腎臟病變,未來恐需洗腎度日。兒女考量洗腎需有專人照護,將張伯伯送進安養院,長期的醫療與看護費用,也加劇了兒女的心理與經濟負擔。 黃建寧理事長進一步提醒,上述情況恐非單一個案,高齡化與病齡長期化將大幅增加患者共病風險;根據第2型糖尿病年鑑統計資料,2000-2014年間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疾病的人數明顯增加4倍;第2型糖尿病併心衰竭的人數增加1.9倍。此外,臺灣腎病年報指出,45.4% 新發透析患者主診斷為糖尿病、51.2% 透析患者合併有糖尿病,平均每2位透析患者,就有1位合併糖尿病;根據健保署111年度健保支出統計,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臟疾病高達587億,而糖尿病緊追在後達402億,共病不僅增加患者醫療照護需求,也加劇經濟負擔,導致未來患者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糖友心腎及早儲存,樂齡生活不擔心 黃建寧理事長提醒,像張伯伯的案例未來將更加普遍。他進一步說明,儘管台灣糖尿病照護品質提升有成,整體粗死亡率下降16.8%,總住院率亦降低21%,然而75歲以上患者數量逐年增加外,多數第2型糖尿病患者更高達四成已罹病10 年以上。尤其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平均壽命增長,應及早守護糖友心腎,減少不健康的失能年數,幫助糖友留住樂齡好生活! 政府、學會共同響應GOAL 50+控糖升級計畫 提早介入、治療糖尿病心腎共病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推動「GOAL 50」計畫至2022年止,已達成55%患者個人化HbA1c控制、68%患者完成蛋白尿檢測、48%糖尿病慢性腎病高風險患者遵循國際指引治療(統計自「良程控糖保腎力計畫」中23家優質照護機構),來全方位評估患者共病風險等關鍵成效。 在衛教學會、腎臟醫學會夥伴的共同努力下,健保署於2022年正式推出「糖尿病與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鼓勵醫療院所組成跨疾病科別的照護團隊,至今已有超過500家醫療院所、約8.5萬名患者加入糖腎共照計畫,下一階段將積極招募13萬名糖友預防慢性腎病。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今年(2023)更進一步升級糖腎共照目標,於(6/6)啟動「GOAL 50+超越50計畫」,公布最新的控糖典範計畫目標,預計於未來5年間強化糖尿病患者心腎共病篩檢率、全國共病照護率,並持續推廣國際治療指引,提高以下五項目標超越50%: 糖尿病與共病識能。 ABC達標率: 糖化血色素、血壓、膽固醇三大指標控制達標。 尿液白蛋白與尿液肌酸酐比值(UACR)檢測率。 指引用藥遵囑率。 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計畫涵蓋率。 透過糖腎共照計畫減緩患者未來進入多重共病的狀況 黃建寧理事長表示,糖友應積極防治心腎共病以避免增加醫療照護與經濟負擔,糖友的「心腎」,便是國家的興盛! 期盼透過國健署合作,提升糖尿病腎病變(DKD)之篩檢與照護識能率;也將持續與健保署優化糖腎照護給付條件,爭取適當給付,減輕未來多重慢病照護負擔。 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表示,糖尿病共病多,一年透析新發病人將近一半患有糖尿病,是造成國人腎臟衰竭的主要因素,因此糖尿病跨專科合作照護是相當重要的。希望能持續透過糖腎共照計畫,幫助患者在糖尿病前期,減緩患者未來進入多重共病的狀況。 健保快易通已超過1000萬人加入,將持續優化功能,將預計針對患者篩檢結果進行推播來提醒民眾,提升糖友共病識能。此外,糖尿病學會與糖尿病衛教學會、腎臟醫學會也會持續積極合作,延續三大學會之共同照護目標,強化衛教師照護量能提升病患自我照護與共病識能。 台灣腎臟醫學會吳麥斯理事長進一步說明,當患者進到腎病末期,療程的醫療耗材、回診交通也關係著國家整體環境,糖尿病共病照護除了幫助患者早篩早治外,還能進一步減緩國家環境汙染,達到永續發展、綠色醫療的目標,積極破解長期化、高齡化、心腎共病三大挑戰!

童綜合、西門子聯手打造智慧生物感知檢查,中台灣精準醫療再提升

童綜合、西門子聯手打造智慧生物感知檢查,中台灣精準醫療再提升#精準醫療

「精準醫學」已是現代醫療目標,透過最新檢測儀器的發展與個人化數據判讀與治療,能大幅提高疾病治癒機率。致力於醫療創新與國際技術同步發展的童綜合醫院,再度與西門子醫療合作,不僅引進更高階設備,同步更捐贈高雄醫學大學,期望從教育扎根帶動服務民眾最佳醫療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