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長庚

邀異位性皮膚炎病友一起跑出健康 2024長庚永慶盃路跑近4萬人響應

邀異位性皮膚炎病友一起跑出健康 2024長庚永慶盃路跑近4萬人響應#林口長庚

2024年長庚永慶盃路跑,今(22)日上午在台北、台中、嘉義和高雄四地展開,主辦單位估計共吸引近4萬人響應。一早在台北場總統府前就聚集約1.6萬人,許多人攜家帶眷,大家穿著主辦單位提供的環保橘色T恤,於鳴槍後展開競賽,場面盛大。主辦單位今年特別號召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參加,建議他們在運動後盡快清洗汗液,降低對皮膚的刺激,並保持皮膚的水分,病友也可以放心運動,追求更好的生活。 今年15歲的陳同學,從1歲開始飽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嚴重時只要一動就非常疼痛,外觀也受到影響,無法和小朋友玩在一起,媽媽帶他跑遍大小醫院,試過各種民俗療法,直到9歲來林口長庚醫院,在皮膚科醫師協助和自己努力配合醫囑下,症狀逐漸獲得良好控制,後來還參加了學校的球隊。陳同學很高興受邀在今年的永慶盃路跑鳴槍並參加路跑,他希望以自身經歷鼓勵病友,只要遵照醫囑,持之以恆的用藥及照顧好皮膚,症狀一定會獲得改善,也能擁有正常的生活。 長庚決策委員會主委程文俊在台北場致詞時表示,長庚永慶盃路跑舉辦目的,在發揚創辦人王永慶先生規律運動與關懷社會的精神,從2010年開始,至今已15年,總參加人次高達41萬人,活動地點也由台北市拓展至全國四地同日開跑,可說是相當有意義的一項活動。而跑步具有裝備簡單、場地需求低、隨時隨地可從事等特性,是一個非常符合現代人生活型態的運動選擇,鼓勵大家一起來跑出健康。 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程文俊致詞(長庚醫院提供) 台北場賽事於上午6點起跑,由程文俊主委、衛福部呂建德政務次長、周志浩常務次長、健保署龐一鳴副署長、國健署賈淑麗副署長、王正旭立法委員、總統府第三局吳永祿副局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建華局長、體育局蔡培林副局長、桃園市政府蘇俊賓副市長、衛生局賈蔚局長、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楊時豪專門委員、中華民國路跑協會郭國雄理事長,以及台塑郭文筆董事長、林口長庚陳建宗院長、基隆長庚賴旗俊院長、長庚異位性皮膚炎病友陳同學等人共同鳴槍後開跑。 貴賓鳴槍開跑(長庚醫院提供) 台北場分為3公里休閒組及10.5公里競賽組,男、女選手各取優勝前10名,頒發總獎金22萬元。跑完還有抽獎活動,許多民眾都抽到不錯的獎品。現場還有由多家協辦單位設置的健康促進攤位,參加民眾也獲得豐富的健康資訊與健康小物。 長庚醫院表示,長庚永慶盃路跑不但凝聚長庚人的向心力,也是最受歡迎的員工親子活動。三年前與長庚合作聯盟的台中大里仁愛醫院,今年首次加入,讓醫院同仁與中部地區民眾也能跑出健康。明年長庚醫院將設定新的健康主題,並邀請病友與活動代言人參加,號召大家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促進身體健康。 長庚永慶盃路跑今年邁入第15年屆,吸引上萬民眾參加(長庚醫院提供)

林口長庚啟動CAR-T細胞療法 順利完成兩例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

林口長庚啟動CAR-T細胞療法 順利完成兩例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林口長庚

國內目前可執行CAR-T細胞療法的醫療院所共有七間,林口長庚醫院也在其列。近期林口長庚順利完成全體系前2例CAR-T治療,都是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兒童,並在接受CAR-T治療後持續於門診追蹤觀察,目前初期臨床反應良好,讓家長與林口長庚醫院醫療團隊對於CAR-T治療充滿信心! 林口長庚CAR-T治療團隊5/17舉辦記者會宣布這項好消息,包括邱政洵副院長、兒童內科部副部長陳世翔、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及兒童血液科主任張從彥等,均出席記者會說明長庚醫院CAR-T細胞療法的最新進展。 兒童血液科主任張從彥表示,白血病俗稱血癌,是兒童最常見的癌症,佔所有兒童癌症的1/3左右。治療主要以化學治療為主 雖然整體治癒率不錯,仍有少數復發或頑固性的治療相當棘手,所幸近年來標靶及免疫治療有顯著進步,替這群病人帶來無限希望。張從彥醫師指出,CAR-T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的簡稱,被稱為「活著的藥物」,其原理是抽取病人的免疫T細胞,在實驗室通過基因工程加以強化,使其能識別並攻擊特定癌細胞,再將這些修改後的T細胞擴增輸回病患體內,以快速作戰進而消滅癌細胞。對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及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臨床試驗成效相當不錯,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快速批准臨床使用。 13歲的病童小華(化名),8歲時被診斷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化療結束後不到半年就發現雙側睪丸腫大,確診為骨髓外復發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同時的骨髓檢查亦發現「微量殘存疾病」(MRD)上升,代表骨髓也即將復發。另一位8歲病童小寶(化名),4歲時亦被診斷出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原本一切治療順利,無奈在化療結束後9個月注意到右側睪丸腫大,確診為骨髓外復發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骨髓檢查亦發現MRD上升。 兒童內科部副部長陳世翔表示,長庚醫療團隊考量到造血幹細胞移植對於骨髓外復發的效果有限,且睪丸復發後的局部治療需切除睪丸或放射治療,勢必影響病童將來的生殖能力,因此安排特約門診向家長詳細講解疾病現況、治療狀況、其他治療選擇以及CAR-T治療利弊等。經過深思熟慮後家長決定參考國外經驗,先讓病童接受CAR-T治療,期待可以避免切除睪丸或做睪丸放射治療。 陳世翔醫師說,CAR-T治療是目前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最新穎的治療,原要價超過千萬元,雖自2023年11月起納入健保給付,但給付條件為患有難治型、移植後復發、第二次或二次以上復發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這兩位病童都是首次復發,因此不符合給付條件。 他說,兩位病童在CAR-T細胞輸注過程都很順利,無重大不良反應,住院治療期間僅出現輕微的發燒、疲倦等症狀。輸注約2週後順利出院,目前都持續在門診追蹤觀察治療反應中,治療後的初期臨床反應相當不錯。 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表示,CAR-T是癌症細胞治療重要的里程碑,成功的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細胞,經過基因改造,產生強大的免疫力,摧毀體內的癌細胞。除了目前通過的ALL及DLBCL之外,研究者正積極研發下一代的CAR-T以改善副作用,並開發其他的適應症。目前研發的重點多以血液科癌症為主,實體腫瘤的癌症目前還有許多困難待克服,例如CAR-T細胞如何侵入腫瘤內部以及腫瘤微環境因素。隨著腫瘤免疫學的進展,將來可望有機會更安全、更廣泛的應用CAR-T來治療癌症及非癌症免疫疾病。 張文震主任強調,此種癌症先進醫療研發成本高昂,應用初期要價通常不菲,感謝健保署今年能開放如此先進治療,造福病人,期盼也將能帶動國內癌症新醫療技術研發。相信台灣的醫療水準將能為世界癌症病人貢獻心力。 邱政洵副院長表示,癌症的治療方式包括放療、化療、標靶治療、骨髓移殖,到現今的CAR-T治療,一直持續進展中。而免疫細胞治療方式千變萬化,除了CAR-T外,還有以病毒抗原刺激培養免疫細胞,再應用在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病毒活化的併發症控制,甚至是控制與病毒相關的癌症。我們期待未來能發展引進更多免疫細胞治療的技術,改善現有的治療模式,提供需要的病童有多一種選擇,讓兒童白血病不再是束手無策的絕症,幫助病童恢復健康快樂長大。

台灣跨性別手術的最新進展 3D內視鏡取腸併隱痕女陰成型術

台灣跨性別手術的最新進展 3D內視鏡取腸併隱痕女陰成型術#林口長庚

台灣跨性別人數約佔總人口的0.5%,約有10萬餘人。由於台灣性別平等意識觀念開放,加上醫療技術進步,性別置換手術也發展得越趨成熟。林口長庚醫院劃時代先驅,近年組織了跨科別及跨領域的「性別置換醫療團隊」提供治療服務,其中在跨女手術方面目前更取得了領先進展,除了利用3D內視鏡高科技技術外,並合併隱痕女性外陰成型術,讓病人術後會陰部疼痛度大幅降低,刀口幾乎隱痕,也縮短了傷口的恢復時間。 林口長庚醫院於3月8日上午舉辦記者會,由陳建宗院長率領整形外科林承弘主任、整形外傷科許聰政主任、整形外傷科胡瀞暄醫師、直肛科游正府醫師等專家共同出席,說明台灣跨性別手術的最新進展。而接受過3D內視鏡取腸併隱痕女陰成型術的跨性別病人琳子(化名),也現身記者會分享她的心路歷程,為性別置換族群帶來勇氣和希望。 性別置換法規與現況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傷科胡瀞暄醫師指出,國內現行法規必須在精神科兩位醫師諮詢鑑定及賀爾蒙治療至少半年後,才可以接受性器官摘除合併重建的性別置換手術,也就是俗稱的變性手術。目前以男變女跨性別手術而言,囊括了臉部女性化、喉結縮小、聲帶整形、隆乳以及外陰部及陰道重建。 她說,以外陰部重建為例,整形外科醫師會將原來的龜頭保留下來作為陰蒂,兩邊的小陰唇則可視組織條件,利用多餘的龜頭或是包皮來重建,大陰唇則是利用陰囊來塑形。較長的尿道也會縮短成女性的長度,剩下的男性特徵包括陰莖及睪丸則會全部移除。 至於陰道部分,醫師會在前列腺及直腸間創造出一個空間來作為日後的陰道,當創造出陰道空間後,其陰道內襯可依患者需求及自身條件,選擇用陰莖皮、陰囊皮、腹部的皮、腸道或腹膜來重建。不過各種材質都各有利弊,在手術中承擔的風險及術後照護也依所選材質而有所不同,這些都須與醫師詳細討論才能進行手術。 新式3D內視鏡取腸併隱痕女陰成型術 胡瀞暄醫師指出,在跨女手術的陰道重建選擇裡,除了傳統利用陰莖皮翻轉重建陰道,林口長庚性別置換醫療團隊再發展出利用3D內視鏡移植乙狀結腸或腹膜來重建陰道,並以近年來新發展的達文西機器手臂移植腹膜重建陰道,提供不需要陰道或是身體狀況無法接受陰道重建的病患一個無深度陰道的重建選項,對於其餘陰道重建病人也提供完整的骨盆肌復健擴張訓練,來維持陰道的深度及寬度。 胡瀞暄醫師解釋,3D內視鏡是近年來發展的高科技技術,能讓外科醫師在清楚的立體視野下,順利移植大約12公分的乙狀結腸來重建陰道,大幅減少摘取腸道的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併發症,病患在術後當日即可喝水進食。 另外合併隱痕女性外陰成型術,將以往造成日後大陰唇正中央的兩道疤痕,改良至隱藏於大腿縫及大小陰唇溝的刀口,更讓術後會陰部疼痛度大幅降低,刀口幾乎隱痕,也縮短傷口恢復時間。相較傳統手術約需住院1週且須臥床數日,新式手術術後隔日即可下床,最快住院4日就可出院,快速回到工作崗位,兩者結合大大降低病患因手術造成的不適與煎熬。 胡瀞暄醫師表示,術後除需按摩預防肥厚性疤痕增生以及規律擴張,避免陰道閉鎖外,幾乎沒有明顯後遺症,2個月後即可正常性生活,併保有術前的性敏感度,若術前前列腺也為敏感帶的跨性別女性,還會多一個類似女性G點的性刺激點。 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游正府醫師說,移植乙狀結腸重建陰道的優點,在於移植後的乙狀結腸分泌的腸液,也提供類似女性陰道的潤滑功能,不像傳統以陰莖皮移植的陰道需要額外潤滑液才可使用,陰道深度可永久維持,移植的腸道也不易有想像中腸道的異味或過多的腸液分泌。 林口長庚性別置換醫療團隊,挑戰困難,服務需要族群 為關懷性別置換族群醫療需求,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於2018年組成「性別置換醫療團隊」,結合精神科、新陳代謝科、整形外科、大腸直腸科、泌尿科、婦產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心理師、社工師和個案管理師等專業,為跨性別族群提供包括精神科諮詢、賀爾蒙用藥及各式跨性別手術治療服務。經過3年籌備、國外考察及模擬手術訓練,於2021年8月開始正式執行性別置換手術,目前已完成近50例性別置換相關手術,因跨性別手術醫師訓練非常困難,未來也將繼續續訓練跨性別手術醫師,為跨性別族群提供醫療服務。 本身也是整型外科專家的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鼓勵院內及科內的醫師不斷朝最新的技術發展,只要是對病人有幫助的事就應盡力去完成,例如跨性別置換手術是一個新興的議題,他期許林口長庚醫院「性別置換醫療團隊」提供完整的醫療技術,幫助這類族群能走出自我,活出他們的嶄新人生。 完成的拼圖—做生命的主人 跨性別病人琳子(化名),40歲,她說,「一直覺得自己應該是女生,卻有著男生的身體,即便多年努力抹除身上陽剛的痕跡,生活中除了被證件出櫃的情況外,幾乎不會有人懷疑我的性別狀態,但我仍然覺得若有所缺。」 「完成性別置換手術對我來說是最後一塊拼圖,這個夢想在孩子成長後,我終於決定接受手術,這不僅是外在形態的轉變,更是內心的蛻變和自我認同的肯定。手術後,我在鏡中看見了真正的自己,感受到了久違的完整和確認,淚水不禁流了下來。」琳子說,「不知道隔了多少年,我終於看到鏡子裡的自己是上下完整接起來的。我第一次體會到,接納自己身體的感覺是這麼的棒!」  

第八屆國際醫療典範獎頒獎  無懼戰火災害展現人道光輝

第八屆國際醫療典範獎頒獎 無懼戰火災害展現人道光輝#林口長庚

第八屆國際醫療典範獎頒獎典禮於24日(五)於衛生福利部辦理,今年共有三位個人及三組團體獲頒個人獎及團體獎肯定。本屆國際醫療典範獎另一亮點為首次頒發年度緊急人道援助獎,2023年初的土耳其大地震導致近六萬人死亡、十餘萬人受傷。當至暗時刻降臨,屏東縣政府消防局特搜大隊整裝即刻救援,給予土國人民來自八千公里外的關懷與協助。 本次得獎者背景多元紛呈,個人獎部分,振興醫院魏崢醫師為國內心臟外科的引領者之一,完成許多全球首例的心臟外科手術,包含越南第一例心臟移植,以及發展台灣首件通過美國FDA許可的植入性心血管醫材,讓世界看見台灣心臟外科的實力。林口長庚李奇龍醫師被譽為「亞洲婦科微創之父」,在婦科領域著力甚深。除了代訓海外醫師近200名,至今已完成超過一萬例腹腔鏡或達文西手術,更集合亞洲及大洋洲各國醫療機構成立亞太婦科微創協會。聯新國際醫院許詩典醫師自2007年起便長期投入尼泊爾義診,至今以往返尼國50餘次,號召63梯次的行動志工共同參與,診治超過四萬人次當地病患。許醫師並在尼國推動永續醫療站及校園中央廚房,逐步完善尼泊爾的公共衛生。 團體獎部分,欣向美牙醫診所以高端器材及專業服務立足業界,不但參與貿協國際醫療推廣活動,更為衛福部國際醫療計畫會員。欣向美牙醫診所積極推動參加國際認證輔助,讓更多海外僑民及國際病患在尋求醫療協助時,有機會選擇台灣牙科的專業協助。馬偕醫院國際醫療中心2023年前往烏克蘭進行義診,作為亞洲首支前往烏克蘭的醫療團隊,除了提供醫療服務,亦進行手術示範交流及醫學教育,讓醫療資源緊缺的烏克蘭獲得協助,更讓世界看見來自地球另一側人民的關懷與支持。員榮醫院國際醫療部自2017年起組團赴蒙古義診;作為地區醫院,即便資金籌措不易,員榮醫院仍展現對蒙古的關懷。除了以代訓及線上教學指導當地醫療人員,自2022年起開始派駐醫院護理主管進駐蒙古,透過醫療協助落實醫療外交。 本屆國際醫療典範獎亦首次頒發「國際醫療特殊貢獻獎」 獲獎者邱泰源醫師關注醫療領域已40年,邱泰源醫師長期推動台灣安寧緩和照顧與世界接軌,創立醫療旅遊醫學教育中心,讓台灣在競爭激烈的旅遊醫療商機保有一席之地。邱醫師為台灣醫療發生不遺餘力,不僅以行動努力推動台灣重返WHA,更獲頒世界家庭醫師組織(WONCA)「榮譽終生直接會員」,成為台灣家庭醫學界獲頒此殊榮第一人。 衛生福利部次長周志浩於致詞時指出,台灣的醫療人員不只提供國內病人精湛醫術、吸引海外病患來台就醫,還能於第一時間前往戰區及災區提供最即時的協助,甚至是在國際場合為台灣爭取發言空間,這些都是落實”Taiwan can help, Taiwan is helping”的精神。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李偉強表示,2023年是個不平靜的一年,大型天災及區域衝突的新聞占據媒體版面,在這個人心動盪的時刻,台灣對國際的貢獻不減反增,不只前進戰事前線,也深入災區核心,讓國際收災民眾感受到來自台灣的溫暖。評審團總召石曜堂提到,本屆得獎者行跡令人動容,只有走出台灣,才能看見台灣在國際的困境;只有走進災區,才能讓醫者重拾習醫初心;只有深耕當地,才能讓更多人認識我們腳下這塊養育著2,300萬人的土地。 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李偉強談到,台灣的國際醫療發展已愈趨健全,Inbound與Outbound醫療並重發展。Inbound醫療機構除了成為台灣國際醫療會員機構成員,亦積極從事海外醫療認證及加入國際醫療聯盟。Outbound以義診、示範教學、建立當地公衛體系等作為長期工作,當國際社會發生突發災害,台灣的任務性醫療援助團隊前往即刻救援。展望未來,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將持續關注國際醫療的永續發展,讓醫療從業人員能夠在公益與商業間取得平衡。

 院所聯手打造識毒「阿湯哥」能快速分析出人體內毒化物

院所聯手打造識毒「阿湯哥」能快速分析出人體內毒化物#林口長庚

「醫生!快快快!」家屬抱著病患衝進急診室,只說中毒了卻一問三不知。急診室醫師和家屬其實一樣著急,因為面臨未知毒化物的醫療問題。過去抽血檢驗曠日費時,至少要4小時以上才能真正辨識出毒化物,犧牲了病患黃金救治時間。現在長庚醫院、清華大學、台灣大學、馬偕醫院合作開發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概念如同快篩,30分鐘內就能分析出人體內毒化物,速度加快8倍,讓醫師有更充裕的時間救回病人寶貴的生命。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中心顏宗海主任表示,國內常見的中毒物質以農藥、有毒金屬、毒品濫用、安眠藥、清潔用品等等為主。 但大多數病患被緊急送到急診時,醫師經常面對的是未知的毒化物,過去通常需要經過實驗室至少4小時以上的檢測,才能得知結果,不管是時效性和應用性都明顯不足。醫師無法第一時間找出到底讓病人滿地打滾或者生命垂危的元兇,彷彿只能像老警察一樣,一頁一頁的翻找嫌疑犯紙本圖片。 馬偕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新曜指出,除了毒物之外,精準的藥物濃度監測,對於臨床病人的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藉由此平台,可以達到腦脊髓液中藥物濃度的即時監測,提升病人治療的安全性與效率。 由清華大學醫工所萬德輝教授、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顏宗海醫師、台灣大學材料系陳學禮教授與台北馬偕神經外科林新曜醫師聯手打造的「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則是賦予急診室醫師如同電影<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中阿湯哥的虹膜辨識技術,立即掃描就能快速的辨識毒化物,不只找出眼前的敵人到底是什麼身份,還可以知道毒物的劑量,讓醫師可以更精準的給予治療,因此「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又被暱稱為「阿湯哥」。 清華大學醫工所萬德輝教授指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從臨床需求出發,結合最新分析化學與奈米科技,開發出這個新穎的拉曼光譜檢測平台。此檢測平台,具有多熱點、深景深、濃縮效應等特點,可大幅增強可疑分子之特徵訊號,同時兼具低成本、可撓曲、高穩定性等特點。進行快篩檢測時,僅需少量檢體(2-5 微升),在30分鐘之內即可得到結果,跟醫院端的臨床判讀結果比對完全吻合。這項突破性的成果已發表在2023年7月「小(Small)」和2023年9月國際知名期刊「感測器和致動器B:化學(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備受國際肯定。 顏宗海醫師表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可辨識的範圍相當廣泛,包含農藥(福美雙、陶斯松、大滅松、達馬松、巴拉刈、加保利等)、食品添加物(桃紅精、紅色6, 40號、黃色4, 5號等)、臨床藥物(抗生素、抗癲癇藥等)、新興毒品(安非他命、甲基安非他命、喵喵、浴鹽等)等都難逃法眼,不僅有助醫療,可望也對食安、司法科技產生重大的進展。

重啟彩色人生—肝移植病友開心「回娘家」

重啟彩色人生—肝移植病友開心「回娘家」#林口長庚

林口長庚醫院肝臟移植團隊在李威震副院長帶領下,成果卓越,除了幫助逾1,400位病友獲得重生,亦開創出「不同血型換肝」、「一肝二用李式公式」、「孕期移植後順產」等創新技術,開啟台灣肝臟移植的重要里程碑。本月19日將近300位病友抱著開心回娘家的心情,參加醫院擴大舉辦的「彩色人生肝友會暨25週年回娘家活動」,20年前首位一肝二用移植病患與17年前首位不同血型換肝病患也親到會場,向林口長庚肝臟移植醫療團隊表達最大的感激,醫師、藥師、物理治療師及營養師也在活動上教導病友,重生後如何守護自身健康與確保生活品質。 國內首位一肝二用移植病患與首位不同血型換肝病患的故事 病友熊先生,肝臟移植迄今已20年,是當年(2003年)全台第一例一肝二用的受贈者之一。他因工作會接觸重金屬等污染環境,肝臟無形之中受到傷害,只能等待肝臟移植。在陷入反覆肝昏迷狀態時,大兒子出生,太太備受煎熬仍辛苦撐著。直到幸運等到大愛捐贈,在李威震教授和移植團隊14小時的努力下,給予他重生的機會。熊先生說,「這20年來,一直保持感念的心渡過每一天,很幸運可以跟太太一起維持這個家並陪伴兒子度過成長的每個階段,更愛惜重獲新生的寶貴生命,為捐贈者活下豐富的人生。」 病友潘女士,既不是肝病帶原者,也無抽菸飲酒等嗜好,非常注重身體狀況,無法相信自己竟會罹患肝病,但卻從一次的健康檢查中發現肝臟數值異常,進而展開了治療之路。原本她還期望不要肝臟移植便能治癒,但最終在李威震教授詳細解釋說明下,才真正意識到肝臟移植是唯一的路。2006年3月14日的這場移植手術,不僅讓潘女士重生,更開啟台灣第一例不同血型移植成功先例。潘女士說,「當年才大一的兒子和已在工作的女兒,分別肩負起捐贈的任務和照顧家人的責任,如今走過了17個年頭,兒女已成家立業,對於能繼續與家人共享天倫樂,內心除了感謝感恩外,更對肝臟移植醫療團隊有著無比的敬佩。」 李威震教授帶領林口長庚肝移植團隊陣容超越全台,並透過整合醫療提供病人完善照護 林口長庚醫院肝移植中心在李威震副院長的領導下,醫療規模和團隊陣容已超越全台,並且透過整合醫療提供病人最完善的照護,幫助許許多多的病人重獲新生。為關懷這群走過生命幽谷的病友,林口長庚醫院每年舉辦肝臟移植病友座談會,安排相關醫療議題以持續提升病友的自我照顧及醫療知能。今年適逢李威震副院長執刀換肝25年,以及「彩色人生肝友協會」成立25週年,醫院特別擴大舉辦這次活動,並邀請到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林莉茹組長、桃園市政府衛生局劉宜亷局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劉嘉琪副執行長、台灣彩色人生肝友協會廖大權理事長等貴賓蒞臨致詞,共同祝福所有換肝病友展望未來,重啟彩色人生。 肝臟移植手術是最困難的手術之一 林口長庚醫院是國內最重視器官移植的醫院之一,不斷精進器官移植的進行與結果,2002年組成肝臟移植團隊後,於2003年在李威震教授的帶領下,開創台灣首例將單個肝臟移植給兩位成人,2006年又克服障礙,完成首例不同血型的活體肝臟移植案例,多年下來幫助逾1,400位肝臟腫瘤、肝臟衰竭及其他腹內臟器衰竭患者,擁有重生的機會。 李威震教授表示,台灣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肝癌也同時高居國人癌症死因第二位,可以說肝病是我們的國病。今日各種治療方式日新月異,但肝炎急性發作所致之肝衰竭,或慢性肝炎所生之肝硬化或肝癌,仍有部分病患得透過肝臟移植手術,才能有效治療。 李威震教授指出,肝臟移植手術相當複雜,由於受贈者的肝臟功能已經受損,凝血功能很差,而肝臟內含非常大量的動脈、靜脈,是個具有大量血管的器官,因此比起一般手術,患者在肝臟移植手術過程中大量失血的可能性更大。醫師會打開患者腹腔,確定腹內沒有腫瘤轉移後,逐步分離出重要的血管並取下受損的肝臟,這過程可能就得耗費四到五個小時;之後再將捐贈者的肝臟植入於受贈者體內。若患者的身體狀況不佳,困難程度還會提升。肝臟移植手術過程複雜,可說是最困難的手術之一,時間可能長達十個小時。 目前肝臟捐贈者的身分可區分為大愛捐贈的腦死患者,或是患者五等親內的親屬進行活體捐贈;國內現況約有981人等待大愛捐贈肝臟移植。李威震教授感言,「若必須以器官移植挽救生命,需仰賴捐贈的契機、病人的配合、家屬的支持,及整個醫療及照護團隊的努力,方能成功。每一個肝臟都得來不易,每一例移植都關卡重重。作為北台灣主要的肝臟移植中心之一,林口長庚肝移植團隊由衷感謝每一份大愛捐贈家屬的愛心、活體捐贈者的犧牲、以及肝移植病患的信任,未來也會繼續努力,不斷持續精進及挑戰更多的困難,以救治更多等候肝臟移植的病患。」

林口長庚促進智慧醫療! 獲全球第二名暨台灣第一名智慧醫院殊榮

林口長庚促進智慧醫療! 獲全球第二名暨台灣第一名智慧醫院殊榮#林口長庚

台灣醫院再獲國際評選肯定!林口長庚醫院參加著名的美國「醫療資訊暨管理系統協會」(HIMSS)之「數位醫療指標」(Digital Health Indicator, DHI)評鑑,以積極運用資訊科技,有效提升醫療相關工作效能、促進病人安全,獲得HIMSS委員高度評價,四大評鑑範疇幾近滿分,榮獲全球第二名暨台灣第一名之殊榮。 林口長庚率團隊參加HIMSS全球年會 本(3)月25日舉辦的台灣地區HIMSS高峰會,主辦單位除已邀請長庚醫院行政中心潘延健總執行長分享醫院進行DHI評鑑之經驗外,林口長庚醫院也將於今年4月16日由溫明賢副院長率領10人團隊至芝加哥參加HIMSS全球年會,親自領取HIMSS 全球第二名之獎項。長庚醫院表示,今年度預計將再進行EMRAM (電子病歷)第七級續評及INFRAM(基礎設施)第六及第七級評鑑,屆時也會在年會中與全球各先進醫院交流資訊建置經驗。 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程文俊對林口長庚醫院獲此殊榮感到欣慰,他感謝所有同仁致力於各項智慧醫療之推展,並期勉體系各院區同仁繼續追求卓越,成為國際智慧醫療的標竿。 HIMSS 為美國醫療資訊與管理系統學會簡稱,建於1961 年,總部位於美國芝加哥,是一家全球性非營利性組織,成立宗旨在通過資訊技術提高醫療水準。其「數位醫療指標」評鑑,包含「資訊交互運作能力」、「以人為本的健康照護」、「預測性分析力」、「治理和勞動力」四大範疇,以評價全球醫療機構的智慧化程度。 各面向皆取得好成績 林口長庚醫院本次參加2022年度HIMSS 數位醫療指標(DHI),是與行政中心機能部組成HIMSS評鑑推動團隊,由院長陳建宗擔任總召集人,院區管理部及行政中心醫管部等單位針對各評鑑範疇進行相互合作,充分展現智慧化程度,使醫院在DHI的每個面向都取得了很高的分數,總分為349/400。僅次於韓國Samsung Medical Center,第三名為台灣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陳建宗院長表示,參加HIMSS DHI評鑑是為了確定醫院目前的資訊科技(IT)系統是否在醫院運營、改善醫療品質和病人安全方面取得了全面的效益。這項評估可以反映出是否能提高醫療服務的品質和效率,並通過系統的創新和改革,引導醫院全體員工參與品質和安全內部化,並且有助於確保〝醫療資訊化與國際標準接軌〞。 透過多項技術讓患者能夠管理自己的健康和保健資訊 林口長庚醫院本次榮獲DHI殊榮,其「高度結構化記的檔案與醫療錄」實現了「先進和有效」的臨床決策支援和研究資料收集,並能夠將其系統與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整合,受到評鑑委員一致讚揚。在分析工具的使用和品質管理上,也擁有「非常全面性」的儀表板,包括24個臨床監控和4個管理儀表板,追蹤400多項指標,能夠支援對臨床業務和病人的即時監控。此外,還成功採用了共用決策過程,在數位工具、技術和醫院護理團隊的支持下,醫院提供自我健康管理工具,如健康護理車、應用程式等,讓患者能夠管理自己的健康和保健資訊。 林口長庚自1978年成立以來,一直走在台灣醫院技術轉型的前列,率先引入了電腦管理系統,走向無紙化醫療。2017年開始進行IT重組,以促進智慧醫療,並列有五個主要目標:醫療品質、病人安全、創新服務、平臺整合和流程簡化,建立結構化的醫療記錄與人工智慧中心,並實施遠距醫療。2019年,成為台灣第一家達到HIMSS電子病歷採用模式(EMRAM)最高階段的醫院;目前預計將重新認證HIMSS EMRAM第七階段,目標在2024年前取得。

第 25 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暨 SNQ 國家品質標章授獎

第 25 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暨 SNQ 國家品質標章授獎#林口長庚

邁入第 25 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暨 SNQ 標章於2/14授證,本屆包括醫療與產品共五大類、17 項類組,超過 677 個項目競逐;經過半年專家嚴格評審選拔, 共 2 金、7 銀、19 銅獎項脫穎而出;本年惟二金獎榮耀,分別由台大基因醫學部治療 AADC 缺乏症團隊,以及輝瑞大藥廠以抗新冠肺炎倍拉維(Paxlovid)勇奪代表全球第一的最高殊榮! 從競爭最激烈的醫療類組,更看見許多台灣醫界創新突破、善用累積多年醫療數據結合科技優勢,進化各項醫療診療預警系統,成為本屆獲獎大亮點 : 台大基因醫學團隊勇奪金獎,締造全球唯一核准 AADC 缺乏症治療模式 AADC 是罕見遺傳性神經疾患,但居然與台灣人基因有密切關連! 全球 AADC 缺乏症個案中,超過三成個案來自台灣,罹患 AADC 兒童會有嚴重發展遲緩、運動異常等狀況,過去治療模式束手無策。 台大基因醫學團隊,成功找出基因缺損之處,透過精準立體定位手術將帶有AADC 基因之病毒載體,注射至腦部基底核核殼位置來治療,2010 年成功完成首例治療,更創下全球唯一治療小於 2 歲記錄,至今完成超過 30 例罕病兒童, 40%患者可以正常行動;2013 年團隊再運用 3-OMD 血片檢驗技術啟動新生兒篩檢,一連串照護模式,不僅在 2019 獲得國際兒科聖經級教科書級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引用。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更於 2022 年授予這項基因治療藥物的上市許可,成為全世界唯一獲准的 AADC 缺乏症治療方式。 北榮腎臟科團隊銀獎 首創遠紅外線治療透析血管 全球 2000 家透析室跟進! 全台有超過 10 萬洗腎國人同胞,最擔憂就是連結動脈與靜脈的洗腎廔管阻塞或血管通路併發症! 針對這個治療困境,台北榮總腎臟科團隊思索突破,創新以特定波長的遠紅外光照射治療,確保洗腎廔管維持通暢不產生病變,廔管阻塞率大幅降低 64.2%、血管通路重建率下降達 93.3%;在台這項創新治療法,已經成功推廣至世界五大洲、23 個國家,超過 2,000 家以上血液透析室跟進使用。2019 年,歐洲透析及腎臟移植學會(EDTA)的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及美國腎臟基金會(NKF)的 KDOQI 臨床指引,皆將北榮所開創遠紅外線治療納入建議治療。 臺中榮民總醫院 全國最大重症照護資料庫 精準預警 12 項重症,即時救命 台中榮總以十年超過 6600 萬筆資料,建構全國最大重症資料庫,經過 AI 智能協助,對於加護病房患者 24 小時不間斷監控生理數值、以及醫療風險指數據,包括在「呼吸重症」、「急性腎損傷」、「敗血症預測」、「死亡風險」等 12 項重症, 多項重症預測準確率達 83%以上,可以提早發出預警,讓醫師在危急病況發生前,即時處置! 中國醫藥大學附醫 一小時鑑定完 8 種抗藥菌株、抗藥性預測準確率達 95% 以往要檢測病患感染症細菌確認用藥,至少要耗費 72 小時! 中國醫藥大學附醫研發智抗菌平台,一次鑑定八種臨床常見多重抗藥性致病菌株,而且在 1 小時可以取得抗藥性預測結果,這個平台更整合「敗血症預測」、「藥物基因」等感染症所需要的關鍵資訊,利用 AI 智慧預警敗血症與致死率準確率達 84.5%、大幅降低敗血症死亡率 12%,而且抗藥性預測一致性可達 95%,更能夠提早 24 至 72 小時提出抗藥性預警,避免用錯抗生素,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 25 年 持續推廣台灣頂尖醫療、推進全球醫療進步! 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在上百位醫界專家以及全台醫療團隊努力,25 年來,全台逾 3,000 組頂尖醫療團隊競逐,其中有 37 個團隊技冠全球,在「顯微重建」、「肝臟移植」、「心房顫動」、「心臟急重症」到「兒童罕病」、「腎臟血鉀異常」等治療領域,站上全球尖端地位!還有 80 個團隊的治療成果,引領亞太臨床新進展,改寫國際醫療指引、甚至建立診斷新準則! 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作為醫界相互砥礪平台,持續發掘台灣推廣台灣頂尖醫療,共同推進全球醫療進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