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

全球健康危機非疾病,更嚴重是抗藥性菌!醫警:重症病患恐無藥可醫

全球健康危機非疾病,更嚴重是抗藥性菌!醫警:重症病患恐無藥可醫#抗生素

抗生素是人類的救命關鍵,但全球卻也面臨抗藥性問題。加護病房醫師提到,新冠肺炎期間為搶救人命,在多重藥物的使用需求下,也讓多種病原菌抗藥占比持續攀升。研究統計預估台灣2050年恐有3.3萬人死於抗藥性菌,這些都必須透過正視抗藥性菌與抗生素使用教育,超前部署資源整合政策,讓醫療人員備齊,與及時使用對的武器來扭轉困境。 亞東紀念醫院內科加護病房張厚台主任表示,抗藥性菌問題會造成無法預期的治療後果,不只是病患可能因為治療效果不佳必須一直換藥而延長住院時間,病患身上產生的其他抗藥性問題更會導致惡性循環,讓醫療系統面臨更沈重的負擔與耗費,最嚴重的,甚至到最後會是無藥可用的狀況。 病患無法治癒與醫療耗費是惡性循環 張厚台主任說明,台灣比較常見的抗藥性菌包括綠膿桿菌、鮑氏不動桿菌(AB菌)與肺炎克雷伯氏菌(KP菌)等,以KP菌來說,臨床上常見於肺炎及肝膿瘍,甚至是糖尿病的病患。 張厚台主任門診有一位50歲患者,因右眼視力突然模糊就診,檢查發現是嚴重「眼內炎」。進一步檢測驚見他血糖值飆升至900mg/dL。而且檢查時同時發現肺部有感染現象,微生物培養確認是克雷伯氏菌(KP菌)。張厚台主任表示,這種危險細菌特別容易引發眼內炎及全身性併發症,這名病友在醫療團隊立即給予治療之下,雖然肺炎症狀獲得改善,但眼內炎因延誤就醫,錯失黃金治療時機,最終仍無法挽救視力,導致永久性失明。 近年比較值得注意的還有新冠肺炎之後肺部纖維化的重症病患,張厚台主任表示,一位81歲長者,雖有血糖與腎臟問題,但平時疾病控制良好,生活能自理。2021年感染新冠住院後,健康狀況開始惡化。家人原以為是新冠後遺症,直到患者因嚴重呼吸困難緊急送醫,一度休克。經檢測才發現真正的元兇也是克雷伯氏菌(KP菌)感染,且已造成多重抗藥性。這種超級細菌導致肺部嚴重空洞化,即使投入多種抗生素治療,肺部永久損傷已無法挽回。如今出院返家的患者必須全天候依賴氧氣機維生,生活品質大幅下降。 重症病患面臨高死亡率不是疾病、而是細菌感染 張厚台主任指出,像這樣的重症病患死亡率往往高達60~80%,特別是在加護病房有一半以上的病患幾乎都有敗血症,感染後免疫系統也會受影響,再加上多重用藥需求,或者是醫療輔助工具使用感染風險高,因此高度抗藥性細菌更是重症病患常面臨到的風險。 如何改善整體抗藥性感染問題?張厚台主任認為,除了民眾要有正確觀念,了解抗生素不是越貴越好,要完整遵守醫囑正確使用外,醫事人員也必須合理開立對病患最佳治療藥物使用方針,不是都使用同一種,另外更要落實完整感染管理政策。 張厚台主任強調,會感染多重抗藥性菌的病患往往也是重症病患,各處流行的抗藥性細菌不盡相同,因此,需要專業性的審制與機制來規劃預算,如果能夠有合理的資源,讓醫療單位能夠備齊抗生素藥物,並積極開發新藥,對病患才是真正福音。

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高雄榮總推行智能抗生素管理,首創抗生素升階及降階警示系統,讓民眾用藥更精準有效

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高雄榮總推行智能抗生素管理,首創抗生素升階及降階警示系統,讓民眾用藥更精準有效#抗生素

抗生素常被作為殺菌、預防等治療,但不當使用也讓抗藥性細菌的威脅日益加劇。呼應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高雄榮民總醫院舉辦巴士衛教展覽活動,帶領民眾一同了解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作為南台醫學中心唯一感染管制與抗生素管理卓越中心認證醫院,高雄榮總更於院內推行智能抗生素管理系統,並首創抗生素升階及降階警示系統來有效管理多重抗藥菌。 高雄榮民總醫院陳垚生副院長表示,抗生素扮演著人類醫療前進的動力,但必須合理使用,透過這次「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就是希望這樣的觀念往下扎根。他提到,在沒有抗生素的時代,一個不嚴重的感染可能都會致死,抗生素改變了人類的醫療史,也大幅延長壽命,即便是現在重大手術或是病人在接受免疫低下治療的狀況,預防性抗生素的使用都非常重要,但使用的時間與劑量同都要精準,非大量或是長期使用,如此才能真正提高醫療品質,也避免醫療資源浪費。 抗藥性細菌散佈將是更嚴重的問題 另一方面,當民眾有需要吃抗生素的療程,如果是不規則服藥,造成濃度不夠無法殺死細菌,等於就是療程失效,不僅如此,病人身上的抗藥性細菌更有機會傳播出去感染他人;只要一個地方產生抗藥性細菌,就會馬上散佈出去,這是更嚴重的問題。 陳垚生副院長也指出,不論是政府、醫療單位等,皆不斷宣導正確使用抗生素的觀念,細菌抗藥性無法消失,但必須延緩發生,才有足夠時間持續研發新的抗生素,讓需要的病人有使用機會。 內科部感染科主任吳冠陞醫師也談到,多重抗藥性的細菌在住院病人身上的死亡率遠高過COVID-19,抗藥菌持續蔓延,2035年恐面臨平均壽命減少1.8年的狀況,他也呼籲民眾要了解抗生素與其他藥物的差別,勿把抗生素當成消炎藥使用。 兒醫部感染科馮瑩芝醫師也透過診間家長的疑問,釐清病毒性流行型感冒與細菌性肺部感染的差異,並不是發高燒就需要使用抗生素,同時也藉本次活動說明兒童正確的用藥、洗手習慣,呼籲從根本減少抗生素使用與抗藥性產生。 民眾錯誤迷思多,診間多問才能讓用藥更有效 楊晴翔藥師也提及,在實務上仍會發現民眾有錯誤迷思,如擅自停藥、自行買藥、主動要求抗生素,甚至吃他人的抗生素等,這些都是要避免的「四不」,另外也強調看病要多問醫師,像是詢問藥物是否有抗生素?應該服用幾天?應注意什麼? 這些都能讓用藥更安全有效。 高雄榮民總醫院對抗生素的使用一直有著嚴格的管控,111年更榮獲南台醫學中心唯一感染管制與抗生素管理卓越中心認證醫院。陳垚生副院長表示,這幾年院內所推行智能抗生素管理,建置首創抗生素升階及降階警示系統,更與感染症醫學會、鄭德齡醫學發展基金會合作,協助制定國內準則並善用品管手法提升醫療品質,這些都能讓病患有更精準有效的治療。 陳垚生副院長也呼籲,除了完善醫療環境外,對抗抗藥性細菌也需要民眾共同努力,此次活動以「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快上車!」為展覽主題,透過衛教展版、互動小遊戲與影片播放,相信也更能落實在民眾的觀念中。\

防超級細菌無藥可用 亞東籲大眾就醫「4不1要」

防超級細菌無藥可用 亞東籲大眾就醫「4不1要」#抗生素

抗藥性細菌的高盛行率是醫界的重大挑戰,不僅影響醫院患者,隨著病患出院攜帶抗藥性細菌回家或長照機構,逐漸擴散至社區。亞東醫院12日舉辦抗生素衛教講座,邀請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到院,設計互動式問答,同時設置細菌主題看板,提升民眾對抗藥性細菌的認識。 羅一鈞表示,衛福部已推出「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預計明年投入2億元,盼達成5年內抗生素用量減5%等7項主要目標。透過政府、醫師和民眾攜手合作維護抗生素的多樣性,應對抗藥性威脅。 亞東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楊家瑞強調,在生活中遵守「四不一要、診間三問」原則。四不:「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私自購買抗生素服用;「不」服用他人抗生素;「不」隨意停藥;「一要」要遵循醫師指示。推廣「診間三問」的概念,詢問醫師「處方是否包含抗生素」、「抗生素需服用多久」、「服藥有無注意事項」。 抗藥細菌 隨患者回家進入社區 楊家瑞指出,細菌為求生存,服用抗生素後,有些細菌會被消滅,但抗藥性細菌會佔據「地盤」,形成抗藥性菌株;這些抗藥細菌隨患者回到家中,進入社區。此外,為防家禽家畜感染,一些農牧業者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導致耐藥性細菌進入水源,危害環境。 內科部主任廖俊星提醒,抗藥性問題在肺炎鏈球菌及大腸桿菌中特別嚴重。肺炎鏈球菌多存在於呼吸道,與肺炎、中耳炎等疾病相關,政府推廣疫苗大幅降低感染率。然而,肺炎鏈球菌感染常由病毒引發,疫苗僅是一部分,還要配合勤洗手、戴口罩才能防止傳播。 大腸桿菌主要棲息在腸道,與尿道感染和腹腔感染相關,孩童期的大腸桿菌通常無抗藥性,隨年齡增長與抗生素使用增多,抗藥性問題逐漸浮現。不當使用抗生素會助長大腸桿菌抗藥性,建議小病如感冒應避免使用抗生素。 民眾普遍認為益生菌能改善腸道健康,益生菌不能達到最佳保健效果,更重要的是多攝取蔬菜、少食紅肉,維持腸道菌群平衡。此外,胃酸在保護腸道中扮演重要角色,過度服用胃藥降低胃酸,易讓外來細菌入侵腸道。 抗生素與消炎藥 不混為一談 廖俊星指出,許多人仍將抗生素與消炎藥混淆。抗生素是對抗細菌利器,無法殺死病毒;感冒多由病毒引起,非細菌導致,消炎藥可緩解症狀。輕微感染不需使用抗生素,例如尿道感染,透過多喝水、不憋尿可減少風險,僅在發燒或全身性反應時需用抗生素;一般皮膚傷口多數能自行癒合,僅紅腫嚴重時才使用抗生素。 亞東醫院長期致力抗生素衛教,加強與民眾溝通,提升對抗藥性細菌的認識,增加醫護人員專業培訓,強化在抗生素管理與感染控制專長,控制抗藥性細菌蔓延。

「消炎藥≠抗生素」用藥迷思你中了嗎?成大醫院抗生素衛教巴士啟動 全面防堵抗藥性危機

「消炎藥≠抗生素」用藥迷思你中了嗎?成大醫院抗生素衛教巴士啟動 全面防堵抗藥性危機#抗生素

成大醫院李經維院長表示「抗生素並非萬靈丹,它的使用必須建立在正確診斷的基礎上。濫用抗生素不僅無法改善病情,反而可能產生副作用,甚至造成細菌抗藥性的問題。」。為提升民眾對於抗生素使用正確認知,及響應世界抗生素認知週,成大醫院於11月4日至11月8日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呼籲抗生素不當使用已演變成全球性的公衛危機,需大眾共同努力對抗。 破除抗生素迷思:抗生素非消炎藥 成大醫院李經維院長強調「正確用藥觀念是守護全民健康的關鍵」,讓民眾理解抗生素與一般消炎藥的差異,是當前醫療衛教的首要任務。最常見的用藥迷思,常把抗生素誤認為是消炎藥。「『消炎』本質上是減輕發炎反應,而發炎可能源自感染、外傷、過敏等多種原因。抗生素的功能是專門對抗細菌感染,並非所有發炎症狀都需要使用。」另外像感冒、喉嚨痛等常見症狀,大多是由病毒引起,使用抗生素不但無效,反而可能破壞體內原有的細菌生態平衡。李院長以比喻說明:「就像在花園裡使用除草劑,不僅會殺死雜草,連有益的植物也會受到波及。」 針對一般民眾常見的運動傷害,李經維院長表示,像扭傷等造成的發炎,只要適當休息並搭配消炎止痛藥,就能有效改善,完全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作為醫學中心,我們有責任帶領民眾正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強調,成大醫院近年來在抗生素管理上投入大量資源,包括建立完整的用藥監測系統、強化醫護人員教育訓練,以及推動跨院際合作計畫。 成大醫院副院長暨南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柯文謙醫師說明抗藥性的形成機制。「細菌具有驚人的適應能力,在抗生素的壓力下,會不斷演化出新的抗藥機制。這就像是一場軍備競賽,而人類開發新藥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細菌的演化速度。」 超級細菌來襲!抗藥性危機不可輕忽,成大醫院建立抗藥監測系統盼防堵細菌危機 「更令人憂心的是,我們發現有些細菌不僅對單一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更出現了多重抗藥性的情況。」柯文謙醫師指出,這種「超級細菌」使得許多原本容易治療的感染變得棘手,「以往我們還有後備藥物可以使用,但現在連最後一線的抗生素都可能失效。」 為了應對這個挑戰,成大醫院建立完整的抗生素管理機制。柯文謙醫師表示:「我們採取多管齊下的方式,包括建立抗生素處方審核制度、定期進行抗藥性監測、加強感染管制措施,並推動跨科部合作。特別是在加護病房等高風險區域,我們更建立了抗藥監測系統及應對機制。」 同時,柯文謙醫師也特別提到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抗藥性問題不是單一醫院或單一科別能夠解決的,需要醫療體系、政府部門、學術機構的共同努力。」他透露,成大醫院已與疾病管制署和多家醫療機構建立合作網絡,共同分享抗藥性監測數據和治療經驗。 「抗生素是珍貴的醫療資源,需要全民共同珍惜。」面對抗藥性威脅,成大醫院呼籲各界攜手合作,透過正確用藥觀念,共同守護全民健康。 觀看更多:https://www.facebook.com/share/r/YVjR7cAHAaQGuoHP/ 

全台首創互動式抗生素衛教巴士開進奇美!醫:濫用恐淪『無藥可醫』困境

全台首創互動式抗生素衛教巴士開進奇美!醫:濫用恐淪『無藥可醫』困境#抗生素

抗生素濫用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為提升民眾正確用藥觀念,奇美醫院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推出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透過互動式設計讓民眾更了解抗藥性細菌的危害。 抗藥性細菌威脅日益嚴重 需醫病協力防治 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表示,抗藥性細菌不僅存在於醫院內,更會在社區中傳播。為此,奇美醫院自1997年起即建立嚴密的抗生素監測與管理機制。2012年更率先全台引進「基質輔助雷射脫附游離/飛行時間質譜儀」,大幅縮短菌種鑑定報告時效,讓醫師能更快速確診並使用正確抗生素,有效提升病人存活率和照護品質。 林院長進一步解釋,醫院也導入自動化細菌鑑定系統,從接種分離定量到影像分析,都能進行智能管理與流程優化。「質譜儀配合自動化接種鑑定系統,讓我們能快速制定精確的治療方案,不僅改善病人存活率,也能減少抗藥性細菌的產生。」 「目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等常見細菌的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林院長指出,醫院透過感染管制委員會制定抗生素用藥指引,並由感染科醫師進行審查,確保用藥適當性。 民眾用藥迷思多 醫師籲遵醫囑按時服藥 奇美醫院內科部部長暨南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副指揮官湯宏仁醫師提醒,民眾常見的用藥迷思包括:症狀改善就自行停藥、減少劑量延長服藥時間、誤將抗生素當消炎藥使用等。 「劑量不足又延長服藥時間,反而會增加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機會。」湯部長強調,民眾應遵醫囑完整服用處方藥物,若有剩餘應送回醫院處理,不要隨意丟棄。他也呼籲醫護人員在處方時,應詳細向病人說明用藥方式與注意事項。 攜手推動衛教 期望建立正確用藥觀念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陳宜君所長表示,抗生素抗藥性是世界衛生組織自2000年起即開始關注的議題。這次衛教巴士展覽透過活潑的設計與互動方式,讓民眾更容易理解抗藥性的危機。 奇美醫院也推動「四不一樣、掛號三問」的用藥原則,提醒民眾正確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院方表示,展覽將持續至本週五,歡迎民眾把握機會前來參觀,一同為對抗抗藥性盡一份心力。

濫用抗生素「超級細菌」怎麼出現的?醫:抗藥性最快「這時間內」就轉移

濫用抗生素「超級細菌」怎麼出現的?醫:抗藥性最快「這時間內」就轉移#抗生素

抗生素抗藥性是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每年造成500萬人死亡。醫師示警,抗生素抗藥性不僅影響人類健康,同時也威脅動物、植物與整體環境生態。若情況持續惡化,預計到了2050年,不僅全球每3秒就有1人死於抗生素抗藥性感染,台灣更將有3.3萬人每年因此而死亡,相當於每5人就有1人因抗生素抗藥性而死。

抗生素抗藥性已成全球健康威脅!台大醫院啟動衛教展覽,期盼透過創新教學宣導提升健康觀念

抗生素抗藥性已成全球健康威脅!台大醫院啟動衛教展覽,期盼透過創新教學宣導提升健康觀念#抗生素

世界衛生組織已在2019年將抗生素抗藥性列為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更將每年11月18~24日訂定為世界「抗生素抗藥性宣導週」。面對抗藥性所帶來的健康隱患,民眾該如何面對?台大醫院呼應國際衛教提倡,推出抗生素抗藥性宣導展覽,讓民眾透過淺顯易懂的衛教展覽,認識常見的抗藥性細菌與其抗藥性議題,達到衛教目的。 抗生素是人類用以對抗細菌的藥物,但由於不當使用,可導致原本想對抗的細菌產生抗藥性,而難以殺滅。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表示,從青黴素的發現成為人類的救命仙丹,到因為不當使用而產生「超級細菌」問題,濫用抗生素已成為全球的重大醫療威脅。台大醫院除了提供民眾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同時也肩負著民眾衛教的責任;臺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一直以來持續落實對抗生素的合理監控,也期望透過這次活動,帶給民眾更多的知識,讓抗生素的正確使用觀念能傳播更深遠。 3大原因讓細菌成為超級強敵!不當使用將陷入惡性循環 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王振泰醫師分享細菌產生抗藥性的主要原因,他提到,細菌大概可以經由3種方式產生抗藥性:一是環境中本就存在著相當多不同、複雜的菌種,有些菌種天生就對某些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當以抗生素治療其中某些特定細菌時,環境中其他具抗藥性的細菌在治療的同時反而被保留,等於是以人為因素介入導致其他細菌的生存優勢;第2種則是細菌長期在繁衍的同時,因基因突變而自行產生抗藥性;第3種則是從別的細菌身上獲得產生抗藥性的機轉。 當民眾不當使用或者是過度使用抗生素,王振泰醫師說明,便容易產生第1種與第3種類型的細菌抗藥性;而劑量不足、自行停藥導致療程過短,或者是過度使用,則是讓細菌逐步產生突變的催化劑。王振泰醫師強調,當細菌產生抗藥性時,最大的影響就是原來很好對付的細菌,會變得用藥無效,必須再使用別的抗生素;如果再持續使用不當,便陷入惡性循環到最後無藥可用。 沒有強不強,只有適當不適當!醫籲:精準用藥、正確使用才是最好的治療 民眾往往也有迷思,就是「強一點」的抗生素是否比較有效?王振泰醫師說明,抗生素沒有哪一種最強,只有適當不適當!當醫師給藥時就會評估治療疾病的適當性,哪一種藥物在抗菌譜(抗生素能滅菌或抑制微生物的範圍)上較為精準,用對藥才是對民眾最好的治療。 面對秋冬來臨有更多如新冠肺炎、流感、呼吸道細胞融合病毒(RSV)等呼吸道感染,不少民眾也有不少用藥疑問。王振泰醫師解釋,其實多數都是不需要抗生素,而是以症狀緩解或抗病毒藥物即可;而透過施打疫苗來降低這些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發生率,自然也就能大幅減少因這些呼吸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續發性細菌感染,也就能因此減少需多抗生素的使用,減緩抗生素抗藥性的增加。 這次展覽中也能看到很多可愛的細菌立牌,幫助民眾更了解更多有關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等知識;在認識細菌的同時,王振泰醫師也建議要落實日常生活良好的習慣,如用餐前、如廁後洗手等;如果自己有感染症狀,外出也一定要戴上口罩;搭配充足的睡眠與均衡飲食,透過疾病預防才是增進健康的真正方法。

迎戰超級細菌!北榮:落實抗生素精準使用

迎戰超級細菌!北榮:落實抗生素精準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抗藥性,是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台北榮民總醫院日前舉辦 「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透過衛教展板、互動小遊戲與影片播放,提升民眾對抗藥性的認識與警覺,呼籲民眾養成「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及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的習慣。 北榮副院長侯明志表示,抗生素問世近百年,讓過去高度致命的細菌感染得以治癒,全球平均壽命顯著提升。不過,「生命總會找到出路」,人們對抗生素的過度依賴與使用,加速細菌演變,對全球公共健康構成重大威脅;由於藥物研發的腳步趕不上病原菌的變化,加上企業端也因抗生素利潤有限,投入意願下降,讓抗生素的研發雪上加霜。 多管齊下 喚起大眾保持警惕 侯明志強調,減少抗藥性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是醫師端,讓抗生素用在刀口上,醫療機構更謹慎開立處方。衛福部已設立監測機制,由感染科醫師進行監督,確保抗生素合理使用,並對執行有效的醫師給予獎勵。醫師先從廣泛的藥物開始,逐步過渡到特定抗藥細菌的精準用藥,避免過度使用。 其次、民眾有正確觀念。透過教育推廣,人人成為家庭、學校、社區守護者,社區里長與基層醫師可舉辦相關講座,媒體透過節目進行專題報導,以多管齊下的方式喚起大眾對抗生素濫用的危機意識;也可以考慮在小學課程置入抗生素知識,讓下一代有正確用藥觀念,透過學校影響學生,再由學生將知識帶回家庭,提升社會健康意識。 北榮感染科主任林邑璁指出,隨著抗生素的過度使用,細菌逐漸進化抗藥性,在患者體內變得更為強大且難以控制。在患者免疫力低下時從共存的狀況轉為致病,導致嚴重感染,這類超級細菌對傳統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感染變得難以治療或無法治療,增加疾病惡化風險。 電腦輔助 落實抗生素精準應用 舉例來說,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對碳青黴烯(Carbapenem)的抗藥性比率近年來翻了數倍,它本身的致病力強;綠膿桿菌在院內感染中也很常見,對碳青黴烯抗藥性也逐漸上升,對於免疫力低下的重症患者的健康帶來重大風險。 林邑璁指出,細菌雖具致病性以及抗藥性,若適當控制,可與人類共存。面對抗藥性細菌,北榮感染科醫師與資訊部門合作,利用資訊系統來輔助抗生素的正確使用,讓醫師第一時間了解患者感染史以及曾經在身上培養出來的細菌和用藥記錄;當感染原不明時,透過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迅速辨識細菌及抗藥性,隨著檢測結果調整合適藥物,透過電腦輔助系統,落實抗生素精準使用。 林邑璁呼籲,對抗具有抗藥性的細菌是全球挑戰,透過教育推廣、準確診斷及醫師專業,才能減少抗藥性細菌危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