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生素 恐致糖尿病上身!
抗生素可能影響胰島細胞發炎反應
研究作者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轉譯醫學與微生物學教授馬汀.布拉瑟表示,研究顯示,老鼠經過3個抗生素療程後,第一型糖尿病發生機率大幅上升。
第一型糖尿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在台灣,第一型糖尿病為常見兒童、青少年內分泌疾病,每年10萬人中約有1.5人發病,盛行率約千分之0.5,第一型糖尿病人數估計約有1到2萬人。
改變腸道生態 可能引起連鎖反應
布拉瑟解釋,抗生素會改變腸道細菌生態,這可能引起連鎖反應,造成免疫細胞T細胞出現變化,胰臟中的胰島細胞專門負責製造胰島素,而這些改變可能導致胰島細胞發炎反應加劇,增加第一型糖尿病風險。布拉瑟指出,過去有其他研究發現,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等自體免疫疾病的小孩,腸道細菌生態往往與健康小孩不太一樣。不過這項研究結果是否適用於人類,還需要做更多研究,才能有所定論。
以10歲兒童來說 平均接受10項療程
這項研究結果並不是要家長、醫師完全避用抗生素,而是要家長最好和醫師討論一下,以了解小孩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何時使用較恰當。
布拉瑟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人數每20到25年就翻倍成長,患者人數增加之快,不太可能是基因改變造成,觀察一些其他因素發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小孩使用抗生素情況也變得非常普遍,以10歲兒童來說,平均都曾接受10項抗生素療程,或許兩者有些關連性。
接受抗生素治療的老鼠 罹病風險2倍
研究人員將老鼠分成2組,1組老鼠在3個不同時間點接受低劑量抗生素治療,另1組老鼠則沒有接受抗生素治療,研究中所使用的老鼠相當於6個月大到1歲大嬰兒,結果顯示,接受抗生素治療的老鼠較容易產生第一型糖尿病,罹病風險為沒有接受抗生素治療老鼠的2倍之多。此研究結果已發表於8月22日出版的「自然微生物學」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