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型糖尿病

孩子總是抱怨又累又渴? 醫:有可能是「這疾病」 醫界、病友團體共同呼籲提升疾病認知與友善環境

孩子總是抱怨又累又渴? 醫:有可能是「這疾病」 醫界、病友團體共同呼籲提升疾病認知與友善環境#第一型糖尿病

家長注意!若學齡兒童常讓老師抱怨孩子上課疲倦、喝水又喊口渴、一直上廁所,小心別誤下判斷,認為是孩子逃避上課!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醫師提醒,這可能是因罹患第一型糖尿病,身體缺乏胰島素,無法有效調節血糖,孩子正在經歷高血糖時的症狀!由於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多在兒童期和青春期前後(10~19歲) ,醫師提醒若有上述症狀,再加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就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檢查。 每年約有近500名患者確診為第一型糖尿病,終身得靠胰島素治療,照護上需注意行動、飲食、治療是否會導致低血糖而危及生命,讓許多家庭措手不及,也很需要學校、安親班等師長、同學的支持 李洮俊醫師就分享,曾有學校因為擔心照護資源不足,而拒絕第一型糖尿病的學童入學。致力於糖尿病校園衛教活動的愛胰協會常務理事劉苑菁護理師分享:「例如,這些孩子在上課時發生低血糖需要立即進食被誤以為偷吃東西、使用數位設備監測記錄血糖卻被認為有特權攜帶手機,或注射胰島素時被誤認在注射毒品,甚至以為糖尿病會傳染等。這些偏見可能讓孩子在校園中不敢公開病情,進而影響他們的血糖控制與健康管理。」因此愛胰協會從2019年與台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舉辦校園講座,提升友善環境。「有小糖友回饋,活動後同學們不再投以異樣眼光,能夠自在地在學校測量血糖和注射胰島素,若有低血糖等狀況也能獲得即時協助。」 今年世界糖尿病前夕,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與愛胰協會聯手,邀請日本模範糖友以及醫師至臺中市大里區立新國民小學解說疾病及照護。模範糖友大村詠一為前日本國家有氧體操選手代表,4歲開始接觸有氧體操,8歲時發現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一度因為飲食以及治療影響他的體操表現,但在持續努力下,於2002、2003年的有氧運動競技青年組取得世界冠軍,退役後積極參與推廣去汙名化活動。他分享道,自己小時候會躲起來打針,不想解釋自己的疾病,怕被同學可憐,但在老師的鼓勵下在一次作文中分享,沒想到意外的獲得許多同學的幫助,甚至還有朋友幫他創作繪本讓大家認識一型糖尿病。大村也鼓勵在場糖友同學,不要因生病而變弱,反而應該因病而更堅強,在持續治療的同時更為努力!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部長楊宜瑱醫師提醒師生,「發現有異狀,例如糖友臉色蒼白、意識混亂、口齒不清、精神恍惚等需盡快通知師長及校護,補充糖份或給予升糖素等緊急協助,但其實第一型糖友透過胰島素治療以及血糖監測,也能很健康自在的生活,無須給予過度關注或限制糖友的生活或運動。」 立新國民小學校長蔡添元表示,學校也有在學的糖友,很開心能與協會合作提高疾病認識,學校安排在學的糖友家長入校參與這次活動,向大村學習交流。「學校重視每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這樣的活動不僅提升師生的健康知識,也讓學生學會如何尊重和支持不同健康需求的同學,創造師生安全、溫馨與和諧的學習環境。」李洮俊醫師則補充,國健署有發行”學校糖尿病照護參考手冊”供師長、校護參考,再搭配校園的衛教活動,定能改善小糖友的校園生活品質。 圖/11月4日糖尿病校園友善宣導活動(左起:翻譯員、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副秘書長 林冠怡、日本模範糖友 大村詠一、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 徐慧君、臺中市大里區立新國民小學校長 蔡添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部長 楊宜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師 陳大揚 圖/日本模範糖友大村詠一帶動臺中市大里區立新國民小學學童進行有氧體操

糖尿病職業自行車手 與百位一型糖友親子共騎呼籲建立友善環境 破除疾病框架 享受健康生活

糖尿病職業自行車手 與百位一型糖友親子共騎呼籲建立友善環境 破除疾病框架 享受健康生活#第一型糖尿病

完全由一型糖尿病患組成的國際職業車隊—諾和諾德職業自行車隊(Team Novo Nordisk)六度來台參加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丹麥商務辦事處特別邀請其中一位來自英國的車手與近百位一型糖友、與支持糖友健康生活的民眾共騎,激勵糖友齊心控糖必能超越疾病的限制。 丹麥商務辦事處處長畢尚德 Peter Sand 分享,丹麥是一個非常喜愛自行車的國家,除了經濟方便、健康等原因之外,崇尚環保減碳是主要原因,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自行車道就長達 400 公里,與所有的車道和人行道完全分開。有近一半的上班上學通勤以自行車為交通工具。丹麥騎單車的人,每年平均幫助減少 20,000 噸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且統計顯示騎自行車上班的人較少請病假。諾和諾德職業自行車隊雖然是美國車隊,但是由丹麥商諾和諾德公司贊助,因為對共同推廣健康運動的生活有一致的目標,同時展現糖友能有無限可能的正面能量! 台北市政府也共列協辦單位,副秘書長林哲宏出席活動時表達,糖尿病防治已刻不容緩 市政府積極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透過多樣素材宣導,呼籲糖友定期於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就診、接受檢測、足部照護等衛教,其中臺北市聯合醫院提供糖友便利的眼底檢查服務巡迴服務,以預防併發症發生。透過醫療院所共同推動與宣導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希望提升臺北市糖友的福祉及增進照護品質。 這次活動主要參與騎行的親子多來自 T1 超人家庭,T1 代表第一型糖尿病,該團體的發起人謝秋郁女士說明,「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生高峰期是在學齡前和青春期,確診後需長期施打胰島素,有不少孩子害怕同儕、或陌生人好奇的眼光,甚至會躲在廁所施打胰島素。」她呼籲大眾,「如果在用餐的地方看到有人打針,這是他們必須做的事情,不必太好奇,也不用盯著看,尤其內向的 T1 會很害羞。但如果覺得他們很棒,可以給他們比個讚表示支持。」也鼓勵病友要賞識自己的勇敢,正面的來看待自己的與眾不同,綻放獨特的生命光彩。 來自英國的車手 Nathan Smith 分享,他從小就積極運動,曾是三鐵的選手,但在 16 歲時突然面臨體重急速下降、持續口渴以及頻尿,確診為一型糖尿病。由於整個家族中沒有人有類似的狀況讓他非常的錯愕,但在認識了 TNN 車隊的成立使命後,他發現仍然可以透過每一次的賽事向大眾展示他能挑戰極限。事實上這些車手透過許多積極監測的方式學習血糖、藥物、能量補充的平衡,才能在每一次的賽事,證明自己能夠成為英雄。他鼓勵糖友,「不要因疾病就放棄追求自己的夢想,我從不認為我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 除了 TNN 的職業車手,這次活動也邀請了在台灣的推廣大使徐甘舒參與活動,徐甘舒熱愛騎單車,常在臉書分享騎車的日常,她在去年認識了 TNN 車隊,因此將自己隱藏了十多年的一型糖友身分公開,她能了解糖友害怕承認自己病情的心情,在活動中也鼓勵大家以正面的方式回應質疑,更不用害怕挑戰,她鼓勵糖友仍應持續運動、追求自己的夢想,一起克服世俗眼光。 台灣諾和諾德藥廠邱仲民處長表示,自由車競賽是極度耗費體力與意志力的高強度運動,挑戰人類體能極限,患有一型糖尿病的車手必須嚴格監控自身的血糖、掌握胰島素的使用,才能持續接受嚴厲的體能鍛鍊。諾和諾德選擇自 2005 年起便持續贊助該車隊,就是欽佩並且認同車隊傳遞出來的正面力量,這與諾和諾德的遠景-改變糖尿病不謀而合。而施打胰島素是所有第一型糖友以及許多第二型糖友必要的日常,呼籲大眾能對糖尿病多點認識、以及多點友善。 更多活動的精采花絮以及衛教內容,可以上活動的粉絲頁了解,Nathan 以及徐甘舒也即將針對糖友常見問題透過影片、文字回答,請上臉書搜尋「丹麥踏遊」。

常用抗生素 恐致糖尿病上身!

常用抗生素 恐致糖尿病上身!#第一型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國最新動物實驗發現,老鼠若頻繁接受抗生素治療,很容易產生第一型糖尿病,研究中,研究人員所使用的抗生素劑量,相當於孩童接受中耳炎治療所使用的抗生素劑量。 抗生素可能影響胰島細胞發炎反應研究作者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轉譯醫學與微生物學教授馬汀.布拉瑟表示,研究顯示,老鼠經過3個抗生素療程後,第一型糖尿病發生機率大幅上升。 第一型糖尿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在台灣,第一型糖尿病為常見兒童、青少年內分泌疾病,每年10萬人中約有1.5人發病,盛行率約千分之0.5,第一型糖尿病人數估計約有1到2萬人。改變腸道生態 可能引起連鎖反應布拉瑟解釋,抗生素會改變腸道細菌生態,這可能引起連鎖反應,造成免疫細胞T細胞出現變化,胰臟中的胰島細胞專門負責製造胰島素,而這些改變可能導致胰島細胞發炎反應加劇,增加第一型糖尿病風險。布拉瑟指出,過去有其他研究發現,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等自體免疫疾病的小孩,腸道細菌生態往往與健康小孩不太一樣。不過這項研究結果是否適用於人類,還需要做更多研究,才能有所定論。 以10歲兒童來說 平均接受10項療程這項研究結果並不是要家長、醫師完全避用抗生素,而是要家長最好和醫師討論一下,以了解小孩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何時使用較恰當。 布拉瑟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人數每20到25年就翻倍成長,患者人數增加之快,不太可能是基因改變造成,觀察一些其他因素發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小孩使用抗生素情況也變得非常普遍,以10歲兒童來說,平均都曾接受10項抗生素療程,或許兩者有些關連性。接受抗生素治療的老鼠 罹病風險2倍研究人員將老鼠分成2組,1組老鼠在3個不同時間點接受低劑量抗生素治療,另1組老鼠則沒有接受抗生素治療,研究中所使用的老鼠相當於6個月大到1歲大嬰兒,結果顯示,接受抗生素治療的老鼠較容易產生第一型糖尿病,罹病風險為沒有接受抗生素治療老鼠的2倍之多。此研究結果已發表於8月22日出版的「自然微生物學」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女童頻尿體重掉 竟是罹第一型糖尿病

女童頻尿體重掉 竟是罹第一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快滿四歲的陳小妹,最近一兩個月,體重由原本的16公斤掉到現在的13公斤,逐漸消瘦。這幾天更變得容易口渴、頻尿、呼吸也越來越喘,活動力明顯變差。經檢查發現陳小妹嘴唇乾裂,會陰部有黴菌性尿布疹,進一步實驗室檢查後發現血糖值竟高達489毫克/分升,高出正常值近5倍,且過去三個月血糖的糖化血色素也達12.7%。研判屬於糖尿病酮酸症,經過治療,目前狀況穩定。成大醫院小兒內分泌科周言穎醫師指出,第一型糖尿病,又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大部份的患者,是在兒童時期或青少年時期被診斷出來。主因是身體裡負責製造胰島素的胰島細胞,受到自體免疫系統的破壞,造成身體無法製造胰島素。沒有胰島素,細胞就無法利用糖份,糖分留在血液中,血糖相對就升高。當體內血糖濃度太高時,過多的糖分就會從尿液排出,多尿就是體內相當多的水分隨著過多的糖份一起排出的結果。所以得到糖尿病的症狀通常為口渴及頻尿。其他症狀包括了多吃、體重減輕、倦怠、夜尿、腹痛、嘔吐、口腔或會陰部黴菌感染。按時注射胰島素  控糖兒童正常成長第一型糖尿病的治療需要每天注射皮下胰島素。但周言穎醫師也說,第一型糖尿病兒童,只要對疾病照顧有足夠的了解及學習因應之方法後,生活與學習都可和一般孩童一樣,無論是上體育課做各種運動,在學習和生長發育並不會特別受到影響。由於第一型糖尿病需要長期胰島素的治療,不僅需要與醫療團隊積極的互動找出最佳治療方式,還要有均衡的營養、適當的運動,以及家庭、學校,甚至社會等各方面的了解與支持,才能讓孩子維持理想血糖控制及健全身心的發展。

第1型糖尿病誤解多 病童入學遭排擠

第1型糖尿病誤解多 病童入學遭排擠#第一型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社會上民眾普遍對第一型糖尿病認知不足,常認為只要接觸到就會受到感染,使得病童容易被排擠及遭受不平等的眼光。像是前陣子報導,有孩子罹患第1型糖尿病,遭到數家幼稚園拒絕,部立南投醫院表示,第1型糖尿病通常發生於兒童以及青少年,目前治療仍以胰島素為主,每天需要多次的注射。但其實糖尿病並不可怕,罹患的孩子除了醫療照護外,若也獲得家庭、學校、社會的支持,相信能夠與疾病和平共處。按時注射胰島素 醫:控糖孩童能正常成長南投醫院新陳代謝科張寶文醫師表示,糖尿病的病人,他可能是胰臟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是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出現問題,結果導致過多的葡萄糖堆積在血中,造成糖尿病。而第1型糖尿病,起因是病人因為自體免疫反應,產生抗體攻擊胰臟貝他(Beta)細胞,造成分泌胰島素的胰臟貝他(Beta)細胞減損,導致胰臟不分泌或是只分泌很少的胰島素,以致病人終身都需要注射胰島素來治療。張寶文醫師表示,第1型糖尿病患的治療目前仍是以胰島素為主,除了傳統的筆針胰島素注射,還有皮下連續胰島素幫浦,可以降低血糖波動,減少夜間低血糖風險。但只有醫療照護是不夠的,還要評估心理問題和家庭壓力,不完整的家庭或者社會外界不支持,會讓病人有較低的安適感、缺乏情感的支持,這些都是阻礙病程的危險因子,影響糖尿病管理上的遵從性。他也強調,適當的社會和家庭支持系統,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健康情緒以及醫療的遵從性。規律的治療,控制好血糖,糖尿病孩子也能與一般人一樣,順利的成長與學習。

醫訊/第一型糖尿病座談會

醫訊/第一型糖尿病座談會#第一型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不僅只有發生在成年人身上,更有少數的孩童們,在剛出身時就罹患了第一型糖尿病,也就是先天的胰島素不足造成血糖增高,必須終身施打胰島素。 為增進第一型糖尿病之病童及家長對疾病更為認識,以增進其照顧知能與分享經驗、促進情感交流,故特別舉辦此座談會,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認識第一型糖尿病座談會時間:103年2月23日(日)上午08:30 ~ 11:30地點:嘉義長庚醫院綜合醫學大樓地下一樓丹堤咖啡店洽詢:405-3789 曾雲鳳 衛教師   405-2175 曾郁茹 社工

醫訊/第一型糖尿病飲食面面觀

醫訊/第一型糖尿病飲食面面觀#第一型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是一種慢性新陳代謝疾病之一。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是兒童,第一型糖尿病也可能發生在其他年齡層,也常見於青少年時期,以前又被稱「幼年型糖尿病」。為了協助第一型糖尿病友飲食更便利,財團法人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特舉辦「自由自在 快樂吃」活動,邀請耕莘醫院康甄真營養師主講「第一型糖尿病飲食面面觀」,之後還安排「外食實戰演練」與「綜合討論」,參加對象為第一型糖尿病友家庭,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第一型糖尿病~自由自在 快樂吃時間:101年11月18日(日)上午09:30~11:30地點: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45號8樓洽詢:02-2365-7780轉19 林先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