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型肝炎

B、C型肝炎併發代謝異常死亡風險及罹癌機率高 臺大醫院治療預防新研究 榮登頂尖國際期刊

B、C型肝炎併發代謝異常死亡風險及罹癌機率高 臺大醫院治療預防新研究 榮登頂尖國際期刊#B、C型肝炎

肝病是臺灣的國病,其高盛行率與慢性B、C型肝炎有關,臺大醫院高嘉宏副院長所領導的肝炎團隊致力於B、C型肝炎併發代謝異常治療與研究。蘇東弘教授與黃上秦醫師的最新研究發現,B型肝炎(B肝)患者若同時合併代謝症候群,死亡風險將大幅提升;但若B肝患者僅有單純性脂肪肝,沒有合併其他代謝異常,反而可使長期死亡率減半。 C型肝炎感染亦是導致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劉振驊教授最新的研究顯示,即使C型肝炎患者接受了有效的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癒C型肝炎後,若同時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患者罹患肝細胞癌的風險仍顯著高於沒有代謝異常的患者。因此,對於這些患者,應早期針對代謝異常進行藥物或生活方式的干預,並定期進行肝細胞癌篩檢。這一研究結果對於C型肝炎患者的長期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見解,尤其是對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的治療與預防肝細胞癌的策略提出了重要的臨床建議。兩項重要研究成果均於近期發表於在國際頂尖期刊《肝病學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引發全球肝病領域的高度關注。 B型肝炎合併代謝症候群,死亡風險飆升兩倍以上! 臺大醫院肝炎團隊針對院內一萬餘名B肝患者,進行長達15年的資料追蹤分析。主持本研究的蘇東弘教授表示,根據研究結果,若患者合併代謝異常(如糖尿病、高血壓、過重肥胖等),不僅顯著增加死亡率,且合併的代謝異常越多,死亡風險越高。若同時合併三種以上代謝疾病,死亡風險更是攀升至兩倍以上。研究也發現,假使患者後續才新出現糖尿病、高血壓,或體重由正常變為過重,也同樣增加死亡機率。 在多種代謝異常中,糖尿病對B肝患者的危害最為顯著;若糖化血色素(HbA1c)超過8.0%,這些B肝病人的肝病死亡風險為控制在6.0%以下者的四倍。因此蘇東弘教授呼籲,B肝患者除了定期回診追蹤肝功能與肝臟超音波外,更應同時留意代謝症候群情形,一旦發現血糖、血壓、體重異常,務必儘速就醫檢查治療、調整生活習慣,才能有效降低死亡風險。 有趣的是,研究中另有意外發現:若B肝患者僅有單純脂肪肝,未合併糖尿病、高血壓、過重肥胖等其他代謝異常,則其長期死亡風險反而下降約五成。肝炎研究團隊黃上秦醫師表示,這呼應本團隊先前的研究成果:脂肪肝或許透過某種機制,有助於清除B型肝炎病毒、減少肝癌及肝硬化風險,進而降低死亡率。值得注意的是,若這些脂肪肝患者同時有代謝異常,死亡率則會再度上升。 慢性C型肝炎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病患的肝細胞癌風險 C型肝炎感染為導致肝硬化、肝臟衰竭、與肝細胞癌的主要因子。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24年全球C型肝炎盛行率約為0.6%。雖然經由C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療成功之病患整體的健康預後有顯著改善,但C肝病患若是合併其他肝臟疾病,仍可能使肝臟疾病惡化而導致相關併發症與死亡。 C型肝炎除了會導致肝臟纖維化,並會直接干擾細胞脂肪代謝訊號或是間接影響醣類代謝導致胰島素阻抗或是肥胖等狀況,最終引發脂肪肝病。一般無C型肝炎感染的族群約有30%-38%具有脂肪肝病,有C型肝炎感染者罹患脂肪肝病的盛行率約40%至86%,顯示C型肝炎感染與脂肪肝病的形成有密切關聯。 代謝異常脂肪肝病﹙舊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定義為影像學診斷為脂肪肝且合併至少一個心臟代謝風險因子(包含糖尿病/糖尿病前期、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因子)。目前實證醫學顯示C型肝炎病患在接受直接抗病毒藥物將病毒清除成功後,代謝異常脂肪肝病之盛行率會顯著下降。雖然C型肝炎治療成功後可以提升健康並減少肝細胞癌的發生,病患於C型肝炎治療成功後若有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對日後肝癌的發生風險的角色仍不清楚。 於2014至2023年間,共有1598位合格之受試者參加劉振驊教授的臨床研究,其中679(42.5%)位受試者於成功清除C型肝炎後有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而另外918(57.5%)位受試者於成功清除C型肝炎後沒有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所有的受試者每6個月接受肝臟影像掃描以及血液甲型胎兒蛋白以確定有無肝細胞癌之生成。經過平均約5年的觀察,共有107位受試者罹患肝細胞癌,其每年肝細胞癌的發生率約1.44%。受試者若合併有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其每年肝細胞癌的發生率約2.41%,較無合併有代謝失能異常脂肪肝病之受試者每年肝細胞癌的發生率約0.76%之風險為高。分析5年累積之肝細胞癌的發生率,受試者有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為10.4%,而受試者沒有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則為3.5%。 進一步分析顯示代謝異常脂肪肝病比心臟代謝風險因子更能影響肝細胞癌發生之風險。C型肝炎病患於成功清除病毒後若尚有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則長期罹患肝細胞癌之風險較無代謝異常脂肪肝病之病患有顯著上升。因此,針對具有代謝異常脂肪肝病之病患,早期的藥物或是生活型態之介入治療,控制心臟代謝風險因子,可減少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相關肝細胞癌之生成風險,此外需定期接受肝細胞癌之篩檢,以便早期偵測其發生。 代謝異常(如糖尿病、高血壓、過重肥胖等)對肝病患者的健康有重大影響。因此除了治療肝炎病毒外,及時管理代謝症候群、維持健康體重與飲食習慣、並定期追蹤肝功能,將有助於減少併發症風險,包括肝硬化、肝癌等,從而提高預後。臺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劉俊人教授強調,肝炎患者要特別留意自我健康管理,定期追蹤肝功能和肝臟超音波,以發現肝硬化及肝癌;同時也應重視代謝異常的篩檢與控制,一旦出現血壓、血糖、體重或血脂異常,務必及早就醫,配合醫師建議做好生活調整與治療。

降期治療法+載藥微球栓塞,新治療策略讓晚期肝癌患者有機會換肝重生

降期治療法+載藥微球栓塞,新治療策略讓晚期肝癌患者有機會換肝重生#B、C型肝炎

肝癌是國內10大死因第二名,不少病患多因太晚發現而錯過黃金治療期,高雄長庚執行降期(Downstage)治療法,透過肝栓塞來降低癌症期別至治療準則標準內再行手術或移植,讓晚期肝癌患者重生。一名59歲肝癌男性,腫瘤11.6公分,因過大而無法進行切除,所幸透過「載藥微球栓塞治療」成功縮小腫瘤,再透過外科手術方式切除之後再接受肝臟移植,終於重回健康生活。 B、C型肝炎也就是病毒性肝炎,是導致肝癌的主因,事實上也有非病毒性肝炎,像是酒精性肝炎或藥物性肝炎會導致癌症。肝癌之所以兇猛,是因為肝是「沉默的器官」,隨著肝癌細胞的增生和腫瘤位置的不同,才會慢慢出現警訊與前兆,症狀有像是上腹部疼痛、腹脹、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黃疸、下肢水腫、腹水、吐血、急性腹痛,這些狀況都是慢慢發生,當症狀加劇時,表示肝炎可能已經轉化為肝癌。 高雄長庚醫院一般放射診斷科助理教授余俊彥醫師表示,肝癌通常發現時多數晚期,主要是因為病患可能只是覺得比較累,像黃疸也不是太容易發現,必須抽血才知道,如果沒有進一步檢查很難察覺,因此定期健康檢查仍是早期發現的重要方法。 縮小腫瘤再切除,復發率降低10倍 肝癌的治療可分成根除性與非根除性治療,余俊彥醫師說明,根除性療法有外科手術切除、射頻燒灼術(RFA)、肝臟移植,非根除性則有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栓塞療法等。 肝癌的治療非單一方式,必須透過評估個案的腫瘤大小、位置、嚴重度來選擇治療方法,余俊彥醫師表示,當面對較為棘手且無法直接手術切除的情形,目前的治療趨勢是透過縮小腫瘤的方式達到可以切除或電燒的程度,再做根除性處理來增加病患的存活率。 高雄長庚醫院在肝臟移植案例數量上,以2384例位居全台第一,余俊彥醫師說明,即便是符合換肝條件,若能將具備活性的腫瘤殺乾淨的話,對於後續復發率就能降到1.2%,相較於還有活性腫瘤細胞存在的話復發率相差了10倍。 至於非根除性的栓塞治療則是針對多發性肝癌腫瘤,或是無法進行切除手術或電燒的對象進行,余俊彥醫師解釋,肝臟的血流75%來自肝門靜脈,肝動脈來的血流僅佔 25%,但肝癌腫瘤的血流供應則大部分是從肝動脈而來;栓塞治療即是透過從鼠蹊部開小洞,利用血管攝影儀器,將導管深入靠近腫瘤的肝動脈,再將栓塞物質及藥物直接注射進入以攻擊癌細胞,進而達到治療效果。 載藥微球栓塞持續釋放藥物,保護肝也減少副作用 傳統栓塞是以碘油混合化療藥物並載注入肝動脈,約20~30分鐘藥物就慢慢代謝,效果較短;因此便發展出「載藥微球栓塞」,是藉由搭載藥物、且顆粒均勻的「微球」注入血管中,除了可達到栓塞效果以外,也會分布在腫瘤微小的血管分枝中,並且緩慢釋放藥物來抑制癌細胞,藥物作用可達7 ~ 14天,除延續性更高,也能集中化療藥物濃度於腫瘤處,比起傳統栓塞不僅減少對於正常肝臟的破壞,也能降低化療的副作用。 微球的大小均勻也關係到治療效益,不均勻的微球會造成比較大的微球必須考量接近腫瘤處再作用,但太小的部分則可能漂在血管中傷害到膽管系統,因此,使用大小一致、顆粒均勻的微球對血管栓塞的處理效果較佳。 余俊彥醫師說明,高雄長庚實行降期(Downstage)治療法,是透過載藥微球栓塞來降低癌症期別至治療準則標準內再行移植或手術,像是傳統栓塞後副作用較大、肝功能本身不佳、或無法接受電燒者等,以載藥微球栓塞治療就非常適合。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肝癌的治療已朝向多元化發展,以高雄長庚來說,一旦有新發個案,就會透過不同科別如一般外科、胃腸肝膽科、放射診斷科、血液腫瘤科、、等各專科醫師組成肝癌治療團隊,為病患找出最適切的治療,也提高病患生存率。 (圖/ 高雄長庚醫院一般放射診斷科助理教授 余俊彥醫師)

醫訊/B、C型肝炎治療的迷思

醫訊/B、C型肝炎治療的迷思#B、C型肝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B、C型肝炎」,這名詞在台灣並非陌生,但對肝炎病患而言,最重要的還是如何接受正確的治療?不致誤信偏方而延誤病情。國泰醫院邀請到肝臟中心的楊賢馨教授,在周六(29)日舉辦一場免費的衛教講座,主題是B、C型肝炎治療的迷思,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致電報名參加。時    間:2012年9月29日(六)上午09:30~11:30地    點:國泰綜合醫院本館七樓第七會議室(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280號)洽    詢:(02)27082121轉3123 肝臟中心

電燒、酒精治早期肝癌 肝功能影響小

電燒、酒精治早期肝癌 肝功能影響小#B、C型肝炎

肝癌往往沉默的來,令許多病患措手不及,原因之一是:高達兩百萬人不知道自己是B型或C型肝炎帶原者。幸好,現今醫療科技進步,當肝癌細胞現形,手術之外,小型肝腫瘤還能透過電燒灼術、酒精注射法控制,肝功能影響最小,也幫助維持生活品質。臺中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黃吉宏醫師指出,確診病患罹患肝癌後,會依據肝腫瘤的大小、位置、數目、肝硬化程度、病患的年齡及身體的狀況,建議治療的方式。治療方式依分期嚴重度決定,包括手術切除、經皮酒精注射、電燒灼術、經導管肝動脈栓塞術、放射線治療以及化學治療等等。其中,經皮酒精注射、電燒灼術治療小型肝癌效果較佳,肝功能影響較小。黃吉宏醫師解釋,電燒灼術正式名稱為「無線電射頻高溫燒灼術」,施作方法是用一根針,透過超音波、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的導引,進到腫瘤正確位置,透過改變針的正負極,產生振動水分子,引發熱能,在攝氏八十度以上把癌細胞燒死,腫瘤若完全燒灼掉,就像是手術切除般清除癌細胞,由於肝臟內部無神經,加上過程中會為病人局部麻醉,病人會有微熱感,但不致於疼痛。但是,電燒灼術也有其侷限性,黃醫師說,肝功能太差、超過三顆的肝臟腫瘤、腫瘤大小超過四到五公分都不適合。醫師操作時,更是要小心避免燒灼到腫瘤附近的胃、腸。另一種酒精注射療法,則是透過對肝腫瘤施打濃度超過95%的純酒精,使細胞脫水、蛋白質凝固,進而達到腫瘤壞死的效果,適合的癌細胞大小以不超過2公分為限,如果較多顆,需要多次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