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不是吃藥就好了,當心病菌仍潛伏在肺裡伺機而動。50歲李先生本身是糖尿病患者,去年才剛完成漫長的肺結核治療療程,卻自行停掉糖尿病藥物。不料日前又因咳嗽超過2週而就醫,經安排痰液檢驗後,再度出現結核菌,且糖化血色素更高達10.9%,不僅得重新啟動新一輪抗結核藥物治療,還得嚴格追蹤糖尿病變化。
肺結核不是吃藥就好了,當心病菌仍潛伏在肺裡伺機而動。50歲李先生本身是糖尿病患者,去年才剛完成漫長的肺結核治療療程,卻自行停掉糖尿病藥物。不料日前又因咳嗽超過2週而就醫,經安排痰液檢驗後,再度出現結核菌,且糖化血色素更高達10.9%,不僅得重新啟動新一輪抗結核藥物治療,還得嚴格追蹤糖尿病變化。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咳咳咳,咳不停,還有食欲不振、發燒等症狀,你以為只是感冒了嗎?其實這是感染肺結核也會出現的症狀。在臺灣一年四季都有肺結核病例,這是由結核桿菌所引起的,細菌進入人體後,不會立即產生反應,大約95%的病患第一次感染結核桿菌時,會因為身體免疫力所以不會直接發病。結核病初發病時往往沒有明顯或特異性的症狀。臨床上病人常見的症狀跟其他胸腔疾病的症狀很相似,向是咳嗽、胸痛、倦怠、發燒、食慾不振等,所以要診斷結核病,比需綜合臨床表現,如咳嗽超過三周,還要經過胸部X光檢查,最重要的是實驗檢驗,經由驗痰發現結核菌,才是肺結核最重要的診斷依據。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主任曾舜玲提醒大家,結核病是可治癒的疾病,在有效的抗結核藥物治療下,按規服藥2週內即可降低其傳染力,持續按規定服藥至少6個月以上即可完全治癒。為避免治療中斷導致治療時間延長,建議患者皆應納入都治計畫。而「都治計畫」是因為抗結核的治療過程漫長,而且有部分人因為體質等因素,可能在治療過程會有不舒服感或副作用,因此藉由經過訓練的關懷員執行「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下再走」,關懷結核病個案服藥治療過程,有效降低個案抗藥性的產生,提高治癒的成功機率,重拾健康。結核病的主要傳染途徑是空氣與飛沫傳染。帶菌的結核病患者在吐痰、咳嗽、講話、唱歌或大笑時,產生帶有結核桿菌的飛沫,如果不小心吸入患者產生的飛沫,就有可能感染。所以與病患的接觸時間長短、是否具有良好的通風環境,是被傳染機會的重要因素。
結核桿菌是肺結核的元兇,但您有所不知的是,結核菌也會在肋膜腔肆虐造成肺外結核,且跟肺結核的臨床症狀極度不同,往往會讓人誤以為是心臟方面的疾病而延誤就醫,千萬要小心。一位32歲的陳姓男廚師,身體狀況一向良好,但近一個星期以來,走路會喘,甚至連拿鍋鏟炒菜也覺得千斤萬擔而無法負荷,趕緊至臺北縣立醫院急診。急診醫師初步發覺這位廚師的生命徵象穩定,也沒有發燒及咳嗽,白血球的數值也在正常值範圍內,但胸部X光發現右側肋膜腔大量積水,且已經壓迫到心臟和左邊的肺部,情況頗為嚴重,立即安排住院做進一步診治。縣立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吳茲端醫師指出,這名廚師經肋膜腔穿刺術檢驗積液後,初步研判肋膜結核,進一步連續做吐痰檢查及結核痰液培養。但因為痰液培養通常需要2、3個月的時間,不僅曠日費時,對病人及其家屬也是一種煎熬,在患者同意後,吳醫師改弦易轍,進行肋膜切片術,在病理科醫師協助下,終於發現結核桿菌的蹤跡,順利揪出元兇。經2週的治療就順利出院,除了門診追蹤外,已恢復往日的正常生活。吳茲端醫師進一步說明,肺外結核的臨床表現跟肺結核的發燒、慢性咳嗽不一樣,往往只會有喘的現象,常讓病人忽視而懷疑是心臟的問題。且大部分的肺外結核,無法經由驗痰而發現結核菌,而細菌培養則緩不濟急。但在治療上,2者常是一樣的,同樣的藥物種類,時間、效果一樣好。