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皓宜

醫訊/如何聽懂孩子心聲

醫訊/如何聽懂孩子心聲#許皓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想更了解你的孩子嗎?孩子總是不聽話,其實可能是你沒聽懂他的心!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故事,孩子的心裡也有故事。我們都愛孩子、關心孩子,但面對孩子,重要是讀懂他行為背後的那顆心。知道他們如何受到家庭的影響,知道他們需要的是什麼,並且在他們需要時給他……。有鑑於此,耕莘文教基金會、聲活工坊特舉辦社區公益講座,此次主題為「聽懂孩子心聲的秘訣」,特邀請國立中教大諮商與應心系助理教授許皓宜博士,許博士是國立台師大教育學院心輔系博士,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心理師及專校學輔中心主任。該單位歡迎未來的新手爸媽還有家有小孩的爸媽自由入場,對小孩兒和自我探索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一起來唷!歡迎大家帶小朋友(限5歲以上小朋友)一同參與,現場有碩士生會講故事給小朋友聽及帶小朋友做活動,活動需要事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場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聽懂孩子心聲的秘訣時間:102年9月28日(六)下午15:00~16:30地點:耕莘文教院 台北辛亥路1段22號4樓 捷運綠線台電大樓站出口1對面洽詢:02- 2365 5615報名:http://www.tiencf.org.tw/page1.aspx?no=1206&step=1&newsno=35822

專家:掌握12歲前教出小孩好情緒

專家:掌握12歲前教出小孩好情緒#許皓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陳詩婷/採訪報導)研究人員曾經做個實驗,當孩子小時候,若將一顆糖放在他面前,但不准他吃,如果小孩可以忍耐超過20分鐘不哭不鬧,就是擁有好情緒,這些人長大之後繼續追蹤,發現他們的犯罪及情緒失控的機率都遠比會哭會鬧的小孩低很多。打造幸福家庭的推手許皓宜說,從親子教養的角度談,兒童情緒控制養成12歲就定型,所以教養孩子好情緒最重要的時刻就是「學齡前0-6歲」及「學齡期7-12歲」這兩個時間點。心理諮商師許皓宜說,0-6歲的小孩語言能力跟不上大腦發展,所以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哭鬧是正常的!但如何成功逆轉小孩的壞脾氣,許皓宜說:「不要限制孩子的探索世界的活動,讓孩子充分歷經生活的挫折,是教養孩子好脾氣的第一步!」所以,家長動不動對於小朋友跌倒或擦傷而過份心疼,對小孩的情緒養成反而是扣分,因為當下家長對小孩的反應,會直接影響小孩對挫折的容忍度。許皓宜舉例,自己的兒子因為在學校被同學抓傷而喊痛,面對這種情況,她第一句話會問:「那你有沒有抓同學?」取代馬上心疼他的舉動。許皓宜說,不要過份在意小孩的挫折,因為這些挫折本來就是人生會遇到的問題,如果讓小孩從小就體會挫折感,長大後,小孩更能夠將心比心,反而能學習克制自己的情緒,對未來情緒性格的發展影響相當大。7-12歲是小孩最需要情緒管理「教育」的時間點,因為這個時期是他們面對學校課業、同學壓力、及學習與人相處的最初,所以他們會很在意學校的成績表現,得失心也會比較重,相對來講,情緒失控的表現也會比較多!面對這個時期的孩子情緒問題,許皓宜說:「運用非語言肢體接觸的原則,可以幫助緩和孩子的情緒,而心理學上最常使用的是碰肩膀。」因為輕壓人的肩膀,會傳達給人一種緩和、穩重的氛圍。當孩子情緒緩和後,下一步就是問他:「發生了甚麼事?」一定要讓小孩講出來情緒失控的原因,不然悶在心裡,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焦慮跟緊張,甚至養成咬指甲、摳手等不安全感的行為。許皓宜說,孩子擁有好EQ,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對日後壓力忍受度、工作、人際關係等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教養小孩情緒最重要的原則就是:「面對小孩的暴怒,家長們就要越表現的淡定。」因為淡定一方面可以控制家長們的情緒,以免將自己的情緒反應加諸在孩子身上;另一方面則是不要讓小孩認為吵鬧的小孩有糖吃,久而久之,小孩養成習慣,認為只要吵鬧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如此會增加孩子生氣的強度與頻率。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focus.asp?sid=89&id=935

掌握自己的情緒 輕鬆教出孩子高EQ

掌握自己的情緒 輕鬆教出孩子高EQ#許皓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陳詩婷/採訪報導)提高孩子的高EQ,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許多研究都指出,孩子有個好情緒,除了對挫折忍受度較高外,社交能力、學業表現也會比較傑出。只是,在教導孩子們好情緒的同時,家長們該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呢?打造幸福家庭的推手許皓宜說:「從親子教養的角度來看,家長們千萬不要叫自己不要生氣,因為生氣才能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如果情緒管理真的不好時,就找出安撫自己情緒的人事物,平衡大腦的情緒!」因為少子化關係,現今家長對待小孩的教養方式多半都「太小心」,家長們容易將自己的情緒反應隱藏起來,心理諮商師許皓宜說,「通常告訴自己不要生氣,通常才是會那群一直生氣的人!」比如很常見的例子是,小孩哭鬧爸媽不買玩具時,剛開始好言好語,之後父母突然失控大罵,接著覺得丟臉就逃回家。許皓宜說,「工作會有情緒、有挫折,教小孩當然也一樣!」如果刻意隱藏自己某部份的情緒,潛意識反而會刻意增強隱藏的情緒,一旦遇到刺激,就會容易無法控制,甚至情緒突然暴發,所以許皓宜告訴各位家長,教出小孩好情緒的第一步就是:「千萬不要叫自己不要生氣!」父母管教小孩難免會情緒失控,但失控不見得不好喔!許皓宜說:「生氣是好事,反而是給自己面對情緒的機會!」因為失控代表家長們在教養的背後,存在很多看不到的挫折、失望與情緒,反而藉由生氣,可以誠實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沒有意會到的挫折與失望。一旦了解引發情緒的事件或刺激情境,當下次再接收到同樣刺激時,就能事先預防,甚至學習控制!如果真的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時,就要「找出安撫情緒的人事物」。許皓宜說,親子教養心理學上,碰到很盧的小孩會利用「暫時隔離法」處理,同樣也可運用在父母的情緒上,許皓宜稱之為「正向隔離」,就是找到能夠安撫自己的人事物。比如以「人」來談,當小孩子盧到媽媽受不了時,這時爸爸應該站出來,帶離媽媽情緒刺激的地點及情境:「沒關係啦!走,我帶妳去散個步或看電影!」而不是告訴另一半應該怎麼做才是對小孩好,否則當事人會很挫折。又或者,當人在生氣時,多半是利用大量的視覺和聽覺兩個感官來反應情緒,這時就可用「嗅覺」或「意境式」的感官,平衡大腦的情緒,比如小孩通常會有一種獨特的奶香味,聞起來讓人覺得很幸福,所以當自己情緒到零界點,不妨將感官轉移到小孩奶香味的嗅覺,讓自己感覺到小孩幸福味道的一面,這時就能夠抽離生氣的情緒。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focus.asp?sid=89&id=934

「罪」後人生 從「心」開始

「罪」後人生 從「心」開始#許皓宜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採訪報導)台灣社會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李宗瑞事件,引起社會一陣輿論;對此,心理學博士許皓宜表示,問題行為的開始往往起於偏差的人格特質,不穩定的情緒、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是早期表現,當發現此等現象,應積極處理而非漠視。此外,對於行為偏差的孩子,應該正視事件發生後3-6個月的「心理重建期」,陪同接受心理輔導與治療,從「心」開始,重拾「罪」後人生。 家長如何察覺家中孩子有出現心理及行為有異狀?許皓宜指出,以邊緣性人格特質為例,常出現極端的情緒表現,諸如突發的暴怒或情緒低落;在自我價值的認知上,會感到時而自負時而自卑;另外,具有這種人格特質者與人的關係也極度不穩定,一下對人極度喜愛、下一刻又對人充滿厭惡。 許皓宜進一步指出,家長應在孩子的小時候就建立教養規則,不能有縱容的心態持續姑息孩子的偏差行為;當孩子已需要藉由強烈的感官刺激來滿足自己的內在時,諸如時常替換伴侶、過度酗酒、對暴力與刺激性電影出現強烈渴求等,就應該積極處理,甚至尋求心理治療;做到防微杜漸的功夫。 許皓宜呼籲,對於已經犯了過錯、甚至需要處以刑罰的人,更要積極接受心理治療,把是非混淆的非理性思維加以引導與轉換、對具有創傷的心裡進行矯治;她建議家長也應一同接受心理諮詢,和孩子正面積極面對「罪」後人生,把握關鍵的心理重建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