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

擊潰脂肪聯盟!中醫如何利用食物戰勝減重停滯期?

擊潰脂肪聯盟!中醫如何利用食物戰勝減重停滯期?#肥胖症

臨床上常常碰到減重的患者,剛開始有瘦,過了一段時間就開始停滯不前,開始對減重失去信心,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大祥中醫師都會鼓勵他們這是正常的,其實正確的減肥過程,最好也是以階梯式的方式來呈現,而不是呈直線下降,建議每週減重以不超過0.5至1公斤為宜,這樣的減重方式才是健康並有效的方式。減重必須循序漸進的進行,由飲食及運動著手,遇到停滯期,不要灰心,讓身體逐漸適應,同時增加運動量,提升基礎代謝率,讓身體跨越停滯期踏入下一個減重的階段。肥胖是日積月累而形成的,因此減肥也絕非一蹴可成,必須按部就班一個一個階段來完成,迅速的減重大多是以脫水的方式所營造出來的假像,不僅容易復胖,更會造成生理代謝失常的情形進而損害身體健康,並且使得下一次的減重進行更加困難。 周大祥中醫師說減重過的人一定都有經歷過停滯期,停滯期可長可短,因人而異,但總是讓人感到沮喪,有許多人都是在停滯期的時候放棄減重 其實這相當的可惜,停滯期不代表體重的下限,不代表在也減不下去,而是身體在適應新的體重,一定要等到身體適應的心的體重,才能夠繼續往下減,也因為有了這段的適應期,將來復胖的機會,才會比較小,如果體重是一直線下降的,降的越快,反彈的也越快。 一味的節食造成身體的不適,你的減重註定要失敗,切記減重最好的方法,是多管其下,而不是靠單一方法減重,都會造成身體過大的負擔。另外在停滯期的這段時間,更應該回頭想想,是不是哪個環節做的還不夠,造成體重的減輕變慢了,是新陳代謝變慢呢,還是飲食,運動的方式還需要再調整,這時候,絕對不是自怨自艾,或者放棄,所謂的階梯式減重法就是正視停滯期的存在,一步一步的減輕體重,一關一關的突破停滯期的限制,自然的達到最理想的體重。 周大翔中醫師表示要縮短減重停滯期,首先控制飲食,晚餐吃得少,必須適當控制主糧食和糖類、脂肪類,如花生、核桃、芝麻及各種油炸類食物。另外含澱粉過多或過甜食物,如馬鈴薯、藕粉、果醬、糖果等也是要盡量避免。 肥胖症一般都認為只是人體內積存過多脂肪或水的緣故,投以清脂利水之方法,認為就可以達到減肥的效果,可是這樣只能治標無法治本,脾主肌肉,肥胖症大多數屬於脾氣虛弱,真氣不足,痰濕內停所引起,因此最重要的機能在於脾,脾臟功能正常,能消化飲食,運輸食物精華到全身,以供五臟六腑、四肢及全身的營養,若真氣不足,不能正常運輸食物精華到全身,不能將體內多餘脂肪排出,造成脂肪及痰濕瘀積於肌膚之中,而成肥胖症,因此中醫以燥濕化痰,消食理氣的方法改善體質,治療效果相當好。 化痰中醫常常使用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所以陳皮茶可以在減重停滯期做搭配飲用,陳皮茶可以濕阻中焦,緩解脘腹痞脹,可以用於治療便溏泄瀉。陳皮茶可以治療痰多和咳嗽。脾虛的人喝陳皮茶有調理作用,可以治療消化不良和脹氣,陳皮茶大部分人都能食用,但是體弱氣虛的人,或者是身體內熱嚴重的人,抑或是有乾咳無痰、吐血症狀的人均不宜食,另外若身體極易出汗者,也儘量少用或不用。

樂閱讀/植物要種在哪裡比較好呢?

樂閱讀/植物要種在哪裡比較好呢?#肥胖症

「適得其所」,幫植物找到最適合的種植地點!不管種植什麼種類的植物,首先就是要了解它們的特性及需求,擺在最適合的地方,才能健康成長。如果將全日照植物種在室內陰暗的地方,當然會長不好。依據地點,選擇適合的植物,才能活得久/大家應該改變「植物應該種在哪裡?」的疑問,而是以「我想在哪裡種植物」來思考,設定好種植的地點後,再選擇植物的種類,才能避免將植物種在錯誤的環境裡。1)營業場所、辦公室內環境條件/長時間有人工光源與空調系統。因為空調容易乾燥,選擇對溼度較不敏感的植物,例如:大部分的觀葉植物、非洲菫、常春藤都很適合。2)浴室、廁所環境條件/潮溼、人工光源不定。廁所或浴室除非有對外窗,能通風又有自然採光,否則不建議種植植物。若是有自然採光,可以種植觀葉植物,潮溼環境有利於植物生長。3)頂樓環境條件/日照充足。頂樓通常環境條件很符合大多植物的需求,但是建議不要種植大型植物,避免被強風吹倒掉落而有安全疑慮。4)一般居家室內環境條件/易悶熱且陰暗。一般居家室內適合放置耐陰的觀葉植物或花卉。像是觀音蓮、粗肋草、椒草、山蘇等等。5)陽台環境條件/通風良好、大多是斜射光。陽台是一般都市公寓大樓環境最好的種花場所,有很好的通風以及明亮的光線,但要注意陽台方位不同,光線強弱有很大的差異,如果能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植物,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作者/陳坤燦)(摘自/新手種花100問/貝果文化)

控制血糖助苗條 身體細胞自然回春

控制血糖助苗條 身體細胞自然回春#肥胖症

事實上,我們會發現,當我們四十歲的時候,我們的體重比我們二十歲的時候增加十到二十磅。更糟的是,每十年我們平均增加十磅的體脂肪,卻減少五磅的肌肉。就像研究治療一般感冒的方法一樣,我們還沒有找到有效、安全又持久的減重方法。事實上,我們每天都聽到有人說,世界愈來愈肥了。我們都罹患了全球肥胖症:一種影響所有年齡層,包括幼童在內的流行病。想要長期減重,除了遵循「少吃多動」的教條之外,目前並沒有證實有效的策略或是安全的藥物手段。而即使是「少吃多動」,也不是減重的保證。這是因為許多所謂的健康或低熱量食品也會讓我們失望。這些食品包括妨礙我們燃燒脂肪的食物,以及會引起食慾,讓我們幾乎不可能少吃一些的食物。要告訴大家一個秘訣:其實我們不需要一直計算脂肪、澱粉的重量或是食物的熱量,才能保持理想的體重,並且(或者)減掉過多的重量。我們所要作的就是,「學習控制我們的血糖”。我們可以「從新排列」我們的基因密碼,不再儲存過多的脂肪,不再流失年輕的肌肉,因而我們可以讓身體的細胞回春。醫學博士尼可拉斯.裴禮康表示,我們甚至可以打開壓制食慾的基因,並且關掉指使身體儲存脂肪的基因。如果我們能夠防止血糖的蠢動,那麼我們就可以預防發炎反應,因此就能夠預防胰島素濃度過高或過低。如果胰島素濃度太低,我們就無法讓肌肉獲得養分,肌肉就會因此衰弱。如果胰島素濃度太高,就會阻礙身體燃燒脂肪獲取能量的能力,因此身體就會儲存這些脂肪。經由兩個簡單的方法,我們就可以避免吃得過多或是吃些垃圾食物:(1)一天之中,在正餐和點心之間有些間隔,以免胰島素高高低低。(2)斷絕會刺激食慾的糖和澱粉食物,多吃些蛋白質、好的脂肪、水果和蔬菜。(文案部份擷取自凱特文化「無齡美肌細胞回春力」一書)

飲食『聰明分配法』 健康享瘦五管齊下

飲食『聰明分配法』 健康享瘦五管齊下#肥胖症

根據1993至1996國民營養調查得知,三大營養素中的醣類平均攝取量佔總熱量的50.5%(衛生署建議量58-63%);蛋白質平均攝取量15.5%(衛生署建議量12-14%);脂肪平均攝取量34%(衛生署建議量25-30%)。由此可知,醣類攝取量普遍不足,蛋白質和脂肪又攝取過多。此外,大家也在一昧追求「天然」、「健康」的食品,反而忽略了唾手可得的各類新鮮食物,其反映出,國人對飲食錯誤的認知。在第三次國民營養調查及衛生署日前公布國人肥胖新標準BMI(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大於24為過重,大於27為肥胖,臺安醫院營養師李祥瑞表示,如依照此標準,國內成人有三分之一的人『過重』或『肥胖』。再加上這些年來,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排名與肥胖有密切相關性的慢性疾病便佔了其中的七項,可見得如果身體肥胖便容易誘發出8大疾病(糖尿病、膽囊疾病、高血壓、冠心病、骨關節炎、乳腺癌、子宮癌、結腸癌)。雖然如此,也有很多疾病是相互關聯的,也就是說當你過胖時,絕對不會只有引發一種疾病,可能是3、4種疾病纏身,且隨著時間增長,其它疾病也會陸續報到。現代人生活在物資豐富、不虞匱乏的時代中,不再像從前生活只求溫飽,覺得能吃飽已是不易,何況要吃的好,甚至還吃的巧?! 如今在擁有充分的物質供應之後,人們卻又因肥胖所苦!因此李營養師提醒,要避免肥胖才能擁有健康,讓您健康生活。而為了避免肥胖應多方面一同著手。一、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依流行病的調查發現,影響健康的因素中有50%取決於生活型態;而各種慢性疾病或肥胖症其實與自身的生活方式是有極大的相關性,在適當的生活方式下可以使人獲得最佳的健康並延長壽命。所以,養成每天規律的三餐且不吃零食、充足的睡眠、不吸煙、不喝酒,保持愉快的心情(舒緩壓力所帶來的不適),從身心靈多方一同豐富您健康的人生。二、進行適度、規律運動俗語說運動不一定能減肥,但減肥一定要搭配運動,運動可改善細胞活力、增強心肺功能、提高體內新陳代謝率。而依據近年來哈佛大學研究顯示,維持健康的體能活動(並不需要很激烈)或累積適當的體能活動量也可以降低疾病的罹患。因此,平日沒有規律運動的民眾,可從生活形態的活動做起(如:步行、快走、溜狗、園藝…等,全身大肌肉群的活動),再逐漸增加體能活動量,也能達到減重、預防慢性疾病、維持健康的效果。李營養師強調,要把運動融入到生活中才能隨時隨地的動一動,使運動健身「知易行易」。也請切記,運動非勞動,每日應有三十分鐘的運動。三、堅持正確減重觀念、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它。四、結合家人、朋友的力量一同來幫您或尋求減重同伴,相互鼓勵,分享喜悅及心得,不致半途而廢。五、健康飲食萬病起於攝食不當,要供身體各部機能維持正常健康狀況,不是藥品、補品、營養品可奏效,而必須在每日三餐飲食的種類做適當的選擇、調理,以求均衡為原則,過與不足、調配組成不妥都是健康之大忌。李祥瑞營養師建議,每日三餐飲食都應當『六類俱全』(五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蛋豆魚肉類、奶類及油脂類),適當的攝取六類食物,以獲得所有食物完整的營養素(六大營養素: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還要遵循『聰明分配法』,在搭配食物時要像金字塔般,以五穀根莖類為主要基礎、多吃蔬菜水果、適量攝食蛋豆魚肉和奶類。選擇每一類食物時,都要多樣選擇來彼此搭配,以提高各營養素的質與量。此外,選擇各類食物時,請『節制糖、油、鹽,多多增加纖維質的攝取』。如此,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及高血壓等文明病的機率。現代都會人外食比例增加,不妨『健康飲食彈性調整』。就是遵循均衡飲食、彈性搭配的藝術!例如,午餐吃了豐盛的一餐(蛋白質含量豐富的一餐),但無法攝取充足的蔬菜,此時晚餐記得要多吃蔬菜、少吃點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才能彈性調整,均衡一下!美食盛行的當下,別忘了節制飲食。減少出入吃到飽的餐廳及避免到處品嚐美食,以免攝取過多熱量及不好的油脂種類,而造成健康的危害。在健康享瘦法的五管齊下,不但能夠達到瘦身的效果,還能吃喝享瘦又健康!

掌握飲食、運動要領 拒當心臟早衰族!

掌握飲食、運動要領 拒當心臟早衰族!#肥胖症

為響應全球對心血管疾病急遽年輕化危機的關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於97年9月28日(星期日)上午假國父紀念館東側廣場,與全球100多個國家同步舉辦「世界心臟日活動」,今年的世界心臟日以「你知道你的危險因子嗎?(Do you know your risk?)」為主題,呼籲全民遠離危險因子,拒當心臟早衰族!臺灣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成長,醫療科技發達使國人平均餘命延長,民國96年零歲平均餘命兩性合計估計為78.25歲,其中男性估計為75.09歲,女性估計為81.90歲(內政部,2008),但國人飲食及生活型態改變,吃多、動少,加上生活緊張等因素,致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有日益增加與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臺北市96年衛生統計,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北市第二、三、十一位的死亡原因,其死亡百分比各佔11.3、8.9、0.97,合計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百分比為21%,亦即本市約每5名死亡個案中,即有1名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依據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程俊傑研究指出,在15年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平均年齡67,現在平均約50到60歲,其中百分之10,是50歲以下者,由此可見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有日益增加及年輕化的趨勢。 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齡、肥胖症、完全不運動者、抽菸 患者等。■ 預防心血管疾病三大要領第一、飲食要均衡:應多吃蔬菜、水果,天天蔬果五、七、九(兒童五份、成年女性七份、成年男性九份),及多吃全穀食糧、魚、瘦肉、豆類、低脂乳類及葵花油、玉米油、橄欖油及油菜子,少吃肥肉及豬油、牛油等,可以緩和心臟的老化。第二、規律運動: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危險因子的研究顯示,缺乏體能活動,每年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達200萬人以上;而缺乏運動者與經常運動者比較,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增加1.5至2.4倍。以健走運動為例,國外的研究顯示,每日健走1萬步就能保持足夠的運動量,1萬3,000步至1萬5,000步,即可促進心肺功能,甚至達到減重效果,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一週健走3小時以上,可降低35~4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對於心臟病人,其運動量應要與醫師討論,病情已穩定的病人,其運動量一般在自覺輕鬆愉快的程度內較妥,如運動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應立即停止,儘速就醫。第三、戒菸:戒菸可以使好的膽固醇增加(高密度膽固醇),降低血管阻塞的風險,二手菸對健康的影響等同抽菸,希望癮君子特別注意公德。為了讓市民了解自己的「心臟」,當天現場會設置免費闖關活動,讓民眾檢測心臟健康狀態,更邀請專業醫師現場分享心臟保健知識。且現場也設有血壓、血糖、動脈壓、一氧化碳、體脂肪檢測,讓參與的民眾可以輕鬆學習各項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歡迎民眾帶著您寶貝的心與家人同心共享一個健康的「世界心臟日」之旅。

病態性肥胖症的治療方法

病態性肥胖症的治療方法#肥胖症

在工業化社會中,肥胖症是導致早衰死的主要原因,台灣人的過重和肥胖人口已達39%。根據台灣近幾年十大死因統計,居首的癌症有好幾種癌症(例如結腸癌、乳癌)、第二名的腦血管疾病、第三名的心臟病和第五名糖尿病都與肥胖脫不了干係。我國肥胖之定義是根據衛生署在2002年對成人肥胖定義為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2(平方公尺))小於18.5為過輕,18.5-24正常,24-27過重,27.-30.輕度肥胖,30.-35.中度肥胖,大於35為病態肥胖。此外,女性腰圍80公分,男性腰圍90公分做為中央肥胖的切點。當體重超過理想體重45公斤,或BMI大於或等於35並已有因肥胖引起之合併症,或BMI超過40對健康已經形成危害時,即稱為『病態性肥胖』,應考慮外科手術治療。目前各種資料都顯示減肥手術是安全、有效的病態性肥胖外科療法。以下簡單介紹目前有關肥胖症的外科治療。1.胃繞道(gastic bypass):此種方法乃利用胃部分隔併行腸道繞行達到食量變小及吸收變差的效果。此種手術除了胃囊的容積限制進食外,繞道本身也有幫助減肥的效果。由於食物直接導入空腸,如進食高熱量的液體食物會導致傾倒症候群,因此也防止病人轉而尋找高熱量的液體食物,避免導致胃間隔及胃束帶失敗最主要的原因。胃繞道及胃隔間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於1991年所認可的兩種減肥手術.同時也曾是最常使用的方法。到目前為止有數篇的前瞻性隨機比較的報告,結果都相當一致在減肥的效果上胃繞道術優於胃隔間術。2.胃束帶(Gastic banding):胃束帶是另一種完全是限制胃容量的手術。手術乃以一種人工帶將胃的上部綁起,原理跟胃隔間相同。此法最主要的好處是沒有切割胃部,較無胃穿孔之可能性。近年來更發展出可調節的胃束帶,可由一個置於皮下之注射器來調節開口的大小。正式名稱為可調節矽膠胃束帶,之後更發展出可經由腹腔鏡手術置入之胃束帶,商品名為腹腔帶(Lap-band)。3.胃內水球:胃內水球是一種矽膠質的水球經由胃鏡置入的方式放入胃中佔據400-600c.c.的胃容量以減少食量而達到體重下降的效果、它的好處是不須要開刀就可完成、但卻最多只能放置胃內六個月時間到了或是體重下降成功後必須再以胃鏡方式取出。目前已在衛生當局核可中。在台灣近年來社會經濟進步、飲食行為改變,幾乎是人人「吃得多、動得少」肥胖人口就會節節上升。肥胖除了對外觀造成影響也會影響到心理和社交活動的品質降低,也會對個人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根據統計 BMI大於40的病態性肥胖者其存活壽命是正常體重者的一半,所以健康的控制良好體重,不僅僅可以維持身材,也可有效的減低肥胖所帶來的合併症。

另一種常見的文明病:厭食症與暴食症

另一種常見的文明病:厭食症與暴食症#肥胖症

厭食症與暴食症同屬於飲食疾患,可說是一種常見的文明病。研究發現,約有一成之多的人有厭食症狀或暴食傾向,較嚴重的厭食症和暴食症的盛行率約為1%~3%,顯示此二者並非罕見的病症。厭食症與暴食症的病因仍未有定論,但主因包括社會壓力、青春期的心理發展障礙、家庭因素以及減肥後遺症、壓力引起的挫折感、憂鬱症等。厭食症病患深深著迷於體重控制,即使犧牲健康也不在乎,等週遭親友發現時,常已出現多種營養不良的症狀,如瘦弱無力、無精打采、臉色蒼白、畏寒、掉髮、便祕、骨質疏鬆、貧血、停經等,程度嚴重則會導致胃腸功能衰竭、心臟和腎臟功能受損,最後有可能會死亡,死亡率約在1~2成!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 張盛堂醫師在治療上,首先須設法讓病患回升到合理體重。建議儘早轉介精神科醫師評估,建立具信任感的「病患-醫師-家人」三方組成的「治療聯盟」,放鬆病患對飲食的過度操縱,逐步建立健康飲食行為,之後再探討影響厭食症形成的種種挫敗經驗,調整種種認知扭曲、不適當的想法和進食行為等。暴食症的病患則比厭食症多,常會反覆暴食和催吐。病患常因無法克制食欲或情緒不穩定,經常爆發近似強迫性的進食,隨後又自我催吐,不斷地惡性循環,病患心理上陷入一再地懊悔、自責及沮喪的情緒困擾中。目前對於暴食症的治療已有幾種抗憂鬱劑可提供有效協助。合併藥物和心理治療,讓個案養成自我監測飲食的習慣,減少失控的暴食再發,讓體重維持在正常健康的範圍。更進一步還需解決病患所面對的諸多人際互動或心理困擾等問題,這樣才能讓治療成效持續下去。在現代社會中出現了厭食症/暴食症這類的「文明病」,我們了解疾病的特徵後應該鼓勵及協助這些病患儘早就醫,以免病情日益惡化,難以痊癒。另外關心健康問題的有識之士也應該仔細地思考如何來預防這類飲食疾患的發生,這方面先進國家已開始作嚐試,雖然成效未定,不過長期的規劃和持續的關心是絕對必要的努力。

新陳代謝症候群

新陳代謝症候群#肥胖症

新陳代謝症候群在中國古代泛稱為「帝王病」(吃吃喝喝,太好命)。1988年Reaven臨床觀察,提出胰島素阻抗是新陳代謝症致病原因假說。1991年Ferrannini開始觀察研究「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發生」與「胰島素抗性及高胰島素血症」有密切的關係。胰島素阻抗主要原因為循環中有過多游離脂肪酸,這些游離脂肪酸來自脂肪組織。它們在肌肉抑制了胰島素的作用,減少肌肉對血中葡萄糖的利用,使得血糖上升。而血液中過多的葡萄糖,便造成胰臟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代償胰島素阻抗。血中高胰島素與游離脂肪酸也會導致一連串的發炎反應,併發血脂異常與血壓增高,最後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台東基督教醫院 黃信揚醫師指出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臨床意義,就是會增加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風險,罹患糖尿病機會上升。而患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男人在十年內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有10~20%。其實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與現代人生活型態不正常因素有關,包括不正確的飲食、缺乏規律運動、異常肥胖(尤其是中廣型身材、腹部肥胖)。當身體已有符合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跡象,建議找家庭醫學科或內科醫師諮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平時也很容易自我檢測,只要定期量量血壓與腹圍、再加上驗血檢查,即可知道自己是否已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如果本身已經為糖尿病患或有心血管疾病,則應該更積極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正因為身體過多內藏脂肪組織產生游離脂肪酸造成胰島素阻抗,「減重」是改善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第一要務。肥胖病人以半年內減重7~10%為目標,減重可提升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血壓與血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