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堆積

上班族常腰痠背痛、髖關節不適,多數脊椎側彎不自知!醫警告:長期不治療恐造成下肢骨骼病變

上班族常腰痠背痛、髖關節不適,多數脊椎側彎不自知!醫警告:長期不治療恐造成下肢骨骼病變#乳酸堆積

50幾歲張老闆長年有腰痠背痛問題,只要開會都忍受不了久坐,到復健科做了電療、拉腰仍沒有明顯改善,走路更因為腰部不適而日漸產生歪斜感,到診所檢查發現已有脊椎側彎現象,醫師評估後以「SIS超磁能治療」治療,除腰痠問題大幅改善,長時間坐著也不再感到肌肉疼痛,連站姿都變得挺拔。 健立診所許芳偉醫師表示,脊椎側彎不僅是在年長者身上會發生,不少上班族都有脊椎側彎不自知,甚至在青少年時期也有為數不少的個案,許多患者都是健康檢查才發現異常。 不僅腰痠背痛,也導致高低肩、骨盆傾斜 脊椎側彎主要分為原發性脊椎側彎以及次發性(假性)脊椎側彎。許芳偉醫師解釋,原發性脊椎側彎多與體質或遺傳有關,在青少年成長階段最常發生,主要由先天結構性問題引起;次發性(假性)脊椎側彎就相當普遍,容易發生在久坐上班族或姿勢不良者身上,這是因為長期的肌肉不對稱使用,例如背單肩包、負重偏側或不正確的施力導致脊椎逐漸偏移。 脊椎側彎常見症狀包括腰痠背痛、高低肩、骨盆傾斜等,有時穿緊身衣物時就會明顯發現腰線不對稱,部分患者更因走路姿勢異常而讓關節壓力負擔增加,甚至影響其他骨骼健康。 許芳偉醫師提到,脊椎側彎首要影響就是骨盆、髖關節,當脊椎偏移會導致往下的骨盆漸漸因為負重不均也變得傾斜,如果髖關節承受不均的壓力,更會增加退化與軟骨磨損的風險;不對稱負重會更對膝蓋造成壓力,久了不僅引發韌帶損傷,還會造成下肢骨骼病變。 物理治療要長期見效,病患往往放棄治療 腰痠背痛不少人會做物理治療,許芳偉醫師說明,這類方法通常需長期持續治療才能見效,有些人會穿戴矯正器具,但往往有緊繃不適感或影響外觀,接受度也不高。目前有一種新的SIS超磁能治療,是利用磁場與電流作用於肌肉與韌帶的技術來改善不適,最主要原理就是透過磁波的深層刺激,讓緊繃的肌肉得以放鬆、無力肌肉受到強化,讓肌肉平衡來矯正脊椎側彎。 許芳偉醫師說明,透過不同頻率在肌肉組織收縮或放鬆的作用,可以讓神經有更好的傳導,筋膜也能放鬆。SIS超磁能治療與震波類似,只是震波是用電產生衝擊波,磁波是用磁場,由於SIS超磁能可深達10公分,與震波深度2~3公分相比,改善效果也更快速,不僅能治療脊椎側彎導致的急慢性疼痛、下背痛等問題,像頸椎及腰椎周圍的深層肌肉不適也能獲得改善,更因為磁場作用於身體電解質,也會讓循環更好促進肌肉與韌帶修復。 SIS超磁能治療深入作用,被動訓練肌肉矯正歪斜 SIS超磁能治療是非侵入性治療,一般民眾幾乎都能進行,除非是骨質疏鬆嚴重或肌少症患者就要評估,許芳偉醫師指出,最主要是肌肉條件不足會讓治療效果有限,另外裝有心律調節器或其他金屬物植入的民眾,因磁場可能影響裝置運作就不適合。 在接受SIS超磁能治療之前,也會建議民眾先做全身X光檢查,確定脊椎側彎的程度與疼痛程度來規劃個人化的治療方法。治療過程中會感受到類似低週波的輕微跳動感,不會有太大疼痛,治療後少部分人會出現類似運動後的乳酸堆積,這也是肌肉有效作用的表現。 許芳偉醫師提醒,隨著工作型態的改變,越來越多上班族因久坐引發脊椎問題,除了找到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也建議平時多做核心肌群與背肌訓練,不僅能夠矯正姿勢,也為步入老年之前保持良好的體態與活動能力做好準備。 觀看更多:https://regentaiwan.com/service/orthopedic/SIS

運動後「肌肉痠痛」反而是努力過頭!教你4招消乳酸:運動中做1事

運動後「肌肉痠痛」反而是努力過頭!教你4招消乳酸:運動中做1事#乳酸堆積

運動或健身完隔天發現全身痠痛的你,是否也都認為這樣才算是有練到?甚至於還會強忍著這樣的不適感,且自我安慰的說:「昨天這樣的新練法還真的很有效!」但也正在思考著今天是否該休息一天,讓肌肉好好的休息一下。但肌肉呈現的痠痛卻不一定是由乳酸堆積所帶來的影響!接下來我們將帶你了解何為乳酸堆積,並教你如何快速的擺脫這樣的不適感。

兒茶素降低運動疲勞感 耐力更持久

兒茶素降低運動疲勞感 耐力更持久#乳酸堆積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COLOR RUN正夯!為避免全民瘋慢跑僅曇花一現、或因新鮮感消退後呈現泡沫化狀態,復健科陳易進醫師日前進行「慢跑習慣與運動疲勞認知調查」瞭解國人運動概況,結果顯示,高達7成的民眾撐不過3個月就放棄慢跑,更有8成慢跑新手因運動過程產生疲累感、喪失動力而中途放棄,因此如何突破新手撞牆期是養成運動習慣的一大關鍵。「疲勞」是關鍵殺手 讓維持運動變得困難陳易進醫師表示,4個人就有1個人因疲累放棄慢跑,「疲勞感作祟」使得運動變成困擾,直接影響到跑步意願、頻率和運動表現,形成新手撞牆期,除了靠意志力苦撐外,尋找有效方法幫助民眾度過,顯得更加重要;台大營養學博士吳映蓉教授建議,透過飲食輔助、降低運動時疲勞感的產生,進而提升運動耐力,或許能讓維持運動習慣變得更容易。陳醫師解釋,運動過程中產生疲勞感和耐力降低的成因有二個,其一是運動時會消耗肌肉中的肝醣作為能量來源,當肝醣含量低時,肌肉會發出訊息給大腦警告體力到達極限,要求降低運動強度和速度;其二是肝醣代謝後產生的乳酸累積,容易導致肌肉痠痛和不適,種種生理反應引起的疲勞感讓運動難以持續,因此可透過飲食輔助、增加生理機轉、降低疲勞感,延長慢跑的「凍頭」。兒茶素誘發脂肪代謝 減緩疲勞吳教授表示,面對運動疲勞有兩種方法可以對抗,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增加肝醣來源,因此運動前1-2小時可補充低GI碳水化合物(如全麥麵包、地瓜),增加肌肉中的肝醣量、減少疲累產生。另一種則是利用「替代能源」,讓體內肝醣利用減少,轉而使用脂肪代謝,此時「兒茶素」扮演重要的角色,透過「兒茶素」的補充,誘發氧化脂肪酵素基因表現、增加脂肪代謝比重,使得原先使用肝醣代謝轉變成利用脂肪,肝醣利用減少後,乳酸濃度也因此下降,較不易有疲勞感。運動不再需要意志力苦撐、輕鬆突破撞牆期!吳映蓉教授建議,可在飲食上多下功夫,平常養成喝茶習慣、增加肌肉內肝醣量;或是跑步前1-2小時補充低GI碳水化合物;利用茶飲取代含熱量的能量飲料,且挑選茶素含量較高(綠茶含量最多)的產品飲用,都能降低疲勞感的產生,讓運動更有持續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