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哺乳

年節民眾進廠「修修臉」 8重點免糾紛

年節民眾進廠「修修臉」 8重點免糾紛#育嬰哺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每年春節假期間,民眾多沉浸於年節歡樂氣氛,但也因此容易影響正常作息及暴飲暴食,導致舊疾復發或引發急性症狀,而冬天氣候濕冷且日夜溫差大,流感、腸胃不適、氣喘、心臟病及中風等疾病也容易發生,請民眾務必要注意保暖,如有出現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時,請配戴口罩,即時就醫診治,以降低發生流感併發症之風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慢性病民眾,持有慢性病處方箋之領藥時間適逢春節假期,可提早領藥,請記得在過年前備足藥品,並務必定時服藥過個快樂健康年。民眾做醫美要注意另外,民眾若有規劃利用農曆春節期間接受美容醫學療程,千萬別光看到炫目新奇的廣告就貿然行動,許多聳動的醫療廣告或許讓您心動,當心少數不肖業者以不當優惠方式招攬業務,除了涉及違法的美容醫學療程廣告外,更可能是令民眾陷入醫療糾紛的陷阱!衛生局提醒民眾不要被天花亂墜的廣告所影響,挑選美容醫學診所須注意以下事項,才不會愛美不成反成冤大頭:1)要檢視診所現場是否揭示開業執照於明顯處。2)問療程是否由醫師親自診察。3)要檢視醫師執業執照。4)問執行雷射、超音波等醫療儀器之人員是否為醫事人員。5)要主動詢問醫療儀器仿單說明。6)問是否預收訂金、預購單、分期付款。(此項是違反醫療法的情形)7)不要參加團購。8)問是否確實開立收據。(一定要開立收據才符合醫療法規定) 

樂閱讀/白蘆筍完成的革命

樂閱讀/白蘆筍完成的革命#育嬰哺乳

對我們這一輩的人來說,白蘆筍都是罐裝產品,幾乎與「不好吃」同義。罐頭裡的白蘆筍軟軟爛爛的,充滿罐頭味,還帶點微酸,令人不了解它的存在意義何在。當然,一定有人喜歡那種軟軟爛爛的口感吧。但大部分人應該都會無意識地覺得:「這什麼玩意兒!」立場與罐裝櫻桃相同。反正,對我來說,它就只是單純的裝飾品。在餐廳點菜,白蘆筍作為菜餚配飾端出時,我也不會夾來吃。由於這樣的緣由,我想我們這一輩在各自成長之後,都親臨過白蘆筍的革命。白蘆筍革命,指的是對非罐裝白蘆筍的驚奇感動落淚,清楚意識到「我已今非昔比」的瞬間。我忘了地點在哪了。只記得是六、七年前的義大利餐廳。朋友幫所有人合點了白蘆筍作為前菜。認為罐裝白蘆筍等於不好吃等於不懂其存在意義的我,還小雞肚腸地想「果然有這種人物啊」,隨即默默決定「愛幫人點菜的人……算了,我的那一份給別人吃好了」。我真是無知,真是蠢啊。上菜時,服務生給每個人一支煮到熟透再用奶油(Butter)略炒過的白蘆筍。數量少得可憐,本應該讓給別人的白蘆筍,結果卻被我秒殺,並且讓我大為驚駭。這是什麼東西呀?白蘆筍不都軟爛不堪嗎?然而這種帶著微甜,與奶油十分搭配的濃郁口感是怎麼回事?如果這是白蘆筍,肯定隱藏著什麼跨世代的白蘆筍陰謀吧。比如說有個白蘆筍大王之類的人物認為,若是讓太多人知道它的美味,白蘆筍會絕種,所以決定把它當成祕密。他一定是有大小眼的分別,義大利人可以知道,法國人可以知道,但是不能告訴日本人。由於這個陰謀,我們只吃得到罐裝白蘆筍。直到近年,那位大王因為世代交替或其他原因,由一位博愛寬宏的大王繼任,他認為「這麼好吃的東西,應該讓全世界的人知道!」於是改弦更張,讓日本也知道生鮮的白蘆筍。一定是這樣的。……呃,其實一定有更合理的原因,但是,即使沒去那家義大利餐廳,現在初春時節也都能在蔬果鋪的攤位上看到生鮮的白蘆筍了。這種光景在二十年前,真的打著燈籠都找不到啊。白蘆筍的事前準備很麻煩,像是用加了醋的滾水煮過,或是浸在煮水中直到冷卻等,所以我甚少買它,幾乎都是在餐廳才吃。但有一次,一位朋友來我家,簡單兩三下就用它做成了一道菜,給了我莫大鼓勵。她沒做任何事前準備,用了極尋常的手法烹調。而她所做的白蘆筍料理,是義大利麵。先將義式培根(Pancetta)快炒,然後將在義大利麵鍋中稍微滾開的白蘆筍丟進炒鍋,最後加入煮好的義大利麵和鮮奶油,就完成了。做法十分簡單,但非常好吃。從此之後,我不再考慮繁複的準備工作,也學著買白蘆筍回來做菜。而其中水煮後用奶油快炒還是最好吃的一道。可以撒點起司,與鮮奶油的口味也很搭。就新食材來說,平常大概只能想得出這種做法,不太能活用。不過,這樣就夠好了。畢竟這時節不吃的話,又得等到明年才吃得到。另外,白蘆筍其實是隔絕陽光的蘆筍,不知大家是否都知道這個常識。我知道的時候,心裡還想:「哪有這種事!」簡直像開玩笑嘛,不曬太陽所以才變白嗎!我有幾個北海道的女性朋友,肌膚大多白皙美麗。所以我常會覺得她們是「非故意地占便宜」。大體上,這兩者應該是同樣的道理吧?綠蘆筍會不會覺得白蘆筍的白也是「非故意占便宜」呢。哎,我說笑啦。(本文作者/角田光代)(摘自/今天也謝謝招待了/遠足文化出版)

寶寶吐奶打嗝 家長須先注意五大事項

寶寶吐奶打嗝 家長須先注意五大事項#育嬰哺乳

兩個月的寶寶賁門(食道與胃的交接處擴約肌)還未發育成熟,食道短且蠕動較差,加上胃的容積小且排空慢,所以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情形發生,也就是台灣俗話所說的「淺腹」,症狀大多是餵完奶後有吐奶或溢奶的情形。臺安醫院小兒科醫師方旭彬表示,如果寶寶的體重正常,只是偶有溢奶或輕微吐奶,可先注意下列幾點:少量多餐:也就是減少每餐的奶量,多餵一到兩餐。基本上四個月以前的寶寶大約每天總奶量達體重(公斤數)乘以150CC即可,稍多一點只要不吐不脹也無妨。加強排氣打嗝:餵完奶後將寶寶抱直或趴在自己肩膀上拍寶寶背部直到打嗝,手勢由下往上拍。如果寶寶不能打嗝,可以在餵奶中場休息一下打嗝,再繼續餵。如果仍然不打嗝,不必太勉強,可將寶寶抱著成直立姿勢數分鐘,讓氣體自然向上排出,有時寶寶不打大嗝,卻會打連續的小嗝。側躺臥姿:餵奶後儘量拍背使寶寶打嗝。如果沒有打嗝的話,可讓寶寶先採左側臥姿十到十五分鐘,再採取右側臥姿,切勿採半斜躺的姿勢(如用枕頭將頭部墊高,因為此姿勢最容易吐)。根據國外的醫學研究,趴睡姿勢對於胃食道逆流最有幫助,但是礙於容易有嬰兒猝死症危險性提高的顧慮,除非在加護病房或白天媽媽或保母仔細監視下才可行,一般不建議。左側臥是另一種可對胃食道逆流有幫忙的姿勢,右側躺則可幫助胃排空,將頭抬高則沒有幫助。注意奶嘴奶洞大小:太大則容易吸入過多奶瓶內的空氣,太小則容易吸入奶嘴外的空氣。檢測奶嘴奶洞是否恰當,可將奶瓶倒過來,如果奶是一直線流下來則太大,反之很久財低一滴下來則太小。注意寶寶吸奶的速度:不論喝母乳或配方奶,如果寶寶吸奶太快太猛,則容易有脹氣或嘔吐的情形,應設法放慢餵奶的速度。方旭彬說明,如果仍然嘔吐嚴重,可給小兒科醫師檢查後,視情形服用止吐藥物。方旭彬提醒家長,如果上述情形均已注意,1~2個月的寶寶仍持續有噴射式的嘔吐,且嘔吐頻繁(幾乎一兩餐就吐),要小心是否有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應帶給小兒腸胃科醫師檢查,如有懷疑經超音波檢查證實,通常吃藥也無法改善,必須開刀才能復原。其他還有一些非腸胃道的原因也會引起寶寶嘔吐,包括感染、腦神經系統的問題、代謝性異常等等都會,不可不慎。

哺餵母乳讓寶貝贏在起跑點

哺餵母乳讓寶貝贏在起跑點#育嬰哺乳

肌膚接觸是一種愛的表現,也可給寶貝安全感,從嬰兒哇哇落地開始,只有在媽媽的懷裏睡的最甜也是最可愛的時刻。而健康的寶寶是媽媽的願望也是媽媽給予的。從懷孕開始,自身的飲食及作息到寶寶出生的飲食,均要靠媽媽的用心。寶寶在出生後第一個小時內,哺餵母乳是減少嬰兒和五歲以下孩童死亡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步驟,愛寶寶的媽媽知道該餵寶寶吃母奶。最近的一個研究顯示:如果所有婦女能夠在產後第一個小時開始哺餵母乳,可以拯救400萬個新生兒死亡中的100萬個新生兒,因此,產後第一個小時內開始哺餵母乳是母親的責任,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台中市衛生局積極推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產後1小時內肌膚接觸,母親也會開始泌乳反射」,台中市母嬰親善醫療院有9家,包括澄清綜合醫院、署立台中醫院、台中榮總、台安醫院、林新醫院、澄清綜合醫院中港分院、中國附設醫院、中山附設醫院、權霖婦產科,將積極推展母乳哺育政策,當然影響哺餵母乳的因素很多,如媽媽本身對哺餵母乳的認知或其他家庭成員的支持等等,看似一個小小的餵食動作,卻是一個錯綜複雜的關係建立。如何讓媽媽能夠釐清自己的問題外,還能夠隨時感受到周遭的支持和關心,這才是能讓哺餵母乳的媽媽能保有一份堅持與信心,持續哺餵母乳而不氣餒。為了持續推動營造母嬰親善的哺乳環境、以及提升母乳哺育率,今年國際母乳哺育週(8月1至7日)活動,台中市衛生局將於8月7日(四)上午10:00,在台中市政府中山廳舉辦「國際母乳哺育週」活動,希望以記者會方式達推廣效益,讓哺育母乳蔚為風氣,能得到更多廣大民眾之支持。

成功哺乳的秘訣

成功哺乳的秘訣#育嬰哺乳

由於母乳營養豐富非牛奶所能及,藉由哺餵母乳,可將母親的抗體給寶寶,增加寶寶的免疫力,減少腹瀉、呼吸道感染等問題,有過敏體質者更要哺餵母乳,尤其初乳的抗體特別多。此外,哺餵母乳可說是促進親子關係的最佳方式,而據醫學研究,餵母乳可減少乳癌、卵巢癌的發生機率,並且能促進產後子宮收縮,迅速排泄體內髒東西,對產後肥胖的媽媽,更能藉此消耗體內脂肪,達到減肥效果。大多數孕婦在產前都願意哺餵母乳,一面欣賞介紹哺乳的海報照片,一面想像嬰兒柔順地在自己懷裏吸奶。但哪裏知道,產後的『哺乳大戰』卻讓新手媽媽筋疲力竭,全家人仰馬翻。為了響映為「國際母乳哺育週」,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戴金道醫師建議,想成功哺乳的媽咪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堅定的信念是成功哺餵母乳的基礎哺乳成功的關鍵主要是在於媽媽本身的信心與決心,只要能相信自己、相信寶寶,有著很強的信念,這就是順利哺乳的關鍵。相信自己的身體能產生充足的乳汁來餵飽寶寶,並提供他所需要的營養。所以如果真的有心要餵母乳的話,奶粉奶瓶是不需要的。不要給自己一扇後門,這樣妳就會勇往直前了。而這個堅強的信念不能只放在自己心理,還要讓週遭的人也知道並配合。二、產前要有哺乳的知識產前建議多逛母乳推廣網站,以利哺乳知識的吸收。選擇正確的書籍並反覆的熟讀,對準備哺乳的媽媽來說是增加信心的第一步。首先要了解母乳分泌的機轉,只要嬰兒多吸吮,乳汁自然分泌多,這是「供需平衡」原理,所以勿添加配方奶餵食,母乳才有製造的機會。並且了解和避免初期哺乳可能發生的問題,如此正確的資訊才是堅強信念的後盾,也是往後哺乳過程中隨時的指導原則。三、選擇有『母嬰親善』措施的產科機構待產,以增加成功哺乳的機會產後一小時內儘早哺乳,讓嬰兒一出生和媽媽親密擁抱、接觸母親乳房;採取母嬰同房的措施,讓母親學習對嬰兒有適當的反應,依照嬰兒的需求而餵奶。因嬰兒吃奶沒有時間表,只要嘴巴在找(尋覓反射)就要餵奶,不要等到大哭再餵食。 四、不用奶瓶奶嘴,以免乳頭混淆有些孩子只要吃過一餐奶瓶,就不肯乖乖吸吮媽媽的乳房,這會讓產婦沮喪,只好選擇斷奶。問題一旦發生,要戒斷奶瓶,重新讓嬰兒接觸乳房,用滴管或哺乳輔助器讓嬰兒一邊學習含乳房一邊吸到滴出來的乳汁(可事先擠出來的母乳),可能要花兩三天的功夫,勤奮地餵奶,才有機會成功。 五、舒服正確的餵奶姿勢新生兒大約每兩個小時就要餵一次,一天餵食十至十二次,所以媽媽餵奶姿勢一定要舒服,可以躺著餵奶,或是準備有扶手的椅子或沙發。抱嬰兒姿勢也要正確,嬰兒頭及身體成一直線,肚子面向媽媽肚子,不可以肚子朝天,以免歪著脖子轉頭吸奶不舒服。各位準媽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產前睡眠要充足,產後日以繼夜永無休止的哺乳,大約三週後才會得心應手,享受哺乳的樂趣。戴金道醫師表示,產婦要有堅強的毅力、吃苦耐勞哺乳,三週後才能享受到完全哺乳的好處,這段期間就需要家人多協助並照顧母親的飲食起居,讓她『專心』哺乳,以養育健康的下一代。由於上班餵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上班擠奶」與「母乳儲存」是兩個重要關鍵。戴醫師建議上班期間最少3-4小時需擠奶一次,最好是徒手擠奶,剛開始可能一次擠不到100毫升。只要利用一些技巧,像是擠奶前先作一些放鬆運動、聽音樂、找餵母奶的同事大家一起擠,也可利用衛生紙輕觸乳頭刺激噴乳反射,當然剛開始也可以抱持「少量多次、積沙成塔」的概念。至於母乳儲存就容易多了,只要是清潔的容器就可以,市面上的『密封袋』是個不錯的選擇,既便宜又不易破損。所以上班媽媽只要帶一個小型保溫筒將上班擠好的奶置於其中保持恆溫,回家後再依需要放入冷藏或冷凍室保存,盡量利用在家時間親自餵奶,就能輕鬆持續餵奶到孩子兩歲以上了。

鼓勵哺餵母乳 媽媽寶寶更健康

鼓勵哺餵母乳 媽媽寶寶更健康#育嬰哺乳

母乳是給嬰幼兒最好的食物,能增進嬰幼兒與哺乳媽媽的健康。為響應8月1-7日國際母乳哺育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及國際母乳哺育行動聯盟(WABA) 共同呼籲所有市民,給予哺餵母乳媽媽更多支持,以達嬰兒哺育的黃金標準:「純母乳哺育6個月,之後添加適當副食品,並持續哺乳到兩歲或兩歲以上」。根據國民健康局宣導資料指出,與純母乳哺育的嬰兒相比,沒有哺育母乳的嬰幼兒,發生呼吸道感染、腹瀉及其他感染、肥胖、氣喘、兒童癌症、較低智商等情況的比率較高;未哺育母乳的母親除產後月經較早來、兩胎間隔較短外,罹患乳癌、卵巢癌及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也較高,顯示哺育母乳能促進寶寶與媽媽的健康。然而許多嬰兒卻無法得到純母乳哺育,歸納可能原因為:1.母親、家庭和社會大眾不了解什麼是純母乳哺育、有什麼好處;不相信純母乳哺育六個月是可能的,也不相信媽媽會有足夠的奶水,甚至不知道添加的食物或液體會對嬰兒有害;2.媽媽在六個月前就需返回職場;3.商業廣告誤導大眾,認為母乳加配方奶甚至比純母乳好。依據衛生局的統計,在各界努力下,臺北市96年度住院期間母乳哺餵率提升至60.2%(90年度為34.8%)、產後1個月之純母乳哺餵率為47.2%、產後2個月之純母乳哺餵率為36.95%、產後6個月之純母乳哺餵率則降至25.4%、產後1年之純母乳哺餵率降到11.4%,顯示哺餵母乳媽媽回到社區或職場,持續哺餵純母乿的比率,隨著時間延長而明顯降低,哺餵母乳是不能只靠媽媽個人的決心與努力,即在家庭及社區中,需要強而有力的支持網絡,幫助媽媽延長哺餵母乳的時間。有完善的支持環境,是哺乳媽媽延長哺餵母乳時間的重要條件。北市衛生局由醫院、職場、社區及法案等方面著手,營造本市友善的哺乳環境,相關措施包括:一、醫院方面:輔導醫院參與認證,成為「母嬰親善醫院」,提供準媽媽選擇生產醫院之參考。至96年12月止臺北市共有19家醫院通過母嬰親善醫院認證,佔臺北市婦產科醫院之75%。及加強醫護人員繼續教育,於產前給予準媽媽相關衛教指導,幫助媽媽於產後順利進行母乳哺育。二、職場方面:輔導各機關、公司行號、公共場所設置母乳哺/集乳室, 建立職場友善哺乳環境,延長母乳哺育時間。三、社區方面:培訓母乳志工指導員,於社區中提供婦女母乳哺育相關諮詢服務,97年1-6月共服務10,820人次、母乳哺育追蹤17,819人次:建立母乳哺育諮詢專線服務,97年1-6月提供健康諮詢服務共計678人次;成立社區母乳哺育支持團體,藉由同儕團體力量支持與協助媽媽持續哺餵母乳。四、法案方面:制訂「臺北市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自治條例」(草案),維護哺乳媽媽於公共場所之哺乳權,本案已排入臺北市議會二讀審議。母乳是大自然賜給嬰兒最珍貴的禮物,在營養提供、疾病預防、智力提昇及健康促進各方面,母乳都是無可取代的。衛生局呼籲市民共同支持與響應,如果有母乳哺育相關問題皆可洽詢臺北市各區健康服務中心。

母乳哺餵較不會有缺鐵性貧血

母乳哺餵較不會有缺鐵性貧血#育嬰哺乳

日前曾有傳聞母乳哺餵嬰兒容易造成貧血的問題,但以敏盛醫院資深兒科主治醫師周怡宏多年在健兒門診及嬰幼兒門診的臨床經驗顯示,事實上兩者並沒有因果關係。周怡宏醫師表示,雖然美國統計在1~5歲的貧血發生率近年維持在10~15%左右,而台灣的學童(7~12歲)貧血盛行率則約為男童11.4%、女童13.2%。但是在台灣1歲以下嬰兒以及1-6歲學齡前幼兒迄今並無全國性大規模調查資料,家長們不必要過於擔心。母乳中鐵的含量雖較配方奶為低,但是腸胃的吸收效率非常好,因此血中鐵含量並不至於低下。而國外研究資料也指出,以母乳全哺餵者約有6-20%的危險機率得到缺鐵性貧血,但未以全母乳哺餵者(例如加上部分配方奶)反而有20~30%的高危險機率。加拿大渥太華地區最近的一篇研究也指出,從未母(乳)哺(餵)的嬰兒罹患缺鐵性貧血的機率為18.7%,母哺少於六個月者為14.4%,而母哺六個月以上者則只有10.7%。從上述結果,更可進一步知道,母哺絕不是缺鐵性貧血的導因。此外,周怡宏醫師在營養門診中的飲食分析研究數據顯示,6~12個月的孩子每日鐵質攝取,平均為9.5~11毫克左右(正常體重者為10.8毫克、體重偏低者為9.6毫克、體重過重者為10.9毫克),仍在衛生署2002年的每日飲食攝取建議量範圍內。再者,對於因為營養不良就診者所做的鐵質測量,也只有5%左右呈現低下現象,由此推測健康嬰兒群符合缺鐵性貧血比率應不致太高。從許多研究分析來看,二歲以下幼兒容易得到缺鐵性貧血者,與以下幾個原因有密切相關:一歲以前就使用未加以鐵強化的牛奶或羊奶、低社經地位家庭、低體重兒、母親貧血以及肥胖幼兒等。此外,周怡宏醫師提醒民眾,六個月以上嬰兒應該給予每日兩次的副食品,尤其是鐵含量豐富的食物來源,如肉、魚、蛋、豆以及一些蔬菜類。可以說,絕大部分的國外研究報告都不認為母乳哺餵會導致缺鐵性貧血,而母親也不應輕易相信某些學者或醫師有關「母乳會導致貧血」的片面說法。

哺餵母乳常見問題

哺餵母乳常見問題#育嬰哺乳

母乳是上天給予嬰兒最天然的食物,除了含有免疫物質外,並可促進嬰兒腦部發育,母乳會隨著嬰兒的成長階段不同,而改變其成分,尤其對早產兒而言,早產兒的母親所分泌的奶水與足月兒母親所分泌的奶水成分有所不同,更適合早產兒成長發育所需,因此母奶是早產兒最佳的營養選擇。目前在政府、學界及民間團體的共同努力下,台灣母乳哺育的概念逐漸深植人心,但唯有親自哺育過母乳的母親才能深切體會箇中的甘苦,以下即為餵哺母乳過程中媽媽們常見的問題。《B型肝炎帶原母親,是否可以哺餵母乳》B型肝炎可經垂直傳染在生產過程中使傳染給寶寶。但只要寶寶在出生後即接受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之注射及常規的B型肝炎疫苗注射,哺乳不會增加寶寶的感染B型肝炎的機率。所以是可放心哺餵母乳。《母乳會越來越沒營養》所有的配方奶粉都是依照母乳的成分去製作。母乳中所含的蛋白質、脂肪及醣類較易吸收消化,其免疫球蛋白、不含過敏原及促腦細胞發育物質,更是配方奶所無法取代的。如果可以哺餵至少6~12個月再搭配副食品,媽媽絕對可以放心哺餵母乳,而不用擔心寶寶營養不夠。《黃疸可餵母乳嗎?寶寶的黃疸指數較高,醫生建議停餵幾天母乳再繼續哺餵,該要如何處理》約有30%左右以母乳哺餵的嬰兒會發生較高的黃疸,大都為良性的,除非黃疸指數超過15mg%以上醫生會建議停餵母乳2-3天,並觀測血中膽紅數濃度,待濃度下降可再回復哺餵母乳。但母親於停餵期間仍應持續擠奶將乳汁排空並儲存以免斷奶。《感冒是否可持續餵母乳嗎》只要媽媽在餵奶前注重洗手或戴口罩,感冒仍可繼續哺育母乳,嬰兒亦可從母乳中獲得抗體。在藥物選擇上,母親可於就醫時提醒醫師,目前正在哺育母乳,在藥物給予時能更加注意即可。其實大部份的藥物對哺乳的影響並不大,亦很少會對嬰兒造成不良的反應,故並不需要停止哺乳。﹝資料提供:早產兒基金會 居家護理師 劉舜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