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胰臟癌難治?成大團隊突破 患者多活12年

胰臟癌難治?成大團隊突破 患者多活12年#突破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惡性腫瘤多年來蟬聯十大死因第一名,其中胰臟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多數已是晚期,加上手術技術層面要求高,化學治療成效不佳,病人5年存活率自1975年迄今始終維持5%左右,更是讓人聞之色變。胰臟癌快速消瘦 惡體質難抗癌負責重要消化功能的胰臟生長在腹腔的深處,號稱為沉默的器官,一旦出問題,連進行檢驗、切片都相當困難,主因是胰臟躲在胃腸的後方,器官小、周邊又都是大血管,加上患者呼吸的起伏,操作時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無法收拾的後果;當有血糖不穩、黃膽等症狀,往往都已是胰臟癌的末期,加上腫瘤特性進展快速,過去很多醫師都選擇保守治療。成大醫院消化道癌症團隊召集人、外科部創傷科沈延盛醫師提到,胰臟癌患者腸胃功能都受影響,往往在短期內快速消瘦,產生所謂的癌症惡體質,喪失對抗疾病的本錢。團隊除依照病患的不同期別給予不同的治療選擇外,並從加強營養開始,患者在1年內蛋白質的吸收率都能達到正常的7成,間接降低死亡率。各科合作治療 延長患者壽命成大醫院自2003年結合放射科的電腦斷層影像導引,完成超過250例的切片,有助後續的治療,也是全台極少數可以利用影像導引進行疼痛燒灼治療的團隊,大幅提高末期患者生活品質。成大醫院胰臟癌跨科治療團隊,沈延盛醫師負責撰寫治療準則及治療化學處方,並和放射科蔡宏名醫師合作,進行診斷與疼痛治療,與營養師協助調整病人飲食,同時結合內、外、血腫、放射及營養科等,運作10多年,已有良好的默契,患者確診後多能在一周內即快速展開治療,此舉也成功延長病人存活期。成大醫院結合內、外、血腫、放射及營養科等,運作10多年下來,胰臟癌末期接受治療患者,6成能有效延長壽命到1年以上,2期患者5年存活率達到26.5%,第3期胰臟癌患者中約1/3更接受降階治療手術,使其5年存活率從以往的0,猛進到20%,其中存活最久案例至今已超過12年。

肝癌晚期活不過半年?標靶藥物治療可突破

肝癌晚期活不過半年?標靶藥物治療可突破#突破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肝癌為台灣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生率及死亡率均高居十大癌症前三名,慢性肝炎仍為罹癌的主要原因,若沒有定期追蹤,等出現症狀再就醫,恐已成為晚期癌症,像是49歲的張先生,因為腹痛、沒有食慾而就醫檢查,卻發現是晚期肝癌。腹痛、食慾差才發現罹肝癌花蓮慈濟醫院內科部肝膽腸胃科胡志棠醫師表示,台灣B肝帶原者超過200萬人,大約有三成的帶原者因各種理由沒有定期回診檢查,等到出現症狀才就診,通常為時已晚。日前年輕男藝人因肝癌病逝的新聞傳出,B肝帶原者回診追蹤的人數比平常激增了3成。像是現年49歲的張先生,2年半前因為腹痛、沒有食慾,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肝癌晚期,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擔心沒機會親眼看到兒子結婚、生子而感到絕望。幸在家人的鼓勵及支持下,鼓起勇氣積極接受治療,經過二年半服用標靶藥物,肝臟腫瘤有效獲得控制。晚期肝癌 未治療壽命僅剩3~6個月胡志棠醫師說,晚期肝癌常因腫瘤數量、位置或侵犯血管等複雜因素,導致無法開刀清除,甚至因為復發長出新的腫瘤,只能反覆電燒或栓塞治療,不但考驗患者的體力,也無明顯延長存活期之效果。延長肝癌患者的存活時間,一直是醫界努力的目標,以往晚期肝癌從發現到過世,平均約3~6個月,但若積極配合醫師治療計劃,仍有相當大的機會像張先生那樣,透過標靶藥物治療,讓肝臟腫瘤獲得控制。目前健保開放提供給晚期肝癌,已經轉移且無法開刀治療的患者。此標把藥物可能出現手、腳及嘴巴周圍可能長水泡之副作用,若早期肝癌想要自費使用,則每月需負擔十幾萬元的醫療費用,民眾可評估經濟狀況,並與醫師討論最佳治療方式。

聽損治療突破! 提高內耳藥物治療功效

聽損治療突破! 提高內耳藥物治療功效#突破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世界遭受聽力損傷與障礙的人口超過2.5億之多!由於內耳構造的特殊複雜性,內耳治療更顯重要。因此,三總與台灣科技大學醫工所的跨領域合作研究,開發出以超音波結合微氣泡對比劑應用於內耳耳蝸藥物輸送的構想,透過此技術的應用能提高內耳藥物輸送濃度,讓未來內耳疾病的藥物治療發揮較大功效。 聽損與內耳平衡失調有關,內耳耳蝸若受噪音、感染、耳毒性藥物或老化等影響而受損,由於耳蝸內毛細胞於死亡後不再新生、於是影響聽力的恢復。三總耳鼻喉頭頸外科部王智弘部主任表示,由於內耳結構的特殊性,使得全身性給藥模式應用於內耳疾病的治療受到部分限制。為此,研究團隊自行研發生產的白蛋白微氣泡,透過低能量超音波的所造成的穴蝕效應,高效率的將中耳腔室所填充的藥物輸送入內耳中,動物實驗證實透過不同超音波能量的釋放應用,約可提升內耳藥物濃度達3.5至38倍之多。研究成果也已發表在國際期刊「藥物控制釋放期刊」。未來將進一步透過人體試驗將此技術應用於臨床聽損的治療,期待為聽損的藥物治療或是基因轉殖治療的應用找到另一條出路。

神經退化性疾病基因治療困難多 馬偕醫師突破!

神經退化性疾病基因治療困難多 馬偕醫師突破!#突破

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基因治療有了新突破!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林達雄醫師發表基因治療腦白質退化症的動物實驗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著名期刊「分子遺傳與代謝」(Molecular Genetics and Metabolism), 並且獲選為八月的封面故事。此次研究主要是因為利用了神經軸突傳導神經信息物質至遠端神經元的特性,經由以腺病毒相關病毒為載體攜帶正常基因,直接注射入實驗動物的中樞神經的神經軸突聚集處,此正常基因即可在進入細胞後,被送達遠方細胞,並且製造出正常酵素蛋白,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與發炎。此次研究同時找到小腦與脊髓神經退化的療法。藉由適當的基因療法,構成完整的治療基因網絡,同時保護小腦與脊髓的神經纖維髓鞘與神經軸突,成功遏止了小腦與脊髓的髓鞘退化與神經軸突病變。這對於諸如小腦萎縮症、多發性硬化症、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等疾病, 將會是未來治療的新契機。延伸閱讀「神經退化性疾病基因治療」: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769

台大醫學團隊揭示抗癌藥物分子機轉 榮登《Science》期刊

台大醫學團隊揭示抗癌藥物分子機轉 榮登《Science》期刊#突破

5年500億計畫挹注之本土傑出研究以顯著的篇幅登載於2011年7月22日出刊的最新一期國際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 ,報導內容詳述臺大醫學團隊多位年輕學者於抗癌藥物研發上的重大突破貢獻,除可應用於研發新型抗癌藥物,以提升癌症病患接受治療時有效導致癌細胞死亡之療效,並可降低治療癌症時的多項副作用。這項被譽為可能是癌症藥物治療的新里程碑發明,是由臺大醫學院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詹迺立副教授與微生物學研究所李財坤副教授組成之「轉譯醫學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團隊所有成員皆為國內科學家、且所有研究工作皆於國內完成。這項受到學界與業界高度重視的突破性發明,主要是藉由X-光晶體結構解析技術,闡明抗癌藥物etoposide與第二型拓樸異構酶結合引發DNA雙鏈斷裂的機制,並說明了抗藥性的分子機轉、可應用於新型抗癌藥物的研發。 第二型拓樸異構酶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酵素。這一型的酵素可以調控DNA的拓樸構形,因此對於DNA生理功能的執行,包括基因表達、DNA複製和重組、以及染色體的凝集與分離等過程皆極為重要。此酵素係利用其活性中心的酪胺酸與DNA產生共價鍵結,造成暫時性的DNA斷裂,這個酵素-DNA共價複合體又被稱為切割複合體,它的性質就像個雙面刃:正常狀況下、另一段雙股DNA可以通過此暫時性的缺口,達成DNA拓樸構形的改變;但若此DNA缺口無法被順利接合,則斷裂的DNA會導致遺傳物質的損壞,對於細胞,尤其是癌細胞的存活造成嚴重的威脅。許多臨床治療上使用的抗癌藥物,如:etoposide (又稱VP-16)等,便是藉由與第二型拓樸酶作用、促進癌細胞中染色體斷裂DNA的累積,而引發癌細胞的死亡。雖然這類藥物已廣泛的用於多種癌症的化療,但目前對於藥物與酵素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酵素發生突變而產生抗藥性的機制仍然不清楚;此外,由這類藥物引起的後天白血病以及心臟毒性等副作用,使得用藥時仍有安全性的疑慮。目前已知人類細胞中擁有α及β兩種第二型拓樸酶亞型。α亞型會在快速分裂中的細胞 (如:癌細胞)中大量表現,為抗癌藥物主要的作用目標;而β亞型在細胞各個週期均有表現,主要與特定基因的表現有關。近期的研究結果顯示副作用的發生可能與藥物與β亞型的作用有關;因此,具有亞型專一性的藥物應能顯著提昇癌症治療時的安全性。為了回答上述關於藥物作用機制及抗藥性的問題、並輔助新型抗癌藥物的研發,臺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利用X-射線晶體結構解析技術,成功解析人類之β亞型酵素與DNA及抗癌藥物etoposide所形成之切割複合體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清楚地揭示藥物、酵素、DNA三者交互作用的分子結構基礎,闡釋了藥物作用以及抗藥性的機轉,並提供設計亞型專一性藥物開發的重要資訊。研究團隊同時建立了一個藥物研發平臺,包含可以快速分析第二型拓樸酶與DNA和其他抗癌藥物或新藥先導化合物形成之三重複合體結構的技術,此技術已於今年6月20日正式提出專利申請,將使新藥開發的過程更為順利。這個尖端研究計畫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教育部五年五佰億學術邁頂計畫、臺灣大學醫學院、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以及國立中興大學共同支持完成。本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吳權娟為醫學院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班學生,第二作者為醫學院微生物學研究所李財坤教授,其他作者包括屏東教育大學樊琳教授、以及詹迺立副教授團隊的林麗瑩、林德昇、于玉珍、顏天瑞、江佳旺等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