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緩

3歲兒不理人? 聽損作祟

3歲兒不理人? 聽損作祟#遲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家中有幼兒滿3歲還不會說話,時常反應慢、不理人,家長多以為是內向、害羞,可能是聽力作祟,根據調查,0至6歲兒童發展遲緩盛行率約在6%~8%,其中重要關鍵在於聽力受損或天生聽力障礙。出生1日內可檢出 發生率為4‰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就可以進行聽力篩檢,根據研究統計,新生兒先天性聽損的發生率約為千人內有4到6名兒童,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表示,自101年3月15日起,國健署補助本國籍出生的新生兒聽力篩檢已滿2年,篩檢共36萬383人,1,026位聽損兒,新生兒聽損發生率為2.8%。1歲至1歲半是開始建構單字以及表達能力的時候,聽覺口語師李韵葳指出,聽力損傷分為輕、中、中重、重度及極重度,聽損兒通常仍有殘存的些許聽力,但若不及時矯正,未來可能對於其口語表達能力有影響,比方無法說出一個完整句子,以致表達不周、旁人誤解等等。注意力鬆散 有學習障礙兒童聽損在臨床上相當常見,並且為一種重要的疾病,目前雖然已全面性推廣新生兒聽力篩檢,聽力檢驗平台可以偵測早期聽損,更可以發現晚發性聽損,3歲前為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若發現需及早治療。另外,學齡兒童的聽力障礙,其症狀通常只以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障礙為主,課程中或許會無法集中而干擾其他同學,通常學童自己不自知,因此也經常為家長及老師所忽略,甚至可能會誤認為過動而被處罰,長久可能導致不願與人溝通交流,對往後人格發展、社會化互動皆有重大影響。  

遲緩卻沒發現?家長對兒童發展認知不足

遲緩卻沒發現?家長對兒童發展認知不足#遲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安安的父母工作忙碌,從小由奶奶帶大,小時候會跑會跳也會自己玩玩具,直到上了幼稚園發現課程跟不上、遊戲課及體能課總是慢半拍也做不好,後來越來越沒自信,甚至開始討厭上學,聽了幼稚園老師建議才至復健科做發展評估檢查,職能治療師利用標準化的評估工具為安安施測,發現安安可能是發展遲緩兒童。每百人就有8個發展遲緩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陳仕芸職能治療師表示,像安安這樣有發展遲緩障礙的孩子很多,根據國內外的統計每100個學齡前兒童就有6到8名可能是發展遲緩障礙的兒童。她解釋,兒童隨著年齡增長,所具備的能力會越來越多,相對的生理年齡通常也會有符合的「發展年齡」,例如常聽見的「七坐八爬」,指的意思就是七個月大的嬰兒會發展出坐的能力、而八個月大的嬰兒就會爬了。當實際年齡到了而能力卻未有相對應的發展,可能就是有發展遲緩障礙的問題,以前面例子來說也許就是到了一歲還不能夠肚子貼地爬行。遺傳、感染導致 3歲前療育佳陳仕芸說,發展遲緩的原因可能是天生遺傳、感染、早產等,也有可能因為後天環境刺激、教育等因素造成。像安安一樣直到上幼稚園才被老師發現轉介的孩子很多,對孩童的發展能力沒有概念,常是臨床上看到延誤就醫的原因:或許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很會跑來跑去,卻不曉得或許這個年紀已經要會單腳跳好幾下了;也是認為自己的孩子能夠自己將形狀放進正確的凹槽,卻不知道這個年紀可能已經可以拼六片拼圖了。國內規定的早期療育年齡為6歲以下,最佳的療效期則為3歲以下,家長需要提供孩子適當的環境、足夠的刺激,更要掌握孩子的發展才能及早發現及早介入。簡單的發展量表在寶寶手冊中或網路上都有資訊,當有異常時建議家長儘快帶兒童至醫療院所做進一步評估檢查,及早介入以減少孩童往後生活上發生障礙的機會。

早產兒發展遲緩?醫:3歲前是療育黃金期

早產兒發展遲緩?醫:3歲前是療育黃金期#遲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雖然我的孩子是早產兒,但我以一般足月孩子的心來教育他們,不讓他們認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這是有2位早產兒的阮媽媽育兒的最大理念。醫師表示,早產兒是指懷孕週數小於37週的寶寶,由於這些寶寶在身體未成熟之前就出生,因此會有很多後續的併發症和發展遲緩的風險,例如:腦部、心臟、肺臟、視力和聽力損傷,以及生長發育的問題。早期療育 程度不輸足月兒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蔡建宗醫師指出,早產兒除了身體有狀況時需找小兒科醫師看診之外,還要著重評估追蹤寶寶的整體發展,包括:認知、心智評估、動作發展等。若能早期追蹤、評估,並早期接受療育,多數早產孩子可以在學齡前追到和足月小孩一樣的程度;3歲前是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此時期接受療育的成效會比三歲後效果更好。早產兒學陶笛 還能參加管樂社阮媽媽分享自己的大兒子,因早產而有視覺障礙,所幸早期接受療育,現在不僅和一般孩子一樣成長,還能學習陶笛並參加學校的管樂社,用音樂豐富自己的人生。蔡建宗醫師建議,平時要注意早產兒的發展情形,若家長不清楚孩子的狀況,應至醫院進行諮詢和篩檢,幫助寶寶身心都能健全發展、快樂長大。

孩子發展若遲緩 不及早治療恐遺憾終生

孩子發展若遲緩 不及早治療恐遺憾終生#遲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我國目前有將近六萬名的發展遲緩兒,若這些孩子因為長輩的大隻雞慢啼觀念,而在六歲之前沒有及早接受治療,恐會造成終身遺憾,甚至會耗費旁大的照護及醫療資源,因此,家長如果懷疑孩子有發展遲緩的疑慮,務必帶孩子接受診斷及治療,以免錯失治療良機。評估孩子有無發展遲緩 翻翻兒童手冊便可知郭綜合醫院復健科陳柏宏醫師指出,家長如要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的可能,只要翻開「兒童健康手冊」的第12到29頁,裡面列舉了嬰幼兒自滿月到七歲共十個階段的發展狀況評估表,父母親只要按照時程,一一比對小朋友的實際狀況,就可以初步篩檢是否有問題。一旦「懷疑」有發展遲緩的情形,就可以馬上帶小朋友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評估。而評估後,被醫師確定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則需要立即進行早療的動作。陳柏宏指出,兒童發展遲緩的類型很多,包括粗動作遲緩、精細動作遲緩、語言遲緩、認知遲緩、社會適應遲緩、情緒心理遲緩、知覺遲緩等等。復健科醫師的責任是要藉由病史、理學及神經學檢查以及功能性評估等方式,得到一個可靠的診斷,並進一步安排各種復健治療。發展遲緩兒童因其合併不同種類的發展遲緩而需要不同的治療,主要的復健治療有:1) 物理治療/針對粗動作發展遲緩的患童,以治療性運動誘發肢體動作,改善肌肉張力,訓練肌力、耐力、平衡及協調能力,並加強發展遲緩兒童的粗動作技巧,使其符合日常所有活動的要求;必要時配合輔具使用以提高行動功能的獨立性,或使用電刺激等儀器提昇治療性運動的成效。2) 職能治療/提供手部精細動作及日常活動包括進食、盥洗、穿脫衣物、行動等功能的訓練;使用各種輔具,達到生活的獨立自主性,減少照顧者的負擔;提供感覺統合功能的訓練,以改善發展遲緩兒童的平衡能力、動作的協調性及某些行為的問題;在各項職能治療的過程中同時包含了認知功能的訓練。3) 語言治療/針對語言發展遲緩或發聲、咬音有困難的患童,進行適當的語言治療,而且在語言發展的訓練過程中也包含了認知功能的訓練。另外發展遲緩兒童常因口腔張力的異常及運動功能的不佳,會有吞嚥困難的問題,語言治療師也會根據患童的需要進行吞嚥及口腔運動功能的訓練。4) 心理治療/針對兒童身心發展進行評估,內容包括認知、智能、行為、情緒、家庭因素等。根據評估結果,可以進行心理、行為及認知功能治療與訓練;如果兒童有注意力或過動問題,亦可進行評估與擬定因應對策;同時可以針對家長親職教養問題進行諮詢及親子關係的促進與調整。最後,陳柏宏提醒,早期療育能否成功取決於「父母親的態度」,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大隻雞可能會慢啼,但慢啼的通常不是大隻雞!」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尤其是三歲以前就發現嬰幼兒發展遲緩的問題,並且及早接受復健治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發展遲緩? 把握黃金療育期

孩子發展遲緩? 把握黃金療育期#遲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名已有兩歲半的男童,卻還不開口說話,也不會喊爸爸媽媽,家人本以為是大隻雞慢啼,所以說話較慢,家人仍繼續耐心等待孩子自行開口,但這一等,就差點錯過了幼兒六歲前的黃金療育時期。新北市立聯合醫院表示,這名兩歲半男童案例,經醫院早療聯合門診團隊評估,不僅是語言遲緩,連肢體細動作如疊積木、知覺認知、社會性及情緒方面皆有發展落後,因此隨即開始物理職能、語言、感覺統合及心理治療等療育,經過半年,在動作協調性、日常生活能力、語言溝通、認知、行為問題等,皆有明顯進步,發展及學習力也較佳,顯見早療的重要。孩子六歲前 神經系統可塑性較大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復健科醫師王琦雁指出,幼兒六歲前是黃金療育時期,由於神經系統可塑性大,且各方面發展間互相影響,如認知落後也可能影響語言及動作發展,所以要及早診斷,接受適當治療,如物理、職能、語言、感統,最重要是瞭解後續教育資源的轉介,如腦性麻痺兒童是可以上學讀書的。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呼籲,一般來說,孩子最佳的療育黃金期為六歲以前,發展遲緩的孩子若有療育需要,父母應勇於面對,協助他們以減少成長負擔。(照片提供/新北市立聯合醫院)

關懷偏鄉遲緩兒 別讓「距離」阻斷未來

關懷偏鄉遲緩兒 別讓「距離」阻斷未來#遲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發展遲緩兒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經常處於資源弱勢,而位於偏遠鄉鎮中的遲緩兒,則更深陷於弱勢中的弱勢。伊甸基金會針對台灣偏鄉遲緩兒的生活需求調查,發現偏鄉有四大項「最遙遠的距離」,包含缺乏大型醫院、幼教環境堪慮、鄰里同儕歧視、以及低收入卻須背負龐大育兒開銷。全台灣估計約有十萬名發展遲緩兒,其中至少有五千個孩子位於偏遠鄉鎮之中,這些孩子承受著嚴苛環境的考驗。伊甸基金會本次針對所服務的偏鄉與非偏鄉早療家庭進行問卷調查,針對孩子的各項成長資源需求進行調查比對,呼籲社會大眾正視偏鄉慢飛天使的成長困境,伸出援手。伊甸基金會資源發展處處長林文賓表示,伊甸近年來致力將服務深入偏鄉地區,目前共在全台13縣市、24個據點中提供服務,讓孩子與父母在安心的狀態下,逐步踏上成長之路。林文賓指出,由於大環境不景氣,目前統計募款情形相較於過去至少下滑兩成,因此特別代表每一位偏鄉早療的家庭,向社會大眾提出呼籲,一同關心這群孩子倏忽即逝的成長機會。(照片提供/伊甸基金會)

幼兒發展遲緩 6歲前療育最佳

幼兒發展遲緩 6歲前療育最佳#遲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新北市有22萬6千餘位0~6歲的嬰幼兒,但當父母發現孩子的發展有問題時,常會不知所措,甚至誤信「大隻雞慢啼」,以為長大後一切就會正常,而失去黃金療育時機,造成家庭的遺憾。現在,只要家長上衛生局網路篩檢服務系統按圖索驥,就可以約略知道是否需要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讓您的寶貝大隻雞不晚啼。新北市衛生局表示,新北市101年共篩檢18萬820人次0~6歲的嬰幼兒,有2854位進一步接受發展遲緩評估鑑定,共2103位小朋友確定為遲緩個案。其中,0~3歲小朋友有1007位,佔48%;4~6歲小朋友1096位,佔52%。經兒童健康發展中心統計,發展遲緩兒童以語言、溝通能力28.9%最多;粗動作發展15.8%次之;第三是細動作佔15.1%。為了讓家長隨時了解家中寶貝的成長過程,衛生局推出網路篩檢服務系統兒童篩檢互動式量表。家長只要連上網頁,就可以為自己0到6歲的小寶貝生長發育健康把關。不僅提供「即時性、便利性」的服務環境,且無須留下個人資料,又可以隨著小朋友一天天的成長,隨時評估發展及生長情形。衛生局說明,當您勾選的答案屬於異常範圍,系統就會出現警示及相關醫療院所,並建議您帶著小孩接受進一步的評估鑑定。民眾也可電洽衛生局所屬的29區衛生所,衛生局會安排專人協助轉介到醫療院所接受評估、確診,依不同遲緩類型早期介入,如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與語言治療等各項復健治療。衛生局強調,嬰幼兒6歲前是黃金療育時期,由於神經系統可塑性大,3歲前更好。家長平時要留意寶寶的發展狀況,千萬不要因為忙碌,或覺得沒有什麼大礙而忽略。尤其孩子的成長一生只有一次,不能重來,一定要儘快尋求早療資源的協助,讓孩子傷害降至最低,快樂成長。

造福遲緩兒 企業捐贈行動早療車

造福遲緩兒 企業捐贈行動早療車#遲緩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為提供新北市偏遠地區發展遲緩兒童到宅早療服務,有企業捐贈唐氏症基金會「行動早療車」乙部,訂於今(22)日下午舉行捐贈儀式。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特別感謝UPS關懷發展遲緩兒童,林正俠說,許多偏遠地區的發展遲緩兒童,常因家庭經濟弱勢、或交通極度不便,無法獲得早療資源,致使孩子錯過黃金療育期。「行動早療車」將可載著專業人員與相關輔具深入偏遠地區家庭,幫助這些孩子把握黃金時期,進行早期療育服務。林正俠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0至6歲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為6%至8%,目前全台推估至少有10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對這些遲緩兒童來說,0~6歲是他們的黃金治療期,越早被發現、越早接受治療,可有效降低其障礙程度,發揮其潛能,他們就越有機會迎頭趕上其他一般的孩子。同時,早療可以縮減兒童在家庭、學校、社會上的適應障礙,減少孩子未來對特殊教育與社會福利的需求,減輕家庭負擔,降低社會成本。小薇(化名)是個多重障礙的小女孩,出生後就受盡病痛折磨。在接受到宅療育前,小薇可以自己盤腿坐但不穩,趴著可以撐起上半身一下子,哭聲很小,軀體及各肢體肌力都不足,大部份時間都躺在床上。但在進行早療後,為小薇加強復健動作練習、口腔按摩,也藉由各種有趣的玩具,引發小薇主動探索的動機,幾個月下來,小薇的情況有很大的改善。尤其當老師和媽媽在說話時,她的小眼睛會緊緊地盯著看,讓家長頗覺欣慰與振奮。林正俠指出,唐氏症基金會目前進行到宅早療服務的區域在新北市偏遠鄉鎮,有了這部「行動早療車」,將可擴大服務區域。未來將結合更多社會資源,把到宅早療服務區域拓展到新北市以外的偏遠地區,提供更多有需求的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到宅早療服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