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育

新生兒聽力篩檢未過?聽力師:應接受更詳盡檢查

新生兒聽力篩檢未過?聽力師:應接受更詳盡檢查#療育

(撰文/黃雅芬) (諮詢/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林淑芬) (圖/優活健康網) (新生兒聽力篩檢結果未通過,常讓父母由喜轉悲)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每1,000位新生兒中,患有先天性雙側中─重度聽力損失者約有1~2位;也就是說,每500名新生兒中,可能就有1位雙耳需配戴助聽器或其他聽能輔具的聽損兒。101年新生兒聽力篩檢正式上路,寶寶出生後24-60小時即可在國民健康署認可之醫療院所做免費的新生兒聽力篩檢。這看似稀鬆平常的篩檢動作,結果若是「未通過」,相信許多新手父母的情緒會從滿心歡喜瞬間轉變為慌張、擔憂,不知道後續該如何幫助寶寶。 新生兒聽力篩檢及早發現先天聽損 (造成先天性聽損原因多,及早發現及早療育)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林淑芬聽力師表示,造成先天性聽損的原因有很多,舉凡聽障基因遺傳、聽覺系統構造發育不全等。寶寶的聽覺器官在母親懷孕5-7個月時就逐漸發育成熟,因此寶寶出生後即可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檢查時,寶寶會戴上耳機,頭部也會貼上三個連接儀器的感應貼片,接著經由耳機放出滴答聲音,再由感應貼片接收寶寶對聲音的腦波反應,藉此評估寶寶的聽覺功能是否正常。此項檢查並無侵入性,約20~25分鐘即可完成,家長們無須擔心寶寶會感到不適。 篩檢後仍需持續觀察或進一步檢查 (選擇適合助聽輔具及早期療育方式,仍能融入社會) 若寶寶未通過聽力篩檢,家長也先別慌張,林淑芬聽力師指出,影響篩檢結果的因素很多,包括:寶寶哭鬧、外耳道炎/中耳炎,或測試環境不夠安靜等。初步的聽力篩檢未通過者,通常醫療機構會進一步安排新生兒滿月後再一次複檢,並依據個別情況做診斷性的檢查,才能確認聽損的種類與程度,後續為孩子選配合適的助聽輔具,及選擇早期療育的方式。一般而言,只要孩子有殘存聽力,就有機會透過早期療育學會口語,未來進入一般學校、融入社會。 新生兒聽力篩檢可以很快知道孩子是否有聽力損失,但林淑芬聽力師表示,通過初步篩檢並不代表新生兒一定終生沒有聽覺損傷的問題。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因某些疾病造成後天性聽力損失,例如:中耳炎或腦膜炎等,建議家長仍需要觀察寶寶每個成長階段的聽語能力發展。 六個月前是聽語創復健的黃金時期 (黃金時期進行聽語創復健,3歲時可與正常孩子一樣) 考量寶寶出生12個月內是大腦聽覺中樞成熟及發展的關鍵期,且美國科羅拉多大學Yoshinaga-Itano等人的研究結果也指出,聽損兒如果可以在出生6個月內的黃金時期診斷並展開聽語創復健,效果將遠優於6個月後才被診斷的聽損兒,而6個月以內展開聽語創復健的聽損兒,3歲時的語言表達和聽力幾乎可恢復到與一般正常孩子一樣。因此新生兒聽力篩檢有助及早發現聽損兒,使其儘早展開聽語創復健。 所謂的「聽語創復健」以廣泛來說,是指聽損者訓練口語溝通能力的過程。一般人常聽到的「復健」指的是重建失去或退化的能力,但因先天性聽力損失者尚未發展出口語溝通的能力,其概念較符合「創建」一詞,對聽損兒來說,聽語創復健的過程需要醫師、聽力師、聽覺口語師、社工、學校教師等專業人員相互合作,與聽損兒家長的積極配合。 早期「療育」可預防或降低障礙程度 (面對新生兒聽損家長要調整心態,及早發現與療育,影響越小) 新生兒聽力損失容易被忽略,主因常是寶寶沒有表達能力,家長未特別留意而造成。在政府與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的大力推廣下,早期療育的觀念已逐漸普及。若寶寶有先天性聽力損失,請家長們勇於面對,先天性聽力損失的寶寶若能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接受妥善、適切的療育,對孩子的影響就越小,也能在溝通、認知等方面,發展到更好的程度。 除了新生兒聽力篩檢,林淑芬聽力師也鼓勵家長們在孩子約四歲時於幼兒園或健康中心(衛生所)接受學前聽力篩檢。若發現任何聽力上的問題,及早介入可避免孩子日後在社交溝通及學業上遇到困難。   瞭解更多居家聽力語言行為評量表→http://goo.gl/YPuczF

早產兒發展遲緩?醫:3歲前是療育黃金期

早產兒發展遲緩?醫:3歲前是療育黃金期#療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雖然我的孩子是早產兒,但我以一般足月孩子的心來教育他們,不讓他們認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這是有2位早產兒的阮媽媽育兒的最大理念。醫師表示,早產兒是指懷孕週數小於37週的寶寶,由於這些寶寶在身體未成熟之前就出生,因此會有很多後續的併發症和發展遲緩的風險,例如:腦部、心臟、肺臟、視力和聽力損傷,以及生長發育的問題。早期療育 程度不輸足月兒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蔡建宗醫師指出,早產兒除了身體有狀況時需找小兒科醫師看診之外,還要著重評估追蹤寶寶的整體發展,包括:認知、心智評估、動作發展等。若能早期追蹤、評估,並早期接受療育,多數早產孩子可以在學齡前追到和足月小孩一樣的程度;3歲前是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此時期接受療育的成效會比三歲後效果更好。早產兒學陶笛 還能參加管樂社阮媽媽分享自己的大兒子,因早產而有視覺障礙,所幸早期接受療育,現在不僅和一般孩子一樣成長,還能學習陶笛並參加學校的管樂社,用音樂豐富自己的人生。蔡建宗醫師建議,平時要注意早產兒的發展情形,若家長不清楚孩子的狀況,應至醫院進行諮詢和篩檢,幫助寶寶身心都能健全發展、快樂長大。

澎湖成立兒少中心 療育、復健在地化

澎湖成立兒少中心 療育、復健在地化#療育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澎湖縣政府衛生局自100年9月先行試辦「在地化語言治療」計劃,深獲好評,緊接著就組織「兒童少年發展中心」架構、專業團隊、軟體設施、硬體設備、進程規劃積極籌設,終於在102年1月正式成立「兒童少年發展中心」。為使這群孩子的照護能永續,特於慢性病防治所增設療育復健中心,安排小兒心智科、復健科專科醫師定期門診,並由專業療育復健團隊介入治療課程。 澎湖縣長王乾發表示,建構「兒童少年發展中心」,整合社政、教育、衛生業務,推動一個嶄新的服務模式,秉持以「兒童為中心,家庭為本位」之精神,落實「早期發現,早期介入」之宗旨,成就「在地化療育、復健」之理念。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發現,約有6至8%兒童在發育上有遲緩或障礙現象,但澎湖縣內通報個案僅佔3到4%,而遲緩兒中更僅有40到50%接受療育、復健明顯偏低。有鑑於此,自96年即指示衛生局規劃整合府內跨局處預算及相關醫療資源,建構在地化療育與復健醫療服務,但因醫療資源匱乏,療育、復健各類專業治療人力難覓,遲至今才完成。 澎湖縣衛生局長鄭鴻藝表示,這一年來,衛生局團隊多次下鄉和中小學、幼兒園老師舉辦說明會,協調相關作業細節,電訪家長瞭解需求,並和「慢飛天使」協會面對面溝通討論,希望能收集更多意見並調整中心計畫內容。 王乾發指出,澎湖縣成立「兒童少年發展中心」最主要目的,為將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及中小學身心障礙學童復健醫療服務整合,建構從篩檢、通報、個管、心理評量、鑑輔、療育及復健之完整流程,由發展中心負責推動,規劃每週定期深入偏鄉及離島,定點提供「慢飛天使」貼心、專業、有效的療育和復健醫療服務,以減輕家長舟車勞頓及經濟之負擔。

醫訊/關心聽損兒 了解聽損療育

醫訊/關心聽損兒 了解聽損療育#療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聽覺是人類與外界環境溝通的重要管道,正常的聽覺能力也是兒童語言及學習發展的基本需求,聽力一但有損失,對兒童將來一生影響深遠。兒童聽損指的是發展成長中兒童出現聽覺辨識困難,如果是不可治療、不可回復的聽障狀態,要聽到聲音就必須靠輔具的幫忙,或接受治療等。為提供人工電子耳小朋友展現自信與增添暑假樂趣的活動園地,並增加家長對術後療育的認識與了解,林口長庚特別邀請雅文基金會聽覺口語師林維真主講「聽覺口語法與術後療育」,並安排小朋友趣味活動,歡迎病友及家屬踴躍參加。講座時間:8/19(日)下午1:30~3:50講座地點: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大樓1樓第一會議廳  講座洽詢:(03)3281200轉5176,林口長庚社會服務課劉恩慈小姐

到宅療育成功關鍵 專業與家庭的合作

到宅療育成功關鍵 專業與家庭的合作#療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雖然早療的觀念在台灣已相當受重視,不過仍有許多發展遲緩與障礙的孩子,因為交通不便,或是缺乏療育機構,或是因為身體病弱難以出門接受療育,而接受到宅療育的服務模式。心路新竹兒童發展中心的物理治療師蘇毓茹表示,早療中心裡會培訓各項療育知能,專業同仁及督導能互相討論,獲得即時的支援,因此遇到孩子的其他問題時,並不擔心有服務上的困難。  通常負責到宅療育派案的社工碰到動作問題較大的重度孩子,會優先派給負責粗大動作復健的物理治療師,所以蘇毓茹手上的到宅個案,幾乎全是極重度的腦性麻痺或罕見疾病的孩子。「當沒有站立架,就運用現有的床,再加上副木,自己當人體站立架,也可以達到站立架的復健效果。」當家長看到孩子的療育效果,也會更加地投入。  「有的家長比較心疼孩子,不希望勉強做太多復健,只要孩子舒服就好;有的家長很積極,到處蒐集資訊,對孩子的療育很有自己的想法。」到宅服務總會遇到許多類型的家長,提供療育策略,不一定每個家長都立刻能取得共識,蘇毓茹曾經遇到的狀況是,她建議家長讓孩子使用站立架,提升孩子的體能和活動視野,以及其他生理功能,但家長卻從其他醫師處獲得不同答案,認為孩子狀況太嚴重,站立架的效果有限。  「家長畢竟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家長的擔憂和期待,專業人員一定要理解與尊重。」蘇毓茹秉持「碰壁,卻不消極」的觀念,與兒童的家庭成為一個信賴聯盟,才是到宅療育成功的關鍵。她會改變策略,跟家長溝通折衷方案,也讓家長充份了解孩子的狀況,對孩子的療育目標和可能性有合理的期待。跨專業的訓練、團隊的支援,再加上與家長結盟,到宅療育也可以做出無限可能。

早期療育採聯合門診 把握黃金治療期

早期療育採聯合門診 把握黃金治療期#療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為提供更便捷、貼心與專業整合服務,台大新竹分院自101年3月起,早期療育評估特別門診改變評估模式,透過「聯合門診」方式,由小兒、復健和精神科三科的專科醫師共同看診評估,此服務模式主要為體恤家長,不僅減少家長多次來回於各科別間奔波及縮短評估等待的時間之外,更提供跨專科醫師針對小朋友發展狀況共同討論的平臺,以提昇對小朋友問題的瞭解及診斷。如果家長們擔心孩子的發展狀況,發現孩子一歲了,還不會坐或站;兩歲了,還不會開口說話;三歲了,還不能自己穿脫衣服;四歲了,還不會認顏色、數字及生活自理,均可洽窗口諮詢。此「聯合門診」評估模式採「預約」方式,由「單一窗口」安排看診時間,一診次最多安排8名小朋友,讓家長及小朋友有充足的時間接受診斷及諮詢。此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秉持弱勢關懷的精神,針對到該院進行早療評估之3歲以下兒童優免費用;3歲以上則只需部分負擔,期待協助家長把握兒童六歲前的「黃金治療期」,以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成效。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成立早期療育聯合評估中心,迄今所服務之早療人數逾3000人,十多年來早療專業團隊努力為兒童健康發展把關,依兒童評估結果給予後續個別化的療育服務建議,並邀請竹縣市早療通報及個管中心社工員共同參與,以提供完整的福利服務資訊給家長。

新生兒聽力篩檢早發現 聽力損失可療育

新生兒聽力篩檢早發現 聽力損失可療育#療育

聽覺是人類與外界環境溝通的重要管道,正常的聽覺能力也是兒童語言及學習發展的基本需求,聽力一但有損失,對兒童將來一生影響深遠。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表示,醫學研究已經發現一些與聽力損失有關的基因,父母可透過婚前健檢、基因比對等詳細健檢,亦或做產前超音波確認胎兒耳朵是否有發育缺陷。不過,人類的內耳構造極微小、功能又精密,即使看到耳朵外觀發育完整,亦很難在生產前完全確定胎兒是否有聽力問題,因此建議寶寶出生後,即可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排除聽力損失問題。若寶寶過去未接受篩檢,耳鼻喉科亦有各種聽力檢測工具及儀器可幫助確認每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孩子之真實聽力狀況,以便及時發現,把握語言發展黃金時期。聽力師解釋,所謂聽力損失並非是完全聽不見,以國際兒童聽力損失分級標準,一般正常聽力為15分貝或更好,若最小能聽見的聲音為16~25分貝時就屬於極輕度聽損,而能聽見最小聲音為26~40分貝時則屬於輕度聽損,依能聽見的最小分貝數程度,又可分為41~55分貝中度聽損、56~70分貝中重度聽損、71~90分貝重度聽損、大於90分貝即為極重度聽損,若是完全聽不見者則稱為全聾,不過聽力師表示,目前全聾的患者十分罕見。一般來說,若幼兒的聽力損失程度不重,就可能很難察覺到聽損的存在,但從生活中的一些細微處仍可發現孩子的異狀,如小朋友出現專注力不夠、雞同鴨講、叫他好幾次才回應、或未留意周遭環境(如後方車子按喇叭好像沒聽到)等情況,就要懷疑是不是聽力出現問題。因此聽力師建議,寶寶一生出即可接受聽力篩檢,若是寶寶通過篩檢,則不需特別安排定期的聽力檢查,但若是家長發現寶寶未呈現適齡的語言發展,則可再次安排聽力檢查,以確認寶寶是否可能是遲發性或是漸進性聽損。聽力師也表示,可能造成幼兒先天聽損的因素包括,家族史、早產兒、懷孕過程寶寶有缺氧狀況、母親感染疾病而影響胎兒(如感染德國麻疹、梅毒、巨細胞病毒)、唇顎裂、瓦登伯格氏症候群、寶寶黃疸過高導致要輸血等。後天導致聽損的因素如外傷,腦膜炎,或是中耳炎沒有及時治療等。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提醒家長,其實只要早期發現聽損問題、及時配戴合適的輔具,並接受聽語療育,聽損兒童也能有機會發展出與同齡孩童相仿的聽說能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