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

練習做自己 你可以更有影響力

練習做自己 你可以更有影響力#模仿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歐普拉出現時,確實展現出女王該有的氣勢,全身從頭到腳都無可挑剔,身穿高雅的淨白夏裝,她開玩笑說一身雪白可能在攝影機前反光,但接著又笑說,她知道這個問題難不倒我們,我們會想辦法處理。展現最好的妳 勇敢地走出去那天下午她暢所欲言,聊了很多,其中有個瞬間最令我印象深刻,訪談接近尾聲時,主持人轉向歐普拉,說:「很多人說我是亞洲版的歐普拉,您可以給我一些建議嗎?」歐普拉的回應非常巧妙得體:「謝謝誇獎,我第一眼看到妳時,就覺得妳很討喜又美麗大方。聽妳說有人覺得我們很像,我覺得很榮幸,我給妳的建議是,展現最好的妳,我也沒辦法變成別人,我試過了,妳也無法變得像我或任何人,所以,展現最好的妳,勇敢地走出去,盡情做自己,發光發熱。(Go out there in the world, be yourself and shine like no other.)」你的想法 以你不知道的方式影響周遭這句話對你來說是什麼意思?我認為歐普拉的話有2層意義:第1,把握鎂光燈的力量,每次有人請你發言,要知道你的話是有影響力的,你和你的想法可能以你不知道的方式影響周遭的人,大家會從你的言談中吸收內容,無論是正面或是令人洩氣的,所以你應該把握機會,你就是媒體,你在傳達訊息,不只是以言語傳達,也是以你整個人在傳達。被開除促使她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這件事給我的第2個啟示是,不要誤以為你一定要變成別人,才能像明星一樣發光發熱,歐普拉在演藝圈內外一直非常成功,擁有極大的影響力,即使早期她剛入行當主播時曾被開除,都無損她後來的發展,你能想像她被電視台開除嗎?根據她多次受訪的內容,被開除反而促使她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才發現她比較適合當談話節目的主持人。不用特定方式說話、做「正確的事」我們每個人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發現真實的自我,充分展現,讓大家都看見,為了成為媒體的風雲人物或明星,我們不必用特定的方式說話、做「正確的事」,或是模仿別人的方法。我們只需要做自己,在鎂光燈照到我們的當下,懷著感恩的心,展現真實自我,不必總是想要變成別人。(本文摘自/閃耀獨一無二的你/天下雜誌) 

掌控全場!你必須接納各種可能

掌控全場!你必須接納各種可能#模仿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剛開始指導馬克時,他問了我一個問題,那個問題充分展現了他的思維:「你能不能舉一些例子,讓我知道哪些領導人講話的語氣很有威嚴?我想觀察他們的肢體語言,聽聽他們說話的方式。」不該把別人視為應該模仿的對象這個問題顯示他很想成為卓越的領導者,但是在我聽來,他其實是在說:「我想表現得跟別人一樣,我想模仿正確的溝通方式。」雖然把別人當成榜樣可能有點功效,但我深信,你不該把別人視為應該模仿的對象。真實的自我 才能讓你有所選擇馬克想知道如何變得像某人一樣(how),他忽略了在某些情況下該做什麼才最恰當(what)。「怎麼做」代表著有某種標準方法,但我認為找出「真實的自我、該做什麼」,才能讓你有所選擇,決定權在你。領導者看清局勢時 最能發揮領導力對馬克來說,每次節目出現危機(無論是製作延遲或電視台高層突然要求徹底改變節目),都是檢視當下他重視「什麼」的機會,他可以趁機檢視自己想成為怎樣的領導者,那和「怎麼做」是完全不同的,「怎麼做」暗示著有一套既定的公式或方法,只要依循一套既定步驟逐步進行就行了,我認為領導者在看清整體局勢時,最能有效發揮領導力。不是變成自以為的樣子 才可能成功我們可以改變觀點,不再覺得只有一種正確的作法,而是去找出我們覺得真正需要完成的重要事物,有時我們可以做出正確的決定,有時我們做不到,但不管能不能做到,即使我們覺得自己失敗了,當我們忠於自我、而不是變成自以為該有的樣子時,才有可能成功。接納各種可能、真誠地溝通歐普拉和馬克在個性方面都教了我一課,真實地待人處事、接納各種可能、真誠地溝通,可以幫你展現明星特質,想在職場上追求效率與成長,沒有固定的公式,真正的成功操之在你,你只需要展現真實自我。(本文摘自/閃耀獨一無二的你/天下雜誌)

媒體、電影吸菸畫面多 青少年模仿比率高

媒體、電影吸菸畫面多 青少年模仿比率高#模仿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2010年台灣賣座國片《艋舺》堪稱國片之光,然而其中吸菸鏡頭足足出現120次,幾乎每分鐘都在抽菸,根據國際研究綜合估計,開始吸菸的少年中,有高達52%可歸因於青少年時期吸菸鏡頭的暴露、35%可歸因於兒童時期的暴露,菸是入門毒品,媒體暴露的吸菸畫面越多,孩童、青少年模仿、學會吸菸的比率越高。吸菸畫面應分級  迪士尼電影全面禁菸吸菸是健康的頭號殺手,台灣每年有2萬多人死於菸害,平均每25分鐘就有人因此死亡,國民健康署為保護兒童及青少年,建議有吸菸畫面電影,應勿歸於普遍級。推動無菸媒體環境已是國際趨勢,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2009年發布的「無菸電影的科學證據與行動」白皮書中,提出電影出現吸菸畫面之建議措施應包括:(1) 各影片若出現菸品或吸菸鏡頭,其各相關製作部門及人員須聲明未收受菸商任何形式之贊助,才可播出。(2) 影片中不可出現可辨識的菸草品牌。(3) 凡有出現菸品或吸菸鏡頭的影片,必須於片頭刊播強力的反菸宣導。(4) 將有出現菸品或吸菸鏡頭之影片列為限制級。目前印度寶萊塢已經全面禁止電影中出現吸菸鏡頭,美國好萊塢也將出現吸菸畫面的電影列入輔導機制,美國迪士尼影業宣布,旗下的漫威、皮克斯、盧卡斯等公司,針對13歲以下不適合觀看,或是需要父母陪同觀賞的分級影片,都將全面禁止吸菸畫面,此舉也引發美國其他電影公司思考是否跟進。減少接觸吸菸畫面  歸還無菸媒體環境台灣於2010年,在國民健康署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合作下,與媒體業者溝通,並訂定「廣電內容出現吸菸畫面或情節之製播處理原則」,國健署進一步表示,青少年接觸大量吸菸畫面,會提高其吸菸之意願,最好的杜絕方式,即是減少媒體畫面中,吸菸畫面的暴露,故建議出現吸菸畫面之鏡頭,透過媒體自律,採分級制度或標示警語方式管理,以保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還給兒少族群一個無菸健康的媒體環境。

捷運喋血事件 醫師擔憂:恐易有模仿效應

捷運喋血事件 醫師擔憂:恐易有模仿效應#模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台北捷運昨日傍晚發生驚悚的兇殺砍人事件,造成4死23傷的慘劇,這起恐怖瘋狂的濫殺事件,已嚴重威脅到社會大眾的生命與安全,並產生極度恐懼與不安的心情。精神科醫師表示,因為兇手沒有精神疾病史,在未經實際瞭解和診斷前很難判定其原因;也別在沒有充分證據下揣測兇手的動機、精神狀態,一昧的解讀或貼標籤,尤其要避免污名化精神疾患患者,呼籲現在重要的是社會大眾跟受害者的心情平復,才是現在的當務之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劉宗憲醫師說,隨著電視新聞不斷重複播送,憂心近期恐會出現仿效或模仿的效應,甚至還會有英雄式的認同或崇拜,如出現粉絲團讚揚他為英雄。行為疏離不願互動  為警訊因此,若發現身邊親友,行為或態度變得很疏離退縮、不太願意與外界互動來往,猶如活在自己的世界;或言行偏激,不斷透漏負面想法,這些都是前兆;或以開玩笑的口吻透漏想傷害人他人的訊息,都要提高警覺。一同發揮正向觀念  關懷撫平傷痛劉宗憲醫師也提醒民眾,平日就應多多觀察周遭人事物,當家長和周遭親友發現身邊的人有這些狀況時,應多給予適時的關心及協助,社會大眾也別急著怪罪任何人,才能避免造成二度傷害;近期大家應用正面正向的言論,來一起渡過撫平這傷痛!

醫師當「模」王 看診病患驚呼連連

醫師當「模」王 看診病患驚呼連連#模仿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罹有動作障礙的病患,如症狀不是連續發生型,病患在就診的時候,如果當下沒有發作,則很難清楚的與醫生描述症狀發作的模樣,因此很可能導致醫師誤診的情況產生,而台中慈濟醫院就出現了這麼一個醫生,為了能更貼切的幫助病患了解症狀的發生,竟自己認真的研究起病患動作,看診時就把發作的樣子用演的表現出來,試圖讓患者有「阿!對!就是這樣」的回應,進而得出精確診斷。動作障礙患者 症狀難診斷這名醫台中慈濟神經內科醫師郭啟中表示,初期輕度的動作障礙,並非整天持續反覆出現,門診患者或家屬諮詢包括手、腳或步態動作障礙困擾時,短短廿分鐘不到的門診時間,如果看不到症狀,病患又沒辦法清楚的描述,往往難以抓到問診重點,可能會拖延治療,「會模擬病患肢體行為,也是為了方便跟病患與家屬溝通。動作障礙指無法自主的動作,對一般人而言,要學習動作障礙並不容易。郭啟中醫師之所以能將病患的動作模仿得維妙維肖,他說,那是因為病患的動作發揮「鏡像效應」投射在腦中,他在不自覺中學會,所以病患都是他的老師。動作障礙除常見的巴金森病外,光是顫抖就分成原發性、退化性顫抖,以及動作中、姿態性顫抖,還有肌躍症、瞼痙攣與半面痙攣,與舞蹈症、芭蕾舞症、靜坐不能等類似症狀,它們的症狀多為不自主動作。其中。半面痙攣的耳朵、眼瞼會出現一邊動、一邊不動的症狀,屬於模仿難度比較高的動作。醫生模仿的好像 病患直呼好像周邊的人看到郭啟中醫師維妙維肖的動作障礙模擬,不只全身肢體擺動自然,還發出感覺隨意的聲音,多半都十分驚奇,「真的很像吔!」有的病患因此笑出來,甚至懷疑醫師是不是也有病,郭啟中醫師都是微笑以對。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 症狀多樣易誤診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 症狀多樣易誤診#模仿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臨床症狀多樣化,容易使人聯想至其他疾病,因此在該領域又被稱作「大模仿家」,如有些人一側肢體逐漸乏力,很像腦瘤症狀;有些步履不穩、頭暈失衡,像小腦或腦幹缺氧中風;有些頭痛後昏迷,很像急性出血;有些失憶、行動遲緩表現,很像老年癡呆症,而這些病灶都會影響大腦皮質功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馮睿哲表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是外傷性疾病,好發於老年人、偶發於中壯年族群,另外在某些酗酒、藥癮或癲癇病患也相當常見。頭部受到外力撞擊 血塊無法自行吸收即成血腫腦膜是介於腦實質與頭骨間的組織,由外而內共分成硬腦膜、蜘蛛網膜和軟腦膜三層,硬腦膜在最外層,緊貼著頭骨,腦實質表面與硬腦膜間有許多供應養份的小動脈與回流的小靜脈,因此頭部外傷、腦部受到撞擊時,這些小血管被扯斷出血,在硬腦膜下腔形成血塊。已形成的血塊,如果太大、直接壓迫到大腦,恐危及生命,須以手術摘除,若是較小的血塊則會被吸收;在某些病人中,這些血塊無法被吸收,經過溶解過程變成血水,即血腫,同時在它的內外形成內膜和外膜,隨著時間過去,裡面的血水越來越多,於是逐漸壓迫到大腦、形成臨床症狀,且因為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是逐漸變大的,所以它的臨床表現也相當多樣化。大模仿家!症狀非單一且頭部外傷史不明 導致研判錯誤馮醫師說明,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容易被誤診或延遲診斷的原因,主要是,它的臨床症狀非專一而多樣化,因此常常被診斷為其他內科疾病;此外,年紀大的病人,常問不出他們的頭部外傷病史,導致診斷延誤。若是診斷太遲,可能會造成嚴重神經缺損,早期診斷加上手術治療,預後通常相當良好,因此馮睿哲醫師強調,在照顧頭部外傷病患時,隨時要注意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發生的可能性,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模仿」新聞促高自殺率? 學者呼籲媒體要自律!

「模仿」新聞促高自殺率? 學者呼籲媒體要自律!#模仿

世界衛生組織及世界自殺防治學會將每年9月10日訂為自殺防治日,提醒大家重視自殺問題,並能進一步了解自殺是可以預防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棈神科主治醫師陳映燁表示,雖然去年台灣成功將自殺排除於十大死因外,但仍屬於高自殺率國家,根據他所主持的研究發現,台灣高自殺率很可能和媒體過度報導自殺新聞有極大的關聯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