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傷病

戰勝「癬」境 全方位營造友善環境

戰勝「癬」境 全方位營造友善環境#重大傷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乾癬無法根治、目前病因也不清楚、加上乾癬的誘發因子很多且無法避免,治療負擔又沉重,且飽受歧視,患者在生心理上都承受相當大的煎熬,如何幫助他們戰勝「癬」境,需要醫護人員、病患、社會和政府一同努力。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蔡呈芳表示,乾癬病因目前並不清楚,可能與先天體質有關、受到後天內外環境刺激下,誘發免疫反應所引起的皮膚過度增生、迅速脫皮及發炎的情形,且感染、外傷、荷爾蒙、藥物、天氣變化或日曬,情緒波動與壓力也都可能引發乾癬。降低民眾誤解、社會系統協助、醫療健全 友善乾癬患者更全面 台灣乾癬協會理事長柯怡謀也表示,因為乾癬的症狀外顯,加上旁人的誤解、歧視,乾癬病患身心痛苦指數高,且乾癬需要長期治療,經濟負擔相當沉重,但目前乾癬患者卻無法申請重大傷病卡或殘障手冊,他想藉由10/29世界乾癬日的宣導,讓社會大眾破除迷思、瞭解乾癬並不會傳染,並降低病友在求學、就業、就醫和兵役體檢等各方面社會環境的歧視,讓患者得到友善的對待。此外,盼乾癬盡快納入殘障手冊及重大傷病範圍,讓許多症狀嚴重的患者能因社會系統的介入,而有喘息的機會,不至於落入因病而貧、因貧再病而放棄治療的惡性循環;再者,希望藥物的健保給付能放寬,因乾癬患者常面臨選擇不到合理且適用藥物的困境,使得治療效果有限。蔡呈芳醫師也呼籲,病患應將乾癬視為如同高血壓的慢性病,透過良好控制,其實可以大幅改善生活品質,鼓勵患者積極治療、才能減輕症狀、改善生活品質。目前皮膚科學會推出「乾癬卓越門診」,民眾可依自己需求就近尋找合適的醫療資源,這個管道可幫助患者更快速控制病情、戰勝癬境。

重大傷病克隆氏症 多次手術腸子越切越短

重大傷病克隆氏症 多次手術腸子越切越短#重大傷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一般人對克隆氏症很陌生,此症屬於嚴重的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因不明,可能與自體免疫系統異常、遺傳基因有關。東方人罹病機率遠低於西方人,但近年發生率與盛行率普遍上升,推測與高脂、高糖的西化飲食有關;而環境衛生改善,致使腸道免疫系統在成人期之前少受衝擊,發展相對較少有關。此症造成患者身心折磨,影響生活、就學。一經確診,患者可申請重大傷病卡。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說,患者發病時多是未滿廿歲的青少年。常見症狀是發燒、腹痛、腹瀉、血便,一般人的腸道光滑,可清楚看到透明黏膜後方的血管;克隆氏症患者的腸子因為長時間發炎、潰瘍,淋巴腺嚴重水腫,腸壁看似長滿鵝卵石。甚至因腸道阻塞,腸鏡無法經過,大便也無法通過導致腹部劇痛。王輝明指出,隨病程進展,患者腸子逐漸潰爛、穿孔、阻塞,導致腹部嚴重絞痛、甚至排便時血流不止嚇得掛急診。由於國內醫師對克隆氏症較陌生,有患者被當成盲腸炎、懷疑是癌症。待術後切片結果出爐,才發現是克隆氏症。王輝明說,過去沒有好的治療武器,患者若惡化為腸子潰爛、出血、穿孔、甚至嚴重阻塞,只好透過手術切除腸子。但手術只能治療症狀,即處理腸阻塞、潰爛等疾病併發症,並非治療疾病,甚至製造新的問題,「開刀本身會誘發發炎機制,使得手術位置日後又復發。」依國外研究,克隆氏症患者術後一年內復發率高達九成。平均術後三年多,患者因腸穿孔、阻塞、出血、潰爛等因素再度推進手術房,導致腸子越切越短。」王輝明舉例,一般人腸子長度接近三公尺,克隆氏症患者經過多次手術,有的患者腸子剩下不到原來的一半,形成「短腸症」。患者因腸子過短,導致吸收不佳、營養不良,「這些十幾、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外觀比同年齡的人矮小,瘦骨如柴。既影響生活,出社會後也難找到理想工作。」在治療選擇上,醫師優先進行內科治療,降低發炎造成的腸道破壞。藥物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生物製劑去年納入健保給付,用於傳統治療無效的中度至重度克隆氏症患者,須經事前審查。健保給付後,為患者每年省下四十萬元的藥費。王輝明提醒,若腹部絞痛、反覆腹瀉等類似腸躁症的症狀達到數個月,症狀時好時壞、無法改善,合併貧血或體重減輕,應尋求腸胃科評估克隆氏症的可能性。醫師會進行內視鏡等檢查,經切片確診,患者可申請重大傷病卡,並積極配合醫囑接受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