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紛

安全就醫4絕招 建立就醫正確觀念

安全就醫4絕招 建立就醫正確觀念#糾紛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隨著近年來民眾權益意識提升,對於就醫權益,民眾也越來越關心,因此醫療糾紛案件也遞增,甚至出現醫院暴力事件。衛生局特別提醒民眾安全就醫4絕招包括:就醫前做適當準備、看病講清楚、檢查治療方法要確認及聰明用藥,提醒民眾愈主動參與自己的醫療過程,治療結果愈好,也更滿意。臺北市衛生局指出,若民眾在事前準備與建立正確的就醫態度,就能減少醫療爭議案件的發生,因此衛生局也提出安全就醫4絕招,幫助民眾擁有正確的就醫態度,絕招1:就醫態度要正確,正確準備不但有助於診斷病情,同時能獲得適切的診療,如穿著容易穿脫衣物,避免配戴過多手飾。就診時不宜要求醫師打針、開藥或做檢查,應尊重醫師專業上的考量判斷。絕招2:安全看病講清楚,一般醫師看診時會問一些問題,民眾可以先針對一些問題整理資料,像是不適症狀從什麼時候開始?過去是否有藥物過敏情況?不舒服多久,有沒有特定時間?曾如何處理不舒服症狀?過去病史?等,都應誠實告訴醫師。對於醫師的病況或檢查說明有任何的疑問或顧慮時,應立即發問,尋求醫師解釋說明。絕招3:檢查、治療方法要確認,許多民眾喜歡就診時要求醫師做各項檢查,但醫師有專業上考量,且必須遵守健保及醫院規定,無法依民眾要求照單全收。在醫師建議做相關檢查或治療時,應請醫師說明檢查或治療的重要性?過程中需配合及注意的事項?及檢查或治療時間及何時可得知結果?醫師講解時,不清楚處則請醫師詳加說明,完成檢查或治療後要回診請醫師說明結果對健康之影響。絕招4:聰明用藥 ,看診領取藥物時應核對藥袋上姓名、性別是否符合?同時與藥單上藥品名稱及數量是否一致?應多利用醫院或藥局「藥物諮詢窗口」問清楚用藥劑量及注意事項等資訊,回家後應遵照指示服藥,藥品過期即應丟棄,切忌囤積藥品。臺北市衛生局根據受理案件顯示,仍有高達兩成的爭議並不涉及直接對醫療結果或費用的不滿,而是接受醫療過程中的溝通或態度問題,造成了雙方的不愉快。衛生局提醒醫病雙方秉持著相互尊重,請記得時常使用禮貌性用語:「請」、「謝謝」、「對不起」及適時使用世界共通的語言「微笑」。提升醫病之間溝通的有效性,減少因溝通不良而產生的誤解,進而減少醫療糾紛發生。

聰明就醫三部曲 遠離醫糾免煩惱

聰明就醫三部曲 遠離醫糾免煩惱#糾紛

近年來民眾對自身就醫權利意識不斷提高,根據臺北市衛生局統計,在100年當中即接獲598件就醫相關陳情案,平均每2天就有超過3件的陳情案。衛生局也特別呼籲民眾就醫前停看聽,醫病雙方做好溝通,以避免後續的糾紛負擔。臺北市衛生局表示,在598件陳情案中屬「醫療爭議」案件占61.87%為最多,「對院內人員服務態度不滿意」案件占24.74%為次多。這也反映出當前社會中部分醫療行為逐漸被認為傾向商業消費的概念,然而病患對醫療的「商品化」期待與實際醫療處置間仍有相當的差距,造成醫病關係緊張,申訴案件也隨之逐年增長。臺北市衛生局為降低醫療糾紛,除每年進行醫院與基層診所督導考核外,並透過辦理提升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相關醫事人員在職教育訓練,期待確保民眾就醫安全及權益。衛生局提供民眾在就醫前三部曲「停」、「看」、「聽」,讓民眾更放心,增進醫病關係和諧。「停」     清楚、條列式的將不適的症狀和想問的問題記錄下來,並選擇您信任、合格的就醫機構及醫師。「看」     注意醫師在為您進行檢查、問診方式及回答問題時,是否夠專業、紮實,值得您信賴。「聽」     做任何治療、檢查前,應與醫師充分溝通,當建議要開刀或告知為重大疾病時,可帶著病歷和檢查報告,找另一位相同專科領域的醫師再次確認。衛生局建議民眾,要避免事後面對令人身心俱疲的消費或醫療爭議,就要選擇專業醫師,做好就醫前的功課及準備,對於醫療程序做好充分溝通後,再進行療程;請勿輕易選擇電視或瀏覽網路之不當廣告招攬,即貿然前往就醫。醫師則應善盡醫療告知之義務,體認到許多醫療上的「常識」對許多民眾而言仍是不明白未聽聞過的「專業知識」,醫師良好的看診態度奠定了病人的信任感,也減低了醫病互動上的衝突。民眾若遇有醫療糾紛時,可逕向醫院、醫師公會、消費者權益團體、鄉鎮區公所及所在地縣市衛生局進行申訴,或直接提出司法訴訟。臺北市衛生局為有效調處醫療爭議案件,依法設有『醫療爭議調處小組』,安排雙方透過第三公正人進行調解。

選一款適合寶寶的配方奶粉

選一款適合寶寶的配方奶粉#糾紛

哇哇哇~~寶寶出生了。放聲大哭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尋找媽媽的乳頭,像隻鳥巢中嗷嗷待哺的小鳥張著嘴,準備好好吸一口上天為他量身訂做的食物。母乳,是所有嬰兒配方奶粉的標竿正因為母乳所含的營養,無論是成分種類、組成比例或含量,都最適合寶寶成長發育,因而成為各家嬰兒配方奶粉競相模仿的對象,其目的無非是希望寶寶在無法以母乳餵養的情況下,即使以嬰兒配方奶粉作為生長的能量來源,也能吃出接近母乳寶寶的健康。臺安醫院小兒科方旭彬醫師表示,由於一般牛乳或羊乳對嬰兒來說根本無法消化吸收,因此重新調配奶裡的營養組成本來就有其必要,而母乳就是最好的標竿。這也就是為什麼每當科學界對母乳有任何新發現時,眾家奶粉廠商總是刻不容緩地上緊發條,即起直追,發現有棕櫚油就加入棕櫚油,發現有DHA就加入DHA......。極盡所能「母乳化」是所有嬰兒配方奶粉的理想,各國政府對於嬰兒配方奶粉的規範都是以母乳為藍本,然而,科學家並非一開始就對母乳很瞭解,在摸索的過程中,也曾發生過奶粉裡缺乏維生素B6造成寶寶抽筋,缺乏氯使嬰兒因低血氯而造成生長遲滯......等事件。甚至母乳裡乳清蛋白與酪蛋白之間的比,就曾經歷了40:60、60:40、75:25等不同的數據,此兩者都是奶類中的蛋白質,彼此間的比例關係到寶寶能否將奶汁中的蛋白質完全消化吸收。由於牛乳和羊乳原本的乳清蛋白與酪蛋白比值與母乳相差甚遠,因此在作為嬰兒配方奶粉時,須以母乳為參考,加以調整。十年多前,國內也曾出現廠商為了降低配方奶粉裡的酪蛋白,以符合接近母乳的比值,卻不小心降低了鈣(因為奶粉製程中降低酪蛋白比例,也降低了鈣磷比),長期食用下,導致嬰兒因低血鈣而出現痙攣的遺憾事件。說明這些事情的目的,是希望父母瞭解,每一次科學的發現不見得就是事實的真相,科學家也是在錯誤中學習。合格的嬰兒配方奶粉,都能滿足寶寶營養所需所幸,從廿世紀初嬰兒奶粉問世,歷經近百年的摸索,科學家對於母乳已有相當瞭解,對於嬰兒配方奶粉裡的營養成分該怎麼調配,也有定論出來。1980年,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和營養學會的建議,通過「嬰兒配方法案」,並於1985年修訂,由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根據此標準對所有上市的嬰兒配方奶粉作檢驗規範,凡符合規範中的營養規定者,才能以「嬰兒配方」的名義在市面上販售。在台灣,負責把關機構則是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凡符合國家標準(CNS5229)裡對嬰兒配方奶粉所規定的使用原料、營養成分、營養組成(包括鈣磷比、每大卡白質與脂肪含量、每大卡熱量、麻油酸含量,以及維生素、鈣、鐵等礦物質含量......),乃至於衛生、安全、包裝、產品標示……等,才能通過查驗登記。也就是說,凡是在產品包裝上印有綠色愛心形狀的「衛生署查驗登記許標記」,都是食用上安全、營養上能滿足寶寶成長所需的合格嬰兒配方奶粉,都值得父母選擇。哪一款嬰兒奶粉,適合你們家的小傢伙?然而,目前衛生署食品衛生處查驗登記合格的嬰兒配方共有119種(可上以下網址查詢: http://www.doh.gov.tw/NewVersion/List.asp),哪一種才是適合自己的寶寶呢?選擇適合寶寶體質的。「只要寶寶喝了,體重有隨月齡增加,看起來很健康,不會腹瀉或便祕,甚至睡得安穩,好動活潑,就表示寶寶很健康,所喝的奶粉很適合。」道理就是這麼簡單。方旭彬醫師表示,寶寶所需的營養很多很多,唯有完整的營養才能為寶寶的健康打下穩固的基礎,過度追求單一某項高量的營養是沒有意義的。更何況,一項營養素的足夠與否,是受到各方因素共同影響的。方醫師進一步說明,以鈣來說,奶粉裡鈣含量的多寡、鈣磷比對不對、寶寶有沒有晒足陽光產製足夠的維生素D、活動量是否充足……等都會影響身體對鈣質的吸收,而非取決於單一因素。其實,連小腸裡是否有足夠的益菌和果寡糖,都會影響鈣的吸收,因為益菌和果寡糖有助於提高鈣在人體中的生物利用率。寶寶的健康,是最好的觀察指標母奶的深奧,科學家還在瞭解,怎樣做才能讓嬰兒配方奶粉做得更接近母乳,這類新的發現,也必然會陸續問世,父母有必要追隨可能還有待證實的新發現,而更換寶寶的奶粉嗎?寶寶可能原本沒問題的,卻因為更換奶粉而出現身體不適,這樣做值得嗎?寶寶的健康才是最重要、也最明確的觀察指標,而且,更重要的是,隨著寶寶長大,一定要適時加入副食品,提供更多的營養,才讓您的寶寶長得好、長得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