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鹼性食物

白天吃碳水容易變脂肪?鹼性水更健康?專家破解常見「飲控迷思」

白天吃碳水容易變脂肪?鹼性水更健康?專家破解常見「飲控迷思」#鹼性食物

減肥是永恆熱門話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各種新興做法被炒作起來,令人們躍躍欲試,但是其中也有各種對營養學和身體機能運作似是而非的概念,口耳相傳而混淆的迷思。由營養學博士、運動生理學教授、體能訓練專家聯合撰寫的《增肌×減脂·科學化飲食全書》,就揭露了幾種常見的謬誤,本篇摘錄部分小節,協助讀者釐清觀念,健身路上避免踩雷。以下為原書摘文:

蔬果聰明吃 美肌無限期

蔬果聰明吃 美肌無限期#鹼性食物

皮膚就像一面鏡子,能傳達青春美麗的氣息,更能反映出身體內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況。擁有健康紅潤的臉龐、亮麗迷人的肌膚,是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呵護的,千萬別忽視平時的生活作息,不要讓不正常的飲食對您的皮膚造成傷害。皮膚是人體最大、最活潑的器官,是人體與外界環境接觸最主要的屏障,除了保護我們的身體;更重要的,也在每天新陳代謝循環扮演關鍵角色,藉著皮膚的血管和汗腺來調節身體的溫度,以及排除代謝後所產生的廢物和毒素。充足的營養是美化肌膚的基礎,均衡的飲食是維持健康皮膚的要件。而補充皮膚所需的養分來自六大營養素:醣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分。其中,常攝取對皮膚有美化效果的食物,可使您的肌膚更亮麗。鹼性食物為美肌札根食物的酸鹼性是以成分中礦物質的種類和含量多寡的比例來決定,鹼性食物是指食物在身體代謝後,產生的陽離子(如鉀與鈣)多於陰離子(如磷酸及氯)。食物的酸鹼性對人體有什麼影響?食物有酸鹼性,血液也有酸鹼性,而平常的血液比較偏為鹼性。雖然人體有自行調節酸鹼度的生理構造,但如果長時間血液呈現酸性,將減低抵抗力,皮膚和各器官組織也無法完善運作。因此,為了身體的健康、肌膚的美麗,應多吃些有益健康的鹼性食物:豆類:大豆的鹼性最高,但加工製成的豆類食品其鹼性度會打折扣。其次菜豆、紅豆、豌豆莢亦是鹼化血液的極佳食品。蔬菜類:幾乎所有蔬菜,尤其是綠葉蔬菜,如油菜、甘藍、牛蒡、紅薑、番茄、胡蘿蔔,都是很好的鹼性食物來源,平常用餐可多取用鹼性蔬菜來強化肌膚功能。海藻類:褐藻類如海帶、紫菜,紅藻類如髮菜,還有綠藻,都含有豐富的鈣、鐵、鉀、鎂及碘,是強化健康體質的鹼性食物。水果及其鮮純果汁:幾乎所有的水果都是鹼性食物,即使有酸的味道,也都是屬於鹼性食物。美化肌膚不可或缺的關鍵元素維他命A、B、C、E都是美化肌膚的重要來源,其功能包括:維他命A促進皮膚組織正常化,缺乏時表皮容易損傷剝落,皮膚變得粗糙乾裂。為使肌膚更健康美麗,多吃富含維他命A及胡蘿蔔素的食物,如紅心蕃薯、菠菜、綠蔥、綠花菜、南瓜等深綠及深黃色的蔬果。維他命B以維他命B2、B6及B12與皮膚強健有關。維他命B2缺乏,會造成肌膚毛細孔容易擴張,嚴重時會形成脂漏性皮膚炎。維他命B6及B12缺乏時氣色蒼白,平時應多吃富含維他命B群的蔬果,如綠黃色蔬菜、菠菜、番茄、香蕉、酪梨等。維他命C常存在水果中,有利於肌膚美白。人體若缺乏維他命C,皮膚張力喪失,肌膚內層管壁浮腫,肌膚色澤受損且日曬後易產生黑斑。多攝取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如水果中的柑橘、芭樂、柿子、草莓及綠色蔬菜等,對皮膚才是最好的保養。維他命E是良好的抗氧化物質,可減少老人斑及皺紋,平時可多吃小麥胚芽及各種綠葉蔬菜來強化肌膚功能。常保肌膚健康的重要功臣多攝取礦物質,包括鐵、鈣及鋅,有助於維持肌膚健康:鐵質缺乏會使紅血球減少,體內的營養和氧氣無法充分運送到每個角落,肌膚因此無法正常運作。平時應多吃鐵質含量高的食物,如紅鳳菜、菠菜、葡萄及李子等蔬果。鈣質可預防和治療皮膚發炎的情形。金針、木耳、綠花菜、蕃薯葉等,都是保健皮膚的優質蔬果。鋅質缺乏時易引起青春痘和膿包,多攝取堅果、穀類及麥芽等,鋅含量高的食物,可使肌膚更細嫩。喝水美學,保濕有方法水份在人體中約佔三分之二,其中百分之六十積存於皮膚,用以調理皮膚的彈性、光澤及透明度,對於肌膚機能的活化,具有舉足輕重的效果。而平時該喝多少水才能達到保健的功效?正常人儘量每天補充1,200~2,000cc的水,也就是6~8杯(每杯240cc)的水才稱得上足夠;除此,儘量利用白天多喝幾杯水,否則晚上喝太多反而影響睡眠及排泄機能。平日以白開水最為理想,太多的咖啡或茶,反而會因為利尿效果,大量將水份排掉、造成水份流失。美化肌膚除了多選擇有益皮膚的食物以外,平時均衡的飲食是最重要的。只要多一份肌膚的呵護,就會多一份青春迷人,美化肌膚是值得您用一生作投資!

外食健康「酸」的快 先從喝水「鹼」負擔

外食健康「酸」的快 先從喝水「鹼」負擔#鹼性食物

工作忙碌壓力大,加上三餐經常外食,儼然已成為都市人的生活型態。根據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調查,2008年外食人口的飲食習慣,發現有36%的人每天吃超過5份肉,10%每天吃超過10份肉。這樣大量攝取肉類的失衡飲食,已經造成多數民眾體質「酸化」現象。當人體的pH數值處於6.9~7之間,是屬於偏酸性體質,此種狀況下,人較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嚴重還會引發癌症。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柳澤文正曾找過100個癌症病患者抽血檢查,結果全部病患血液都呈偏酸性的反應,可見酸性體質是疾病之源。要改善酸性體質,使身體的體液能維持弱鹼性,我們不能忽略人體組織成份有三分之二是水份,水是參與人體新陳代謝的重要物質,只有透過水的稀釋和循環作用,我們所攝取營養素才能被人體吸收。喝水是最簡單、有效又省錢的養生方式,特別是小分子團的水,較易於人體吸收。一般常態的水約8~12個水分子集結,經過電解處理後,可將水分子團打散變成5~6個水分子,此時水的pH值至少可達8.5以上,即可定義在“鹼性水”(一般礦泉水pH介於7~8之間為弱鹼性)。根據日本研究文獻指出,每天飲用1000mL鹼性離子水連續2週,結果腹部疾病、腸內異常發酵、腹部膨脹感、慢性腹瀉、便泌等疾病的綜合改善度為:明顯改善12%、改善24%、稍微改善52%、普遍12%,稍微改善以上的有效例共計為88%。日本九州大學1997研究也指出,電解還原水確實能消除人體致病的自由基,並且具有保護遺傳基因DNA免受氧化損傷的功能;但鹼性需達pH9.0以上才有顯著的差異性,鹼性數值過高(pH10以上)可能會有食用安全上的疑慮,所以 pH介於9.0~9.5是最適合人體的鹼性。要改善體內酸化環境,找回健康身體,除了包括生活作息應避免抽菸、喝酒、熬夜,養成運動習慣,均衡攝取各種食物,多吃高纖及偏鹼性食物,不妨先從喝水為身體「鹼」輕負擔!

吃酸性食物會讓身體偏酸??

吃酸性食物會讓身體偏酸??#鹼性食物

在多采多姿的世界裡,酸甜苦辣不僅是味覺感受,還經常被用來形容人生的經歷。有些事情一開始的時候很難,我們形容說是「吃到苦頭」,但努力有成之後,享受成果時就是「苦盡甘來」。就像事情不能只看表面,食物也不能用嚐的來分辨其酸鹼性。例如:酸梅很酸,它卻是鹼性食品;而鹽巴很鹹,它卻是中性食品。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張靜芬表示,無論食物的酸鹼或是體質的酸鹼都是測量而來的。溶液中氫離子(H+)的濃度代表酸性,濃度愈高就愈酸,測量的刻度為pH值0~14,數字愈小表示酸度愈強,pH值0~7代表酸性的範圍,pH值7~14是鹼性的範圍,而pH值=7就是中性。身體的酸鹼是以血液所呈現的pH值為代表。正常人的血液略呈弱鹼性,範圍介於pH7.35~7.45之間,身體維持血液在這個範圍的恆定很重要。若是血液的酸鹼度有輕微變化,pH值低於7.35雖然仍在弱鹼的刻度上,而只比正常的範圍偏酸一些,就是「酸血症」了,而pH高於7.45則為「鹼血症」,這兩種都是嚴重代謝失衡的症狀。但不用擔心,一般人並不輕易發生酸血症或鹼血症的狀況。坊間相信飲食的酸鹼質可以輕易的改變血液的酸鹼度,吃多了酸性食品,就會讓身體的血液偏酸,甚至認為偏酸的體質正是慢性疾病和癌症的根源。其實,身體內有個很強而完整的機制,以保持血液的酸鹼值在恆定的安全範圍,所吃食物的酸鹼值能對身體造成的影響非常的小。張靜芬營養師解釋,身體有三組自動自發調控酸鹼平衡的機制:「緩衝劑」、健康的肺、健康的腎臟。首先是血液中的緩衝劑「碳酸氫根(HCO3)」和「重碳酸氫鹽HCO3一)」,它們可以緩衝酸性、鹼性食物所帶來的衝擊。當我們吃了所謂「酸性食物」,例如:動物性食物的肉、魚、蛋,植物性食品的白米及麵粉製品,或是含磷、硫、氯等元素的食物,經消化代謝反應後會產生較多的負離子,血液中的氫離子會增加。這時緩衝劑「碳酸氫根」會與氫離子結合,適時的將pH值上升,此化學反應的結果會產生二氧化碳(CO2),最後再由呼吸作用排出,血液中的緩衝劑和肺成功的將血液調節回到恆定的酸鹼度。相反的,當血液中鹼性過高,pH值上升的壓力也會使得緩衝劑「重碳酸氫鹽」釋出氫離子來調節,使pH值下降到正常的範圍,達成緩衝的效果,而氫離子最後再與體液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不影響酸鹼。在這當中,肺臟藉由增加的呼吸次數,快速的排除二氧化碳,腎臟也協助緩衝機制,將血液中過量的氫離子、水和其他的緩衝成分經由排尿移除。張靜芬營養師表示,若是因患有肺部疾病而使得二氧化碳無法即時排除,就可能發生酸中毒,此謂「呼吸性酸中毒」。而患有腎功能不全的人,也有可能發生酸中毒,即「代謝性酸中毒」。因此,對健康的人而言,飲食的酸鹼性是可以影響尿液的酸鹼值,但並不太影響血液的酸鹼值。肉吃得多的人,他的尿液可能偏酸性;而吃素的人,尿液就偏鹼性,這都代表著身體對酸鹼的調節機制是健全的。一般而言,植物性食品、豆類、蔬果類等雖被稱為鹼性食物,但其有益於身體健康的因素並不在於能「改變酸性的體質」,而是能提供動物性食品中所沒有的膳食纖維、植物固醇,以及多種的抗氧化劑等營養素的保健功效。所以,稱酸性食物為「壞」的食物,鹼性食物為「好」的食物,以為鹼性食物可以改變癌症或或慢性病的體質,這樣的說法並不恰當。飲食不是「越鹼越好」,而是「均衡」最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