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

啥!行動電源內建電池 也須回收

啥!行動電源內建電池 也須回收#歐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使用3C產品的人越來越多,帶動行動電源的商機,但我們知道舊電池沒電需要回收,那行動電源如果壞了,該如何處理?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表示,行動電源其實是電池的型態,內含有乾電池,因此必須妥善回收、才能落實環保、愛護地球。電池型態多樣 消費者容易忽略環保署說明,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越來越多電子產品採內建固定式電池的設計,電池沒電時無法自行拆下更換,會尋求外接式電池供電,因此帶動行動電源產品的熱賣;行動電源是由可重複充電的二次鋰電池組成,外觀看不出裡面含有電池,且外型也和常見的筒型和鈕扣型電池不同,使用者不容易意識到,而將其視為回收廢棄物來處理。行動電源內含的鋰電池,使用週期平均2-4年,因鋰電池含有鈷、鎳等多種地球蘊藏量稀少的金屬資源物,因此為了貫徹環保愛地球的理念,鋰電池(行動電源)也該妥善回收處理,就可循環再利用;行動電源回收前,有幾項注意事項,應將剩餘電力用完,且不要進行拆解、破壞,電極處若能以絕緣膠帶黏貼、避免短路是更佳的處理方式,多個步驟就能降低回收時產生高熱或引發其他激烈反應的風險。好棒!電池回收率接近歐盟標準資料統計指出,近3年全台廢電池的回收率平均達43%,接近歐盟設立2016年達到廢乾電池回收率45%的目標,因此行動電源和廢電池在完成任務後,秉持著愛地球的心將它們回收,是最好的方式;全台各處都設有回收地點,如量販店、連鎖超商、超市、藥妝店、攝影器材行和無線通訊器材行,或是清潔隊的資源回收車等。

電磁波影響大腦發育? 7歲以下童擬禁用手機

電磁波影響大腦發育? 7歲以下童擬禁用手機#歐盟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手機電磁波跟無線基地台的電波是否有害人體健康,至今還沒有一定的答案。不過比利時可不輕忽這個問題,為了免於讓比利時的兒童與青少年受到手機電磁波的危害,比利時政府打算立法,禁止7歲以下兒童使用手機,並禁止廠商針對未滿14歲的青少年製作手機促銷廣告。 世界衛生組織屬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經將電磁波輻射歸為人類可疑致癌物,歐盟官員表示,就像石棉與菸草等,以往被認為對人體無害,之後卻證實確實會傷害人體健康。目前已知的研究都顯示,手機電磁波對兒童健康有負面影響,像是提高致癌風險或影響兒童大腦發育等。比利時衛生部長勞瑞特.翁克林(Laurette Onkelinx)表示,即使目前未有確切醫學報告證明手機電磁波有害,亦應盡量避免兒童與青少年受威脅。甚至計畫要求手機廠商必須清楚標示產品的最大輸出功率,尤其是生物體單位質量對電磁波能量比吸收率(SAR)的數值。預防勝於治療,從小健康就不可忽視!因此,歐盟重申低頻電磁波對人體的潛在影響,也要求會員國禁止在校園內使用手機與無線網絡。(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環署:有毒物管制同國際 民眾免驚慌

環署:有毒物管制同國際 民眾免驚慌#歐盟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近日媒體報導標準檢驗局官員表示歐盟列管一萬多種化學品,台灣目前卻只列管不到300項,跟不上國際腳步,環保署特別澄清,經環保署查證歐盟REACH之高度關注物質(SVHC)目前只有84種,但已開始分年逐步全面要求化學品申報。我國化學品已有完整部會分工機制,目前管制物質已超過2000項,非媒體所報導的不到300項。 環保署強調,經濟部權管之商品,係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針對高風險性之消費商品納入強制檢驗,該局對於風險性較高之商品,則定期進行市購檢測,並發布新聞稿,而對於檢測不合格之商品則分別依商品檢驗法及消費者保護法查處,目前已對玩具、兒童用品及事務文具用品分別訂定國家標準。商品端則經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所依建立之市場監測機制執行管理,各部會間共同合作有效保障消費者安全。 標準檢驗局所訂國家標準已規定14歲以下兒童及嬰兒玩具,8種塑化劑含量總和不得超過0.1%(w/w),環保署並無另外管制標準。而環保署掌理之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對塑化劑之源頭管制,已是世界最嚴格管制,自100年7月20日已將鄰苯二甲酸酯類等26種,公告為毒性化學物質,運作人必須依法取得許可、登記、核可始能運作。 環保署強調,像塑化劑之類的環境荷爾蒙等化學物質可能存在不同產品、生活用品、玩具及食品、化妝品、醫療器材用品、農藥、動物用藥,國際先進國家為降低化學物質暴露風險,均無法以單一法令及單一政府機關來管理。我國則透過「環境荷爾蒙管理計畫」,確立各部會分工。如此才可即時且迅速監測並管理市面上相關商品、產品,以保障國人生活環境及民眾健康作為首要推動目標。

歐盟:台灣4批含塑化劑食品分別流入德國及英國

歐盟:台灣4批含塑化劑食品分別流入德國及英國#歐盟

歐洲聯盟證實,台灣廠商違法將塑化劑添加入起雲劑導致大批食品受到感,目前已知共有4批來自台灣有問題的含塑化劑食品1批流入德國,3批流向英國,歐盟執委會正監控中。歐盟執委會(EU Commission)主管衛生事務執委達立(John Dalli)的發言人文森(Frederic Vincent)說,由於只有4批來自台灣的產品有疑慮,執委會現階段採取監控的做法。文森說,台灣食品遭到塑化劑汙染的問題發展至今,在歐盟的影響程度比起加拿大、美國、中國大陸和馬來西亞輕微,他也提及,根據台灣的食品藥物管理局6月1公布的資訊,共有215家廠商、506項的產品被發現含有塑化劑,歐盟會特別留意這些被標註的廠商與產品,也會持續注意貨品進口通報。歐盟並分析發現,一般幾乎很難發現塑化劑被摻入「可食用食物內」,至於進口食品被驗出含有塑化劑成分,通常與食品接觸的包裝容器有關,且對於進口食物含包裝容器釋放的塑化劑,有特別規定的容許數值,文森強調,這並不能用於檢測食品遭添加塑化劑的劑量。

大腸桿菌肆虐、加拿大淪陷 歐盟將開緊急會議因應

大腸桿菌肆虐、加拿大淪陷 歐盟將開緊急會議因應#歐盟

加拿大安大略省出現加拿大第一宗疑似與歐洲出血性大腸桿菌有關的病例,對於外傳來自德國北部1家有機農場的豆芽菜可能是造成大腸桿菌疫情的主因,德國官員則表示,檢驗報告還無法證實。外電報導,德國下薩克森邦(Lower-Saxony)農業廳今天表示,他們們針對來自疑似引發疫情農場的40個豆芽樣本進行相關病菌檢驗,其中23個樣本檢驗結果呈陰性。而加拿大安大略省衛生廳及長期治療署表示,染病的是一名男子,住在多倫多西方的皮爾郡(Peel Region)。今年春天曾赴德國,並食用當地的沙拉,初步檢驗確定,染病男子體內的大腸桿菌與在歐洲爆發的大腸桿菌相同。歐洲聯盟(EU)主席發言人則說,歐盟各國農業部長將針對致命大腸桿菌疫情和對蔬菜生產者的影響,召開緊急會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