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

牙周病非老年專利 11歲女童患牙周病

牙周病非老年專利 11歲女童患牙周病#女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過去認為牙周病是成年人專屬的疾病,但近年來牙醫界發現,有少數病患從青春期就開始出現牙周病症狀,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又稱為青春期牙周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周病專科門診中心呂炫堃主任的門診中,接獲到最年輕的牙周病患是一名11歲的小女生。早發性牙周病好發多產的家庭,有一半的比例和遺傳有關,因此比較容易罹患牙周病,且病程進展的速度比一般的牙周病患快好幾倍。依據國健局的調查,40歲以上成年人90﹪有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而初期牙周病症狀較不明顯,民眾常因對牙周病不了解,而耽擱了接受治療的最佳時機。一般成人牙周病患出現牙周病末期之症狀,如牙齦膿胞、咀嚼無力、自發性牙齦流血、疼痛、牙周動搖,經由X光照攝,齒槽骨有3分之2以上的破壞,甚至必須拔牙,牙周病患者大多已屆40多歲;然而,早發性牙周病患在35歲以前,就已經面臨到牙周病末期的窘境,不但牙周病治療所需要的時間較長,疾病治療的程序也比較複雜。而20、30多歲成年人因為青春期發病期間,牙周病症狀不明顯,若等到成年後求診,多數已是牙周病末期,醫師只能從病患的X光片、就醫時的嚴重度,回溯病患最早發病時的可能時間點。(資料來源:健康九九網站-健康專欄)

女童染腸病毒 疫情未停緩民眾當心

女童染腸病毒 疫情未停緩民眾當心#女童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公布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個案,為南部9歲女童,該童於2月上旬發病,出現喉嚨痛、手足口病、皮疹等腸病毒感染症狀,並出現嘔吐、肌抽躍合併明顯意識障礙等疑似重症病徵,經及時赴大醫院就醫後已康復出院。疾管局表示,腸病毒疫情尚未停緩,依據該局監測資料顯示,今年截至2月16日止,已有11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為歷年冬季少見的現象。除中南部外,近期北部地區的腸病毒71型輕症個案也明顯增多,預估3、4月後氣溫上升,以及開學後學童間的互動恐助長腸病毒傳播,腸病毒的活躍度將提高,呼籲民眾及教托育機構應教導學童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家中孩童如有身體不適的狀況,應儘速就醫,並請假在家休息至康復,落實「生病不上學」的防疫觀念。

又有小朋友染腸病毒! 疾管局:明年春疫情爆發機率恐升

又有小朋友染腸病毒! 疾管局:明年春疫情爆發機率恐升#女童

疾病管制局公布新增2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分別為居住台南市的3歲5個月女童及彰化縣的5歲8個月女童,前者於10月30日起出現咳嗽、流鼻水、發燒、疱疹性咽峽炎等症狀,後者於11月1日起陸續出現前述症狀,兩人都於11月6日出現嗜睡、肢體無力及嘔吐、肌抽躍等疑似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所幸立即至大醫院就醫,於加護病房觀察治療後,目前皆已好轉,於普通病房恢復中。調查發現,與病例同住或同班的幼童,先前都有人曾感染腸病毒。疾管局提醒民眾,近期腸病毒71型仍在社區低度流行,疫情尚無明顯下降的趨勢,所以不論家長及學童,皆應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時時正確勤洗手,生病應儘速就醫,並落實「生病不上課」的防疫觀念,以有效降低感染與傳播的機會。 臺灣全年皆有腸病毒感染個案,而以4月到9月為主要流行期,歷年以腸病毒71型為造成重症及死亡的主要型別,今年迄今已有22例重症個案,皆由71型病毒造成,並有3人不幸死亡。疾管局指出,依據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71型自2008年後即未再出現大規模流行疫情,但本年入冬後仍持續出現感染的輕症與重症個案,與往年的流行趨勢明顯不同,預期明春爆發大流行的機率日益升高,呼籲醫師及家有嬰幼兒的民眾,不可因為天氣轉冷而降低對腸病毒的警戒,仍然應該時時注意防範。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與教托育機構(幼稚園、托兒所、安親班)等場所最容易傳播,以5歲以下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腸病毒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數小時黃金治療時間,家中幼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童隔離,減少接觸,並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幼童突頻尿、體重減輕 家長別輕忽

幼童突頻尿、體重減輕 家長別輕忽#女童

幼童突然頻尿或尿床,短時間體重急速減輕,家長千萬不要一味的責罵!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家醫科兼急診小兒科主治醫師宋禮安表示,一位幼稚園中班的四歲小妹妹,就這樣被診斷出是罹患了第一型糖尿病合併酮酸血症,必須終身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病童母親因不捨與憂心,一時情緒崩潰,哭紅著雙眼。有一名四歲的女童,經附近診所轉診至台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急診時,病史發現該女童的小便次數比過去頻繁,最近甚至會經常尿床,還時時叫著口渴,一直想喝水,當送到急診室時,女童是軟弱得躺在媽媽的懷裡。宋禮安醫師表示,經初步診斷該女童有倦怠、虛弱無力、呼吸急促、腹部輕微疼痛、厭食等現象,尤其一星期內由十八公斤的體重突然掉了約兩公斤,顯然原因並不單純。再從抽血發現女童血糖值已偏高至700多,高出正常值約3.5倍,立即被收入小兒加護病房詳細檢查與緊急治療,最後女童被診斷為初次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合併酮酸血症。這名小病患,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就醫,很可能因為脫水嚴重與酮酸中毒,會有致命危險,目前這名幼童的病情已經控制穩定,不過未來終身必須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

防毒蜂螫咬與螫傷處理 專家提建議!

防毒蜂螫咬與螫傷處理 專家提建議!#女童

新竹市17日發生女童被虎頭蜂螫死的事件!才一歲的女娃與小表姊在家中床上玩耍,不料家人打開窗戶透氣時,竟驚動窗上虎頭蜂窩,數十隻虎頭蜂飛入屋內螫傷女童,女童經送醫搶救後仍不治。臺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學部主任林保方醫師表示,隨著秋天的到來,民眾出外踏青活動增多,因此特別介紹虎頭蜂,並提供民眾有關如何預防虎頭蜂攻擊以及蜂螫時的處理方法。     林保方醫師說,虎頭蜂跟蜜蜂、螞蟻算是親戚,它歸屬昆蟲綱-膜翅目-胡蜂科,台灣常見的七種胡蜂,因毒性強且體型較大,直接被命名為虎頭蜂。「黃腰虎頭蜂」因多生活於低海拔的校園、住家或果園中,人們常不經意侵擾到牠們,所以最常發生螫人事件;另外「黑尾虎頭蜂」生活於稍高海拔,也是近日常見蜂螫事件的兇手。秋天時為何虎頭蜂會更加兇猛?生態學者認為在春、夏季他們忙於補育幼蟲及構築蜂巢,所以警戒範圍小也無餘力主動攻擊;但秋天時,蜂后產下最後一批卵,這些卵將來會孵化為蜂后,這時正是族群的「存亡之秋」,所以警戒範圍就加大,對入侵者攻擊性就更強。     林保方醫師表示,當被虎頭蜂螫時,對人體的危害可以分為兩方面來說,第一部分是蜂毒的成份類似神經毒性,被螫者會有暈眩、噁心、嘔吐等現象,局部會紅腫痛,但一般要致命可能要被連續攻擊200次以上;第二部分是蜂毒蛋白部分引起的過敏反應,可能會誘發氣喘,甚至過敏性休克。所以當被虎頭蜂螫傷送醫時,除局部給予冰敷外,儘速施打破傷風與抗過敏藥劑,有些延遲性過敏反應甚至4天後才發作,不可不慎。 林保方醫師提出以下幾項建議供民眾參考,讓民眾出外踏青時能夠快樂出門,平安回家:一、出外踏青時,不要噴抹香水,體香劑;也不要穿著鮮艷顏色的衣物,且長袖長褲為佳。二、居家或校園發現蜂巢,應及早請消防隊處理。三、若遇見單飛虎頭蜂在周邊盤旋,表示已進入其警戒範圍,不要攻擊牠並且要盡速遠離;萬一被追逐攻擊,宜採迂迴繞圈方式逃離。四、若為群體出遊活動,宜備醫藥箱,最好內含抗過敏藥劑,腎上腺皮質素等,可在不慎遭虎頭蜂螫時緊急使用。五、當不幸遭蜂螫時,傷口處不宜用偏方如口水、尿、氨水等浸泡塗抹,只有儘速送醫才是當務之急。

女童因腸病毒致死!家長應提高警覺 注意前兆病徵

女童因腸病毒致死!家長應提高警覺 注意前兆病徵#女童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11日接獲1例1歲10個月女童腸病毒併發重症通報個案,衛生局發現該女童於5日因發燒就醫,8日再因出現活動力不佳、肢體無力症狀就醫,惟出現病情急速惡化,雖經醫院緊急搶救,仍不幸於9日死亡,經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檢驗結果判定為受腸病毒71型病毒感染而引發重症死亡案例。依據疾病管制局監測資料顯示,本年度截至第27週(7/3~7/9)全國腸病毒急診就診率已達千分之5.93,目前腸病毒疫情仍持續上升,社區中仍檢出腸病毒71型個案,且適逢暑假期間,衛生局提醒家長勿輕忽此波腸病毒疫情,應持續注意寶貝的個人衛生及加強洗手;而為減少可能與疑似病患密切接觸之機會,應避免幼童進出擁擠之公共場所。衛生局也已提醒臺北市各醫療院所加強腸病毒診治,及對營業場所提醒應加強兒童遊樂設施之清潔與消毒;並請幼托機構加強環境消毒與通報,以維護幼兒健康。衛生局特別提醒家長,如寶貝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特別注意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例如嗜睡、意識不清、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等,若有務必攜幼童前往各大醫院就醫,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民眾如有傳染病相關問題,可撥打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疫情通報及諮詢服務專線1922或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防疫專線23753782,將有專人為您服務;或至衛生局網站(腸病毒疫情通報)查詢。

今年首例 一歲女童染「腸病毒71型」死亡!

今年首例 一歲女童染「腸病毒71型」死亡!#女童

夏季時家長常帶小孩出外遊玩,不過要特別注意衛生,避免快樂外出卻染疾回府!衛生署疾管局15日日公佈,台北市1名1歲10個月大女童確認感染腸病毒71型,經醫生搶救和葉克膜治療仍回天乏術。據衛生署透露,該名女童於本月5日發病就醫,經醫生診斷為疱疹性咽峽炎,出現發燒且食慾下降,8日住院時明顯出現活動力降低、嗜睡等症狀,9日凌晨多次咳嗽合併嘔吐,之後還四肢冰冷、呼吸、心跳停止,經搶救後仍宣告不治。疾管局指出,目前腸病毒急診比例有上升的趨勢,其中社區流行病毒株以約占90%的克沙奇病毒為主,而腸病毒71型僅占1%。但過去重症或死亡個案多為感染腸病毒71型,因此提醒民眾千萬不可輕忽,尤其家中若有5歲以下幼童更應隨時注意健康與衛生狀況。衛生署建議,家長可教育孩童洗手5時機,包括「用餐前」、「如廁後」、「擤鼻涕後」、「看病後」、「與小朋友玩之前」,並落實洗手五步驟「濕、搓、沖、捧、擦」,便可大大減少罹患腸病毒的機率。由於腸病毒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以有效減少腸病毒傳播,當然最省錢的方式就是照射太陽光殺菌滅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