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 ! 約8萬熟齡族恐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視力受損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 ! 約8萬熟齡族恐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視力受損#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根據內政部最新數據,台灣人口已連續近 20 個月呈現負成長,加上出生率持續低迷,使得台灣正快速邁向超高齡社會的門檻。在這樣的趨勢下,如何建構完善的熟齡照護體系,已成為當前最熱門且迫切的社會議題。然而,除了日常生活的照護與陪伴,熟齡族群的健康挑戰也日益嚴峻,特別是與年齡相關的慢性疾病,其中,影響視力甚鉅的黃斑部病變,尤以在亞洲族群中盛行率偏高的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其帶來的永久性視力喪失風險更是不容忽視。最新研究數據指出,PCV 可透過積極治療改善視力,且逾半數患者能延長給藥間隔時間,為熟齡照護體系帶來一線曙光。 8萬6千熟齡因末期黃斑部病變恐嚴重影響視力 約六成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屬於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 不治療恐快速導致失明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好發於50歲以上熟齡族,且隨著年齡增加,罹患機率也大增;台灣每10位65歲以上老人,就有1人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而末期黃斑病變發生率則約為1.9%,換算約為8萬6千位老人恐因疾病影響,而使眼睛中央視野功能完全喪失。 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為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nAMD)亞型之一,在亞洲人身上特別常見。據統計,在亞洲族裔的「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nAMD)病例中,PCV 佔比高達 60%,遠高於西方國家。PCV 的特徵是脈絡膜血管末端形成類似葡萄串的異常血管病灶,猶如血疱,若不處理,有如計時炸彈,可能隨時爆破,令視力急降,並恐導致失明,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於幫助恢復視力和預防進一步視力喪失至關重要。 PCV 治療迎來新突破:積極治療有效改善視力並延長給藥間隔 過往,治療方式除了傳統的雷射光凝固治療、光動力療法,另外也可透過抗血管新生抑制劑來治療。近期在 2025 年歐洲視網膜專家學會(EURETINA)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為患者帶來了曙光。數據顯示,創新的治療方法不僅能有效改善患者視力,還能顯著延長給藥間隔。在一年追蹤期間,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BCVA)從基線平均提升 8.9 個字母(第 40、44 及 48 週平均) 。這相當於在標準視力表上多看近兩行。重要的是,61% 的患者達到息肉病灶完全消退,86% 的患者達到息肉病灶不活動,這些發現可望降低視網膜出血和視力喪失的可能性。

每天吃「雞蛋」能避免黃斑部病變?是真的!研究:眼病變風險降一半

每天吃「雞蛋」能避免黃斑部病變?是真的!研究:眼病變風險降一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常見的眼部疾病之一,隨著年齡增加,眼部的沉積物會逐漸堆積,血管會開始增生,罹患黃斑部病變的機率會逐漸上升,也是老年人常見視力退化及失明的原因。不過,平常只要多攝取「4大營養素」就能降低風險,最好還要每年接受視網膜檢查,才能遠離失明危機。

老人鈣攝取過多 恐增2倍黃斑部病變風險

老人鈣攝取過多 恐增2倍黃斑部病變風險#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一種退化性視網膜疾病,當年齡越大,黃斑部色素層的代謝力減弱,就會使得氧化沉澱在色素層及彈性層間的視褐質無法排除,進而導致色素層產生變化,誘發黃斑部病變上身。但除此之外,日前也有項最新研究發現,若68歲以上的老人,每天攝取超過800mg的鈣,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將會是其他人的兩倍,若是持續惡化,還可能會造成失明。定期檢查、提高警覺 仍是目前最佳的預防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團隊,針對2007~2008年在國家健康與營養測試調查問卷中的3391名40歲以上的受測者進行分析,其中確定約有248人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對此研究人員表示,經過分析及調整各年齡層、性別、種族、吸煙史、酗酒史、肥胖、白內障、青光眼、高血壓等因素後發現,每天鈣攝取量超過800mg者,與患者間存在一股關連性,且這種現象僅發生於68歲以上的族群。只是,以目前的研究來說,仍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包括精準的鈣攝入量、飲食分析,所以,此研究所想表達的主要是相關性,而非因果性,若要預防黃斑部病變,最好的辦法是定期接受檢查、多吃蔬果,一旦出現模糊、黑影、扭曲三大徵兆時,就要盡速就醫檢查,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JAMA眼科學雜誌》。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延誤治療 2年內恐失明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延誤治療 2年內恐失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63歲的洪姓婦人騎車接送孫子下課時,發現直立的電線桿,全往一旁歪斜,馬路上的線也變得歪七扭八,原以為是老花,但配了眼鏡後依然沒有改善,至眼科求診,才確診左眼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接受4次治療後,視力由0.4進步為0.7,症狀改善晚上也較能看清楚對向來車。年齡、抽菸、陽光曝曬是主因奇美醫學中心眼科部主治醫師彭凱鈴表示,台灣有視力障礙的老年人中,每4人就有1人是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所引起,而65歲以上者每10人就有1人罹患。其中年齡、抽菸、陽光曝曬、家族史等都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重要的危險因子。「黃斑部」與閱讀、辨識、駕車以及所有需要精密視力活動的能力直接相關。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因老化讓組織逐漸受損,及經年累月的氧化傷害等造成,症狀為視野模糊、扭曲變形、甚至中心產生黑影或空缺。延誤治療2年內恐失明黃斑部病變病人,無論是切菜、提款、辨識人臉、分辨顏色、外出交通等生活起居都感到困難,甚而可能喪失工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且黃斑部病變惡化速度相當快,2年內未積極治療,9成病人的視力可能惡化至0.1以下,達到法定失明標準。彭凱鈴醫師進一步說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治療方式包括:光動力療法、雷射光凝固療法以及眼內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新生血管抑制劑」可讓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逐漸萎縮,阻止新生血管不正常的滲漏及黃斑部水腫而影響視力情形。彭凱鈴醫師也提醒,黃斑部病變復發機率高,因此要記得定期回診追蹤。尤其病人治療期間也要常自我檢查,比如每天輪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單眼看固定的物體,觀察視覺中心物體是拉大或縮小、線條直線還是扭曲等,一發現症狀惡化,就要提前回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